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盲视
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9, Vol. 41, No.12, 1143−1151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09.01143收稿日期: 2009-03-29* 留学回国启动基金项目(A5206802), 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基金项目(Bu206801)。
通讯作者: 冯成志, E-mail: psyfeng@1143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冯成志 冯 霞(苏州大学心理系, 苏州 215123)摘 要 无意视盲是指由于对某些事物的专注而导致的眼前对象被忽视的现象。
它受到诸如非预想刺激的位置、大小、颜色; 非预想刺激与注意刺激之间的关系; 被试的年龄、专业知识、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改进的MR 范式考察了“等时”和“等距”条件下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 (1)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和其呈现时间对无意视盲的比率有显著影响; (2)在一定的呈现时间范围内, 视盲率随运动速率的升高而降低, 但当维持相等的运动距离时, 视盲率没有显著变化; (3)当呈现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 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急剧减小, 即呈现时间制约着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两者间呈倒U 型曲线关系。
文末就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无意视盲; 非预想刺激; 运动速率; 倒U 型曲线 分类号 B842.21 前言注意捕获包括内隐注意捕获(implicit attentional capture)和外显注意捕获(explicit attentional capture)。
内隐注意捕获主要考察观察者多大程度上忽略他们期望出现、但却不相关的刺激, 研究的因变量多是搜索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它不关注被试是否觉察到了无关刺激或分心物。
外显注意捕获关注的焦点是, 观察者是否觉察到了非预想刺激(李会杰, 陈楚侨, 2007a)。
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
这种现象被称为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指的是视觉场景中的某些变化并无被观察者注意到的心理现象。
这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有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个路径:
自下而上的处理是指处理传入的感官信息;
自上而下的处理指由认知驱动的知觉。
你的大脑会应用它所知道的和它所期望的东西,并填补空白。
当路人被问路的时候,路人大脑专注于自上而下的处理,对周边其他事物的处理就变为“自动化”,认为一切都在预期之中,不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因此也就忽略了眼前人的改变。
很多人会混淆变化盲视和非注意盲视,它们背后可能有相似的原理,但是它们的名字是根据现象(被不同的心理学家)去命名的。
变化盲视和非注意盲视的区别是:
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指的是没有识别出很明显的改变;
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指的是没有识别一个预期之外的东西的出现。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versus inattentional amnesia for fixated but ignored words

2.对有意义的熟悉词与字母串组成的词再认 测验的脑电反应进行对比。 当注意字母串时,左侧区域网络产生了强 激活,包括后侧颞叶,顶叶和前额皮层。 这与前人关于机能障碍和词汇加工的功能 图像的研究一致。 因为词与辅音有很多差异(比如,拼法和 发音,词的状态,语义),激活可能包含 所有词相关的加工。 我们的结果与前人脑成像的研究一致,在 非词汇任务中也发现了与词相关的激活。
假设:
当忽略字母串注意图片时,有意义的词是 否会产生不同的脑电波。 A.如果可以产生对忽略词的无意视盲,那么 就会发现对词和非词的激活类似。 B.相反,如果词的加工正如通常所认为的那 样是完全自动的,那么会发现对忽略词的 不同的激活,因为它们是自动觉察的,那 么不注意的作用就与无意遗忘类似,而不 是无意视盲。
3.词的加工是否自动发生的这个问题上依然存 在争论。 需要注意的是,当不注意字母串时,对词与对 辅音反应趋势类似。脑成像的数据说明,词的 加工依赖于注意,与以前的心理学上和功能图 像上得到的完全自动的结果相反。 如果不注意词只受到无意遗忘的影响,那么即 使因为是自动加工而不对它们进行注意,在它 们呈现的时候,也会出现对词和辅音串的不同 反应。 相反,如果忽略词真的发生了无意视盲,那么 在不注意词时,对注意词的不同反应就会完全 消除。我们的结果支持了后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意视盲” inattentional blindness和“无意遗忘” inattentional amnesia这两种解释是不能绝对 分离的。 Rees等人利用fMRI进行了静态无意视盲实验,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fixated but ignored words”究竟是由于无意视盲还是无意遗忘引 起的。脑成像结果证实了前者。
汽车驾驶员心理定势对“视而不见”事故的影响

汽车驾驶员心理定势对“视而不见”事故的影响心理定势作为个体的一种预备状态,是先前的活动倾向对后来活动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一起严重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阐述心理定势的发生机制,分析汽车驾驶员常见的心理定势现象,从而说明汽车驾驶员的心理定势对交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军队汽车驾驶员培训课程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驾驶员;心理定势;视而不见;军事培训一、引言“视而不见”是指看了却没有看见(looked but failed to see,LBFS)。
而“视而不见”事故是指虽然驾驶员的视线落在了道路中的危险对象上,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危险,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2011年7月,在辽宁某高速公路上,一辆载满乘客的长途客车正在行驶。
驾驶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行车里程超过百万公里。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驾驶员频繁扫视后视镜,观察后方车辆,评估超车的可行性。
在一处拐弯处,前方有一辆大货车,驾驶员决定再次超车,他依旧扫视后视镜,当他的视线重新回到道路前方时,惊恐地发现前方大货车近在咫尺,然而,刹车已经来不及……此次事故造成驾驶员、乘务员及多名乘客死亡,数十名乘客重伤,整辆客车前部被挤扁,冲击力之大,以至于座椅被连根拔起。
事实上,前方大货车并不是正常行驶,而是由于车辆故障,抱死路边。
但是,货车驾驶员没有按照交通法规规定,在500米前设置路障,加之该车的尾灯被污泥遮挡掩盖,当时又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使尾灯非常不明确。
没有引起长途客车驾驶员足够的注意。
另一方面,通过事后监控录像分析,驾驶员在超车时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关注不够,连续扫视观察后车镜。
导致跟车距离太近,原则上,跟车距离应在50米以外,但是客车驾驶员只控制在45米。
在追尾前一刻,驾驶员看右后视镜幅度太大,可能由于困倦,他每次看后视镜的时间都超过2秒,这不仅造成他无法识别前方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而且使他根本来不及刹车。
在最后一瞬间,他的注意力还在左后视镜上,没有判断出前车是停车状态,客车以时速每秒23米的速度撞了上去。
change blind

• 程序
• • • • • • • • • •
单个trail流程如图3所示。 实验开始后,在屏幕正中央呈现1000ms的注视点; 然后,注视点消失,呈现第一张图片2000ms; 之后,呈现后置线索提示200ms; 最后,呈现第二张图片。 被试在看到第二张图片后,按键反应。 如果他发现两张图片出现变化,则按键盘上的“D”键; 如果没有发现变化,则按键盘上的“K”键。 被试按键反应之后迚入下一个trail。 实验程序将自动记录下被试反应的错误率和反应时。
怎么才能成功的觉察到变化盲视
• Mitroff和Simons在总结近十年来变化盲 视的研究结果基础上, 提出在变化探测过程中实际上包括三个过程: • 即形成原刺激的表征,对变化前后的表征进行比较以及意识到 比较的结果。刺激发生变化后,观察者已经不能看到原刺激。 因此就必须通过内部表征或记忆痕 迹把变化前后的刺激表征 进行比较。此外,为了能清楚地报告出变化,观察者还必须意 识到比较的结果(2001年3月20日)。
• 生活中的变化盲视你注意到了吗? 例如
• 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熟视无睹。
• 看电影时我们很难察觉人物在转换镜头前后装束的变化。 • “找出图片差异”的游戏需要反复对比才能发现。
大家来找茬
一个有趣真实的故事......
到底谁强奸了她?
• 目击记忆之丌可靠,历叱上曾经发生过一起极为典型的事件。 1975年,澳大利亚的目击与家唐纳德· 汤普森(Donald Thompson)在一档电视直播节目中讲解目击报告有多么地 丌可靠。他下了节目丌久就被警方扣留,然后被一名妇女指 认强奸了她。警方据此指控了汤普森。但吊诡的是,强奸发 生的时间正是汤普森做电视直播节目的时间。
why?
• 在正常的观察条件下,由视觉刺激变化所产 生的瞬时视觉信号很容易引起观察者的注意。 但是,如果在发生变化时存在着某种干扰, 则会出现变化盲视。
无意视盲工厂实践

无意视盲工厂实践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绝大多数学心理学的大学生都要接受测试。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在网站上查查。
这个实验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视频,视频中有很多人,大家站成一个圈,互相传一只篮球。
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数一下画面上篮球在圈中每两个人之间的传球次数。
开始后没多久,这个任务的完成就变得有点复杂了,因为在开始传球后,那些人开始交换位置。
看起来很像是在观看我们高中篮球队里经常进行的传球练习。
心理学家称这个现象叫“无意视盲”:当我们太全神贯注于一些事情时,另外一些更重要,甚至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我们也会忽略掉。
这个效应不可思议的强大。
几年前,我在一个聚会上给朋友放过这段视频,根本就没有任何人能注意到这个穿着大猩猩套服的人。
但是当我们看了几次以后,我的一个朋友终于注意到了拍这段视频的教授的名字。
于是我们再看这段视频。
千真万确,他哥哥就在里面,而他刚才根本没有注意到。
他只顾盯着篮球了,或者去找这个穿着大猩猩套服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他哥哥就在视频里。
不难想象,这种“无意视盲”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问题。
显然这会给我们带来某些明显损失,但这也让现代人有以全神贯注创造出惊人功勋的能力。
毕竟,如果搞清楚传了多少次球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那么能不被穿奇装异服的家伙分心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意视盲”的问题不是真的看不见;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要在猩猩和篮球之间做取舍,在何者更重要、何者可以被无视之间做出决定。
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自己集中精力的能力,而又不犯这么多“视而不见”错误呢?而在工厂工作时,这种现象就更加要不得,一不小心就可能对我们的精神注意力造成分散以至于出现安全隐患。
盲视现象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盲视现象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事例盲视(blindsight)是指被试尽管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的现象。
盲视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
威斯克朗兹(Weiskrantz,1986)曾报道过一个盲视的事例:一个大脑皮层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
尽管他无法觉察到,也报告不出呈现于这个大黑点的刺激,但可以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有关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选取了若干盲人作为被试,向他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均为卡纸,但卡纸上印有三角形或者圆形两种图案,要求被试对这些卡纸进行区分,哪些印有三角形,哪些印有圆形。
测试的结果出乎实验者的预料,其正确率远大于概率水平。
前几天,比较忙,有一天我起得比较晚,起来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
在起来之前,我正在做一个梦,我梦到我来到了的一个明亮的空旷的地方,这是一个由石柱子撑起来的像广场一样的地方,很开阔,我在那里玩耍。
这时,我同宿舍的人突然将我叫醒,我睁开眼后,看到明亮的光线从外面照进来,将整个宿舍照得非常亮堂。
我当时就想,我刚才为什么会做那样一个梦,梦里面明亮的环境和现实中的明亮一模一样,会不会是现实中明度的刺激(光线的刺激)虽然没有进入我的意识领域,但却进入了我的无意识里,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形成的知觉又和无意识中随机出现的其他观念、意象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梦境。
在梦的状态里,人正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客观刺激虽然主体意识不到,但这却并不妨碍这一刺激进入大脑中并得以加工。
盲视这一现象既然存在,就绝不仅仅只是实验中的一种,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只是我们缺乏观察的眼睛,没有发现它们。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我们曾经做过的很多关于梦的实验,有很多恰好证明了盲视现象的普遍适用性。
例如当被试在睡觉的时候,实验者向被试身上洒水,被试醒来后报告梦中被淋雨;将被试的腿蜷缩起来,用绳子绑上,被试醒来后报告自己怎么跑也跑不动等等。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对非期望刺激的加工
Rees等人1999年用fMRI通过记录对熟悉视 觉词与随机字母的反应的脑电激活和行为 数据探究了人们经常不能报告出忽略信息 的内容,这到底反应的是知觉的失败还是 说是一种快速遗忘。 结果发现,没有得到注意的关键词刺激在 外显记忆任务中不能得到再认。
Ruz等人使用ERPs或fMRI对Rees使用的选择 注意任务中词的加工进行全脑分析,发现 了注意词没有激活对忽视词和忽视非词的 脑区不同的反应。 他们认为,对注视了但是非注意的词的加 工发生在不同的路径,而不是对注意词的 反应,或是外显行为测量可的的等级。
Beanland等人探索了两个非视觉因素对无 意视盲的影响:听觉和任务不相关的想法。 所有被试完成一个视觉的数撞边次数的任 务,任务负载用项目的速度来控制。 结果发现,增加任务的视觉负载可以增加无 意视盲,但是增加听觉任务的负载会减少 无意视盲。(Beanland,Allen,&Pammer, 2011)
听觉刺激对IB的影响
Pizzighello and Bressan对比了视觉任务,听觉任 务和双任务条件中无意视盲现象的发生率。结果 发现,双任务和听觉任务条件都比视觉任务组出 现了高水平的无意视盲率。说明被试可以对听觉 刺激中的信息进行自动加工,从而影响视觉加工。 大多数无意视盲研究已经探究了移动电话的使用: 电话交谈中的被试无意视盲率显著上升(Hyman, Boss, Wise, McKenzie, & Caggiano,2010; Scholl, Noles, Pasheva, & Sussman, 2003; Strayer, Drews, & Johnston, 20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意视盲
无意盲视(unattentional blindness),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物视而不见,当观察者集中注意力在某个物体或某个事件上时,他们经常会不能觉察到显著的、在正常状态下会注意到的事物。
关于“无意视盲”最著名的研究之一是心理学专家丹尼尔·西蒙斯和克里斯托弗·察布里斯进行的。
参与实验的两组人员各用一个篮球进行传球练习。
然后要求实验者一起观看传球录像,并数出传球的次数。
45秒钟后,一个打扮成黑猩猩的人从画面中走过,整个过程持续了5秒钟。
但56%的参与者居然没有察觉到“黑猩猩”的出现。
在录像中,那只“黑猩猩”还对着镜头,捶击胸部,然后走出画面。
这个过程有9秒钟,但依然只有一半人注意到了这位庞大的干扰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这种现象:在电影院寻找自己的座位时没有看到对面向自己招手的朋友;变更车道前,眼看着有人驾驶着摩托车在某条车道行驶,重型卡车司机却不管不顾地进入该车道,每年夏天,都会有小孩因为没有被救生员发现而溺水身亡,虽然救生员始终紧盯着清澈的游泳池等。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目光聚焦于某物之上却并不一定将其纳入我们的意识之中,因为出现的物体并不在我们的期待之内,在电影院时我们留意的是座位,卡车司机留意的是汽车,救生员关注的是在游泳池表面惊慌失措地呼救的人。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因为在任何时候,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有图像、声音、感觉、记忆等等,但是我们的有意识注意力是有限的,无法同时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一小部分经过被筛选的信息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中。
我们的意识受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有一句话叫做“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指的就是这个过滤的过程。
我们会忽略一些被我们判断为完全不重要的东西,只有重要的,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东西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中。
任何时候我们大脑都在接收外界的一切资讯,只是它们需不需要被我们注意的问题而已。
如果我们认为其中一些东西是重要的,就会对此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也就会注意到它。
无意视盲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其中好处也有坏处。
首先,无意视盲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而注意力与学习的效率和记忆成正比。
注意力越强,学习的效果越好越大记忆愈深愈牢,反之则越差。
亚历山大·埃弗雷曾说过,如果你每天花15分钟(每天时间的1%)集中注意力,这将会对一天中其余的99%的时间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无意视盲也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
发展,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危及社会稳定和谐的一大隐患,驾驶员的心理因素是交通事故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动因素,驾驶员在驾驶中的各种行为直接受其心理特性的影响。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显示:事故主要原因是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对交通标志视而不见。
由此可知,无意视盲让现代人有以全神贯注创造出惊人功勋的能力,它也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问题,给我们带来某些明显损失。
无意视盲不是真的看不见;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要在事物之间做取舍,在何者更重要、何者可以被无视之间做出决定。
我们要如何看待无意视盲?虽然无意视盲并不是绝对有害的,它也没有人们原本想象的那么可怕。
在现实世界中,医生也绝对不会经常把医用导管留在病人体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忽略那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对人们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一名司机利用实验让人们看到,司机在驾车时完全可能忽视就在其眼前的交通警示牌;反恐专家向人们解释,澳大利亚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怎样在自己的领土上使恐怖组织成员逃脱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减小无意视盲是在预料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复杂情况。
虽然对所有人来说,单任务才是最简单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意外或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