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

合集下载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简析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简析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是西方建筑艺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对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继承,对欧洲现代建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堂的结构技术,室内空间,独特的外形,精美的装饰工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巴西里卡式;二、拜占庭式;三、罗马式;四、哥特式。

[1]一、巴西里卡式: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

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

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

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 T ”形。

[2]二、拜占庭式:拜占廷教堂建筑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广阔更通透。

其特点有: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4、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1.创建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型制。

2.为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穹顶:在独立支柱上发券,在券顶做水平切口,切口上砌鼓座,鼓座上砌穹顶。

(2)帆拱:券顶做水平切口,切口与多券之间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3)巴西利卡:古罗马时期创建的建筑型制,长方形带侧厅的会议大厅,中厅比侧厅高,高侧窗通风、采光。

(4)拉丁十字式教堂平面:东西方向平面及空间较南北方向长得多的教堂。

(大厅比圣坛、祭坛长得多,象征耶稣受难)(5)希腊十字式教堂平面:东西方向平面及空间基本等于南北方向的教堂。

(中央穹顶和四面筒形拱组成的等臂十字平面)拜占庭式的主要代表建筑:1、圣索菲亚大教堂2、圣马可大教堂三、罗马式罗马式建筑由来:1、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及演变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及演变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及演变艺术设计07-2班李慧15075759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1) 建筑结构:罗马式建筑风格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券拱结构,构成筒形或隧道性的拱顶和肋状拱顶.(2) 外部造型:教堂墙壁厚实坚固,只开很小的窗,而且离地面很高,门与窗采用半圆的券拱结构.高耸的塔楼(塔是罗马式建筑的标志)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两厅交叉处一般还有高大的穹隆顶.(3) 内部装饰:有大量的浮雕(宗教内容)作装饰.罗马式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肃穆感和压迫感.教堂内部光线幽暗,门廊和柱头装饰雕刻的宗教内容更加强了阴郁和神秘的气氛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演变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演变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演变本文主要从建筑丛书和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通过对欧洲现存的主要教堂建筑的修建时间和建筑特色分析,试图说明欧洲教堂风格的演变的规律特征。

1、早期教堂建筑的基本形式表一:源于古罗马的穹隆象征着天,象征着神的光辉。

其中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2、公元四世纪到十三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中世纪时期)表二:建筑的代表,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教堂”。

但是,占主要地位的教堂建筑风格还是新兴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起源于法国,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追求的是一种轻盈、飞升、向上的强烈动感,教堂高耸的尖顶,使人感受到天国的光辉。

3、公元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继哥特式建筑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此时的建筑扬弃了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建筑上从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柱式、拱券、穹顶等构成要素。

著名的教堂建筑有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圣彼得大教堂和圣马利亚教堂。

4、公元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表三:纪意大利天主教会具有了很强的经济势力,为了向朝圣者显示自己的富足,在教堂中创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他们修建了很多富丽堂皇、怪诞诡秘,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这些教堂追求不规则、不协调、虚幻与动荡的超现实感,通过非理性的组合来营造虚幻与动荡的氛围,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来营造脱离现实的感觉。

追求不规则的空间感,使巴洛克建筑独有的审美趣味。

其中,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

表五:它在建筑形制、材料和功能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成为现代社会的象征。

朗香教堂与“歌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建筑风格毫无相似之处。

就体量而言,它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其外貌粗糙敦实,造型不可名状,与其说是一座建筑,倒更像一座雕塑。

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及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及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及特点近年来,哥特式建筑风格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无论是在服饰、装饰装修等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哥特式风格元素。

下面是我整理的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及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它由罗马式建筑进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奇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很多教堂所效法。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以其超群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1、哥特式建筑风非常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瘦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其描绘的详细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快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奇、哀婉、崇高的剧烈情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示意。

飞扶壁: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帮助设施,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加了。

飞扶壁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快美观,高耸峭拔。

十字平面:同样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内部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上图左为德国科隆大教堂,又在十字平面基础上设计成独特的五进建筑,它被认为完善地结合了全部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纳大面积排窗。

教堂建筑风格分类

教堂建筑风格分类

教堂建筑风格分类一、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尖顶、飞扶壁和华丽的花窗玻璃而闻名。

建筑师通过使用弯曲的拱形、尖形拱顶和尖顶,创造出垂直感和轻盈感。

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包括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英国大教堂。

二、巴洛克式教堂建筑风格巴洛克式教堂建筑风格兴起于17世纪的意大利,并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

巴洛克式教堂以其复杂的装饰和富丽堂皇的外观而著称。

它们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丰富的壁画和雕塑,以及华丽的圆顶和尖顶。

巴洛克式教堂的代表作品包括罗马圣伯多禄大殿和巴黎圣路易岱岩教堂。

三、新古典主义教堂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教堂建筑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欧洲,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启发。

新古典主义教堂以其简洁、对称和坚固的设计而著称。

它们通常采用大理石和石头建造,外观上强调几何形状和纯粹的线条。

新古典主义教堂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大教堂。

四、现代主义教堂建筑风格现代主义教堂建筑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

这种风格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摒弃了传统的装饰和复杂的细节。

现代主义教堂通常采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新材料,注重自然光线和开放空间的利用。

著名的现代主义教堂包括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圣巴西利教堂和美国纽约的圣约翰大教堂。

总结:教堂建筑风格有许多种类,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尖顶和华丽的花窗玻璃而闻名,巴洛克式教堂以其复杂的装饰和富丽堂皇的外观而著称,新古典主义教堂注重简洁和对称的设计,而现代主义教堂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教堂建筑风格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教堂建筑的美。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是世界上最富有特色和历史意义的建筑风格之一。

它是中世纪欧洲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美学追求。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建筑构造方式。

一、罗马风格的影响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罗马建筑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传统为中世纪建筑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风格的影响下,欧洲的大教堂、城堡、修道院和城市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哥特式建筑的兴起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支。

它以尖拱形、高耸的尖塔和玫瑰窗为特征,给人一种庄严、神秘的感觉。

在哥特式建筑的影响下,法国的圣母院、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等许多重要的宗教建筑得以修建,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罗曼式建筑的流行罗曼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另一重要流派。

它起源于法国,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简洁、厚重。

罗曼式建筑注重对称和均衡,给人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

法国的圣方济各教堂和西班牙的圣伦纳德修道院都是著名的罗曼式建筑代表作。

四、文艺复兴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艺术创新的时代。

建筑师们开始对古典建筑进行研究,试图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传统。

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都是文艺复兴建筑的杰作。

五、现代中世纪风格的复兴虽然中世纪建筑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中世纪建筑风格的热爱从未减弱。

现代中世纪风格的复兴在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建筑中愈发流行。

从宫殿、城堡到民居,从教堂到商业建筑,现代建筑师们纷纷汲取中世纪建筑的灵感,打造出独特、复古的作品。

结语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代表了欧洲文明的辉煌,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追求。

从古罗马的影响到哥特式和罗曼式的兴起,再到文艺复兴的审美革新,这些建筑风格构成了欧洲丰富多样的建筑遗产。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重要流派,其独特的风格和雄伟的气势使其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以及对欧洲宗教艺术的影响。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曼式建筑的演变。

罗曼式建筑注重厚重稳固的建筑结构,在建筑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创新。

而哥特式建筑则突破了罗曼式建筑的限制,注重建筑的垂直感和空间感,使用了更多的拱形结构,使建筑更加纤细、轻盈。

二、哥特式建筑的特点1. 纤细的拱形结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更多的尖拱形结构,使建筑物看起来更为纤细,营造出一种向上的动感。

这种拱形结构的运用,也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

2. 飞扶壁和飞拱:为了支撑更高的建筑物,哥特式建筑引入了飞扶壁和飞拱这两个特殊的结构。

飞扶壁是沿着外墙面向外凸出的墙体,起到支撑和分担重力的作用。

飞拱则是连接飞扶壁和主体建筑物的拱形结构,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轻盈的视觉效果。

3. 十字架平面布局:哥特式教堂通常采用十字架的平面布局,即由一个长形的中殿和两个交叉的横向走廊组成。

这种布局使教堂的空间分隔得更为清晰,同时也符合基督教教义中对十字架的象征性意义。

三、哥特式建筑对欧洲宗教艺术的影响1. 宗教表达的媒介:哥特式建筑以其庄严的氛围和壮丽的艺术形式成为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表达媒介。

教堂内部的高耸拱顶、彩色玻璃窗以及镶嵌细致的雕塑等艺术元素,使信徒更加沉浸于宗教仪式的氛围中。

2. 彩色玻璃窗的运用:哥特式建筑中的彩色玻璃窗被视为艺术的巅峰之作,其透过色彩的折射和投射,表达了圣经故事和宗教教义。

这些彩色玻璃窗不仅使教堂内部充满神秘感和神性,同时也是当时玻璃工艺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体现。

3. 亲近自然的要素:哥特式建筑着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使用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植物图案的雕塑和壁画,突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1. 简介哥特式风格(Gothic Style)是一种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建筑与艺术风格,以其特殊的结构和装饰而闻名。

哥特式风格不仅限于建筑领域,还融入了绘画、雕刻、音乐和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本文将对哥特式风格的起源、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2. 起源哥特式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最初用于形容教堂建筑风格。

最早的哥特式建筑是圣丹尼教堂,建于1137年至1281年间。

哥特式建筑的设计概念源于哥特式艺术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巨大而雄伟的建筑风格。

3. 特点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和艺术具有以下特点:3.1 架构特点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和尖塔为标志,以曲线和空间感为设计重点。

将重点放在了高大、薄弱的纵向结构上,以精密的石雕和拱形构造来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给人以轻盈、浮动的感觉。

3.2 细节装饰哥特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以尖形窗户、飞扶壁、飞拱和花纹装饰等特殊设计形式为主要特征。

这些装饰元素多以自然和宗教为主题,例如圣经故事、圣徒和天使形象等,给人以庄严、神秘感。

3.3 玫瑰窗哥特式建筑中的玫瑰窗是一项独特的装饰艺术,通常位于教堂的前方或横过道中,形如玫瑰花瓣。

这些巨大的彩色玻璃窗能够散射光线,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让建筑内部充满神秘感。

4. 影响哥特式风格不仅对建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其他艺术领域有所启发。

以下是几个哥特式风格的影响方面:4.1 艺术与文学哥特式风格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绘画和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的想法和设计元素,例如线条构图的运用、空间感的营造等。

4.2 建筑哥特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不仅限于教堂,也运用在城堡、宫殿和市政建筑等方面。

尖拱结构和纵向力量分配的特点,使得建筑师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不同的项目中加入哥特式的元素。

4.3 现代设计哥特式风格在现代设计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借鉴了哥特式风格的某些特点,将其运用在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以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摘要: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后,各自的教堂建筑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除了继承古罗马的建筑风以外,两个新帝国的教堂建筑都体现了很好的创新精神,而且都形成了各自成熟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罗马风、拜占庭建筑、哥特式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也随之分裂。

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为中心,称东正教;西部仍以罗马城为中心,称天主教。

从此,东西两边的教堂建筑风格都发生了变化。

主要分为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三种。

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一、发展概史: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

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

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

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二、拜占庭建筑的风格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这一特点显然是受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

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马普遍得多,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成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用大面积地用马赛克或粉画进行装饰,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

谈到拜占庭建筑,就不能不谈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因为它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

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

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

从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

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

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

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

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二、罗马风(Romanesque)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

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

罗马风建筑于11-12世纪在西欧发展至巅峰。

它外观封闭、类似城堡,门窗均为半圆形拱券,艺术造型常常通过连列券廊表现,光影生动。

罗马风建筑又称罗曼建筑,它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

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

平面仍为拉丁十字。

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窗口窄小,在较大的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

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

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在建于12世纪的英国兰姆大教堂部可以领略到臻于完美的罗马风风格。

比萨建筑群是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杰出代表。

还有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古希腊人建设圣地的心态类似,地方当权者、教会以及市民三方利益的一个交集就是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标志性的高大教堂。

一座教堂的建设周期往往会持续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浮躁的现代人面对这些往往会发出莫名的感慨)这一时期(1000-1200年)建造的教堂在平面布局上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成拉丁十字形,且主入口朝西(上一集已经提到)。

较早期的巴西利卡式样实际上构成了这个拉丁十字的竖道,这一竖道部分为一个中厅和两个侧厅,之间由两排立柱分开。

中厅的部开间很大,东端与一平面上呈半圆形的后殿相连,后殿中设圣坛。

在这一时期的建筑里,一般都在后殿前又建一与中厅垂直的横向空间,其高度和宽度都与中厅相当。

这样,平面上的一字形就变成了一个十字形。

十字的横道比竖道短得多,这就是拉丁十字。

由于拉丁十字象征着耶稣的受难,并且能与仪式的需要很好地结合,天主教会自此就把它视为最正统的教堂形制。

钟塔在基督教的初期建筑里就有了,当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建筑设在教堂的旁边,用作地标、防卫和召唤信徒。

这在罗马风建筑时期的意大利得到较好的继承,如比萨达教堂和佛罗伦萨大教堂等。

但在北部的莱因河流域及西欧其它地方,钟塔往往被集成到教堂主建筑之中,塔搂或与两翼结合(拉丁十字的横道),或直接建在东西(竖道)两端,这样钟塔与教堂主体相互依托,塔楼由此可以建得更高,并成为罗马风建筑的一大特色。

当时,玻璃还属稀缺物品,很多教堂的窗口因此做得很小,教堂部光线比较昏暗,为了改善室的光照,设计师们在纵、横两个中厅交叉点的上方,也建一个尖塔。

10世纪以后,十字拱等技术从意大利传到西欧其它地方,原来教堂的木质屋顶普遍被石块砌成的拱顶所代替,为了承重和抵消侧推力,人们建起了巨大而厚实的外墙(部隐藏扶壁),并用粗重的柱墩替代柱式的柱子。

后来,在筒形拱和十字拱上使用拱肋,使建筑的支撑结构更加明晰。

同样是为了承重,教堂的门窗都很窄小,实窗一般建在中上层。

这些城市教堂一般造形复杂,用料考究,尽管大面积的厚重外墙不可避免,但在外墙上大量地采用了具半圆形重叠连列假券、半露柱等装饰单元,并使之与券廊、窗等实体结构协调一致,门窗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从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并不十分沉重(图5)。

在主山墙上,石刻和塑像构成装饰的核心。

大门成喇叭状陷入山墙(由此可见外墙极厚),喇叭形的门洞由阶梯状半圆拱和立柱修饰。

部空间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

三、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巴黎近郊的圣德尼修道院是罗马风风格向哥特风格转型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

与罗马式教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轻盈与明亮,这与其窗户设计有直接的关系。

装饰窗户的彩色玻璃,设计美观,从外面泻进,透过五彩缤纷的色彩,制造出圣洁的气氛。

1.历史背景和流行趋势12世纪以后,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随着人口的大量聚集以及手工业、商业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等级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类手工业者协会也纷纷建立起来,城市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城市的发展意味着流通,与阿拉伯人的通商不仅带来了财富,还让人们见识了7世纪以来阿拉伯建筑里的尖顶券。

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类工匠又把雕刻、绘画等工艺美术技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能够把建筑师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

财富在城市积累的同时,也在影响和动摇着教会的固有美学观点。

城市管理者把半数以上的财政开支用于建造值得骄傲的大教堂,还给与参加协会的石匠等手工业者免除其它劳役和赋税等优惠政策。

在这种有利于发挥工匠智慧的环境中,当时的建筑师和工艺美术大师们将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和骨架券,以及阿拉伯的尖顶券等技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堂造型和支撑结构体系。

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首先诞生于法兰西,它对建材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能将财富和对天国的向往更好地结合起来。

它一问世,就在西欧各地流行起来,延续达400年之久。

然而,各国的哥特建筑还是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

在英格兰,垂直线条得到强化。

在德意志地区,高塔成为重要标志。

具有文化优越感的意大利人,在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面前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蔑视这种新的风格,并将之取名为哥特建筑(“Gothic”,让人连想起愚昧和野蛮的北方游牧部落);另一方面,在建筑的外观装饰等方面借鉴了哥特风格的尖拱造型。

2. 基本特征——尖拱哥特建筑多数为教堂。

相对于罗马式教堂而言,哥特建筑用尖拱形取代了所有的罗马式半圆拱形。

这一基本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意境的变换:原先厚重阴暗的印象转变成轻快上升的线条。

尖拱有比半圆拱更实用的地方在于,它在同样的跨度可以把拱顶造得更高(中厅一般都在30米以上,最高的达8米),而其所产生的侧推力会更小,从而有利于减轻结构;此外,采用尖拱还可以适应多种间的形状,而半圆形十字拱只能覆盖正方形的间。

3.框架结构哥特教堂的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又称尖肋拱顶(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