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氮酮促进洛美沙星仔猪皮肤吸收机理的研究

合集下载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_宇克莉(精)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_宇克莉(精)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11期・基础研究・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宇克莉1, 2, 孙建华1(1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300074; 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摘要]将35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薄荷醇组、冰片组、氮酮组、冰片+薄荷醇组、冰片+氮酮组、混合组各5只, 均于实验前1h 行腹部脱毛处理:脱毛处皮肤分别滴加含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柴胡解热方水提液0. 5ml , 其中薄荷醇组含2%薄荷醇, 冰片组含2%冰片, 氮酮组含2%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冰片+薄荷醇组含2%冰片+2%薄荷醇, 冰片+氮酮组含2%冰片+2%氮酮, 混合组含2%冰片+2%薄荷醇+2%氮酮。

8h 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皮肤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除对照组外, 其余6组均出现皮肤超微结构改变, 表现为角质细胞疏松、细胞间隙增大、毛囊口孔径加宽, 其中氮酮组和混合组最为明显。

认为薄荷醇、冰片、氮酮联用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薄荷醇; 冰片; 氮酮; 透皮吸收; 柴胡解热方水提液; 超微结构[中图分类号]R 28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266X (2007 11-0030-02目前关于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微观机制报道较少。

2006年1~6月, 我们对几种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1材料¹药品: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以柴胡∶甘草=2∶1按中药输液制剂的提取制作方法制成浓度2g/m l 溶液, 以输液瓶灭菌保存备用, 每瓶20º试剂:薄荷醇, 冰片, 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ml 。

戊二醛, 乙醇, 锇酸。

»实验仪器:KYKY-1000B 扫描电子显微镜, 离子溅射仪(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

¼实验动物:昆明系雄性小鼠, 体质量22~25g (北京医科大学动物中心。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112第15卷 第5期 2013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5 May,2013节、机体生理功能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若持续释放或产生过多则产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呈现其毒性作用。

同时,TNF-α是对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诱导分泌能力,如:IL-1、IL-6、IL-8以及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炎症过程中,TNF-α其分泌峰值早于IFN-γ,TNF-α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如ICAM 等来促进炎症。

在中国人群中,TNF-α细胞因子基因型是以低分泌型占优势,其低分泌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0.1%[2]。

庞学丰等[3]在“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一文中,引用了数十位中医研究者的研究表明中药免疫调节在组织学上减轻慢性炎症,血清检测明显降低TNF-α水平。

因此降低TNF-α在血清中的表达,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这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机制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TNF-α在慢性炎症的患者中会有所表达,它的阳性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4]。

妇炎宁汤在对TNF-α的阳性表达方面可以起到明显的降低作用,尤其是在阳虚型盆腔炎中、高剂量组,其治疗效果与模型组比有明显差别,可是在妇炎宁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与单纯盆腔炎模型组相比没有体现出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妇炎宁汤是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物的基础上加上黄芪、白术、巴戟天等补益阳气的药物,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即使只有其他药物的疗效,理论上讲也不应该出现没有疗效的情况。

但是由于阳虚型慢性盆腔炎这个病证结合模型报道不多,因此没有过早下结论,需日后重复实验已确定是否有实验误差的可能。

综上所述,由于慢性盆腔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易损伤患者脾肾阳气,而既往的治则多侧重于清热利湿。

抛物线拟合法研究氮酮促进左旋咪唑透皮吸收的最佳浓度

抛物线拟合法研究氮酮促进左旋咪唑透皮吸收的最佳浓度

穿 透 离 体 鼠皮 的 最 佳 浓 度 及 对其 透 皮 吸 收
的促进作用 。
氮气 蒸 干 氯仿 。 残 余 物 用 1 mL的 流 动 相
( 水 :甲醇 : 庚 烷 磺 酸 =5 5 c d 5 c 2 , V/ V/
V. 用 乙酸 调 p H至 3 . 5 ) 溶解。 按 文 献 方
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
2 方 法 与 结 果
2 . 1 标 准 曲线 的制备 精 密称取 2 5 mg
浊 液 。同 法制 得 含 2 、3 、5 、l O 氮 酮的 L MS供 试 液 。
本 文 收 到 日期 r 】 9 9 1 —0 3 一O 6
维普资讯
放 池放 入接 受 池后 的 1 、2 、6 、1 0 、1 4 、2 d
附表 不 同泉 度 的 氮 酮 对 L MS透 皮吸 收 率 的 影响 ( n =5 )
吸 收率 最 大 时 氮 酮 的 百 分 含 量 ,我 们采 用
抛物 线 拟 合 法 建 立 每 一 时 间项 下 透 皮 吸 收 率 与 氮酮 含 量 关 系 的 数 学 模 型 。 利用 B A—
Vr o ma n s H “ . I n 1 J Ph a r m,】 蛸 5{ 2 6l 5
吏 蓑 璋 等 .实 用 医 学 统 计 手 册
版 社 .1 0 8 7l 1 5 9
幅 州 : 福 建 科 技 出
. FT a n z T J“ 目 f .J I n v e s t De r ma t o l , 1 9 85 ; 76- 96
图 2 不 同浓度氯 酮对 L M s透皮 吸收率 的影 响
a ,b ,c ・d , e ・ f嵌吠表示古 0 ,l ・

洛美沙星在胶束体系中的荧光特性研究及应用

洛美沙星在胶束体系中的荧光特性研究及应用

洛美沙星在胶束体系中的荧光特性研究及应用
洛美沙星是一种双安息香类抗菌素,在医学上具有广泛的用途,是最新一代抗菌素之一。

同时,由于其紫色荧光特性,洛美沙星可以用作基于荧光成像技术的药品监控指标。

应用胶束体系可以改善药物的流体动力学性能,加速临床药物的吸收速率,增强器官组织
进入药物,用于洛美沙星的荧光检测。

药物本身的荧光特性将其添加到稳定乳液质地中时受到影响。

首先,洛美沙星的荷电
特性使其有可能与乳液的胶质分子结合,并形成一种置换交换,这将改变洛美沙星的荧光
行为。

此外,洛美沙星与乳液复合物的荧光介质的电介性可能会促进洛美沙星的吸收,而
胶束体系对洛美沙星的荧光夹带也可以被改变,进而影响洛美沙星的荧光性能。

在监测洛美沙星治疗疾病时,传统的洛美沙星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不能满足医学需求。

已经提出了以胶束体系为基础的洛美沙星荧光检测方法,以更好地分析洛美沙星物质。


实验条件下,洛美沙星加入乳液和乳液悬浮剂后,表现出不同的荧光性能,结果分析发现,洛美沙星的荧光强度有所增强,但线性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洛美沙星处理温度的
升高,其荧光性能也有所改善,荧光强度进一步提高,线性范围也得到了改善。

以上研究表明,洛美沙星在胶束体系中的荧光特性受到了胶束结构参数和结构的影响,因此,合理的制备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洛美沙星的荧光效果。

在临床治疗中,可以使用胶
束洛美沙星组合物来监测洛美沙星的药物动力学行为,而且可以通过调节一些参数调整药
物的荧光效果,从而改善洛美沙星的药代动力学性能,为临床用药提供有效指导。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大黄中蒽醌类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大黄中蒽醌类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大黄中蒽醌类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氮酮、丙三醇、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

方法以离体小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接收池中蒽醌类物质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的含量,计算累积透过量。

结果氮酮、丙三醇和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物质均有促透作用,其促透作用强弱顺序为:2%氮酮>1%氮酮>4%氮酮>6%氮酮;6%丙三醇>4%丙三醇>2%丙三醇>1%丙三醇;2%油酸>4%油酸>6%油酸>1%油酸。

结论氮酮、丙三醇和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物质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甲醚、大黄酸的促透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关键词】透皮吸收;促进剂;大黄;蒽醌类;有效成分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zone, propanetriol and oleic acid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transdermal absorp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anthraquinones from rhubard. methodsa piece of excised abdominal hairless mouse skin was set in a franz-type diffusion cell.penetrations of emodin, rhein, physcion and chrysophanol were detected by hplc and cumulative permeation(q) calculated.resultslaurocapram, propanetriol and oleic acid were found permeation enhancing effect to anthraquinones (emodin, rhein, physcion and chrysophanol) in rhubard. the permeation enhancing effect was 2% oleic acid >4% oleic acid >6%oleic acid >1% oleic acid; 2%laurocapram >1% laurocapram >4% laurocapram >6% laurocapram; 6% propanetriol >4% propanetriol >2% propanetriol >1% propanetriol. conclusionlaurocapram, propanetriol and oleic acid have permeation enhancing effect to anthraquinones (emodin, rhein, physcion and chrysophanol) in rhubard with dose-effect relationship.key words:transdermal absorption;potentiation;rhubard;anthraquinones;effective components大黄具有较强的抗炎、收敛止血等成效,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病、湿疹、丹毒等疾病以及化装品中;临床上多用大黄粉或与其它药物配伍,以醋、植物油等调敷外用。

几种促透剂联合使用对双氯芬酸钠体外经裸小鼠皮肤吸收的影响

几种促透剂联合使用对双氯芬酸钠体外经裸小鼠皮肤吸收的影响

几种促透剂联合使用对双氯芬酸钠体外经裸小鼠皮肤吸收的影响作者:沈非沉王晖郭源源陈丽张瑞涛【摘要】目的:研究几种促透剂联合使用对药物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

方法:在离体透皮吸收装置上,采用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氮酮、薄荷醇、冰片联用对双氯芬酸钠在离体裸小鼠背部皮肤上的透皮行为,以累积透过量、渗透速率和滞后时间为药效指标,运用Topsis法评价促透效果。

结果:对双氯芬钠的促透作用,氮酮2%、薄荷醇2%、冰片1%联用促透效果最好,其中以氮酮的促透作用最为明显。

结论:三种促透剂的联合使用能有效促进双氯芬酸钠的透皮吸收,Topsis法可客观、公正地评价促透剂的促透效果并选出最优方案。

【关键词】氮酮薄荷醇冰片双氯芬酸钠透皮吸收Topsis法Effect of Using Several Transdermal Enhancers Together on Absorption of Diclofenac Sodium through Skin on Nude Mice in Vitro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using sevearal transdermal enhancers together on absorption of drugs through skin in vitro. Method:We set up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 use diclofenac sodium as drug model, detect the pemeate velocity(P), lag time(Tlag), and transit dose accumulated in 24 hours(Q24) as index of drug action of azone, menthol and camphol using together on skin of back of unde rat on the equipment of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in vitr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dermal enhancers by Topsis. Result:Together use of azone 2%,menthol 2% and camphol 1% has the best transdermal enhance effect of the absorption of diclofenac sodium, of which azone has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diclofenac sodium. Conclusion:Using three transdermal enhancers together promotes the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diclofenac sodium in vitro effectively. Topsis can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nsdermal enhancers and find the best match objectively.Key words azone; menthol; camphol; diclofenac sodium;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Topsis氮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之一,薄荷醇和冰片是近年研究较多的萜类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代表[1],薄荷醇和氯酮对双氯芬酸钠的促透作用已有研究[2,3],但三者联用的促透效果未见文献具体报道。

氮酮对替硝唑搽剂促透皮吸收作用的实验研究

氮酮对替硝唑搽剂促透皮吸收作用的实验研究

1 . 2. 2 摇 瓶 培养 基 ( 1 ] 种 子瓶 : 淀粉 , 葡萄糖 . 玉米粉 , 黄豆饼粉 . 硝 酸钾 . 碳 酸钙 . 氯 化钴 , r ) H 自然 。 [ 2 】 发酵 酸铵 , 硝 酸钾 , 碳 酸钙 , 氯化 钴 , 鱼粉 , p H自
照射 3 分钟, 稀 释涂 皿 后 3 7 " ( 2 培养 。
2 结果
2 . 1 突 变株 的分离
经过高温罐 取样, 在摇瓶
时 给予较 低 的空气 量 , 并结台 5 一 氟 尿 嘧 啶 及 紫外 线 小诺 霉 素绛 红 色小 单 孢 菌 7 4 # 复合处 理 的试验 , 获 得一 株 既耐 高温 又 适应 较 低 的空
3 1 7 n m 处 基质 对 替 硝 唑 的 测 定 无 干 扰 , 经 回 收 率 实
验. 替 硝 唑平 均 回收 率 为 9 9 . s %. 变 异系数为 0 . 6 %
( n=3 ) 。
3 . 促 透 皮 吸收 实验
3 . 1 离 体 鼠皮 的 制 备
藏备用。 3 . 2实验 装 置及 方 法 从上 表可 以看 出 . 催 化 荆 用量 少 , 影 响 收率 。 另外 , 相 转 移催 化 反 应 要 有 一 定 的 搅 拌 速 度 , 搅 拌 速 度慢亦 影 响 收率 。
然。
1 . 3 培养 条件
天。
斜 面孢子 及平 皿 . 培 养 温 度
小 诺 霉 素生 产 菌绛 红 色 小 单 孢 菌 7 4 通 过 诱 变
处理 和 高 温发 酵 。并 结于 较 低空 气 量 的选择 分 离 , 得 到一 株 既 耐 高温 又适 应 低空 气量 的 突变 株 2 9 0# 。此 突 变 株 的 菌落形 态 与 亲本 7 4 相 比有所 不 同 , 通 过 传 代试验 , 证 明 其 生产性 能 稳 定 。 小 诺 霉 素是 国内 所 有 抗 生 素发 酵 单 位 较 低 的 一 个 品种 , 它 的 主要 特 点 是孢 壁 较 厚 , 诱 变 剂 难 以 渗 透 到遗 传 物 质上 , 动摇 其 遗 传形 状 。 目前 国 内多 数 厂 家 都用 过 物理 化 学诱 变荆 , 但提 高 幅度 不 大。根 据 我厂 的具 体 生产 条件 , 即发 酵 空 气 量较 低 , 而 且 由 于 自来 水短缺 , 每 天 夏天 罐 温 往往 高达 4 o -5 o ℃. 为 了适 应 此 种 生产 条 件 , 我 们 采 用 5一氟 屎 畴 啶 、 紫外 线 复 合 处 理 相结 合从 高温发 酵 罐上 取样 分离 , 并在 摇 瓶上 再 以较低 的空 气 量 作 为 选 择 因子 , 分 离耐高温 , 并 适 应 较 低空 气量 的 突 变株 。 本 文介 绍 耐 高温 , 适 应 较低 空 气量 突 变 株 的选 育 过程 . 以几 株 突变 株 在发 酵 罐 上结 合补 料工 艺 的改 进 缩短 发 酵周 期 的探 讨情 况 。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答辩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答辩

中国兽药杂志 2005,39(4:28~31/王武军,等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王武军1,黄一帆2(1.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de心,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收稿日期]2004—0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80(200504—0028—04[中图分类号]¥859.1[摘要]综述了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氮酮、油酸和萜烯等常用促渗剂的促渗机理研究进展,并提出透皮吸收机理研究发展趋势,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促渗剂;透皮吸收;机理;氮酮;油酸;萜烯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最近20余年,随着系列透皮治疗药物的问世,透皮吸收在美、日、英、法等国已成为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1985年以来,我国在透皮吸收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

1992年以来,国内在动物医学领域也逐渐开展了透皮吸收的研究。

整体上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渗透特性、药物动力学分析、促渗剂的选用等方面,而关于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非常有限。

但在各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技术开始临床应用之前,了解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是十分重要的。

明确的促渗机理可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优选药方及建立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而且可以缩短开发透皮给药制剂新品种所需的时间。

使用促渗剂法是兽医学在透皮吸收领域较为常用的方法,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常用化学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氮酮氮酮(1aurocapram,Azone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开发的一种高效促渗剂,由弱极性长链烷烃或烯烃组成,对多种类型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是透皮促渗剂的典型代表。

目前,氮酮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肿瘤药、降压药、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解毒药、驱虫药、抗真菌药、抗贫血药、抗结核药、中草药等多种药物的透皮吸收研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兽医医药杂志 JTCVM2005年第4期调查研究氮酮促进洛美沙星仔猪皮肤吸收机理的研究王武军,黄一帆,姚金水(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摘 要: 选用10~12日龄同品种仔猪,随机分组,于仔猪腹部皮肤涂搽含氮酮的洛美沙星透皮吸收剂,分别于涂药前、涂药后2、4、6、12、24、48和72h在体取皮,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皮肤表皮结构变化,探讨氮酮促进洛美沙星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氮酮通过以下途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1)作用于表皮角质层细胞间脂质,使角质层变得疏松,细胞间距增大,外角质层细胞易于脱落,降低了皮肤对药物的屏障作用;(2)氮酮进入角质细胞内,与细胞内基质相作用,引起基底角质层肿胀,增加了角质细胞水化程度和药物存储空间。

研究还发现,氮酮在体对仔猪皮肤的作用可维持72h以上;由氮酮引起皮肤结构的改变是一非损伤可复性过程。

关键词: 透皮吸收;洛美沙星;氮酮;超微结构;仔猪 中图分类号:S85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354(2005)04-009-03 药物经皮肤吸收是最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给药方式,由于其具有可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胃肠道酶解作用和肝脏首过效应、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等传统给药方式不具备的优点,现已成为药物新剂型研究的热点领域。

研究透皮吸收机理和转运机制可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优选药物配方和建立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

关于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已有报道[1~6],但在兽医学领域鲜见报道。

将药物经皮肤吸收理论应用于动物医药领域,进而开发防治动物疾病的新剂型药物,对于防治家畜疾病和推动兽药工业发展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组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兽药透皮吸收制剂研究,在洛美沙星透皮吸收制剂药物动力学、运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该制剂对仔猪皮肤结构影响等有关研究基础上[7,8],本研究以该制剂(含氮酮作为促渗剂)为模型药物、仔猪皮肤为实验材料,选用在体研究方法,运用透射电镜多时段观察氮酮在促进洛美沙星透皮吸收过程中对皮肤角质层作用方式,探讨氮酮促进洛美沙星经仔猪皮肤吸收的机理。

为促进透皮吸收制剂在兽医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药品实验用洛美沙星透皮吸收剂,为本课题组研制。

由洛美沙星原料药、氮酮和有关辅料按照药剂学方法精密配制;对照用同质量浓度的洛美沙星水溶液(不含氮酮)。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从同品种母猪体况相似、胎次接近、产仔数接近(9~12头)、产仔时间相差不超过48h的3窝仔猪中各选择体重相近的仔猪4头供试验用,每窝选4头组成一单位组。

实验开始时仔猪10~12日龄,体重3.3~4.3kg,均为杜长大三元杂收稿日期:2004-12-27项目来源:福建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JA00169)作者简介:王武军(1974-),男,硕士,从事动物检疫与动物疾病防治研究。

黄一帆为通讯作者。

交品种。

试验分实验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除空白对照组外,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的皮肤取样时间为涂药后2、4、6、12、24、48、72h。

每组各有三个重复。

1.3 给药方案给药前1d对仔猪腹部皮肤去毛处理,避免造成损伤。

各组仔猪均按照体重大小降序排列;腹部两侧各作为1个实验单元,各组仔猪都以从左到右的顺序记数,依次每组各产生8个实验单元,每1单元分前后两区,分别涂搽试验药物和对照药物。

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按随机抽样法将8组分配到8个实验单元。

每头仔猪腹部两侧皮表均采用倒计时法给药,以保证两侧同时取样。

涂药时,用排刷蘸取药液,在不同的给药时间于腹侧前区涂搽试验药物4mg/kg[7,8],同侧腹部后区涂搽等量对照药物。

每区搽药范围为3c m×3c m,涂搽局部采用同一时间段一次性给药的方法。

1.4 在体取样分别于涂药前、涂药后2、4、6、12、24、48、72h在体取皮。

固定仔猪,用手术刀迅速取皮后,将皮肤样品浸入冷生理盐水中漂洗以除去血污,再放入4℃1.5%多聚甲醛-3%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

取皮局部创面经雷佛奴尔消毒后,行外科结节缝合。

1.5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和观察将皮肤样品制成约2mm×1mm×1mm,固定1周(4℃)。

磷酸盐缓冲液(P BS,pH7.4)清洗,后1%锇酸固定,系列酒精脱水,丙酮置换,环氧树脂定向包埋,超薄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染色,Hu-12A型透射电镜观测。

2 结果2.1 空白对照组表皮超微结构角质层含20~30层扁平角质细胞,基底角质层(近颗粒层的角质层)各层细胞间残存桥粒丰富,细胞厚度0.2~0.3μm。

同层相邻角质细胞间为指状镶嵌连接,胞质中角蛋白原纤维呈均质状(见图A)。

颗粒层细胞梭形,核椭圆或不规则,核中异染色质多位于核膜下;胞质中含中等数量高电子密度透明角质颗粒,呈星形或不规则形;线粒体和核蛋白体较少,92005年第4期调查研究 中兽医医药杂志 JTCVM核周有粗面内质网分布;相邻细胞以镶嵌连接和桥粒连接为主。

棘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染色质疏松,核较大、呈圆形,核内含少量异染色质;胞质中粗面内质网丰富,有许多糖原颗粒散在,丰富的张力微丝树枝状交错分布;细胞紧密排列,相邻细胞棘突间以丰富桥粒相连。

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核圆形,异染色质散在分布,核仁显著;胞质中含较多线粒体。

基膜面不规则,常有张力微丝终止于基膜的半桥粒上。

2.2 药物对照组(经对照制剂处理)表皮超微结构变化4h组角质层细胞有30层左右,排列规则,基底角质层细胞间残存桥粒丰富,基底角质层细胞厚度与空白对照组相同。

颗粒层胞质内透明角质颗粒数量中等。

棘层和基底层结构与空白对照组相同。

2.3 实验组(经实验制剂处理)表皮超微结构变化2.3.1 2h组 角质层细胞变厚,基底角质层细胞厚度为013~014μm,外层疏松,细胞层间距增大且细胞内角蛋白呈网格样,基底角质层各层细胞连接紧密,近颗粒层的3~4层角质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

颗粒层细胞间排列紧密,胞质内透明角质颗粒体积增大,呈粗大的条索状或斑块状沿核膜分布。

2.3.2 4h组 基底角质层细胞内和细胞间出现大量空泡,角质细胞也有增厚现象,角质层细胞间偶可见包膜状结构,细胞内亦可见类似溶酶体样板层颗粒(见图B),部分区域角质层细胞间距增大,角质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突起增多。

颗粒层细胞胞质中透明角质颗粒聚集呈团块状。

2.3.3 6h组 角质层外层结构疏松,中间数层角质层细胞角蛋白结构呈非均质状,基底角质层细胞明显增厚且起伏较大,厚度为0.2~0.8μm,胞质中含有圆形或杆状具膜的空泡0.1~0.5μm或包含物(直径0.4μm),但与4h组相比空泡数量减少。

颗粒层2~3层细胞,细胞内透明角质颗粒相互连接呈带状;部分区域近基底层的棘层细胞间以及棘层与基底层之间间距明显。

基底层细胞的基膜面起伏较大。

个别区域细胞胞质中含溶酶体样空泡,其周边分布有丰富的糖原颗粒。

2.3.4 12h组 角质层外层疏松易脱落,与活性表皮相连的角质层仅有12~14层。

基底角质层细胞起伏非常明显,在细胞内和细胞间出现吞噬泡样结构,基底角质层细胞仍然增厚。

颗粒层细胞中透明角质颗粒丰富,部分区域张力微丝走向紊乱。

棘层和基底层细胞及细胞间隙未见明显变化。

2.3.5 24h组 角质层外层细胞脱落或游离,内层11~15层细胞与活性表皮相连,角质层细胞间隙增大(图C),基底角质层细胞间的连接较丰富且细胞增厚,细胞内和细胞间均含有少量小空泡。

近基底层的棘层细胞之间间隙增大,并可见已趋化至活性表皮基底层和棘层的炎性细胞(图D)。

2.3.6 48h组 外层角质层脱落,基底角质层变化不明显。

颗粒层含有2层细胞,内层细胞胞质中透明角质颗粒较小,外层细胞中透明角质颗粒丰富,呈星形或大的斑块状。

棘层和颗粒层细胞中微丝束增多且走向紊乱。

基底层亦可见趋化的炎性细胞。

基底层细胞表面突起明显,可见细胞间隙。

2.3.7 72h组 呈游离态的角质层细胞层减少,角质层细胞内角蛋白结构未见异常,基底角质层起伏明显,厚度为0.2~0.5μm(图E);颗粒层细胞中透明角质颗粒丰富。

基底层细胞间隙增大,部分区域细胞间及基膜附近仍可见趋化的炎性细胞。

A.空白对照组(角质层细胞排列规则,角蛋白紧密堆叠,×18000);B.4h实验组(基底角质层细胞内出现大量空泡,并可见板层样结构,×18000);C.24h实验组(角质层细胞间隙增大,部分区域角化细胞角蛋白结构清晰,×10000);D.24h实验组(趋化至活性表皮基底层和棘层的单核样细胞,×7000)E.72h实验组(可见新分化的具有明显增厚的质膜的角质层细胞,×21000)图1 仔猪腹部皮肤表皮超微结构的变化3 讨论3.1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借助仔猪在体皮肤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氮酮的促渗机制。

动物医学领域,哺乳动物中有相关羊的表皮和毛囊超微结构的报道[9],而有关仔猪皮肤超微水平的研究鲜见报道。

由于猪生理和解剖方面与人相似,使得以与人体皮肤渗透性最为相近的仔猪皮肤进行的研究可以作为预测人体透皮吸收的良好模型[10]。

因此,本研究尚可为人体医学相关研究提供较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此外,本研究以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大量样本为基础[8],再应用透射电镜进行深入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从超微结构观察因样本面积较小而导致结果不客观的影响。

3.2 表皮的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故本研究以仔猪皮肤角质层在给药前后变化为观察重点。

洛美沙星透皮肤吸收制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7],仔猪经皮肤给药后4~8h体内血药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在6.25h血药浓度达到最高峰。

因此,上述时间段内皮肤结构的变化与氮酮的促渗机制密切相关。

本研究观察到给药后2~6h,外层角质层细胞间距增大,基底角质层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

我们认为,角质细胞出现肿胀现象是因氮酮对皮肤的水化作用所致。

这与Sugibayashi K et al[3]发现氮酮能增加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的结果相一致。

此外,本研究观察到表皮角质细胞增厚和角蛋白模式发生改变。

对这些现象的一种解释是,促渗剂使角质层细胞中的角蛋白原纤维断裂成更小的碎片,导致细胞内渗透活性增强[11],这种作用使角质层细胞分布自由容积增大,并降低了角质层的扩散阻力。

推测这种作用使胞质中基质流动性增加,进而提高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体积增大,成为药物或水分的储库。

3.3 基础研究表明,透明角质颗粒是角蛋白形成的必要条01 中兽医医药杂志 JTCVM2005年第4期调查研究件[12]。

我们发现经皮肤给药后,表皮颗粒层细胞胞质中透明角质颗粒体积增大呈块状或索状,在6h组最为明显,基底角质层细胞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空泡或吞噬泡,且这些泡样结构的数量在4h组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