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教师版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全文翻译 (教师版 29页)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全文翻译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文言文核心情节与文言实词积累1-8(教师版)

文言文核心情节之一——苦心进谏01.来护儿:谏止游幸。
十二年,(隋炀帝)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
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1、咨怨:嗟叹怨恨。
2、游幸:指帝王出游。
3、伏愿:表示愿望的敬辞。
4、荷恩:蒙受恩惠。
5、身:本身,自己。
6、厉色:严厉的脸色,怒容。
7、乃尔:如此。
8、复:又,还。
9、望:指望。
02.韦凑:谏止兴工。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庸,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1、观:这里指道观。
(唐代因皇帝姓李,自称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尊崇道教,多建道观,公主们亦有很多沉迷道教。
据《新唐书》记载,近200位公主有过做女道士的经历。
)2、谏:规劝;劝谏。
多用于下对上。
3、农月:农事繁忙的月份。
4、兴功:兴建工程。
5、高直:高价。
直,通“值”,价值。
6、售庸:雇人。
售,这里指“买”;庸,受雇用的人。
7、趋末弃本:和前面的“舍耕取庸”都是指农民放弃农耕做佣工。
在古代,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所谓“弃本逐末”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
8、执争:坚持己见,不妥协。
9、仁圣:仁德圣明,对皇帝的尊称。
10、外: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
后泛指朝臣。
11、公敢是耶:是,指示代词“这”。
译为“您怎么敢这样呢”。
12、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
13、方:刚刚,正。
03.彻里:弹劾权臣。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
廷臣顾忌,皆莫敢言。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1)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实际上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先例,旧事古义:两次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 (8)刺客不行古义:这样以后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今义;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咽下咽喉古义:结交今:吞咽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义不赂秦(坚持正义)(2) 名词作动词。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夯实实词100 文言翻译你最行(一)记忆版(教师版)

59、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追:效仿 60、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 塞:满足 61、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 佞” 格:阻止、纠正 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格:击、打 格物致知 格:探究 62、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 厘:改革、纠正 63、(席)书择州县子弟,延守仁教之,士始 知学 延:邀请 64、以不阿权贵,弃官归。 阿:曲从、迎合 65、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 宿:老 66、行帑无寸金 帑:国库的金银 67、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 情款:关系密切 莅:到 68、道逢贼数千,遂掠取财物,褫夺衣服
13、诏加一秩 秩:官吏的品级、职位 14、(吴)曦僭号建官 僭:超越限度的 15、陈(吴)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 矫:假托 诈称 16、女适他族 适:嫁 17、雅谙姓氏 谙:熟悉 熟知 雅 非常 18、俾里正谕民 俾:使、令、让 谕:告知 19、无逋赋者 逋:拖欠 20、自诡兴利 诡 :(贬义)说没有依据的话 21、躬自钩考 钩:探索、探究 22、有乖时令 乖:违背 23、(虞)汲挈家趋岭外 挈:带领 24、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诡:违背 与:赞扬 25、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 柄:执掌 26、脱有警 脱:如果 27、吏莫敢绳 绳:制裁、处罚 28、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 捐:抛弃 29、十七年,(萧惠)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
比:追缴
39、由是人知饬励
饬:治理(约束)
40、(金顺)手刃六人以徇
徇:示众
41、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独揽政权
42、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沈束)请恤典,
严嵩格不予。
恤典: 1.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
赐祭、配饗、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
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2.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
夯实实词100 文言翻译你最行(一)记忆版(教师版)

夯实实词100 文言翻译你最行(一)记忆版1、登进士第登:考取第:古代科举的等级秋稼登,得粮三万斛登:丰收得:收获2、钦宗诣金帅营诣:到前往3、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4、独喜游学馆游:游历、游学5、光世讫不行讫:最终最后6、为人木强木强:正直7、所俘获磔以示众磔:分尸(处死)8、(赵)立率残兵邀击邀:阻截9、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殄:消灭10、(刘生)被酒失礼俎豆间被:醉酒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余)阙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受到(许)均被疾被:患、生将军身被坚执锐被:披着、穿着11、(侯)延广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引:率领驰:迅速、快速12、(安)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即:到、往籴:买米13、诏加一秩秩:官吏的品级、职位14、(吴)曦僭号建官僭:超越限度的15、陈(吴)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矫:假托诈称16、女适他族适:嫁17、雅谙姓氏谙:熟悉熟知雅非常18、俾里正谕民俾:使、令、让谕:告知19、无逋赋者逋:拖欠20、自诡兴利诡:(贬义)说没有依据的话21、躬自钩考钩:探索、探究22、有乖时令乖:违背23、(虞)汲挈家趋岭外挈:带领24、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诡:违背与:赞扬25、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柄:执掌26、脱有警脱:如果27、吏莫敢绳绳:制裁、处罚28、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捐:抛弃29、十七年,(萧惠)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尚:娶30、剖断如流剖:辨明、分析31、(帝)频遣使存问存;恤问、慰问32、灵运好臧否人物臧否评价人物好坏33、尽今月(贼)不首者,显露其身,籍没妻子显露:暴尸示众籍:登记34、蠲免徭役蠲:免除35、(年富)年甫逾冠甫:刚刚36、遣其部将辛昉驰驿赴京师归款归款:投诚37、平章之妻受赇赇:贿赂38、(颜师鲁)宽比限比:追缴39、由是人知饬励饬:治理(约束)40、(金顺)手刃六人以徇徇:示众41、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独揽政权42、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沈束)请恤典,严嵩格不予。
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教师版)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出师表》
65
利
1.有利的形势
2.锐利
3.认为……有利可图
4.物资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父利其然
利尽南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伤仲永》
《隆中对》
66
良
1.真,实在
2.善良
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三峡》
3.通“德”,感激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陈涉世家》
《岳阳楼记》
《鱼我所欲也》
18
定
1.安定,稳定
2.平定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出师表》
《出师表》
19
发
1.起,被任用
2.征发
3.开放
4.发出
5.fà,头发
舜发于畎亩之间
发闾左谪戍渔阳
野芳发而幽香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曹刿论战》
《登泰山记》
《陈涉世家》
12
诚
1.诚心
2.的确、实在
3.如果
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愚公移山》
《出师表》
《陈涉世家》
《隆中对》
13
从
1.跟从,跟随
2.顺从,听从
战则请从
从先人还家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愁
天下苦秦久矣
高考教学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教师版

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平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根底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那么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那么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忧〕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11、曾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去、劝、却、器、愆、寝、曲、屈、趋(教师课用版)-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②屈服
宁死不屈
③使……屈服 ④受委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①委屈;冤屈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海瑞传》)
②理屈;理亏 理屈词穷
①竭尽;用尽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6)寝 qǐn
词性 动词
词义
典例及出处
①睡觉,躺着休息 寝不寐,食不饱(《战国策·秦策四》)
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后汉书·马融传》)
【蒐礼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借用田猎活动来组织军队、任命将帅、
②停止,平息
训练士卒的重要军事活动,又是当时推行政策、加强统治、准备 战争的重要手段,甚至还具备了国人大会的性质。因此,蒐便成
(2)劝 quàn
词性
词义
典例及出处
①劝勉,勉励 动词
②劝说,劝告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成语助记】
劝善惩恶:劝,勉励;惩,责罚。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赏一劝众: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断织劝学: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
⒉徇情枉法定案。
qǔ 名词 ①乐曲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成语助记】
(7)曲 qū qǔ
曲突徙薪: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一曲阳关:阳关:古曲调名,古人在送别时唱。比喻别离。
聱牙诘曲: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英语文初三专题系列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暖场或预热●学而时习●知识点精讲透析考点一文言实词考察类型一、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或形体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古字通假现象有以下类型:(1)音同通假。
指本字与通假字的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
如“始一反焉”,“反”通“返”;(2)音变通假。
指本字与通假字的声母或韵母不同的通假。
如“项为之强”,“强”通“僵”;(3)形近通假。
指本字与通假字形近造成的通假。
如“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辨识通假字要依据上下文去判断,如“满坐寂然”,“坐”用“坐着”解释不通,寻求与它同音的“座”字,可断定“坐”通“座”;还可以用古诗文中常见的通假字为依据推断,如“濂具以实对”,“具”通“俱”,由此可推断“百废具兴”中的“具”也是“俱”的通假字。
二、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副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如“一狼洞其中”,“洞”本是名词,但在该句中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具有了动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所以“洞”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打洞”。
(2)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对语法、语义等的综合分析来识别。
三、古今异义字、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
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的发展变化造成的。
古今词义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词义扩大。
如“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3)词义转移。
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4)名称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等;(5)情感变化。
如“卑鄙”,古义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是中性词,今义指言行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此外,要注意不能把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误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掌握词的古今义,一方面要分类整理,加深记忆,一方面要学会知识迁移,在翻译句子或课文时加强理解。
四、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甲句子里是这个意思,在乙句子里却是另一个意思,这种现象就叫一词多义。
如,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考点二学以致用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①具:通“俱”,全,都。
②户口:人口。
③者……也:裹判断。
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
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不成者行大法..( ) 2.萁在釜下然.( )3.漉.菽以为汁( )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_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犬救幼女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
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
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
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
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
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
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母未时上山采薪()B.幼女随之不及()C.母薄暮负薪归()D.或堕井()2.翻译: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谈谈你对文中那只犬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一、(2010·黑龙江大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 【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①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太宗谓封德彝②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君者政源,人庶③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④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俗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
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
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
⑤教令:教化,命令。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C.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6.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