李尚信-读王家台秦墓竹简_易占_札记

合集下载

秦汉人身高考察_彭卫

秦汉人身高考察_彭卫
表1的统计对象以居延戍边者为主有籍贯记录的102例人员来自21个郡国包括京兆7例东郡3例齐国2例鲁国2例魏郡3例淮阳3例济阴3例赵国1例上党1例钜鹿2例河东5例河南15例河内2例颍川3例汝南1例南阳4例张掖37例安定2例酒泉1例蜀郡1例江陵3例
总第3 2 0 1 5年第6期( 5 1期)
文 史 哲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H UM A N I T I E S , ( ) N o . 6 2 0 1 5 S e r i a l N o . 3 5 1
② ” “ 与现代社会相似 , 秦汉人身高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 秉气有丰约 , 受形有短长 。 这个时期中国人
有着怎样的中常身高 ? 这里有三类资料可以分析 。 ( 一) 传世资料中的一般性描述 《 灵枢经 》 云: 1. ③ “ ” 愿闻众人之度 。 人长七尺五寸者 , 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 黄帝曰 : 《 ) 若夫八尺之士 , 经水 》 皮肉在此 ,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
《 , 根据出土实物 , 中国历代度量衡考》 西汉和新莽时器 1 汉尺约等于 2 东汉 1 汉尺约等于 2 3 厘米 , 3. 4厘米。参见丘光明:

《 , 《 第5 白云翔 : 汉代尺度的 考 古 发 现 及 相 关 问 题 研 究 》 东 南 文 化》 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9 9 2年, 4 5 6页; 0 1 4年 第 2 期。 白 文 指 出: 1 2 。 厘米作为 出土的汉尺出土实物存在明显差异 , 不能僵死理解 。 所言是 。 故本文以 2 汉尺长度 3 1
秦汉人身高考察
彭 卫
摘 要: 秦汉人的身高延续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基本态势 , 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基本状况 。 秦汉时期黄 河流域和以北地区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大约为 1 成年女性的中等身高大约为1 6 6-1 6 8厘米, 5 0-1 5 2厘 成年女性的中等身高大约为1 米 。 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成年男性 的 中 等 身 高 大 约 为 1 6 1 厘 米, 5 0 厘 米。 秦汉人的身高可能因经济状况和社 会 地 位 的 不 同 而 有 差 异 , 家 境 较 为 富 裕 或 社 会 地 位 较 高 的 群 体, 一般 来说其平均身高可能要高于家境较为贫寒或社会 地 位 较 低 的 群 体 。 在 成 年 人 的 确 认 中 , 年龄是最重要的 因素 , 身高意义有限 。 尽管秦汉社会重视人的体貌 , 但身高与爵位的获得以及官吏选拔之间并不存在制度 上的特定联系 。 商周时期人群的中常身高较之新石器 时 代 的 居 民 可 能 降 低 了 2 厘 米 以 上 , 秦汉时期居民 的中常身高则有所回升 , 这种情形可能与产业结构 以 及 由 此 导 致 的 食 物 获 取 内 容 的 改 变 有 关 。 有 资 料 显 示, 唐宋时期某些地区居民的平均身高较之汉代持续下降 , 这个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 关键词 : 秦汉 ; 身高 ; 北高南低 ; 制度 ; 变化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读王家台秦简《归藏》简记

读王家台秦简《归藏》简记

王家台秦简《归藏》是指1993 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 号秦墓出土的一批竹简,其中包括一篇名为《归藏》的文献。

《归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卜筮书,据说是由商朝的史官所作,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卜筮文献之一。

王家台秦简《归藏》是指1993 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 号秦墓出土的一批竹简,其中包括一篇名为《归藏》的文献。

《归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卜筮书,据说是由商朝的史官所作,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卜筮文献之一。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内容与传世的《归藏》版本有所不同,可能是一个更早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归藏》包含了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辞,但是没有爻辞。

此外,这个版本的卦名和卦辞也与传世的版本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卜筮思想和文化背景。

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卜筮文
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早的版本,有助于我们了解《归藏》的起源和演变,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

肩水金关汉简校读札记

肩水金关汉简校读札记

简文翻 , 整理者释为“ 鞘” 。《 金关简》 7 2 E J C : l 1 9 简: “ 一卷 , 绝负一箅” 。“ 鞋” 原简写作髓 。此 字《 居延新简》 还有 1 例, E S ( T 1 1 9 ) . 1 简: “ 收失 , 铁 、 辊瞀各五 。 ” 字形作体 。“ 鞋” 字不见于传世字
元延 二十 一 月丁 亥论
故牒 得 安汉 里正 月 辛酉入
简文 中的舐 , 整理者释“ 谳” 。从字形来看 , 左应从“ ” , 当释“ 潆” ’ 。《 说文 》 : “ 潆, 议阜也 。 ” 该 字在
秦 汉 简牍 中共 见 6 3例 ②, 除 了悬 泉汉 简 1例 未 见 图 版无 法 确 定 外⑧, 均写作“ 潆” 。学 者 或 直 接 释 作
3 1 0 ) , “ 轶” 字作 ( 7 3 E J T3 7 : 1 0 9 8 ) 。 的右 边构 件 与“ 秩” 和“ 轶” 所从 的“ 失” 均 相 近 。此 处 “ 越” 可 以 读作“ 跌” 。《 正 字通 ・ 走部 》 : “ 越, 俗 跌字 。 ” 西北 屯戍 汉简 中以“ 虏” 命 名 的 亭 隧名 前有 “ 灭、 平、 破、 穷、 收、 殄、 要、 遮、 蒜( 遮) 、 止、 制、 诛、 治、 降、 伏” 等字 , “ 跌” 的意思 当与 这些 字相类 。
“ 谳” ④, 不符合简文原形 。“ 谳” 字不见于《 说文》 , 传世字书见于《 玉篇 》 《 广韵》 《 集韵 》 《 类篇》 等 。传世
文 献见 于《 汉书》 《 后汉书》 , 当是 一个 后起 的字形 。
四、 7 3 E J T 3 7 : 7 7 7 口部 甲鞋辊 瞀 里薄 ( 簿)
理; 黄艳 萍, 女, 文学博士 ,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讲 师, 研 究方 向为秦 汉简牍研 究。( 上海 2 0 0 2 4 1 ; 江 苏 无锡

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

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

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
连劭名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96()4
【摘要】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连劭名最近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代墓
葬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与《易经》有关的古书,据发掘者的“简报”介绍:所见卦名大多与今本《易》之卦名相同,如人、、兑、师等。

也有部分卦名与今本(易)不同,如离简作丽,颐简作臣[1]文中“人”...
【总页数】3页(P66-68)
【关键词】王家台秦简;《归藏》;江陵;《太平御览》;《穆天子传》;周易;《礼记·月令》;《易》;今本;黄帝
【作者】连劭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筮书考 [J], 连劭名
2.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研究综述 [J], 赵争
3.略论王家台秦简《归藏》的风格特征 [J], 辛亚民
4.王家台秦简《归藏》的特点及其价值∗ [J], 延娟芹
5.《归藏》书名来源考:“帝-坤”体居首--兼解王家台秦简《归藏》坤卦名“寡”之谜 [J], 雪苗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藏易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本

归藏易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本

归藏易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本归藏易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本归藏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秦代竹简本王家台秦简《归藏》编号者一百六十四支,未编号的残简二百三十支,共计三百九十四支,总字数约四千余字。

由于残缺过甚,至今尚未拼出一支整简,顺序也难以排定。

在这批竹简重,共有七十组卦画,其中十六组相同,除去相同数,不同的卦画有五十四种。

卦画皆以一表示阳爻,以∧表示阴爻。

卦名有七十六个,其中重复者二十三个,实际卦名五十三个。

此外,卦辞也有一部分重复。

竹简有两种,一种宽而薄,而另一种窄而厚。

因此,我们推测,这批《归藏》有两种抄本。

秦简《归藏》的卦画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起来,卦名也与传本《归藏》、不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

现摘录部分释文如下(本释文以录简头为主,重复者只录其一,但卦画和卦名可互相补充者则皆录下来。

释文大致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之《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下面的编号为清理时的原始编号,上面的编号为临时序列号。

竹简残断者以◇标出,字迹模糊、无法辨识者以□标出,通假字、异体字不另注明,但据文意明显有脱字者以【】补足。

本释文是刚清洗出来时所作的原始释文,未经仔细校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若有抵触,以将来正式出版为准):1、寡曰:不仁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寅共工队□江□◇5012、天目朝=不利为草木赞=偁下□◇181(知北逰按:此简头有乾卦卦画)3、肫曰昔者效龙卜为上天而攴◇ 3234、【蒙】曰昔者□□卜□◇5、讼曰:昔者□□卜讼启□□□◇6、师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攴占□□□◇439 ◇龙降于天而□◇◇远飞而中天苍◇7、比曰:比之芣=比之苍=生子二人或司阴司阳不□姓□◇2168、少督曰:昔者□小子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2069、履曰:昔者羿射陼比庄石上羿果射之曰履□◇46110、柰曰:昔者攷龙卜□□而攴占囷=京=占之曰不吉不柰之□◇1111、否曰:昔者□□□◇12、同人曰黄啻与炎啻战◇182 ◇=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18913、右曰昔者平公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神=老=占曰古有子亓□间漻四旁敬□风雷不◇30214、大过曰昔者日月卜望□◇15、亦曰:昔者◇16、囷曰:昔者夏后启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占◇20817、井曰:昔者夏后启贞卜◇31918、鼒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攴占巫苍=占之曰吉鼒之芲=鼒之焠=初有吝后果述21419、丰曰:昔者上啻卜处□□而攴占大=明=占之曰不吉□臣体=牝□雉=◇30420、大过曰:昔者□小臣卜逃唐而攴占中=虺=占之曰不吉过亓门言者□◇52321、临曰:◇22、灌曰:昔【者】夏后启卜(知北游按:此字从酉昜声,传本作享。

【免费下载】从数字卦和卦象看《周易》的成书

【免费下载】从数字卦和卦象看《周易》的成书

从数字卦和卦象看《周易》的成书作者:刘新华, LIU Xin-hua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刊名:周易研究英文刊名:STUDIES OF ZHOUYI年,卷(期):2009(4)1.刘新华从帛本《易传》看今本《易传》之形成 20082.汪宁生八卦起源 1976(04)3.汪宁生八卦起源 1976(04)4.王兴业三坟易探微 19995.钱耕森;张增田《周易》成书年代新证 19946.郭沫若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 19827.氏著周易古经今注 19848.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 1981(02)9.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 199210.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 1980(04)11.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 1997(06)12.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 1997(06)13.曹定云新发现的殷周"易卦"及其意义 1994(01)14.刘大钧《大易集成》前言 199115.李学勤出土文献与《周易》研究 2005(02)16.李学勤出土文献与《周易》研究 2005(02)17.李学勤出土文献与《周易》研究 2005(02)18.曹玮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期刊论文]-考古与文物 2003(04)19.肖楠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 1989(01)20.王兴业三坟易探微 199921.王德敏《连山易》与齐文化 199422.王兴业三坟易探微 199923.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 198824.刘新华《易传》的思想内容、时代特征与学派风格25.刘新华从帛本《易传》看今本《易传》之形成 200826.李尚信读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札记[期刊论文]-周易研究 2008(02)27.李学勤出土文献与《周易》研究 2005(02)28.李亦园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再认识 199429.李学勤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期刊论文]-周易研究 2003(05)30.李学勤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期刊论文]-周易研究 2003(05)31.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 1981(02)32.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 1981(02)33.汪显超古易筮法研究34.郑樵《通志》卷六十三,《艺文略》第一35.李学勤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期刊论文]-周易研究 2003(05)36.李学勤新发现四周筮数的研究 2003(05)37.李学勤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期刊论文]-周易研究 2003(05)38.李学勤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期刊论文]-周易研究 2003(05)39.廖名春长安西仁村陶拍数字卦解读[期刊论文]-周易研究 2003(05)40.一、六、八所组成的卦为数字卦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应该也称其为符号卦,为了区别于阴阳符号卦,我们称其为数字符号卦.一、六或一、八是否被当做奇偶的代表不得而知,我们就暂且不称他们为奇偶卦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uyyj200904006.aspx。

新蔡竹简选释(上)

新蔡竹简选释(上)

新蔡竹简选释(上)继上世纪中叶出土信阳长台关竹简以来,上世纪末叶又出土新蔡葛陵竹简。

这是在河南省境内第二次楚简大发现,《文物》2002年8期只公布10枚竹简照片【1】。

最近,全部竹简照片公开发表【2】,始窥全豹。

竹简共1571枚,贾连敏《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释文》【3】的文字隶定相当精确,惜阙考释。

本文拟在《释文》的基础上,讨论若干释读及相关问题。

为便于印刷计,下文多采用宽式隶定。

王徙於鄩郢之岁“鄩郢”,又见甲二:6、甲二:14、甲二:22、甲三:159-2、甲三:178、甲三:183-2、甲二:204、甲三:215、甲三:221、甲三:223、甲三:225、甲三:240、甲三:258、甲三:259、甲三:299、乙一:12、乙一:16、乙一:18、乙一:20、乙一:26、乙三:29、乙四:2、乙四:15、乙四:66、乙四67、零:79、零:113、零:580等。

如果再加上残辞,大概有30余条,可见这是一相当重要的地名。

《说文》“鄩,周邑也。

从邑,寻声。

”。

亦作“寻”,《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氏及斟寻氏。

”《史记·夏本纪》“斟寻氏”,索隐“《系本》寻做鄩”。

其地望有三说:周地。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里”。

在今河南偃师与巩县之间。

2、卫地。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帝王纪》“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

《水经·巨洋水注》“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

《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

五观盖其名也。

所处之邑,其名曰观。

皇甫谧曰,卫地。

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

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

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

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

”在今河南清丰南。

3、齐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总第八十八期) 读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札记李尚信(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有些学者认为,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抄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秦简“易占”少督卦中的“□小子”,有人认为是“周小子”,但我们认为更有可能是“晋小子”。

“易占”右卦中的“平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宋平公”,但我们认为是“晋平公”的可能性更大;秦简“易占”可能真的如有的学者所说即是汲冢《易繇阴阳卦》,而且秦简“易占”或《易繇阴阳卦》可能与汲冢书中的其他“杂碎怪妄”之书大有关联。

如果秦简“易占”涉及晋小子、晋平公的观点成立的话,则其与殷易《归藏》不相关的材料就更多,其是否为殷易《归藏》就更值得怀疑了。

关键词:秦简“易占”;归藏;汲冢书;易繇阴阳卦;晋小子;晋平公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882(2008)022*******Note on the Divination of Y i on bamboo slips of Q in at W angjiataiL I Shang2xin(Center for Zhouyi&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Abstract:Some scholars believe t hat t he Divination of Yi on bamboo slips of Qin at Wangjiatai may be of two different ver2sions,however it is not true in fact.The person mentioned in t he hexagram of S hao du in t he Divination of Yi wit h t hename Xiao zi,is believed t he king of Zhou by some scholars,and we t hink it more possible t hat he is Xiao zi in Jin.In t hehexagram of You,Duke Ping is much unanimously believed to be Duke Ping of Song,but we t hink it more possible to beDuke Ping of Jin.The Di vi nation of Yi is said to be t he Yi z hou yin2y ang gua,and have a relation wit h ot her books un2eart hed in t he Ji tomb.If t he above ideas on Xiao zi in Jin and Duke Ping of Jin are tenable,it is more suspect t hat t he Divi2nation of Yi is t he Gui z ang in t he Y in dynasty.K ey w ords:t he Divination of Yi on bamboo slips of Qin;Gui z ang;books uneart hed in Ji tomb;Yi z hou yin2y ang gua;Xiao zi in Jin;Duke Ping of Jin1993年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有一部分属“易占”的内容,其与传世的所谓辑佚《归藏》大致相同。

据该墓发掘简报称:“该墓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下限不晚于秦代。

”(第43页)[1]由于秦墓中的这部分竹简属秦代以前的内容,它的出土,无疑具有重大价值。

其材料公布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学者纷纷著文,提出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看法。

然问题也并没有就此解决,还需要我们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一步一步地使认识逐步得到深化。

本文是在反复研读竹简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学者们的成果,形成的几点零散的想法。

现不揣浅陋,提出来请方家指正。

尽管由于秦墓竹简的出土,我们现在已能肯定,所谓的辑佚《归藏》,其内容应该在先秦就已存在,并非后人伪造,但其是否就是殷易《归藏》或殷易《归藏》的改编本,仍然是大有疑问的。

所以,在本文中,我收稿日期:2008-01-20作者简介:李尚信(1965-),湖北省石首市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们只称这部分内容为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简称秦简“易占”。

一、秦简“易占”有两个不同的抄本吗据王明钦先生《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①一文介绍,王家台秦简“易占”残缺过甚,未曾拼出一支整简,顺序也难以排定。

但也有一些确定的信息。

王先生介绍,在这批竹简中,共有70组卦画,其中16组相同,除去相同者,不同的卦画有54种。

卦名有76个,其中重复者23个,实际卦名53个。

此外,卦辞也有一部分重复。

竹简有两种,一种宽而薄,而另一种窄而厚。

因此,王先生推测,这批“易占”当有两种抄本(第29-30页)[2]。

后来,朱渊清先生也据此判断,秦简“易占”实际有两个本子。

(第10页)[3]但他们两人的判断还都是模糊的,即没有明说是两个内容相同的抄本,还是两个内容不同的抄本。

其实,王明钦先生不只是发现秦简“易占”竹简形制有两种,他早在1996年就谈到过秦简“易占”的断占辞有两种体例,但他并未因此明确地说,秦简“易占”有两个内容不同的抄本。

(第108-111页)[4]王先生在此的确是有所保留的和犹豫不定的,他认为秦简“易占”残断严重,暂时无法对其断占辞及体例编排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第108页)[4],言下之意,就是认为是否有两个抄本我们现在还不能下最后的结论。

初看这两种体例,我们的确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属于两个不同版本的“易占”的内容。

但我们的怀疑对不对呢?这其实是很容易判断的,我们查一查秦简“易占”中相同卦名或卦画的卦辞是否属于上面所说两种不同类型就可以了解得清清楚楚。

如果不是同一类型,说明确实有两个内容不同的“易占”版本;如果两者完全相同,则说明虽然有两个本子,但却并非两个内容不同的抄本。

我们现在能够了解到的关于秦简“易占”的最全面的信息,是前面我们提到的王明钦先生《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一文。

王先生在此文中说,秦简“易占”有16组卦画相同,23个卦名重复出现。

但实际上,王先生此文中的“易占”释文,只录入了5个重复的卦名或卦画,就是说,王先生至少有18个重复的卦名①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最初为2000年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后收入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6-49页)一书中。

沈淮之渊。

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顾,其状如熊,常为天王祟。

见之堂则正天下者死,见之堂下则邦人骇,见之门则近臣忧,见之庭则无伤。

今窥君之屏,病而无伤,祭颛顼共工则瘳。

公如其言而疾间。

(洪颐煊《经典集林》卷九)这段文字与《左传・昭公七年》关于晋平公的一段文字记载类似: 郑子产聘于晋,晋侯疾。

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

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

《左传・昭公元年》还记载有关于晋平公的另一段略带神秘色彩的文字: 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

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知之,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

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抑此二者,不及君身。

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於是乎萗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於是乎萗之。

若君身,则亦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为焉?”除此以外,《汲冢琐语》还辑有关于晋平公的其他怪异之事。

可见,晋平公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甚至其涉及的神话人物如共工也见于秦简“易占”。

根据秦简“易占”繇辞的特点,这样一个人物被写进繇辞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观秦简右卦繇辞,其卦义当与今本《周易》“大有”之义有所区别,且此卦卦名作“右”,又无“大”字,显示亦非“大有”之义,颇疑此字为“祐”之借字,乃取得天或神祐助之意(大有卦亦有此义,但不限于此义)。

根据诸书所载,晋平公之疾乃因神作祟而起,后亦因祭神而“疾间”,不正是得了神之祐助吗?人们可能会认为,右卦是筮邦国之吉凶,而晋平公之例是论疾病之癒否,两者并不一致。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周礼・太卜》是有定论的,其曰:“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

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

”可见君王之疾病是与邦国之吉凶连在一起的,筮占君王之疾病即是筮占邦国之吉凶。

再看右卦繇辞,其中有很关键的“间”二字。

王辉先生说:师卦中的穆天子与《穆天子传》是相关联的,而我们上面又论证了秦简“易占”右卦的内容很可能与《汲冢琐语》的内容相关联,则秦简“易占”与汲冢书内容的关联恐怕就不是巧合了。

秦简“易占”可能真的如有的学者[3][6]所说即是汲冢《易繇阴阳卦》①,秦简“易占”与汲冢书内容的关联,也就是《易繇阴阳卦》与汲冢其他书内容的关联———要么汲冢主人有意搜集了“杂碎怪妄”(《晋书・束晰传》语)等主题较接近或相关联的书,要么秦简“易占”或《易繇阴阳卦》是部分地借鉴了汲冢其他书中的材料编纂或改编而成。

②当然,秦简“易占”或汲冢《易繇阴阳卦》的编纂肯定是有更早的材料来源的。

如《穆天子传》卷五中,穆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占者逄公说“讼之繇”如何如何,说明至少在《穆天子传》成书之前,就有了此种占法。

秦简“易占”有多条明显是与殷以后的事有关的。

如果我们关于秦简“易占”涉及晋小子、晋平公的观点能够成立的话,则其与殷易《归藏》不相关的材料就更多,其是否为殷易《归藏》就更值得怀疑了。

附注:本文作于2006年11月间,原拟还增加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从秦简“易占”的天(对应于今本《周易》乾)、寡(对应于今本《周易》坤)两卦卦名与繇辞、特别是繇辞所表达的“不利为草木”与“不仁”的思想,论证其非殷易《归藏》;另一部分是从秦简“易占”陵(对应于今本《周易》谦)、散(对应于今本《周易》家人)诸卦卦名与对应的今本《周易》卦名的关系,论证易卦取象思维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秦简“易占”与《周易》古经各自所达到的思维水平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