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数学(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5级高三12月月考数学试题(文史类)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圆122=+y x C :关于直线2=x 对称的圆的方程为( ) A .()1422=+-y x B .()1422=++y xC .()1422=-+y x D .()1422=++y x2.已知(){}2,x y y x A ==,(){}x y y x B ==,,则B A = ( )A .RB .[0,+∞)C .(1,1)D .()(){}1100,,,3.在某次测量中得到的A 样本数据如下:82,84,84,86,86,86,88,88,88,88.若B 样本恰好是A 样本每个数据都加2后所得数据,则A ,B 两样本的下列数字特征对应相同的是( )A .众数B .平均数C .中位数D .标准差4.已知等比数列{}n a 满足253=a a ,则7241a a a 的值是( )A .2B .4C .8D . 165.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则该三棱锥最长棱的棱长为( )`A .32B .6C .22D .3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命题“q p ∧”为真命题,则“q p ∨”为真命题B .命题“若0>m ,则方程02=-+m x x 有实根”的逆命题为真命题C .命题“022=-∈∃x x R x ,”的否定是“022≠-∈∀x x R x ,”D .“1>x ”是“0>x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7.已知平面点集()⎪⎭⎪⎬⎫⎪⎩⎪⎨⎧≤--≥-≥+=2211y x y x y x y x M ,,平面点集(){}122≤+y x y x ,,在集合M中任取一点P ,则点P 落在集合N 中的概率为( ) A .122-π B .1232-π C .62-π D .632-π 8.已知()x f y =是定义域为R 的奇函数,且当0>x 时,()423-+=x x f x ,若存在I x ∈0,使得()00=x f ,则区间I 不可能是( )A .()12--,B .()11,-C .()21, D .()01,- 9.阅读右面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n 是100,则输出的变量S 和T 的 值依次是( )A .2450,2500B .2550,2450C .2500,2550D .2550,250010.已知双曲线()0012222>,>b a by a x =-上一点C ,过双曲线中心的直线交双曲线于A ,B 两点,记直线AC ,BC 的斜率分别为21k k ,,当2121ln ln 2k k k k ++最小时,双曲线离心率为( )A .2B .3C .2+1D .2第Ⅱ卷(非选择题,共l0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
专题08 名句名篇默写(第01期)-高三语文百所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 Word版含解析.doc

1.【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比喻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提携”“蟹”“螯”“鳝”“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18届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实际,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度的羞耻随着光阴的消逝,而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有喜转悲,触景伤怀,想起了曹操的诗句,有感于人生短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佛狸”“槊”“绡”。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往来贸易,交流融合,造就了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和多元文化汇聚的独特景观。
先秦时期有戎、羌、氐,秦汉时期有匈奴、月氏、乌孙,后来还有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
汉代接收浑邪王十万降众时,采取了“因其故俗为属国”的制度。
“属国”体制保留了匈奴人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宽容的民族政策推动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局面的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建立过很多民族政权,但都未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是沿线民族合作联动的产物,而各民族互相联动的基础首先是沿线民族友好交往、民心相通。
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也是丝路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
丝路贸易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共赢的。
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不断地交流、发展、融合后,再交流、再发展、再融合,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发展”。
以“佛教的倒流”为例,佛教并非简单地从西向东单向传播,经过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后又传回中亚、印度,从而对中亚和印度的佛教作出贡献。
丝路贸易的主体是“转输贸易”,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各个重镇,都有数量不等的胡商或胡人聚落,“胡人尤其是粟特人充当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
由于转输贸易的需要,丝路上很多重镇是“商胡”入华之路,也是商贸中心。
如新疆的吐鲁番,“一些商胡从西边来到高昌后便不再东行,而是将货物在当地出售,东边来的商人也不再西行到货物的产地去收购商品,而是在高昌购买后,再到其他地方去出售”。
正是因为丝路贸易的这个特点,沿线一些城市成为国际贸易集散中心,如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敦煌、吐鲁番、兰州等。
丝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成群结队地徙居中国并长期定居,其后裔有的继续经商,有的则在中国入仕,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摘编自赵大旺《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材料二: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无答案

内江六中2024-2025学年(上)高2017届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的1.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
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 兼容并蓄B. 多元一体C. 和谐共存D. 天人合一2.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
这表明良渚文化A. 仍处于旧石器时代B.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C.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D. 已存在阶级分化3. 《礼记·礼运》称禹以前为“大同”之世,禹以后为“小康”之世。
前者的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后者的特点是“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体现这一转变的是A. 郡县制替代分封制B.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C. 封建制替代奴隶制D. 官僚制替代宗法制4.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
这反映了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5. 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
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
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6. 根据甲骨文、金文等资料,商王朝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
这说明商朝()A. 国家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B. 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 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 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7.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远古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从太阳每天有规律地东升西落,直观地感觉到了太阳与时间的关系,开始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但这很难精确。
据记载,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
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
和日晷一样,圭表的应用原理同样来自于光的直线传播性质。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
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
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季节和一年的长度。
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
利用圭表和日晷,人们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至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重庆一中2018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重庆一中2018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秘密★启用前2017年重庆一中高2018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卷2017.10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钁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9月第二次月考(9.22-9.23)英语试卷

邵东一中2024年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英语科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 分)第一节(共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7.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 A 、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is the woman doing?A. Repairing a computer.B. Making a payment.C. Requesting a refund.2. Why does the man come to the woman?A. To invite her to dinner.B. To give her a present.C. To seek some advice.3. 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first?A. Make reservations.B. Check with his wife.C. Work out a plan.4. What is the woman’s opinion on the new building?A. Unattractive.B. Pretty.C. Unique.5.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 Salesman and customer.B. Householder and renter.C. Colleagues.第二节(共1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22.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 A 、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 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 5 秒听第6 段材料,回答第6 、7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远古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从太阳每天有规律地东升西落,直观地感觉到了太阳与时间的关系,开始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但这很难精确。
据记载,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
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
和日晷一样,圭表的应用原理同样来自于光的直线传播性质。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
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
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季节和一年的长度。
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
利用圭表和日晷,人们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至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古人的智慧果然让人人叹为观止!(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早就直观觉察到太阳与时间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慢慢学会了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B. 三千多年前,周公旦发明了圭表,古人发明圭表这种天文仪器的目的就是度量日影的长度。
C. 圭表中的“表”指的是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测量表影的长度,就可知道时辰。
D. 圭表中的“圭”指的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刻板,它能方便人们随时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从圭表的名称及其主要构件着笔,接着简要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
B. 文章在论证圭表的悠久历史时,采用了例证法,举出了现存河南登封的圭表这一有力物证。
C. 文章指出圭表的应用原理与阳光的直线传播性质有关,而古人或是通过阳光投影发现这一性质的。
D. 文章用较多文字列举了圭表的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基本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言之有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的智慧让人叹为观止,有了圭表后,想要知道时属一天之内的哪一时辰,只要测量表影即可。
B. 根据圭表,实际上人们只要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任意相同值,就能知道一年的时间的长度。
C. 根据古人的理解,一年中夏至日正午表影最短,此时太阳最高;冬至日正午表影最长,此时太阳最低。
D. 只要有了圭表,古代人就可以制定节气,而节气的由少到多,则能说明古人对圭表应用的不断开发。
【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B项,“目的就是度量日影的长度”不当,圭表的目的在于通过度量日影以确定时间。
C项,“测量表影的长度,就可知道时辰”不当,还要测量表影的角度,才能知道时辰。
D项,“随时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不当,由原文可知,不可以随时,圭正南正北方放置,只能读出日影正北时的表影长度值。
2. 试题分析:B项,“现存河南登封的圭表”不当,由原文“据记载,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可知,河南登封设置圭表是历史记载,并非现在仍有实物。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A项,“只要测量表影即可”不当,由原文可知,圭表需要阳光才可测量,不是任何时候都有表影可测。
B项,“只要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任意相同值”不当,由原文“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可知,应是连续两次最长值。
D项,“只要有了圭表,古代人就可以制定节气”不当,由原文“利用圭表和日晷,人们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可知,需要硅表和日晷才能制定节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狮何休‚三十夜的火,十五日的灯。
‛在别处,元宵十五闹花灯,在禾村,作兴的是狮灯,因狮子是森林之王,大家深信狮子能镇邪送福。
狮灯分红狮与青狮,面具颜色为红色的是红狮,青色的是青狮。
红狮代表友善,青狮带着杀气。
扛红狮,来意是向宝地求几个钱谋生,请多关照;扛青狮,那是我凭真本事跑江湖,贵地有高人不服,请随时赐教。
正月十五清晨,当打禾坪里扎下一队竖有‚李‛字大旗的舞狮队时,整个禾村却沉默了。
锵,锵锵!狮子出巡了。
禾嫂没有心思做早饭,从楼上翻出一个狮头,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放到地面上。
狮头的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眼鼻凹陷等处未来得及褪落的地方,能看到青色。
十八年前,与禾村相隔八十里路的李村,组了一队青狮来禾村,领头的名叫李长富。
当青狮来到禾嫂家时,丈夫何永康朝李长富抱了抱拳。
李长富是守方,何永康是攻方,‚兵器‛就地取材。
何永康随手扯了根扁担,李长富随手操了条长凳。
比武开始了,一点也不似现在的电影电视里武打片精彩。
一阵乒乒乓乓后,李长富被抵进门旮旯。
吁吁喘气中,两人都扔了手中的‚兵器‛,何永康一抱拳,说了声‚承让‛;李长富还个抱拳礼,说了声‚多谢手下留情‛,教人将狮头留下,自己换上备用的红狮。
青狮没了,面子也就丢了,李村的狮队既然栽在禾村,就一定要从那里取回来。
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不,十八年后的今天,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带着青狮队开进了禾村,目的最明显不过,要夺回他父亲留下的青狮,挽回面子。
早不来迟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禾嫂心里很难受。
禾嫂用湿抹布将狮头擦拭好了之后,放在八仙桌上,并用一块红布盖好,然后崴崴地找来一挂百响小鞭炮,用红纸包了十块钱,专等狮子来家里‚巡视‛。
锵锵的锣声却绕过了禾嫂家。
禾嫂知道,李村的狮子是要巡视完全村后,最后来她家巡视,然后体体面面地把那只停放在禾嫂家十八年的狮兄给请回去。
锵锵的锣声由远而近,绕个小弯,狮头就能看得真切了:刚刚喷青的狮头,青得发绿,两颗白色的獠牙露在外边,凶猛得有些吓人。
禾嫂忙从灶里点燃一支香,左手捏着那挂小百响,来到门边等候‚狮子‛大驾光临。
队伍渐渐近了,除了李村的舞狮队外,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禾村半大小伙,也有几个成年人。
禾嫂看到禾村人当中,有几张脸上写着愤怒。
禾嫂就想,如果丈夫不死,如果儿子不入监,李村的狮队绝对不敢如此猖獗。
当然,丈夫肯定是要死的,人老了哪有不死的道理?何永康十年前离开了人世,平时感冒都没有患过的丈夫,说走就走。
儿子不入监倒是完全有可能的。
儿子何代兵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一身好功夫,这是李村人迟迟不敢来的原因。
但是去年过完端午节,一辆警车呼啸而至,把何代兵带走了。
儿子农闲时在建筑工地干活,端午节快到了,大伙等着工钱过节,老板却拒发工资。
老板说,发包单位不给钱,我也没办法。
何代兵七曲八拐地找到发包方负责人的家,大白天潜了进去,偷出现金与存折及贵重物品一大堆,然后抱着这堆‚战利品‛到派出所自首。
何代兵以为自己这是义举,不必负刑事责任,但他错了,因为他触犯了法律。
当然,何代兵偷贪揭贪的事,惊动了市委市政府,节前垫付了民工的工资。
锵锵锵!锵!锵!锣声震耳欲聋,狮队到了门口。
禾嫂赶紧点燃那挂小百响。
领队的是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他提着一个灯笼,引着狮子先在厅里转一圈,然后再到三间正房里转了一圈。
禾嫂把十元钱的红包递给李尚武,李尚武接过红包,插在上衣的口袋里。
李尚武挥挥手,锣声停了。
焦点聚在李尚武身上。
李尚武放下手中的灯笼,双手摘下舞狮人的狮头,像捧着满满一碗油,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上,扯开盖在旧狮头上的红布,将两个狮头并排放在一起。
有人递来了香烛和祭品,李尚武把祭品一字排开,点起了香烛。
人群静得出奇。
李尚武神色凝重地斟了三杯酒,对着狮头鞠三个躬,然后拿起酒杯,将杯中的酒一一泼在地上。
突然,李尚武猛一转身,抱拳朗声说:‚各位,大家都看到了,我刚刚与何代兵比了一场武,我李尚武输了,输得很惨,这青狮我给何少侠留下了。
‛说罢,李尚武朝狮队喊了一声:开路!刚才戴着青狮头的小伙子,已经换上了温顺的红狮头。
锵锵锵! 锵锵锵!锣又敲响了,狮队中有人放响了一挂千响电光炮,震得满屋子嗡嗡回响。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舞狮队“锵锵锵”的锣声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既是对舞狮队巡游时的热闹气氛的渲染,更是对禾嫂紧张忐忑心理的有力烘托。
B. 相隔十八年的两次“比武”都写得很有特色:前一次既有平民打斗的真实感,又有武者交手的侠士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