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晚期彩绘玻璃风格的转变及其后果分析
玻璃颜色发展历程

玻璃颜色发展历程
玻璃颜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
最开始,玻璃只能呈现自然的透明状态。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通过在制造过程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可以使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染色的玻璃来制作彩色装饰品和窗户。
当时,他们主要使用金属离子如铁和铜来染色。
铁使玻璃呈现出黄色或棕色,而铜则使玻璃呈现出蓝绿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染色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开始使用黄铁矾来制造红色玻璃,这是一种铁和硫的化合物。
此外,他们还发展了使用金属乳化剂和银锡合金来制造具有不同颜色的玻璃。
到了18世纪,发明家们开始研究使用金属氧化物来染色玻璃。
施特劳斯发现使用锰可以产生紫色玻璃,而Sartory发现使用
钴可以产生蓝色玻璃。
这些新的染色方法为玻璃工艺师们提供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20世纪,玻璃颜色的发展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例如,法国化
学家江森发明了使用硒化物染色的方法,可以产生金红色和紫红色的玻璃。
另一个重大突破是美国科学家杜拉布制造出了纳米晶体玻璃,可以通过控制晶体的尺寸和分布来调节玻璃的颜色。
如今,玻璃颜色的发展已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外,也出现了更多特殊的颜色,如粉红色、银色、金色等。
同时,人们还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光学玻璃,可以通过控制玻璃结构来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的来说,玻璃颜色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最初的透明到染色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颜色表达的需求,玻璃颜色的多样化将继续推动着玻璃工艺的发展。
玻璃工业发展历程

玻璃工业发展历程玻璃工业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工艺,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
当时的玻璃制作主要依靠熔化沙子和碱的复杂过程,制成的玻璃用于装饰和佩戴。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工艺逐渐传播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古希腊人发现了玻璃的透明性和可塑性,开始在玻璃中加入金属离子,制作出彩色玻璃器皿和花瓶。
罗马帝国则在建筑领域广泛使用玻璃,以提供光线和保护。
中世纪的玻璃工艺发展相对缓慢,主要集中在教堂和宗教艺术领域。
玻璃匠们开始探索雕刻、镶嵌和彩绘技术,制作出壮丽的玻璃窗和马赛克。
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玻璃工业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英国的玻璃工匠们发明了铅玻璃的制作方法,使得玻璃更加透明、坚固和可塑。
这一突破推动了玻璃器皿和镜子的大规模生产,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玻璃工业的发展。
随着机器制造的兴起,玻璃制造业开始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这一时期出现了瓶装玻璃和平板玻璃的生产,为工业和建筑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20世纪的玻璃工业迎来了更多创新和突破。
1903年,法国科学家发明了玻璃纤维,使得玻璃材料更加坚固和耐用。
随后,玻璃纤维广泛应用于建筑、航天和通信领域。
此外,现代玻璃工业还涌现出许多其他技术和应用。
如玻璃制品的精密加工、光纤通信的发展、太阳能板和电子显示器的生产等。
玻璃工业不断创新和探索,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虽然玻璃工业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存在,但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玻璃工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人类工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进步。
浅析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彩绘玻璃花窗之美

浅析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彩绘玻璃花窗之美作者:周敏来源:《中国绿色画报》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讲述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彩绘玻璃花窗的形成及艺术之美。
试图从石室圣心大教堂彩绘玻璃花窗的布局特点,装饰艺术特点,宗教神学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哥特式;石室圣心大教堂;彩绘玻璃;花窗[引言]: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而在石室沉重的石质大骨架结构中,彩绘玻璃花窗无疑为教堂增添了一抹灵动、跳跃、神秘的光之色彩,更是表现出色彩美、造型美、装饰美、宗教美等美学意味。
1 、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花窗概述自欧洲进入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欧的社会结构和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教文化也迅速发展,可以说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时代。
承继着罗曼建筑的以法国城市主教堂为主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便应运而生。
“哥特式艺术总的来说是被用于在物质和精神、实体和空无、自然和超自然、吸入和排出、有限和无限等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架起一座桥梁。
”[1]哥特式教堂追求超越感和神启的灵性,总形体上力求升腾的垂直性,装饰上富于细节和色彩,而且造型能力大大增强,其目的是传达神恩,再现天国景象。
[2]絮热主教曾说:“每一种造物,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都是上帝所造就的一束光。
”[3]“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4]在基督教中“光”所代表的是正义,是救赎,是耶稣,是对抗一切黑暗、苦难和罪恶的利刃。
在早期罗马风格时期,教堂的光源主要依靠烛光,使得教堂显得幽暗压抑。
后来在石结构建筑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在墙壁上开出许多高大的窗户,又受到拜占庭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彩绘玻璃花窗在哥特式教堂的发展中得以产生。
丹纳也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写道:“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5]玻璃工艺在发展初期,主要以蓝、紫、红三种色调为主,总体风格显得浓墨重彩。
世界玻璃艺术史pdf

世界玻璃艺术史
《世界玻璃艺术史》是王建中所著的一本书籍,于2023年3月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时间为线索,以地域为板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玻璃艺术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玻璃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
玻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已经能够制作玻璃浆。
在王朝时代,古埃及人发明了玻璃釉,用于使石制品和陶制品更加光滑;到了中王国时代,他们已经发展出了烧制玻璃的技术,但当时制作玻璃的方法是“砂芯法”,制作出来的玻璃较为粗糙,并不透明。
新王国时期,玻璃工艺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古埃及人创造了给玻璃着色的技术,涌现出了一大批精美的彩色玻璃,同时还发明了镀金工艺和玻璃铸模工艺,丰富了玻璃的形状和颜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艺术逐渐传播到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不同地区的玻璃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玻璃艺术的创作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吹
制、铸造、热熔、切割、雕刻等多种技法。
玻璃艺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建筑、装饰、设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玻璃艺术的发展历史论文

玻璃艺术的发展历史论文玻璃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玻璃艺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而在中世纪,威尼斯成为了玻璃艺术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玻璃工匠们开始制作各种精美的玻璃器皿和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彩色玻璃窗。
这些窗户被用于教堂和宫殿中,成为当时艺术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艺术逐渐融入到了现代艺术中。
在19世纪,法国的艺术家开始将玻璃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他们将玻璃雕刻、熔融和彩绘,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作品。
20世纪初期,玻璃艺术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一些先锋艺术家开始将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融入到玻璃艺术中,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今天,玻璃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玻璃制作工艺,还涵盖了现代玻璃雕塑、玻璃绘画、玻璃拼贴等多种形式。
玻璃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使得玻璃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玻璃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过程,它始终吸引着各种艺术家和观众,成为了艺术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玻璃艺术将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当代,玻璃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玻璃制作工艺,还涵盖了现代玻璃雕塑、玻璃绘画、玻璃拼贴等多种形式。
玻璃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使得玻璃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玻璃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一些艺术家利用现代技术,如激光雕刻和数控机器等,在玻璃上创作出了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
还有一些艺术家将玻璃与其他材料结合,创作出独特的多媒体艺术作品,为玻璃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此外,在当代玻璃艺术中,环保意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可持续性发展,致力于使用回收材料和绿色工艺进行玻璃艺术创作,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玻璃艺术在当代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同时也与现代科技、环保理念等相结合,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流传与赏析

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流传与赏析作者:任祖娴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10期摘要:中世纪的艺术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各种形式的大教堂。
其中,以中世纪艺术高峰与末期盛行的哥特式建筑为典型之一,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在哥特式建筑中,彩色的玻璃花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哥特式教堂台廊、楼廊的取消与侧廊窗面积的增加,使教堂大面积采用排窗,而彩色的玻璃花窗赋予了教堂光线与色彩,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圣和光幻。
智慧的工匠以彩色玻璃镶嵌出一幅幅画作,新的艺术形式绽放在哥特式教堂中,为教堂的内部空间营造了浓重宗教氛围和艺术气息,也为中世纪宗教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艺术;哥特式建筑;彩色玻璃花窗一、哥特式建筑的源起及魅力瑰宝哥特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是处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欧洲建筑风格。
哥特式教堂是宗教思想与艺术表现相融合的经典作品,在建筑风格改变的同时,彩色玻璃花窗的设计和建筑采光的新处理使这个时期的建筑与艺术融为一体,独具匠心。
1137年法国修道院院长絮热主持重修圣德尼教堂,1144年圣德尼教堂重修完工,教堂内外焕然一新,教堂内通透明亮,飞扶壁和尖肋的设计使教堂的建筑形式大大改变了。
尖肋架的设计支持了拱顶,使教堂的内部空间跨度大大增加,而教堂外部飞扶壁的设计增加了建筑外墙的稳定性,使大面积的玻璃花窗得以实现。
至此,哥特式建筑风格开始遍及欧洲。
哥特式艺术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主要成就表现在教堂建筑及雕塑装饰方面,教堂普遍采用拉丁十字式形制,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了墙壁,肋拱框架的结构体系使整个教堂都具有高、尖、直的特点。
而取代墙壁的彩色玻璃花窗成为了哥特式教堂的点睛之笔,花窗上镶嵌之画是《圣经》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图画来传播宗教,教堂内透过彩色玻璃花窗倾泻而下的光线,充满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当人们走进教堂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神秘且超脱世俗的氛围,浓郁的宗教光感弥漫在哥特式教堂之中,踏进教堂的人就会仿佛置身于天堂。
玻璃改变了世界

玻璃改变世界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在欧洲兴起的原因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人们为此进行了许多探究,但却没有一致的结论。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AlanMacFarlane)和格里·马丁 GerryMartin 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他们的独特看法。
翻开过去50,000年中的人类文明史,你必然会注意到发生在1200至1850年间的那次意义重大的变革。
这次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而此二者都在最重要的人类技能之列。
将1200年和1850年的欧洲绘画进行比较,或者对比一下欧洲人在这两个时间点所掌握的化学、物理及生物知识的数量,你肯定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650年间发生了一次革命。
这次革命不仅在艺术和建筑领域有所体现,也在运输、居住条件、能源供应、农业及制造业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我们都知道这次变革是业已发生的事实,但却没能就与此相关的其他一些事情达成共识。
我们至今不能确定,为什么文艺复兴会出现在14至16世纪之间,为什么科学及工业革命会在17世纪和18世纪兴起。
同样,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会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伊斯兰世界或是中国。
更为可靠的知识与工具、仪器及其他产品制造工艺的改进形成了互动,惊人的变化因此席卷西欧。
历史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知识,新知识引发重大革新,并使人们对新产品或改良产品有了更多的了解;符合人们需要的新产品将得到大面积推广,由此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新产品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产品会带来财富,从而为探索新知的活动提供资金;其次,新产品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工具。
从历史上看,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出现了知识、革新与规模化之间的三角互动,这在农业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新产品不断改良、不断普及,这样的互动也就持续不停。
互动的速度和重现的频率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提供了量度。
通过对玻璃制造和应用的历史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1200至1850年间,玻璃在西欧的巨变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色彩浅析

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色彩浅析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是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杰作之一。
它的特点是用颜色丰富,线条流畅的千层玻璃来呈现教堂内部的故事和主题,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秘的氛围。
本文将从彩绘玻璃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色彩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
一、历史背景哥特式彩绘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当时已有玻璃窗口的存在。
但真正流行于哥特时期,由于大教堂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多的光线,彩绘玻璃窗成为提高教堂宏伟感的重要元素。
同时,随着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商人和贵族的赞助,给予彩绘玻璃制作极高的重视和创造性的突破。
二、制作工艺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是在作者和玻璃匠的联合努力下制作的。
首先,教堂的故事和主题被转化为线条和颜色,随后玻璃匠依据这些线条和颜色,在玻璃板上逐一绘制。
每块玻璃板都是为了符合它所代表的主题而制作的,比如,玛丽亚和耶稣的窗户颜色极为丰富,常以蓝色和金黄色为主,以展现尊严和无尽的荣耀;而拜占庭神圣之母的窗户则用色较为简单,侧重于人物的线条和抽象渲染。
随后,玻璃匠将多个玻璃板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千层结构,这样在阳光的照耀下,就会形成充满色彩和动感的光影。
三、色彩运用哥特式彩绘玻璃是一种非常注重色彩运用的艺术形式。
在哥特式彩绘玻璃中,颜色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它更有着象征意义。
例如,蓝色代表权利和忠诚,金黄色代表神圣和纯洁,红色代表热望和勇气,绿色代表安内和平等。
这些颜色有效地传达了哥特式教堂中的精神理念与教义信仰。
总之,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的工艺品。
它不仅仅是用来修饰教堂内部,更是为了传播宗教思想,通过色彩沟通人与神的关系。
同时,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的历史也反映出了十字军、宗教改革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和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珍惜这种艺术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the forms,techniques and contents of and did analyses of the reasons.Then we pointed out that these changes directly eventually.
the stained glass in the Gothic church
[11] 这种试图 种情况反映了对自然的重新发现。
表现三维空间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彩 绘玻璃的表现手法,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对其 自身材质魅力的传达与突出,逐渐沦为了绘画 的附庸。
图 5 欧塞尔大教堂饰带窗
化。1310 年前后,金属氧化银添加剂开始在 玻璃上运用,可以产生出不同色调的黄色甚 至金色。这样,经过煅烧,在一块玻璃上就 能呈现出两种以上的不同色彩,从而取代了 把几块不同色彩的玻璃拼接起来的那种镶嵌
IPEA&PESIGN
_
11 •史论空间•外国工芝美术探源
-- ' :- !1 ' :- : ! . - "' 广
,
_,
. . H• i nMd i s• , M a ^! r
. lAif ssvs f sM £ i i s ! i l s f f ii sl s ii
v 跑糖騸!:測麴图
和几何形两类,显示出中世纪早期塞尔特人 图案风格的影响。其娴熟的图案设计曾被许 多教堂所沿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哥特式彩 绘玻璃装饰图案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为后 来灰彩饰玻璃窗的广泛流行打下了很好的图 案设计基础。但是,在13世纪中叶之前,这 种类型的玻璃窗却并没有对彩绘玻璃的创作 产生太大的影响,西多会的灰彩饰窗户只传 播到了奥地利和德国的少数几个没有受哥特 风格影响的地方。[3]在绝大多数城镇中的大教 堂里,人们还是更加喜爱那些色彩浓重的人 物场景与叙事题材的玻璃窗。直到13世纪后 半叶,灰彩饰玻璃窗才开始受到了重视,并 逐渐成为彩绘玻璃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转 变应该是源于人们对教堂采光度需要的提高, 正如格罗德兹基所指出的:“大约从1260年 开始,室内空间明亮的、色彩斑斓的效果转 变为乳白色的效果。这是由于在原来彩色玻 璃的部分采用近乎白色的灰色调的装饰画法
四、中世纪晚期彩绘玻璃风格转 变后果分析
有因必有果,中世纪晚期彩绘玻璃的三 大转变直接导向了彩绘玻璃艺术在此后逐渐 衰落的后果。 其一,此时的彩绘玻璃在建筑师眼中成 为单纯的建筑采光通道,其在建筑结构功能 上的意义超出了其形式美学上的意义。而正 是建筑上扩大室内采光效果的需要促进了灰 彩饰窗户的大量运用以及饰带窗处理手法的 发明。随着以描绘叙事题材为主的团花窗的
Cathedral�图
5)、图尔大教堂(图6)、鲁昂圣旺修道院教堂 (Abbey Church of Saint-Ouen, Rouen,图 7 :
的13世纪后期以及14世纪的彩绘玻璃窗上 也都出现了这种"饰带窗”的设计。
(Urban IV, 1261—1264在位)为他的出生
地捐资建造的,大约建造于1262—1277年。 圣乌尔班教堂在建筑风格上与巴黎圣礼拜堂 近似,属于法国辐射式风格作品,但是在彩 绘披璃的风核卜去n发牛了巨女奄仆.尨彩饰
12
史论空间·外国工艺美术探源
图 6 图尔大教堂饰带窗
案为主的灰彩饰玻璃的流行,彩绘玻璃已经 不再是一个宣讲基督教义的艺术载体,它同 时也要满足世俗人们不断发展的功能性和审 美方面的需要。从此,彩绘玻璃艺术形式上 的那种神秘气息逐渐减弱,让位给了人们的理 性需求。而与此同时,彩绘玻璃开始追求对真 实感的自然主义描绘,并逐渐向绘画艺术靠 拢。正如柯耐尔指出的,在 13 世纪的哥特式 美术中重新出现了对古典自然主义的肯定,这
[2] 例如制作于 12 世纪下半叶的奥 最为成熟。
13 世纪中期,随着法国君主政权势力的 增强,彩绘玻璃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 作用,它成为了显示宫廷审美趣味与基督教神 圣思想的双重载体,巴黎圣礼拜堂内五色斑 斓的玻璃窗成为哥特式彩绘玻璃自身魅力发
巴曾修道院(the Abbey of Obazine,1156— 1190)的玻璃窗就是很好的例证 (图 1 ) 。这 些窗户上的纹样和图案主要可以分为有机形
进室内,又可以表现传播宗教教义所必需的 人物形象呢?中世纪的玻璃艺术家不断地探 索着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一种是在特定的 少数几扇窗户上运用灰彩装饰的玻璃窗。这 种窗户一般安装在教堂东南角的位置上以便 于采光,例如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的格里芬 之窗以及沙特尔教堂内的一扇13世纪初期的 灰彩装饰窗户。亚眠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窗采 用了中间为人像主题,两侧为灰彩饰窗户的方 式,也是对这种方法的发展(图3)。一种是 在边饰图案中运用灰彩饰装饰的玻璃,这在
[12]
其三,彩绘玻璃向绘画艺术靠拢,力图 通过画面的华丽感、真实感效果而非自身的 色彩和透光性等特色来增强表现力,因为对 这些特性的发挥必须依靠与建筑空间的相互 配合才能得以完成。这种试图表现三维空间 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彩绘玻璃的表现 手法,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对其自身材质魅力的 传达与突出,逐渐沦为了绘画的附庸。 此后,欧洲教堂的彩绘玻璃虽然在创作 上仍然维持了一定数量,但是在艺术水平上 已经难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相比肩,毕竟这 是以自身的短处与其他艺术的长处相比。文 艺复兴式建筑中大面积墙面的回归也令彩绘 玻璃的阵地进一步退缩。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以及新艺术 运动的兴起,以威廉·莫里斯、路易斯·康 弗特·蒂凡尼、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以及马 克·夏加尔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和建筑师 才重新寻找到了彩绘玻璃艺术的自身表现语 言,并重新令其焕发生机。
[10] 1317—1339 年 建 造 的 鲁 昂 画 般 的 效 果。
描绘与上方和下方明亮通透的灰彩饰玻璃相 互辉映,体现了晚期哥特式彩绘玻璃那种细 腻明快的视觉效果。埃夫勒大教堂 (Evreux Cathedral) 内的一扇饰带窗上描绘了圣 母与 其面前的一位捐赠窗户的主教的形象 (图 8) 。 运用银色着色剂绘制而成金黄色的丰富色调 具有一种晶莹明快的效果,光线透过四周灰 彩饰绘制的透明玻璃照进室内, 显得十分敞亮。 此外,从创作角度来看,随着以描绘叙事 题材为主的团花窗的逐渐减少以及以抽象化图
雜汊 周液
! ; JJi
0
纘闢
I
膨
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大约在1265年,饰带窗�band
win
dows)
种全新的窗户结构设计方式终
于出现了。饰带窗是13世纪后期玻璃画面设 计的典型特征之一,主要出现在高侧窗上,在 窗户中间的一横排或一竖列描绘的是人物形
象,而窗户的剩余空间则均用灰彩饰装饰的
图案纹样来填充,并与人像组成一组完整的 图像。这种设计方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 解决了描绘人物形象与提高室内采光度之间 的矛盾。171在沙特尔的圣皮埃尔(St. Pierre)[8 教堂,许多作品都显示了这种将灰色装饰画 法与人物形象相组合的手法(图4)。在中厅的 高窗上,充满整个画幅的人像的玻璃窗随着 灰色装饰构成的中轴线以及哥特式尖顶蓬下 的站立形象而调整。这种手法在13世纪末以 后成为玻璃图像的典型特征。[91在此后,法 国的欧塞尔大教堂(Auxerre
三、氧化银的运用与绘画感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高采光度,进入14世纪 以后的法国彩绘玻璃除了灰彩饰与饰带窗的 广泛运用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向一一
13世纪前期的一些玻璃作品中也已经有所运
用。还有一种是把着色的人像直接安排到灰 彩饰奘饰的皆畺里„伯昙.汶胜釙理古法都
4T.茈笔雎丽任彩的减小W及画而驺干浓雑
挥到极致的代表。13 世纪后期,教堂彩绘玻 璃虽然仍然十分繁荣,但是已经出现了一些新 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玻璃外框架收缩导 致的描绘大场面的玻璃作品减少,叙事题材 彩绘玻璃减少,矩形切割所导致的画面构图 的改变,纯粹图案化的 “灰彩饰” (grisaille) 玻璃窗与饰带窗 (band window)逐渐流行以 及对三维空间感的追求等几方面。此时,彩 绘玻璃的设计者开始运用大块的菱形形状简 化了玻璃切割的工作。组成格子状花纹的玻 璃板主要运用直线条切割出来的,而不再是 交错或圆形的不规则的切割方式。这种切割 方式所构成的彩绘玻璃窗从某种意义上讲更 具有画面的统一感和完整性,并且不可避免 地对人物造型、构图甚至题材的选择产生了 影响。自此,中世纪教堂彩绘玻璃的艺术风 格发生了重大转变。 下文将详细分析这一转变。
[4】 而形成的浑然一体的效果。’’
成为主要的装饰画法(图2)。@整个建筑被 设想为一个由无数闪烁着光芒的挂毯代替墙 面所支撑起来的笼子。尤其在后殿,窗户透 明的程度进一步增大,铺装在一起的彩色玻 璃组成灰彩装饰画法装饰的玻璃屏使建筑显 得极为精致。[6]透过灰彩装饰法的玻璃洒向 室内的光芒使得着色的镶片仿佛漂浮在一种 神圣超然的气氛之中,人像作品则被进一步 简化为剪影式的形状以加强其可识别度一一 这种处理手法体现了当时的一种倾向:人们 开始希望更多的光线照进室内。
10
史论空间·外国工艺美术探源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tained Glass Styles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and Its Consequences
撰文: 周志
中世纪晚期 彩绘玻璃风格的转变及其后果分析
[ 摘要 ] 本文详细分析了哥特式教堂的彩 绘玻璃艺术自 13 世纪后期以来在形式、制作 手法和表现内容上的转变,对其原因做了分析, 并指出了这些转变直接导致彩绘玻璃艺术在 此后逐渐衰落的后果。 [ 关键词 ] 彩绘玻璃; 哥特式教堂; 灰彩饰; 饰带窗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s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m a d e a
圣旺修道院教堂 (Abbey Church of SaintOuen, Rouen)内饰带窗上的彩绘玻璃就运 用了这种新技法,表现出一种更加精致优雅 的人像风格,高大修长的身材、精致的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