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氨基酸已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部分复习思考题一、术语与概念二、思考题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各有哪些必需氨基酸?3.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4.比较抗生素和益生素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6.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原理的异同。
7.水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8.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9.孕期合成代谢的含义与生物学意义。
1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
11.生长肥育动物的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有何关系?12.生产实践中怎样考虑单胃非草食动物维生素的需要?13.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
14.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15.各种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6.各种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7.如何用析因法来确定妊娠母畜的营养需要?18.如何合理应用饲养标准。
19.如何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动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21.论述“维持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
22.论述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营养的差别。
23.论述产蛋家禽的钙磷营养特点。
24.论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25.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26.论述采食量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27.论述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28.论述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29.论述养分间的相互关系及饲粮养分平衡的意义。
30.论述热应激时动物的热调节的途径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31.论述能量与三大有机养分的相互关系及实践意义。
32.论述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33.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动物营养学第十八章 繁殖的营养需要

一、体重变化基本规律
繁殖周期中母畜体重变化的基本规律:
妊娠期增重和哺乳期失重,但从配种到断奶,
母畜体重有净增加,且随胎次而增加。
母猪在繁殖周期中体重变化受营养水平的影 响(表)。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表:
表 18-3 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对体重(kg)的影响 (引自宋育,1995) 营养 水平 高 低 配种 体重 230.2 229.7 产后 体重 284.1 249.8 妊娠期 断奶 哺乳期 净增 增重 53.9 20.1 体重 235.8 242.2 失重 48.3 7.4 重 5.6 12.7
表 18-1 不同营养水平对黑白花乳牛初情期的 年龄和体重影响 (引自 McDonald,1988)
营养水平 初情期
性别
(饲养标准, %) 年龄 (周) 体重 (kg) 体高 (cm) 高(129) 37 49 72 37 43 51 270 271 341 292 262 236 108 113 113 116 116 114 中(93) 低(61) 高(150)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五、营养对产后发情间隔的影响
配种间隔与母猪失重的关系
配种间隔与母猪失重也相关:
Y=7.3+0.39X(失重,Kg)
母猪过肥或过瘦均延长配种间隔,过瘦对初产
母猪的影响尤大。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二节 繁殖周期中母畜及胎儿的 营养生理规律
一.体重变化规律 二.母体变化规律
三.胎儿发育规律
60 1.9 20 0.4 1 0.4 1 5 376 3138 3514
80 3.6 0.8 50 1.2 2 0.9 2 9 711 4812 5523
100 6.6 1.8 95 4.0 8 2.2 6 18 1339 6485 7824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二)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第一节抗精神病药一、吩噻嗪类氯丙嗪(冬眠灵):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局部刺激强深部肌内注射;易蓄积于脂肪组织,存留时间长,个体给药。
阻断中脑-边缘通路(情绪、行为)和中脑-皮层通路(推理、理解)D2受体,抗α受体和M受体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1)抗精神病作用(无麻醉作用,对抑郁无效);(2)镇吐作用强(不能抗前庭刺激呕吐);(3)对体温调节的影响(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5)对锥体外系的影响。
2、植物神经系统:α受体阻滞作用,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不用于高血压治疗)。
M胆碱受体阻滞(口干、便秘、视力模糊)3、内分泌系统:拮抗结节-漏斗系统D2受体,抑制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卵泡刺激素释放因子、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ACTH和GH(可治巨人症)分泌。
应用:1、精神分裂症:首选,Ⅰ型,不能根治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3、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与异丙嗪,哌替啶合用。
不良反应:1、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M受体阻滞症状(视力模糊口干无汗便秘眼内压升高),α受体拮抗症状(鼻塞,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悸)。
2、锥体外系反应:(1)帕金森综合症;(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4)迟发性运动障碍(DA能亢进,抗胆碱药无效,抗DA药减轻)3、过敏反应4、急性中毒5、精神异常(本身作用)6、内分泌反应:乳腺增大,泌乳,月经停止,抑制儿童生长7、惊厥与癫痫(降低惊厥阈)禁忌症:癫痫、青光眼、乳腺增生、乳腺癌禁用;冠心病慎用。
硫利达嗪锥体外系副作用小,老年人易耐受,作用缓和,镇静明显。
二、硫杂蔥与丁酰苯:泰尔登(氯普噻吨):另有较弱抗抑郁作用氟哌啶(氟哌利多):与芬太尼合用——神经阻滞镇痛术(外科小手术麻醉)三、其他类:氯氮平:苯二氮卓类,D4受体拮抗药,抗α抗胆碱抗组胺,无锥体外系和内分泌紊乱作用。
精神病阴性阳性均有作用;也可用于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利培酮:阴阳性均有效,不良反应少第二节抗躁狂症药碳酸锂:可治疗躁狂抑郁症,通过血脑屏障耗时,起效慢,摄钠促排第三节抗抑郁药一、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NA与5-HT再摄取)米帕明(丙米嗪):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广泛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服用镇静,抑郁病人服用精神振奋,情绪提高。
有机化学Chap18~21-周环杂环糖脂类氨基酸复习重点资料

D. 油脂易酸败
7. 维生素 A 为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须,人体缺乏它,会导致夜盲症。它属于( )
A. 单萜
B. 倍半萜
C. 双萜
D. 三萜
8. 下列属于甾族化合物的是( )
有机化学
第4页
有机化学习题集
Chap20、21-杂环、脂类、氨基酸
Chap18-杂环化合物 参考答案
Chap19-杂环化合物 参考答案
A. 葡萄糖
B. 蔗糖
5. α-D-吡喃葡萄糖的 Haworth 式为()
C. 糖原
D. 麦芽糖
6. 下列糖与 HNO3 反应后,产生内消旋体的是()
7. D-吡喃葡萄糖与 1mol 无水乙醇和干燥 HCl 反应得到的产物属于()
A. 醚
B. 酯
C. 缩醛
D. 半缩醛
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都符合 Cm(H2O)n 通式
一、选择题 1. D 2. A
二、是非题 1. × 2. √
3. C 4. C 5. A 6. A 3. √ 4. × 5. √
参考答案
7. C 8. B
Chap21 脂类、氨基酸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C 3. A 4. B 5. B 6. C 7. C 8. A
有机化学
第5页
3. 由于β-D-葡萄糖的构象为优势构象,所以在葡萄糖水溶液中,其含量大于α-D-
葡萄糖。( )
有机化学
第3页
有机化学习题集
Chap20、21-杂环、脂类、氨基酸
4. 葡萄糖、果糖、甘露糖三者既为同分异构体,又互为差向异构体。( ) 5. 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在酸性水溶液中会产生变旋光现象。( )
医学有机化学题

CH 3CH=C(CH 3)2 + K MnO 4/H ++ K MnO 4/OH --CH 3+ HBr 有机化学习题及答案第十章 链 烃学习重点:烃的结构与命名;烃的化学性质学习难点:杂化轨道;游离基反应历程;电子效应。
本章自测题:一、根据结构写名称: 1、 2、3、 4、5、 6、二、根据名称写结构:1、2,3-二甲基戊烷2、异戊烷3、2-甲基-3-异丙基庚烷4、反-2-戊烯5、Z-2-溴-2-已烯6、1-氯丙烷的优势构象三、指出下面化合物中各碳原子是属于哪一类型(伯、仲、叔、季)碳原子。
四、完成下列反应式:1、2、3、 4、五、丙烷与氯气在日光作用下,生成1-氯丙烷和2-氯丙烷,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式;2、该反应的机理是什么?六、选择题(CH 3)2CHCH 2CH 3(CH 3)2CHCH 2CHCH 2CH 33)2C C H CH 3(H 3C)2HC H 3C CH 3CHCH 2CCH 3CH 33CH 3CH 3CHCH 2CCH 2CH 3CH 3CH 3CH 3a b c d CH 3CH 2CH=CH 2 + H BrC C CH 2CH 2CH 3CH(CH 3)CH 3H 3C CH 3CH 2BrCH C(CH 3)2A 、2种B 、3种C 、4种D 、5种E 、6种2、2,3-二甲基-1-丁烯与HBr 加成产物为( B )A 、2,3-二甲基-1-溴丁烷B 、2,3-二甲基-2-溴丁烷C 、2,3-二甲基-3-溴丁烷D 、2,3-二甲基-3-溴-1-丁烯E 、2,3-二甲基-1-溴-1-丁烯3、氯乙烯中存在( A )A 、p-л共轭B 、л-л共轭C 、σ-л共轭D 、sp 杂化E 、sp 3杂化4、下列烯烃具有顺反异构的是(C )A 、B 、C 、D 、E 、5、某碳氢化合物分子式为C 6H 12,它能使溴水褪色,催化加氢后生成正己烷,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后生成两种不同羧酸,其结构式为( )A 、B 、C 、D 、E 、6、叔丁基正离子稳定的原因是由于结构中存在( )A 、р-π共轭效应B 、σ-р超共轭效应C 、σ-π超共轭效应 C 、р-π共轭效应和σ-р超共轭效应E 、以上都不是7、下列名称中正确的是( )A 、 3-甲基丁烷B 、 2-乙基丙烷C 、 2,2-二甲基-2-丙烯D 、 3-甲基-2-丁烯E 、 2-甲基-1-丁烯8、在丙烯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状态为( )A 、spB 、sp 2C 、sp 3D 、sp 和sp 2E 、sp 2和sp 39、下列化合物对1-丁烯来说,不可能的是( )A 、使溴水褪色B 、可催化加氢C 、制2-丁醇的原料D 、具顺反异构体E 、氧化后可生成二氧化碳七、分子式为C 4H 8的两种开链化合物A 和B ,与HBr 作用生成相同卤代烃。
第18章 第四节:微囊与微球

(二)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常与明胶配合作复合囊材(CMC-Na︰明 胶= 2︰1)
2.甲基纤维素(MC): 用 量 为 10-30g/L , 亦 可 与 明 胶 、 CMCNa、聚维酮(PVP)等配合作复合囊材
3.乙基纤维素(EC): 遇强酸易水解,不适宜强酸性药物
使用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 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药物凝聚成 囊的方法。 适合于难溶性药物的微囊化。
39
(1)原理
将溶液pH调至明胶的等电点以下使之带 正电荷(pH 4-4.5),阿拉伯胶仍带负电, 由于电荷互相吸引交联成正负离子的络合物, 溶解度降低而凝聚成囊,加水稀释,加甲醛 固化即得。
(二)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4.纤维醋法酯(CAP): pH>6时溶解可单独使用(30g/L左右) 或与明胶配合
5.羟丙甲纤维素(HPMC): 能溶于冷水成为粘性溶液 不溶于热水,长期贮存稳定
(三)合成高分子材料
1.非生物降解囊材: ①不受pH值影响的囊材有聚酰胺、硅橡胶
等 ②在一定pH条件下溶解的囊材有聚丙烯酸
常用的凝聚剂有各种醇类和电解质。 a.非电解质作凝聚剂:碳链愈长愈易凝聚; b.电解质作凝聚剂:
阴离子对胶凝起主要作用,强弱次序为: 枸橼酸>酒石酸>硫酸>醋酸>氯化物>硝酸>溴
化物>碘化物 阳离子也有胶凝作用,电荷数高胶凝作用强。 Na2SO4作凝聚剂,明胶溶液都易凝聚与pH无关。
②成囊的pH
不同明胶分子量、不同凝聚剂、成囊的pH不同
用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制备。 将地西泮分散在40g/L的EC丙酮溶液中,再于液 状石蜡中分散成O/O型乳状液,加蒸馏水(非溶剂) 使EC凝聚成囊,洗涤、干燥后得EC微囊,其载药较 大,释药较慢。
生物化学第18章_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4). 肽基转移酶活性位点
• 位于P和A位点的连接处,靠近tRNA的接受臂. • 23SrRNA,L2,L3,L4,L15,L16
5). 5SrRNA位点
• 在50S亚基上靠近肽基转移酶活性位点 • L5,L8,L25
6). EF-Tu位点
• 位于50S亚基,靠近30S亚基 • L5,L1,L20,L7/L12
7). 转位因子EF-G结合位点
• 在50S亚基,靠近30S亚基界面处.
8). E位点
9).多肽出口位点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氨基酸的活化
氨基酸先被tRNA-氨基酰合成酶活化,氨基 酸的羧基以高能键连接于腺苷酸,生成氨酰 腺苷酸 (Aa-AMP),同时释放焦磷酸.
Aa + ATP
氨酰tRNA合成酶
Aa-AMP + ppi
真核生物的多肽定向运输
• 溶酶体 线粒体 叶绿体,细胞核 • 信号肽及其信号肽的识别
信号肽长40个氨基酸残基 N端至少含一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 在中部有10-15个高度疏水的氨基酸残基 有一个信号肽识别位点,其上游常有高度疏水的5 信号肽并不都在N端卵清蛋白的信号肽位于中部 识别信号肽的
SRP 是一种核蛋白。有300个核苷酸 的RNA和6个多肽组成, SRP 携带 新生多肽链的核糖体结合移动到内 质网上的
eEF-1βγ同EF-Ts功能
(3) 肽键的形成
肽基转移酶催化肽键的形成
3. “接头”的特异性只与反密码子有关
பைடு நூலகம்
延伸及 延伸相关因子
• EF-Tu • EF-Ts • EF-G
•植物中蛋白质翻译的起始
二. 蛋白质合成的动态过程
A0001401.mov
18第十八章 NICU常见急症

第一节惊厥(seizure )一、定义:指全身性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性抽搐,是骨骼肌不自主地强烈收缩而引起。
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
发现新生儿有异常的肢体运动,需警惕惊厥。
新生儿惊厥很少是原发性的,多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可干扰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需要立即处理。
二、临床分析:(一)是否真正惊厥?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且很难立即回答。
新生儿有其自身特点,新生儿惊厥往往与正常活动难以区分,尤其早产儿。
检查新生儿时,必须把包被全部打开,仔细观察自然姿势和自发动作。
(二)其血糖水平如何? 低血糖是导致新生儿惊厥的常见原因,且相对容易治疗。
(三)是否有出生窒息史或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窒息继发缺氧缺血性脑病,以及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可导致新生儿惊厥。
(四)该患儿的日龄? 患儿的日龄常常是惊厥病因的最好线索,特定日龄发生惊厥的原因如下:1.出生当时孕妇外阴部注射局部麻醉药时药物误注入新生儿头皮内;另外母亲长期吸毒或使用镇静、麻醉、巴比妥类或阿片类药物,药物可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致胎儿对该药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
新生儿出生后药物中断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2.第1天代谢性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缺氧缺血性脑病(一般发生于生后6~18小时,24~28小时更严重)。
3.第2~3天药物戒断综合征、脑膜炎或代谢紊乱。
4.≥5天破伤风、低血钙、脑梗塞、脑膜炎/脑炎、TORCH感染(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疮疹病毒)或脑发育异常。
三、鉴别诊断:(一)惊厥可能继发于下列疾病1.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由围产期严重窒息引起,是足月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临床特点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惊厥及颅内压增高。
2.颅内出血病因分为缺氧性和产伤性,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和硬膜下出血。
3.新生儿脑梗死足月儿常见的惊厥原因,原因不清,发生率为l/4000。
4.代谢性疾病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低钠或高钠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糖酵 解(EMP途径)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径)生成 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然 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α-酮戊 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 件下,生成谷氨酸。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 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 酵。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件下, 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制法 抽提法 抽提法 合成法 合成法 发酵法 发酵法 发酵法 发酵法 发酵法 抽提法 发酵法 发酵法
12
第一节 氨基酸的生产
二、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 氨基酸是细胞组分,受到严格的代谢调
节控制。 想让菌种积累大量的某一个氨基酸,必
须打破微生物对该氨基酸的代谢调控。 如选育营养缺陷型或氨基酸类似物抗性 突变,可以减弱或消除氨基酸终产物阻 遏。
第十八章氨基酸已
1
概述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成分。 第一个用发酵法生产的氨基酸是谷氨酸。
目前世界上可用发酵法生产的氨基酸有 20多种。
2
氨基酸的用途
1.食品工业: 强化食品(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于小麦中) 增鲜剂:谷氨酸单钠和天冬氨酸 苯丙氨酸与天冬氨酸可用于制造低热量二肽甜
味剂(α-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此产品1981 年获FDA批准,现在每年产量已达数万吨。 2.饲料工业: 甲硫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可用于制造动物饲料。
菌株解除反馈调节
38
影印法 影印接种
完全培养基 营养缺陷型
基本培养基
39
菌丝 过滤法
筛选营养突变株
菌丝过滤得 营养突变株
长出菌丝体 (野生型)
基本培养基
接入微生物孢子
(含营养突变株)
涂布均匀后培养
40
限量补充培养法
微量蛋白质的完全培养基上 小菌落是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41
夹层培养法及结果
小菌落是第二次长起 来的(营养缺陷型)
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世界氨基酸产值可达50 亿美元,占生物技术市场的8%,国内的氨基酸 产值可达40亿元,占全国发酵产业总产值的12%。
8
第一节 氨基酸的生产
一、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一)提取法:生产氨基酸最早采用的生产 方法。将蛋白质原料酸水解,然后从水解 液中抽提出氨基酸。
(二)直接发酵法:利用微生物的作用直接将
粮食原料经过发酵生产氨基酸。野生菌株发酵、营
养缺陷型突变发酵、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发酵、 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发酵和营 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发酵。
9
(三)添加前体法:利用微生物转化相应的氨基 酸的前体,成为相应的氨基酸。如:利用嗜甘 油棒杆菌将甘氨酸转化为丝氨酸。
(四)酶法: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来制造氨基酸。 如赖氨酸、色氨酸等可用此法。
13
二、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
(一)氨基酸产生菌的分离 氨基酸生产菌的要求:代谢途径比较清
楚,代谢途径比较简单 1.产生菌的来源:采样分离;一般为细菌
(棒杆菌属,短杆菌属、节杆菌属或小 杆菌属的棒型细菌);分离时要抑制真 菌(50μg/mL匹马菌素) 2.分离方法:平板分离
14
二、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
37
黄色短杆菌合成赖氨酸的途径
天冬氨酸
抑制 天冬氨酸激酶
中间产物Ⅰ
?
中间产物Ⅱ
高丝氨酸 脱氢酶
高丝氨酸
高丝氨酸缺陷型
菌株不能合成高丝氨 酸酶,故不能合成高 丝氨酸,也不能合成 苏氨酸和甲硫氨酸。 在补给适量的高丝氨 酸的条件下,就可产生 大量的赖氨酸。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过量
赖氨酸
?
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应用营养缺陷型
精氨酸
D-精氨酸
苯丙氨酸
对氟苯丙氨酸
24
二、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
(四)细胞透性改变突变株的选育
1.目的:使胞内的代谢产物迅速渗漏出去,解除末 端产物的反馈抑制。
2.方法: ①透性酶(诱发突变) ②生理学手段——直接抑制膜的合成或使膜受缺
损(生物素缺陷型) ③膜缺损突变株 ——油酸缺陷型、甘油缺陷型 ④添加适量的青霉素
30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激酶 ①
天冬氨酰磷酸
高丝氨酸脱 天冬氨酸-β-半醛 ②
氢酶hom
③
高丝氨酸
④
二氢吡啶-2,6二羧酸
高丝氨酸 磷酸
O-琥珀酸高 丝氨酸
赖氨酸
苏氨酸
⑤
异亮氨酸
优先合成
蛋氨酸
反馈抑制
阻遏
31
第二节 赖氨酸发酵
一、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微生物的赖氨酸生物合成存在两条不同的途径,即二
培养: 菌落周围指示菌生长
17
C.液体培养基中氨基酸产生菌的检测 a.过滤除菌发酵液(含该菌产生的AA)+ 氨基酸
测定培养基(含氨基酸鉴定菌——该AA缺陷 ) →37℃,16-23h,测定细胞密度或浊度。 b.发酵培养基(不接种产生菌)+ 已知浓度的特 定氨基酸样品+鉴定菌→37℃,16-23h,测定 细胞密度或浊度。
制法 发酵法、合成法 抽提法、发酵法 发酵法 发酵法 合成法 合成法、酶法 合成法 合成法、发酵法 发酵法、酶法 发酵法、抽提法 发酵法、抽提法 发酵法 酶法
名称 L-半胱氨酸 L-酪氨酸 甘氨酸 DL-丙氨酸 L-丙氨酸 L-丝氨酸 L-谷氨酸胺 L-谷氨酸 L-脯氨酸 L-羟基脯氨酸 L-鸟氨酸 L-瓜氨酸
36
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
葡萄糖
中间代谢产物
α —酮戊二酸
切断
谷氨酸脱氢酶 抑制
N+ H4
减少 谷氨酸 过多
原因:生物素是脂肪酸生 物合成中酶的辅基,此酶 可催化物质反应,最终与 合成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 分—脂肪酸有关。
改变细胞膜的透性 ---把生物素的浓度控制在
亚适量的情况下,才能分
泌大量的谷氨酸。
(五)合成法: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造氨基酸。 DL-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
10
氨基酸生产方法的比较
合成法 发酵法
原料
石油 碳源和氮源
产物浓度
高
低
产物类型 DL-型
L-型
副产物
少
多
酶法 底物和酶
高 L-型
少
11
名称 L-缬氨酸 L-亮氨酸 L-异亮氨酸 L-苏氨酸 DL-蛋氨酸 L-蛋氨酸 L-苯丙氨酸 L-色氨酸 L-赖氨酸 L-精氨酸 L-组氨酸 L-天门冬氨酰 L-天门冬氨酸
pH 磷酸
N-乙酰谷酰酸←→谷氨酸 (酸性) (中性或微碱性7-8 )
缬氨酸←→谷氨酸 (高浓度磷酸)
生物素
乳酸或琥珀酸←→谷氨酸
(饱和)
(限量--亚适量) 27
谷氨酸发酵罐的培养基装量比为0.7,接种量为 0.5%~1%,前期温度为33~35 ℃, 后期为 36~38 ℃,通气1∶0.11~0.13(V/V),发酵12 h后开始流加尿素。维持发酵液pH在7.0以上, pH下降后再次流加尿素,需要流加3~5次。
32
33
二、赖氨酸发酵的研究 1.防止回复突变(第一节已述及) 2.发酵控制(菌种、工艺不同而异) 碳源:糖蜜、葡萄糖、蔗糖等。 氮源:硫酸铵、尿素、氨水、玉米浆、麸皮水解液、豆
饼水解液等。
发酵前期:菌体生长期,很少产酸(0-20h) 。 产酸期:至放罐 工艺控制:温度32℃ 、补氨控制pH6.5-7.5、种龄和种
18
二、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
(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选育方 案
1.配制以下培养基 2.诱变与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分离 3.营养要求的测定
19
1.配制以下培养基 ①基本培养基(MM):能满足野生型菌株正常
生长的培养基; ②完全培养基(CM):能满足各种营养缺陷型生
长的培养基,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麦芽 汁培养基等; ③补充培养基(SM):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 的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生 长的合成培养基。
25
三、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 (一)发酵条件控制 (二)生产菌株的稳定
26
(一)发酵条件控制 33~35 ℃;34-37℃
表 谷氨酸产生菌因培养条件的代谢变化
控制因子
发酵转换
氧
乳酸或琥珀酸←→谷氨酸
(通气量不足) (通气量充足)
NH4+
α-酮戊二酸←→谷氨酸←→谷酰胺 (减少) (适量) (过量)
氨基庚二酸途径与α-氨基已二酸途径。前者存在于细 菌、绿藻和高等植物之中,后者存在于酵母霉菌之中。 生产上用谷氨酸棒杆菌、北京棒杆菌、黄色短杆菌等 细菌。 理想的产生菌应为hom–+AECr+AHVr
高丝氨酸脱氢酶(hom) 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赖氨酸结构类似物 -氨基--羟基戊酸(AHV)——苏氨酸结构类似物
20
2.诱变与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分离 诱变:物理诱变、化学诱变
↓ 淘汰野生型:抗生素(青霉素)法
↓ 检出缺陷型:影印法、点种法、夹层法等 检出原理:利用固体培养基,缺陷型在CM上生长良好,
在MM上则不生长,而野生型都能生长。
21
3.营养要求的测定 利用补充培养基(SM)(在基本培养基中
加入相应的氨基酸成分)。
22
二、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
(三)氨基酸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的选 育
1.目的:解除氨基酸的反馈抑制和阻遏 2.突变株形成原因:参看课本P356 3.氨基酸结构类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