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2.2.万以内数的认识word教案(1)
(完整版)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推荐文档
![(完整版)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f0ba32f700abb68a982fbd8.png)
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分析: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计算有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教学重难点: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课时安排:5 课时信息窗1:第1 课时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二、重点难点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1、谈话导入课题:2、学生仔细观察信息窗,并回答:A.你看到了什么?从这些信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B.学生观察并交流汇报。
(提出问题)2、探索新知:(一)千的认识1、解决问题“一千是多少?”。
A、你认为一千是多少?学生说一说。
B、交流:a、根据回答让学生用小棒数一数,感知 10 个一百是 1 千。
b、再让学生用计数器数拨出 1 千来(关注学生拨珠过程,适当引导),近一步感知 10 个一百是一千,并理解百、千的十进制关系。
2、让学生再用计数器拨一拨,一个数一个拨。
3、让学生感知一千的多少,1000 页纸,1000 粒玉米粒。
4、感知“千”这个计数单位和“千”在数位顺序中的位置。
(二)百的认识1、解决问题“一百二十五是多少”。
A、学生合作尝试用计数器拨珠认识一百二十五从99 开始,边拨边数,数到125。
(关注99-100、101、110 几个段的拨珠)B、怎样写一百二十五?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写一写,说一说写数的方法。
C、学生说一说 125 的组成。
并说出为什么。
2、尝试: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并说一说组成。
(关注空位)(三)千以内数的读法1、376 是多少?怎么读?学生说一说怎么读,读数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 万以内数的认识 估计(一)教案 青岛版

万以内数的认识估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四。
教材简析: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千以内及万以内的数的同时,始终将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并专门设计了本信息窗,呈现了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参观新建的学校、苗圃、菜地的情境,引导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大约有多少学生在做操?”“大约有多少棵大白菜?”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生交流对农村的感受和印象。
问:小朋友们,谁去过农村呀?说说你对农村的印象和感受吗?请有过对农村亲身感受的孩子说一说对农村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是啊,美丽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老师继续带同学们走进新农村,和农村的小伙伴手拉手,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好吗?(2)课件展示走进农村的场景画面。
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场景二:白菜园。
场景三:小树林。
边展示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3)提出问题。
课件定格三个场景,问:看着这三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种了多少棵大白菜?·有多少棵小树苗?教师有顺序的将这些问题板贴。
2、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
问:数一数,你能很快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问: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最新模板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最新模板教师在教学之后,要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总结出本节课的两点和成功的地方。
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教法使用恰当,引人入胜等。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最新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最新模板1设计说明: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第三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抽象概念理解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学生已有的对“个、十、百、千”四个数位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从具体的形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形结合,层层递进,加深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的应用,接着让学生以正方体木块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再以计数器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
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并制作数位顺序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探索数位顺序表的应用价值。
2、由直观到抽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通过数星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数数,在活动中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计数方法的理解。
再通过正方体木块、计数器逐步抽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数位顺序表学生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体会“大数”。
(1)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看,这是我们的校园,请你们来读一读校园里的这些数吧。
(2)学生尝试读数。
(3)引导学生观看南京长江大桥图,并读数: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比千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2年级数学教案《青岛出版社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信息窗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解读与学情分析】“10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二下“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的内容。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材根据学生发展规律,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在学生一年级已经学习“2021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材密切联系生活,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万以内的数基本认识,但只局限于表面,对于这个数有多大,这个数大概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是并不清楚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本课时,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数有多大,真的认识数;二是如何提高他们的数感。
【学习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万”,能够感知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10。
2.学会读写数,理解数的组成。
3.经历数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到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难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森林里有一个蚂蚁王国。
很多年过去了,蚂蚁越来越多,蚂蚁国的房子已经住不下那么多蚂蚁了。
蚂蚁国王决定带大家大迁徙,寻找新家园。
可是还有很多小蚂蚁才刚刚学习了1000,连10000都不认识,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了,我们还是快快学习,早点出发吧!小蚂蚁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二、自主学习,个别讲解【设计意图:学生在刚学习完千以内数的认识,对数的读写和组成比较熟悉,借助计数器能自主学习万以内数基本的读写和组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活动一:两人一组,完成学习单上,有困难拨计数器。
错误!用计数器拨一个四位数,并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数写作什么?2)这个数读作什么?3)这个数由什么组成?4)这个数的前一个是几?后一个是几?错误!你会写三千五百、三千零五十、三千零五吗?学生交流,个别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新青岛版(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数的数,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两步的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空间与图形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统计与概率1、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实践与综合运用1、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2、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2、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
3、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的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1、能用加减法、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
(四)情感与态度1、在他人的鼓励和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讲评课

教案标题: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讲评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概念,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万以内数进行简单计算和描述物体数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以内数的读写。
2. 万以内数的组成。
3. 万以内数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及简单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万以内数的概念,熟练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百以内数的读写,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而引入万以内数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万以内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万以内数的读写引导学生观察万以内数的组成,让学生尝试读写万以内数。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万以内数的组成让学生用计数器或其他学具,动手操作,探究万以内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发现:万以内数由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组成,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相应的计数单位。
(3)万以内数的简单计算引导学生运用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知识,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让学生通过计算,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的概念。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计算家庭成员的人数、计算购物时的总价等。
4. 总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数学日记,描述生活中的万以内数。
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及简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及简单计算”。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信息窗2 万以内数的认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5—17页。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大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迁移到万以内的数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以后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教材的重点是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难点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1、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数据,你呢?(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展示。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1、故事竞猜:课件出示故事画面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
它们从989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5000。
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小猪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1010、1020、1030、1040……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2000、3000……(1)小朋友你猜猜谁先数到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2)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
(3)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2.万以内数的认识word教案 信息窗 (1)

第五单元田园小卫士——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学目标:1.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突破重难点措施: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
2.运用知识迁移,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性。
4.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得到提高。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的工具性。
教学方法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讲解3.迁移。
4.加强计算练习。
课时:2课时学具准备:小棒。
信息窗一——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第四单元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情境图呈现的是瓢虫在菜园里捉蚜虫的情境。
图中提供了正在捉蚜虫的瓢虫的只数和茄子、小白菜的数量及“已经检查”的棵数等丰富的数学信息,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瓢虫的对话提出数学问题,导入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难点: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讲解3.迁移。
4.加强计算练习。
学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了解它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大家知道的真多,七星瓢虫吃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田园里的小卫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窗5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5。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延续了“手拉手活动”的线索,通过情境图提出加减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本课的知识内容繁多,包括“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以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
这些知识是建立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基础上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知识作为本课的学法渗透和迁移;同时在观察、比较、反思及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灵活性。
4、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20个十是多少? 36个百是多少? 5个千是多少?
80里面有()个十 130里面有()十 500里面有()个百
4000里面有()个千
2、口算
70+20= 90-50= 80+5= 47-40= 38-8= 4+50= 30+70= 80-20=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城乡小学生们的“手拉手活动”结束了,但城乡小学生们常常回忆起他们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这节课我们先看看城里的小学生回忆起哪些乡村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看信息窗右侧一幅图,发现有用信息。
谈话:从这些情境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一共放养了多少尾鱼?
②鲤鱼比鲢鱼少多少尾?
③山坡上一共有多少只羊?
④黑羊比白羊多多少只?
谈话:今天我们只解决前三个问题,问题d我们放到下节课解决好吗?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①
谈话:如何列式解答问题①?
学生列式:300+400=
谈话: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300是3个百,400是4个百,3个百加4个百是7个百,7个百是700
●因为3+4等于7,所以在7后面加两个0就是300+400=700
●个位0+0=0,十位0+0=0,百位3+4=7,所以是700(对这种相同单位上的个数相加的
办法给予特别关注与引导,为后面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作铺垫)
●用笔算方法
2、算法迁移,解决问题②
谈话:对解决问题②,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400-30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这道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巩固算理,优化算法
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500+300 600-200 200+700 900-500 600+300 800-400
学生口算,挑几个说明算理。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三)类推练习(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
出示第二组题:
第二组:5000+3000= 3000+2000= 9000-6000= 7000-2000= 4000+5000=
谈话:同学们这组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顺势板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类比、推理出算理并口述。
(四)解决问题③
谈话:如何解答问题③?
学生列式:120+5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拨计数器
2:12+5=17,所以120+50=170
3:个位上0+0=0,十位上2+5=7,百位上1+0=0,所以120+50=170
4:笔算。
谈话: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
学生谈想法和理由。
(五)类推练习
第一组:
270+20= 450+40= 980-50= 690-90= 330+40= 560-20=
挑几题让学生说算法。
第二组:
1200+400= 6400+500= 8500-300= 8900-600=
9900-900= 4800-700= 7600-7000= 6300-300=
谈话: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异同?你想怎样算?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
二、综合应用
3、开火车口算
三、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铺垫
1、复习数的组成:
320是由()个百和()个十组成的
320是由()个十组成的
45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的
4500是由()个百组成的
2、口算(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200+50= 700-500= 1000+3000= 3000+6000= 500+200=
760-60= 900+70= 5500-500= 8700-8000= 8000-2000=
二、探究新知
1、看图提问题
谈话:上节课,城里的小学生回忆了他们在乡村的所见所闻,那么乡村的小学生回忆起什么呢?
学生看情境图的左侧一幅图,搜集并说明图中信息。
谈话: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①第一候车厅比第二候车厅多多少人?
②两个候车厅一共多少人?
③中年组比老年组多多少人?
④老年组比青年组少多多少人?
……
2、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谈话:解决问题①,该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1200-800=
谈话:1200-800该怎样口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想法。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1200 – 800 = 400
1000200
200
●1200是12个百,800是8个百,12个百减8个百等于4个百,所以1200-800=400
●想12-8=4,再在4后面加2个0,就是400
●想个位0-0=0,十位0-0=0,百位2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十,12-8=4,所以是400
●笔算
(对学生不同的算法,老师均给以肯定)
3、优化算法
谈话:这么多算法中,你觉得哪种适合你?
学生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
4、迁移学习
解决问题②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说明算理。
5、反馈练习,解决问题③、④。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6、类推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第一组:7500-800= 1600+700= 5400+300= 2200-800= 3400+600=
学生快速口算,挑两道题让学生说方法。
第二组:750-80= 630-50= 460+90= 750+40= 530+70=
谈话: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异同?你想怎样口算?
着重让学生说清算理。
三、巩固应用
1、游戏“找朋友”(P28练习2)
2、填一填
190 600
200 -70= 70 +800=
3203200
3、开火车
480 – 40 + 80 - 40 - 400 + 50
7200 – 200 +2000 -800 -200 -600
4、解决问题
完成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总结评价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