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课件 高一语文
合集下载
《黄山记》PPT

峰顶奇观 本文共安排了四部分,采用 总分结构 的组织形式,着 重突出了黄山的“ 险 ”“ 奇 ”的特点。
攀登天都峰 三、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 景物? 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 特点?
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 怎样的特点? 黄山云海 草木鸟兽 溪泉潭瀑 摄身光
变幻莫测、令人神往 繁多名贵、稀世神奇 奇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格外赏赐,罕见神奇
的美,惬意柔和,妩媚妖娆。这两个句子
之间还有对比,突出了两座山峰的不同特 色。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 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 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从文段中找出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
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
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
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 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 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特点。
“奇”。
(5)这一部分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总起段。给第二、三 部分作铺垫。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第二部分哪句话点明了题旨?文中运用了哪些
手法来突出中心的?
答案 (1)题旨句:“属于少数人的幸福
已属于多数人”。 (2)①对比: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 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 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
质疑思考
2、 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 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 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答案
《黄山记》教学课件

“这是何等的公园
两句感叹作结,卒章显志,照应篇首大自
然“封了山”,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抒 发了作者对黄山奇景的热爱之情和对新时代 劳动人民开发、建设黄山的赞美之情。深化 了文章的主题。
写法赏析
黄山胜境,天下一绝,气魄宏大。 2、手法大:从浩瀚的宇宙入手,把立足点放在宇宙 的大背景上,总揽全局,抓住黄山的全景来写。 3、主题大:本文主题是歌颂神奇的大自然、歌颂 伟大的劳动者,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七彩鲜艳的摄身光
据黄山气象部门统计,黄山佛光每年大约出现 40次左右,月平均2~5次,应该说次数还是较 多的。黄山佛光的出现多在雨后初晴的上午九 点以前和阴雨初霁的傍晚五点以后。 观看黄山佛光最理想的地点是:天都峰、 莲花峰、光明顶、始信峰、丹霞峰、棋时峰、 白俄峰、玉屏楼旁、清凉台上、天海凤凰松旁、 芙蓉峰、翠微峰等处。这些地方一般都在海拔 1600米以上 。
回顾生字词
煞费心机
shà
n 悭 吝 qīan lì 突 兀 wù
云气氤氲 yīn yūn 拾级而上
shè
shuò
绮 丽 叱咤风雨
qǐ
zhà
扑朔迷离
回顾结构层次
一、总述黄山(胜境天造,险奇妙绝)
{}
二、登山经过 ( 移步换景,化险为夷 )
三、山巅奇观 ( 云海奇松日出摄身光 ) 主旨:赞美黄山的雄奇与壮丽,讴歌新时代 人民探索黄山、征服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迎 客 松
风中松
送 客 松
华盖
苔 藓
翼翅
天女
三奇
日出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 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一刹间火球腾空
两句感叹作结,卒章显志,照应篇首大自
然“封了山”,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抒 发了作者对黄山奇景的热爱之情和对新时代 劳动人民开发、建设黄山的赞美之情。深化 了文章的主题。
写法赏析
黄山胜境,天下一绝,气魄宏大。 2、手法大:从浩瀚的宇宙入手,把立足点放在宇宙 的大背景上,总揽全局,抓住黄山的全景来写。 3、主题大:本文主题是歌颂神奇的大自然、歌颂 伟大的劳动者,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七彩鲜艳的摄身光
据黄山气象部门统计,黄山佛光每年大约出现 40次左右,月平均2~5次,应该说次数还是较 多的。黄山佛光的出现多在雨后初晴的上午九 点以前和阴雨初霁的傍晚五点以后。 观看黄山佛光最理想的地点是:天都峰、 莲花峰、光明顶、始信峰、丹霞峰、棋时峰、 白俄峰、玉屏楼旁、清凉台上、天海凤凰松旁、 芙蓉峰、翠微峰等处。这些地方一般都在海拔 1600米以上 。
回顾生字词
煞费心机
shà
n 悭 吝 qīan lì 突 兀 wù
云气氤氲 yīn yūn 拾级而上
shè
shuò
绮 丽 叱咤风雨
qǐ
zhà
扑朔迷离
回顾结构层次
一、总述黄山(胜境天造,险奇妙绝)
{}
二、登山经过 ( 移步换景,化险为夷 )
三、山巅奇观 ( 云海奇松日出摄身光 ) 主旨:赞美黄山的雄奇与壮丽,讴歌新时代 人民探索黄山、征服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迎 客 松
风中松
送 客 松
华盖
苔 藓
翼翅
天女
三奇
日出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 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一刹间火球腾空
第一单元 第1课 黄山记 优秀课件

(7)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8)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辨 用于人事、任务等。
返回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煞费心机:形容费尽心思。 (2)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3)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4)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
做一仞。
(5)一碧万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6)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返回
.
gā )肢窝那地方挣
nɡ 溶 洞 ró (2) nɡ 熔 炼 ró
jiǎo 矫 (4) jiāo 娇
缭 o liá (3) o 潦 liá
乱 草
正 柔
返回
暮ǎi 霭 (5) 和ǎi 蔼 脚zhǐ 悭 (7) 福zhǐ 铿
返回
返回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卓 越( zhuó) . (3)倏 来倏去( shū ) . (5)菡萏 ( hàn dàn) .. (7)肩糗 ( qiǔ ) . (9)鲫 鱼( jì ) . (11)莲蕊 峰( ruǐ ) . (2)扑朔 ( . (4)绮 丽( . (6)汪瓘 ( . (8)龙蟠 坡( . (10)狭仄 ( . (12)氤氲 ( .. ) shuò ) qǐ ) ɡuàn
pán )
zè ) yīn yūn )
返回
(13)鳌 鱼(áo ) . (15)喑呜 (yīn wū ) ..
(14)散花坞 ( wù ) . (16)叱咤 ( chì .. (18)花茎 ( . ) )
zhà (17)帆桅 ( ) .
wéi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jīnɡ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 黄山记

8
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①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 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提示:①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显得有魅力。②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3
4.[分析语段作用]阅读第三部分,分析“我们这江山,这时代, 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 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这两句话在文中的意义。
1
1.背景链接 黄山,古称黟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 山修身炼丹),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 间,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山峰劈地摩天,云凝 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 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惟妙 惟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 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黄山兼具 “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 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明代徐 霞客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4
观点示例: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类 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以“征服者”自居,为所欲 为。无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掌握达到如何透彻的程度, 人类都不可能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是人类的奴仆。 人类应主动处理好与大自然、朋友的关系,达到和谐相 处,共存共荣。
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①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 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提示:①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显得有魅力。②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3
4.[分析语段作用]阅读第三部分,分析“我们这江山,这时代, 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 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这两句话在文中的意义。
1
1.背景链接 黄山,古称黟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 山修身炼丹),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 间,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山峰劈地摩天,云凝 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 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惟妙 惟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 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黄山兼具 “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 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明代徐 霞客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4
观点示例: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类 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以“征服者”自居,为所欲 为。无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掌握达到如何透彻的程度, 人类都不可能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是人类的奴仆。 人类应主动处理好与大自然、朋友的关系,达到和谐相 处,共存共荣。
黄山记ppt (14)

这部分是怎样实 现文章中心的?
云海
阅读第四部分, 回答问题。 1. 给这部分加上 恰当的小标题。 在天都峰顶所见 的奇观
牌坊峰
2. 这部分承第一部分的 奇而来,思考:奇在何处?
奇在 “变化不定” 上, 云海 “漂泊不定” ,景物 “ 瞬息万变”,群峰“忽隐 忽现”,忽而旭日东升, 忽 而 倾盘大雨从彩虹 到神奇的 摄身光, 写尽黄山的 险与奇。 还有 神秘感。如 写松树, “ 从峰顶 俯视,它们如苔 藓,…… 从山腰仰视,它们 如天女…… ” “排云亭前, 好比 一座 繁忙 的 海港……” 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 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迎客松
4.这部分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 白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黄山,其余的 人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 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青蛙峰
5.这部分与其他部分 有什么联系?
白鹅峰
承接第一部分黄 山风光的 “险” 而来, 是大自然“不肯随便 把胜境给予人类,它 封了山”这一旨意的 具体体现 ;又与第三 部分“胜境已成为公 园,绝处已经逢生” 的现实情况相比照。 可见 这部分 使文章后练习三。
2. 完成印发的随堂训练。
再 见
黄山木兰
黄山绿牡丹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
《黄山记》ppt

糗 qiǔ
踵 zhǒng 其险
战栗 lì 氤氲yīn yūn
甫fǔ(刚刚)
喑yīn 呜变色 逸兴横飞
翩 piān 然起舞
褶zhě 皱 化险为夷
凝眸móu
铁骨冰肌 瞬息万变 琉璃
一、总体把握: ①研读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 ①第一部分:大自然煞费心机创造了人间胜境── 黄山。 天赐佳境
• 第二部分:几千年来人们难登黄山。
登临难
• 第三部分:我们终于登上了天都峰。 胜境变公园
• 第四部分:尽览美不胜收的黄山奇景。 亲临奇景
二、课文思路分析: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 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①第一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写什么?各突出了黄 山的什么特点?找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关键词语。
• 第1层 :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 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 。 •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 “险” • 第2层 :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 奇异景物。
• “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树种”、 “天下罕见”、“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稀世”、 “格外赏赐”、“极罕见” ——“奇” • 第3层 : 写大自然把黄山“封了山”,再次强调黄山的 突出特点——“险”。
黄 山 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迟,现代 诗人,著名 报告文学作 家。代表作 为报告文学 集《哥德巴 赫猜想》。
字音:
煞shà 费心机 倏shū来倏去 蹑 niè 凿 záo 狭仄zè 前拥后簇 cù 悭吝 qiān lì n 汪瓘 guàn 龙蟠pán 坡 参差 cēn cī 菡萏hàn dàn 琢 zhuó
高中必修高一语文PPT课件黄山记27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7
高中必修高一语文PPT课件黄 山记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黄山记-徐迟PPT课件

直接描写
.
34
焦点透析
6. 课文还有什么地方描写了“云海” ?属于什么描写?
第一部分,是间接描写。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 托云海,使云海变幻莫测、令人神往 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
35
艺术特色
构思选材: 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 点描写(自然之景,人文之景),详略得当。
一般游记的写法:时空线索,从登山写起,由 远及近,由下而上。
.
30
焦点透析
2. 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 态?
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 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全部散去 了.
.
31
焦点透析
3. 这些描写表现了“云海”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夸张
.
33
焦点透析 5.这属于什么描写(描写角度)?
• 绮丽:qǐ鲜艳美丽。
• 悭吝:qiānlìn小气,吝啬。
• 虚无缥缈:piāomiǎo虚幻渺茫,捉摸不定。
• 鸿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 菡萏:hàndàn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
苞。
.
7
• 翘望:qiáo抬头远望。
• 琢凿:záo挖掘、开通道路。
• 化险为夷:yí化险阻为平易。亦指转危为安。
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 爱、赞颂之情。
.
3
了
解
•(1914——1996)
作 徐迟,浙江吴兴人,当代著名作家,地 者 质学家。他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有着十
分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激情历久不衰, 喜游好动(人称"满天飞")具有广博的见 闻。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
.
34
焦点透析
6. 课文还有什么地方描写了“云海” ?属于什么描写?
第一部分,是间接描写。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 托云海,使云海变幻莫测、令人神往 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
35
艺术特色
构思选材: 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 点描写(自然之景,人文之景),详略得当。
一般游记的写法:时空线索,从登山写起,由 远及近,由下而上。
.
30
焦点透析
2. 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 态?
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 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全部散去 了.
.
31
焦点透析
3. 这些描写表现了“云海”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夸张
.
33
焦点透析 5.这属于什么描写(描写角度)?
• 绮丽:qǐ鲜艳美丽。
• 悭吝:qiānlìn小气,吝啬。
• 虚无缥缈:piāomiǎo虚幻渺茫,捉摸不定。
• 鸿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 菡萏:hàndàn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
苞。
.
7
• 翘望:qiáo抬头远望。
• 琢凿:záo挖掘、开通道路。
• 化险为夷:yí化险阻为平易。亦指转危为安。
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 爱、赞颂之情。
.
3
了
解
•(1914——1996)
作 徐迟,浙江吴兴人,当代著名作家,地 者 质学家。他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有着十
分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激情历久不衰, 喜游好动(人称"满天飞")具有广博的见 闻。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 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
赏析:比喻句形象生动,分别写出了天都峰和莲花峰的外形、神韵。 天都威武,坚实有力,难于攀登,同时写出了山的巍峨、肃穆,形象如在
眼前。 莲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让人难忘,“舒展”一词让人体会到妩媚柔
和的美。 这两个句子通过烘托,突出了两山的不同特征。
“胜境已成为公园, 绝处已经逢生”
第三部分哪句话点明了题旨?文中运用了哪个手法?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 多数人”的新时代自豪感
对比手法
中观:探手法
找出第四部分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或 者段落,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的赞叹之情。并 在线交流你欣赏它的理由吧。同时也听听其他 同学的看法。
中观:探手法
奇、险
文章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怎样的景物特点?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 “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险”
2、物:大自然 “赏赐”了“打开了它的云库”,“特意委
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奖赏”、“格外赏赐了”、 “极罕见”的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佛光等。“奇”
黄 山 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以游记散文知识 为基础,了解本 文独具匠心的构 思谋篇的手法。
以网络自学为 主,以教师在 线答疑为辅
感受作者对人与自 然的赞叹之情,感 悟自然的丰富与深 邃。
复习已知
1.你学过或者看过哪些游记散文呢? 2.一篇游记散文共通的写法有哪些的?
1、《桂林山水甲天下》《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 丽江》《登勃朗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 翁亭记》《荷塘月色》
2、交代线索行踪、抒发内心想法、突出景物特征、表 达独特感受,打造丰富语言。
宏观:析结构
文章第三部分才是交待行踪的。那么前面两部分是 否离题了呢?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一、黄山胜景概貌 二、人类登山简史 三、攀登险峰天都 四、观赏奇丽风光
宏观:析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怎样的 景语皆情语 朱自清《荷塘月色》 郁达夫《故都的秋》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课堂小结一
课堂小结二
游记散文写作应注意 一、紧紧抓住景物特征 二、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三、多种描写手法和准确形 象生动的遣词造句。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活动设计以及练习题。
谢谢聆听,祝你健康!
文章第一部分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拟人
文章第二部分人类攀登黄山的历史与上文 有关系吗?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 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承接 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 把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
文章第三部分也是只写出了攀登的艰险吗?
赏析:比喻句形象生动,分别写出了天都峰和莲花峰的外形、神韵。 天都威武,坚实有力,难于攀登,同时写出了山的巍峨、肃穆,形象如在
眼前。 莲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让人难忘,“舒展”一词让人体会到妩媚柔
和的美。 这两个句子通过烘托,突出了两山的不同特征。
“胜境已成为公园, 绝处已经逢生”
第三部分哪句话点明了题旨?文中运用了哪个手法?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 多数人”的新时代自豪感
对比手法
中观:探手法
找出第四部分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或 者段落,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的赞叹之情。并 在线交流你欣赏它的理由吧。同时也听听其他 同学的看法。
中观:探手法
奇、险
文章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怎样的景物特点?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 “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险”
2、物:大自然 “赏赐”了“打开了它的云库”,“特意委
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奖赏”、“格外赏赐了”、 “极罕见”的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佛光等。“奇”
黄 山 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以游记散文知识 为基础,了解本 文独具匠心的构 思谋篇的手法。
以网络自学为 主,以教师在 线答疑为辅
感受作者对人与自 然的赞叹之情,感 悟自然的丰富与深 邃。
复习已知
1.你学过或者看过哪些游记散文呢? 2.一篇游记散文共通的写法有哪些的?
1、《桂林山水甲天下》《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 丽江》《登勃朗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 翁亭记》《荷塘月色》
2、交代线索行踪、抒发内心想法、突出景物特征、表 达独特感受,打造丰富语言。
宏观:析结构
文章第三部分才是交待行踪的。那么前面两部分是 否离题了呢?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一、黄山胜景概貌 二、人类登山简史 三、攀登险峰天都 四、观赏奇丽风光
宏观:析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怎样的 景语皆情语 朱自清《荷塘月色》 郁达夫《故都的秋》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课堂小结一
课堂小结二
游记散文写作应注意 一、紧紧抓住景物特征 二、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三、多种描写手法和准确形 象生动的遣词造句。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活动设计以及练习题。
谢谢聆听,祝你健康!
文章第一部分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拟人
文章第二部分人类攀登黄山的历史与上文 有关系吗?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 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承接 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 把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
文章第三部分也是只写出了攀登的艰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