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电磁观测揭示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地壳物质流_白登海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措勤盆地大地电磁测量初步结果

青藏高原措勤盆地大地电磁测量初步结果

青藏高原措勤盆地大地电磁测量初步结果
方慧;胡平;钟清;刘畅往;李晓昌;卢景奇;高宝屯
【期刊名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年(卷),期】2007(000)0S1
【摘要】配合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在西藏地区措勤盆地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工作。

根据测量结果对盆地边界、基底埋深和盆地基本构造格架给出了初步解释;提出了措勤盆地应按中生代和古生代盆地分别进行评价的新认识;指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界断裂为一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带,其下可能有较新时代的沉积地层。

测量结果对认识措勤盆地结构构造,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有意义的依据。

【总页数】6页(P)
【作者】方慧;胡平;钟清;刘畅往;李晓昌;卢景奇;高宝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河北廊坊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325
【相关文献】
1.地表砂岩样品含油气显示与确认--以青藏高原措勤、比如、昌都、可可西里盆地为例 [J], 许怀先;蒲秀刚;韩德馨
2.青藏高原措勤盆地巨厚古生代碳酸盐岩坳陷的地球物理证据 [J], 钟清;方慧;刘畅
往;李晓昌;卢景奇;高宝屯
3.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在南方红盆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J], 孟凡兴;杨明;朱佳宁;邱崇涛
4.西藏它日错地区大地电磁测量初步结果 [J], 杜炳锐;何梅兴;裴发根
5.青藏高原措勤盆地大地电磁曲线特征分析 [J], 刘畅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H-4大地电磁法探测地下暗河

EH-4大地电磁法探测地下暗河

EH-4大地电磁法探测地下暗河EH-4大地电磁法是一种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利用大地电磁场的破坏作用,探测地下物质的电性和磁性差异,从而识别地下构造和矿产资源。

近年来,这种勘探方法在地下水和地下暗河的探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EH-4大地电磁法探测地下暗河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地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大地电磁场是指地球内部电流系统和地球表面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强的渗透力和破坏力。

通过检测地球表面电磁场的变化,我们可以间接探测地下结构和水文地质情况。

EH-4大地电磁法探测地下暗河的方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准备工作、实地勘测和数据处理。

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勘测方案、选取适当的探测设备和安排人员、调查勘测区域的地貌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构造情况等。

实地勘测需要在勘测区域内布设探测点,在不同时间段内采集地面电场和磁场数据。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滤波、计算电阻率、绘制等值线图等步骤。

EH-4大地电磁法探测地下暗河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和管理,二是地下暗河的探测和研究。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和管理,EH-4大地电磁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水文地质条件、掌握水资源分布情况、预测水质和水量等。

而在地下暗河的探测和研究方面,EH-4大地电磁法可以提供较为完整的地下暗河系统情况,识别暗河的规模、位置、深度、水文地质等特征,为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EH-4大地电磁法是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用于探测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和暗河的分布情况等。

在野外勘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对现场数据采集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进一步优化勘测方案和方法,提高勘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6871863_物换星移——2亿年前的青藏高原

26871863_物换星移——2亿年前的青藏高原

教神山冈仁波齐峰,也有荒无人烟的羌塘和可可西里无人区,还有美丽而稀有的藏羚羊;这里既令人心向往之,也令人望而却步。

当前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大多数地方不适宜人类居住。

但是,贫瘠的深山里蕴藏着富饶的自然资源,广袤的草原孕育了健壮的牦牛,寒冷的冰川更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之地,这里有太多未知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而在地质学家的眼里,青藏高原并不简单,它是在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之后形成的结果。

板块学说认为,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汇聚的结果,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

大约在1亿年前,冈瓦纳大陆裂解为不同块体,其中非洲板块和印度陆块向北移动、挤压,使得介于亚洲陆块与印度陆块之间的部分海洋逐渐消失,并——2亿年前的青藏高原文/王东占王忠高竹军第一作者简介 王东,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西藏地区羌塘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

青藏高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它是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

这里有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这里有宗> 白水鉴心 庄大立/摄1011次第隆升成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最终拼贴在一起,高原地貌格局才基本成型。

但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不是均匀的,也不是一次性猛然抬高,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距今1万年前,高原抬升速率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那么,作为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人员,为什么要去研究青藏高原呢?因为通过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能够进一步深入认识地质历史时期全球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这有助于去探索高原中的矿产、油气,以及地热等自然资源的形成,有助于认识现今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及机理。

青藏高原中部的格拉丹东雪山,早已享誉盛名,拥有壮丽的冰川,漂亮的冰塔林,河流纵横,湖泊星罗。

格拉丹东雪山及其周边区域是我国长江、黄河发源地,亚洲第六长河澜沧江源头,因此,这一区域又被称为“三江源”,更是国家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地壳高导层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探讨——大地电磁探测提供的证据

青藏高原地壳高导层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探讨——大地电磁探测提供的证据

青藏高原地壳高导层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探讨——大地电磁探测提供的证据金胜;魏文博;汪硕;叶高峰;邓明;谭捍东【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0(053)010【摘要】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中下地壳普遍存在大规模的高导层,其电阻率低于10 Ωm,远低于稳定构造区地壳的平均电阻率值.通过对可能形成地壳内大规模低阻异常地质原因的分析认为,青藏高原地壳中的高导层不可能是由金属矿、石墨层或者单纯的含盐水流体引起的,而很可能是由于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或者是部分熔融与含盐水流体共同导致的.这些高导层的形成是与板块运动等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地壳内的高导层可能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俯冲的电性痕迹,其成因与板块俯冲过程中由于摩擦生热导致的岩石部分熔融和脱水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岩石圈拆沉造成幔源物质上涌有关.沿高原内主要缝合带均存在东西向连续分布的大规模高导体,有可能是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逃逸"的证据;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可能是最重要的物质运移"通道".【总页数】10页(P2376-2385)【作者】金胜;魏文博;汪硕;叶高峰;邓明;谭捍东【作者单位】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8;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8;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8;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8;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8;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1【相关文献】1.藏南上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性质与分布:来自热水流体活动的证据 [J], 李振清;侯增谦;聂凤军;孟祥金2.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动力学含义——远震接收函数提供的证据 [J], 张洪双;高锐;田小波;滕吉文;李秋生;叶卓;刘震;司少坤3.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导电性结构与断裂构造特征——下察隅-昌都剖面大地电磁探测结果 [J], 金胜;叶高峰;魏文博;邓明;Martyn UNSWORTH4.汶川大地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关系初探 [J], 张景廉;杜乐天;张虎权;石兰亭5.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壳低速-高导层是部分熔融层的岩石学证据被证实 [J], 袁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绪论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6、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10、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以下几个温度层BCDA、高热层;B、外热层;C、常温层;D、内热层;11、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ABCDE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E、散逸层;12、大陆地壳由AB组成A、硅铝层;B硅镁层;C、镁铁层;D、硅铁层;三、填空1、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1975年公布的地球参数表面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2、地磁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3、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温度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4、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5、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四、判断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和大小;√2、高原是海拔在800m以上,地势较为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3、每个大洋底都有一个洋脊或者洋隆,其中,太平洋底为洋隆,其余三大洋底都为洋脊;√4、平顶海山是高度在海平面附近的海山,其顶部被风化剥蚀和海水冲蚀夷平后,由于区域性下沉淹没于水中而形成的;√5、古登堡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6、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两层组成;×7、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分界线在海岸线处;×8、地表的重力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小;×9、地磁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10、地球内部的电性主要与地内物质地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11、放射性元素一般都集中在固体地球表层,而且主要集中在变质岩中;×12、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传播;√13、横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传播;×二、选择1、地表出露的褐铁矿,称为“铁帽”,常常是寻找地下多金属矿床的标志;它是由A 形成的;A、氧化作用;B、溶解作用;C、水解作用;D、水化作用;2、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3、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CA、震源浅而震级大;B、震源深而震级大;C、震源浅而震级小;D、震源深而震级小;4、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A、放射能;B、太阳能;C、地球引力能;D、科里奥利力;5、下列地区中几乎没有沉积物发现的是DA、海沟;B深海平原;C、陆隆;D洋中脊裂谷;6、下列岩石中最易风化的是AA、橄榄岩;B花岗岩;C、石英砂岩;D、长石砂岩;7、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A、河流向源侵蚀;B、河流下蚀作用;C、河流截弯取直;D、河流分叉;8、下列不属于地下水沉积作用的现象是DA、溶洞滴石;B、石化木;C、泉华;D、示底构造;9、海蚀地貌不包括BA、海蚀柱;B、天生桥;C、波切台;D、海蚀崖;10、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中,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BCDFA、太阳辐射能;B、旋转能;C、重力能;D、结晶能和化学能;E、日月引力能;F、放射能;11、下列作用中属于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有ABCDA、温度变化;B、冰劈;C、岩石的释重;D、根劈;E、构造运动;1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BCDA、地质营力的大小;B、岩石的结构和构造;C、岩石的矿物成分;D、自然地理条件13、河水流动时能量的大小与BC有关A、河床宽窄;B、河水流量;C、河水流速;D、河床地形高差;14、河流容易发生机械沉积的主要场所是ACDA、河流进入湖泊处;B、河曲的凹岸;C、河曲的凸岸;D、山区河流进入平原处;15、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ABCDA、海浪;B、潮汐;C、洋流;D、浊流;16、冰川搬运冰运物的方式有CDA、悬运;B、跃运;C、推运;D、载运;17、成岩作用主要包括ABCA、压实作用;B、胶结作用;C、重结晶作用;D、胶体沉积作用三、填空1、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将其分为内能和外能两大类,它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重力能,放射能,旋转能,结晶能和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2、根据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将变质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3、双变质带分别是靠大洋一侧的___________和与之平行的___________;高压低温变质带,高温低压变质带4、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几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5、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自然地理条件,岩性6、河流的下蚀极限是___________;侵蚀基准面7、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海浪,潮汐,洋流,浊流8、按冰川在大陆上的分布及其本身的特点将冰川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大陆冰川,山岳冰川9、地表松散堆积物由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搬运到别处;悬移,跃移,推移10、风积物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风成砂,风成黄土四、判断1、地壳运动按运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第四纪以后发生的地壳运动一般被称为新构造运动;×3、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4、活火山只能分布在板块边缘;×5、地幔柱位置固定,板块运动通过地幔柱的时候可能形成火山链;√6、整个地球内部都是熔融的,到处都存在岩浆;×7、变质作用中,静压力的主要作用是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8、糜棱岩是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9、水化作用不属于化学风化作用;×10、相同气候条件下,非晶质、细粒、等粒结构或孔隙度大的岩石比成分相同的结晶质、非等粒和粗粒的岩石更不易于化学风化;×11、在风化作用中,岩石最不易风化的矿物组分是石英;√12、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时,粘土级颗粒一旦沉积后被再一次侵蚀需要更大的流水速度;√13、瀑布的后退是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14、云南路南石林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15、泉华是地下水沉积作用的产物;√16、南极洲属于大陆冰川;√17、千湖之国芬兰,其众多的湖泊是河流成因;×18、蜂窝石是风蚀作用的产物;√19、风积物包括风成砂和风成黄土;√五、简答与论述1、简述世界地震的分布;答: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2、简述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答:影响和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在变质过程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而又相互制约,在不同情况下起不同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一般说来,温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温度升高,岩石内部分子或原子活动性加大,为变质创造前提条件,主要引起重结晶和新生矿物形成;压力的作用分两种;静压力是上覆物质重量造成的,随深度增加;其作用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以及形成分子体积较小和比重较大的矿物;而应力是一种定向压力,与构造运动有关,在地壳浅部较强,深部则减弱;地壳浅部,地壳运动应力最集中,以形成岩石构造上的变化为主机械改造;在地壳深处,由于温度较高,矿物之间易发生化学反应;最大应力方向溶解压溶,最小应力方向沉淀,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柱状,片状矿物;在地下流体中,主要是H2O、CO2还有F、Cl、B等挥发分;一般存在于矿物粒间孔隙,裂隙中;可能来自于原岩粒间孔隙,原岩矿物脱水,或岩浆及地壳深处;流体的作用是起溶剂作用,促进组分的溶解,加大扩散速度,从而促进重结晶和变质反应的进行,也可以作为一种组分参加变质反应,形成不含水或含水的矿物,水溶液又是交代作用中物质带入或带出不可缺少的介质;上述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并存的、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在不同情况下,以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3、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答: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风化作用包括三种类型: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机械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水的物态变化水的冻结与融化以及盐晶体的生长、岩石的释重以及正在生长的植物根的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的化学分解,主要包括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等重要的化学反应;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产物及尸体腐烂分解产物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元素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原矿物或岩石破坏的过程;4、简述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答:母岩的风化产物有三类:其一,陆源碎屑物质:它是母岩遭受机械风化后破碎而成的碎屑物质再经机械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如石英、长石等;其二,粘土物质:粘土矿物主要是由母岩化学风化中长石分解而成;其三,化学及生物化学物质:这类沉积物来源于母岩化学分解;主要是:Al2O3、Fe2O3、FeO、SiO2、CaO、Na2O、K2O、MgO等;它们以胶体真溶液的形式在水中搬运至适当的环境中沉淀下来;5、解释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答:机械沉积是在碎屑的重力大于水流的搬运力时发生的;由于流水的流速、流量不定,碎屑本身的大小、形状、比重不同,故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从碎屑大小上看,最先沉积的是颗粒粗大的碎屑,依次过渡到最小的碎屑;从碎屑比重上看,比重大的颗粒沉积先于比重小的颗粒;这样,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因此,沉积物固结后分别形成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6、简述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答: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成岩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压实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沉积物中的附着水分逐渐排出,颗粒间的孔隙减少,体积缩小,颗粒之间的联系力增强,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2、胶结作用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3、重结晶作用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使非结晶物质变成结晶物质,使细粒结晶物质变成粗粒结晶物质,这种作用称重结晶作用;7、解释喀斯特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CO和有机酸,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地下水2沿层面及孔隙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溶蚀沿途岩石;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再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形成一些特殊地形,这些地形以及作用过程称喀斯特;喀斯特形成的基本条件为:节理等裂隙发育的、产状平缓的厚层可溶性岩石及丰富的可流动的地下水;8、简述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答:海水运动的动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及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方式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机械剥蚀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积导致岩石破坏,称为冲蚀;一种是运动着的海水所挟带的砾砂摩擦、碰撞海岸或海底使其遭受破坏,称为磨蚀作用;海蚀作用的主要营力是海浪;海浪在基岩组成的海岸带以拍岸浪猛烈冲积海岸以及以其挟带的砾砂磨蚀海岸带海底和海岸岩石;潮汐在开阔的海岸带可助长海浪的破坏作用;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断破坏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达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海蚀凹槽继续扩大、加深,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岩壁,称为海蚀崖;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则在海蚀崖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质带到波切台外靠海水一侧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残留于波切台上未被剥蚀掉的基岩岩柱称海蚀柱;海蚀平台因海蚀作用而不断加宽,使波浪冲击崖基时要经过越来越长的距离,波浪的能量消耗越来越大;最终,海浪的能量全部消耗在海蚀平台上;海蚀作用趋于停止;此后,如果地壳上升使波切台上升到海水不能淹没的高度时,形成海蚀阶地;二、选择1、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A、冰;B、石英;C、煤;D、自然金;2、不参加晶体组成,且与矿物晶体无关的水是DA、沸石水;B、化合水;C、层间水;D、吸附水;3、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A、黄玉;B、萤石;C、正长石;D、方解石;4、白云母和黑云母属于CA、完全解理;B、不完全解理;C、极完全解理;D、中等解理;5、橄榄石属于B矿物A、环状结构硅酸盐;B、岛状结构硅酸盐;C、架状结构硅酸盐;D、链状结构硅酸盐;6、花岗岩属于AA、酸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基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三、填空1、根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沸石水,层间水2、根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标明其二氧化硅含量,否则判错超基性岩SiO2 <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岩SiO2 52-65%,酸性岩SiO2>65%四、判断1、结构水不参加晶体组成,且与矿物晶体无关;×2、火山岩中的杏仁体属于显晶集合体形态;×3、矿物的颜色可以用类比法进行描述,比如说赤铁矿的猪肝色;√4、矿物的光泽其实是指矿物表面的发光性;×5、金刚石的摩氏硬度为10;√6、白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7、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都是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8、高岭石和云母是属于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9、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饱和度,因此可10、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11、鲍温反应系列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12、花岗岩是酸性深成侵入岩;√13、安山岩是中性喷出岩;√14、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被称为正变质岩;×15、按照李克定律,在地壳深处,矿物在最大应力方向沉淀,最小应力方向溶解;×16、片麻岩是一种区域变质岩;√五、简答与论述1、简述矿物中水的存在类型答:水是很多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1、吸附水:中性水分子被机械吸附于矿物颗粒表面或孔隙中,如粘土矿物表面的薄膜水,T≈110℃全部脱失,水的数量也不固定;水不参加晶体构成,与矿物晶体结构无关;2、结晶水: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水的数量固定,并遵守定比定律,因受晶格束缚,脱失温度较高,约200~500℃,甚至更高,脱失后,结构被破坏;O+离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因而也有3、结构水或化合水:以OH-或H+、H3O放出;确定的含量比;结合强度更高,脱失温度500~900℃, 以H24、沸石水:沸石矿物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的空腔和通道,以HO存在其中,占有确2定位置,含量有一定上限,随温度变化逸失后不破坏结构;5、层间水:存在于层状结构硅酸硅矿物结构单元之间的中性水分子,如蒙脱石的层间水,含量不定,水逸失,结构不破坏,只是相邻结构单元层间距缩小,有水时,再吸收,膨胀;2、简述鲍文反应序列及其用途答:美国学者N.L.鲍文1922年根据人工硅酸盐熔浆的实验发现: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被称为鲍文反应系列;根据反应的性质不同,鲍温把岩浆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分为两个反应系列;连续反应系列为架状的硅铝矿物,矿物成分上有连续渐变关系,内部的结晶格架无质的变化;不连续反应系列为铁镁矿物,矿物成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内部结晶格架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橄榄石变为黑云母,其结晶格架由岛状变为层状;上述两个系列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硅铝矿物与铁镁矿物依次对应出现共结关系,最后两个系列演化成一个系列,即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是岩浆结晶的最终产物;根据上述反应系列可以解决下列实际问题:1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反应系列上部的矿物比下部的矿物早结晶;显然橄榄石、基性斜长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石英则是岩浆结晶的最后产物;2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由于两种反应系列存在着共结关系,当岩浆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必定同时结晶出一种浅色矿物和一种暗色矿物;例如当岩浆降至1550℃时,析出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基性钙、培长石而组成超基性岩;岩浆温度降至1270℃时,单斜辉石和拉长石同时析出组成基性岩;3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同一种岩浆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4解释了岩浆岩中某些结构上的特征;如斜长石的正常环带结构和暗色矿物的反应边结构;二、选择1、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2、某碎屑岩含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粗粉砂14%,细粉砂17%,则应命名为AA、含砾的粉砂质砂岩;B、含粉砂的砾质砂岩;C、砾质粉砂岩;D、粉砂质砾岩;3、竹叶状灰岩是BA、生物骨架结构;B、粒屑结构;C、晶粒结构;D、泥状结构;4、碳酸盐岩结构中常见的粒屑有ABCDA、内碎屑;B、生物碎屑;C、鲕粒;D、团粒;三、填空1、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2、沉积岩的颜色按照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3、碳酸盐岩的结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粒屑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4、碳酸盐岩中常见的粒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内碎屑,生物碎屑,鲕粒,团粒四、判断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2、纯石英砂岩为白色是继承了石英的颜色,是一种继承色;√3、厚度~的岩层我们称为薄层;×4、按照石油行业碎屑颗粒粒度分级标准,~的碎屑颗粒为中砂;√5、某碎屑岩含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粗粉砂14%,细粉砂17%,则应命名为“含砾的粉砂质砂岩”;√6、圆度好的碎屑颗粒一般来说球度也比较高;×7、基底胶结代表碎屑与胶结物同时沉积,是快速堆积的产物;√8、在砂岩和杂砂岩中,按照三个端元组分石英Q、长石F、及岩屑R的相对含量划分类型;√9、粘土岩主要是指粒度<的细颗粒组成,并含大量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的疏松或固结的岩石;×10、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竹叶状灰岩中的“竹叶”体是一种典型的内碎屑;√五、简答与论述1、列举沉积岩层理构造的主要类型,并加以说明;答: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层理不仅是沉积岩的基本构造特征,而且也是研究沉积环境或沉积相的良好标志;一般按形态特点把层理分为下列类型:1、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互相平行,主要形成于细粉砂和泥质岩石中,多见于水流缓慢或平流的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内,如河漫滩、牛轭湖、泻湖、沼泽、闭塞的海湾沉积物中;2、平行层理:类似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也互相平行,但出现在粒度较粗的砂岩中,常伴有冲刷现象,它形成于急流、水浅的水流条件下;3、波状层理: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方向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层系面;其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往复振荡的波浪造成的,波层对称,多见于湖泊浅水带、海湾、泻湖环境的沉积物中;另一种是微弱的单向水流造成的,波层不对称,多见于河漫滩沉积物中;4、斜层理: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且层系之间可以重叠、交错;它是水流或风中形成的沙纹或沙波被埋藏以后在岩层剖面上所呈现出的构造特征;细层的倾向反映了介质的流向风向,细层的厚度相当于沙纹或沙波的高度反映介质的流速;因此,斜层理常用来作为水流动态流速、方向、水深等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常见者如下:a、板状斜层理:细层单向倾斜,单向水流所造成,见于河床沉积中;b、槽状交错层理:在层理的横切面上,层系界面呈凹槽状,细层的弯度与凹槽一致或以很小的角度与之相交;在纵剖面上,层系界面呈缓弧状彼此切割,细层与之斜交;河流沉积物中常见之;c、楔形层理:层系呈楔形,多出现于三角洲及湖、海的浅水地带;5、透镜状层理:砂质小透镜体连续地且较有规律地包裹于泥质层中,砂岩透镜体内部又具有斜层理;它在潮汐沉积物中最常见;6、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是无明显的细层界线,整个层理主要表现为粒度的变化,即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到细逐渐递变;它是浊流的沉积特征,并且比较常见;7、块状层理:岩层自下至上岩性均一,肉眼看不出其它内部层理构造,一般厚度大于lm,是沉积物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可为生物扰动所致;。

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

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

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张省举;董义国【摘要】经对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资料的解释,编制了一批重力基础图和解释成果图.新划出嘉黎下地壳熔融区、拉萨下地壳隆起、乌兰乌拉-杂多古生代隆起带、唐古拉燕山期岩浆弧以及南冈底斯燕山-喜马拉雅期岩浆弧等构造单元;支持将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作为冈瓦纳北界的认识;划出断裂逾百条、中酸性岩浆岩带多处,其中唐古拉岩浆岩带对羌塘盆地油气的储藏不利;冈底斯北部-可可西里中下地壳普遍存在熔融层;高原地壳存在着与重力均衡调整力相反的强大构造应力.这些认识对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产等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07(031)005【总页数】5页(P399-403)【关键词】岩浆岩;区域重力;青藏高原【作者】张省举;董义国【作者单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西安,710014;陕西省地质勘查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陕西,西安,7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始于1999年,至2006年野外工作全部结束。

至此,我国陆域该比例尺重力调查工作全部覆盖。

笔者对东经84°以东、北纬36°40'以南的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的部分成果和野外工作的特殊点进行了简单介绍。

1 野外工作简述1.1 测地工作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差分模式确定测点的三维坐标。

测点采用自由网法布设,点距5~20 km,每点控制面积80~160 km2。

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部分测点只沿路线布设,部分为空白区,空白区范围小于2 000 km2。

1.2 重力工作采用美国LCR-D、G型高精度重力仪,单程观测法进行重力野外观测。

每个闭合段的闭合时间小于7×24 h。

个别闭合段的闭合时间在(7~10)×24 h之间。

工作途中重力仪长时间停放时作静掉格处理。

邢台地震区大地电磁观测与研究

邢台地震区大地电磁观测与研究

邢台地震区大地电磁观测与研究
高文;蒋邦本;白登海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在邢台地震区进行了大地电磁观测,并对该地区电性结构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地下电性结构较复杂,电性在纵向及横向都存在着显著的变化.一维结果表明,该地区电性纵向分布可分五层,第三层为高导层,埋深约10—20 km.在地震震源集中区,高导层深度有较大变化.电性横向分布也有明显变化.总体上看,地震区内电阻较高,可是地震并不发生在电阻率最高的地点,而多发生在电性变化较大地段.【总页数】1页(P291)
【作者】高文;蒋邦本;白登海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J], 王若柏;郭良迁;韩慕康;叶燕林
2.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 [J], 王椿镛;王贵美;林中洋;张四维;刘运生;毛桐恩;刘元生;段以伟
3.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的地震转换波探测和研究 [J], 邵学钟;张家茹;章思亚;杨清源;李鸿生;范会吉
4.1631年常德历史地震区深部结构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 [J], 赵凌强;詹艳;周本刚;孙翔宇;陈小斌;杨皓
5.大地电磁资料精细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技术研究(七)——云南盈江—龙陵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 [J], 陈小斌;叶涛;蔡军涛;王立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图2 大地电磁响应系统图示 F i g .2 D i a g r a m m a t i cs k e t c ho f m a g n e t o t e l l u r i c t r a n s f e r f u n c t i o n s .
H 磁场, E电场, W 倾子, Z阻抗;x , y 分别是地理空间方 向的 N 和 E ;阻 抗 是 2分 量 输 入、 2分 量 输 出 的 传 输 函数;倾子是 2分量输入、 1分量输出的传输函数
1 / 2 p ( T )=( T / ) πμ σ
( 1 )
式( 1 ) 中,p ( T )是给定周期 T的 电 磁 趋 肤 深 度:波 在 地 下 介 质 传 播 中 振 幅 衰 减 到 地 面 振 幅 的 1 / e 的深度,σ为穿透介质的平均电导率。从式( 1 ) 可见:电磁场变化 的周 期越长, 电磁 场能量 在传播过程中损耗越小, 因而其穿透能力越强。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 — —青藏高原东部 L M T响应函数及应用
, 2 ) ) 3 ) 肖鹏飞 1 白登海 1 I v a n M. V a r e n t s o v , 2 ) ) 刘 美1 孔祥儒 1
1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2 9 2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 0 0 0 4 9 3 ) 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科学研究所地球电磁学研究中心 摘 要 长周期大地电磁( L MT ) 是基于 常 规 MT理 论 发 展 起 来 的 电 磁 测 深 技 术, 青藏高原东部岩 石圈较厚、 视电阻率较低, 应用 L MT方法能够弥补常 规 MT仪 器 对 低 频 信 号 响 应 的 不 足, 获得有用的 MT的数据采集、 处理及反 演 解 释, 并介绍了将 L MT应 用 于 东 喜 马 拉 雅 构 造 深部信息。文中概述了 L MT剖 面 的 岩 石 圈 结 构 探 测 实 例。 实 际 结及其周围地区完成的长周 期 观 测 剖 面— — —下 察 隅— 玉 树 L 观测表明, 在重叠频段内 L MT结果与常规 MT具有 良 好 的 一 致 性;L MT数 据 处 理 实 现 的 阻 抗 和 倾 子 估计, 在深部信息上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L MT剖面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部普遍存在地下低阻体, 为 局部地区部分熔融和地下流体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L MT测深较好地弥 补 了 常 规 MT方 法 在 巨 厚岩石圈和遇到低阻体时探测深度的局限性。 关键词 长周期大地电磁 响应函数 阻抗 感应矢量 倾子 青藏高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电磁观测揭示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地壳物质流◇白登海 腾吉文 马晓冰 孔祥儒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收稿日期:2011-1-12 修回日期:2011-1-20联系作者:白登海,研究员,d h b a i @m a i l .i g g c a s .a c .c n 。

该项研究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摘 要 本研究通过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及周围地区连续6年的大地电磁观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的初步认识。

结果发现,在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巨大的中下地壳低阻异常带,理论计算显示这是两条中下地壳的弱物质流:一条从拉萨地块沿雅鲁藏布缝合带向东延伸,环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向南转折,最后通过腾冲火山;另一条从羌塘地体沿金沙江-鲜水河断裂带向东延伸,在四川盆地西缘向南转折,最后通过小江断裂和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菱形块体。

本项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深部以两个地壳弱物质流的快速塑性变形为主,上地壳则以块体的走滑变形为主。

该模型将有助于对青藏高原动力学的定量研究以及对高原东部和滇川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机制的分析。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 东构造结 地壳流 大地电磁中图分类号:P 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12(2011)01-0007-04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9-2412.2011.01.002一、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 岩石圈的变形机制是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以来的约50百万年间,青藏高原岩石圈发生了强烈变形,南北向缩短了约750—1500k m ,垂向平均隆升了约4500m 。

高原隆升所消耗的物质量不到高原缩短所产生的物质量的一半,那么其余的物质到哪儿去了?是以什么方式消失的?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为这些剩余物质寻找一种或几种合理的出路。

为此,人们提出了诸如“块体挤出”[1,2]、“连续流变”[3,4]以及“下地壳流”[5—7]等多种假设。

其中多数观点认为物质的东移是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能够保持基本均衡的主要原因,但在物质移动的方式上存在不同看法。

换句话说,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研究中存在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关于岩石圈的变形方式。

但无论哪种假说都缺少深部地球物理观测证据的支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状态的认知。

二、大地电磁观测结果 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我们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及周围地区实施了连续6年的大地电磁(M T )观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的初步知识。

结果发现,在所有观测剖面上,都存在两个壳内低阻异常体(图1中的A 、B ),如果把这些低阻体放置在平面上,将可以连成环绕东构造结的两条巨大的中下地壳低阻异常带(图2)。

理论分析认为这是两条中下地壳的弱物质流:一条从拉萨地块沿雅鲁藏布缝合带向东延伸,环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向南转折,最后通过腾冲火山;另一条从羌塘地体沿金沙江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向东延伸,在四川盆地西缘向南转折,最后通过小江断裂和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菱形块体(图2)。

结合地面地质构造以及G P S 观测结果,我们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变形方式可用“双地壳流+边界剪切”来表述。

该模型认为,青藏高原深部以两个中下地壳弱物质流的快速塑性变形为主,上地壳则以块体沿南北两个边界断层(即雅鲁藏布缝合带和金沙江-鲜水河断裂带)的走滑变形为主。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0年5月N a t u r e G e o s c i e n c e[3(5):358—362]上[8]。

图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及周围地区的大地电磁(M T)探测结果Y Z S:雅鲁藏布缝合带;B N S:班公湖-怒江缝合带;J J F:金沙江断裂;E K F:东昆仑断裂;X S F:鲜水河断裂;L M F:龙门山断裂;R R F:红河断裂;X J F:小江断裂;N J F:怒江断裂;T C V:腾冲火山。

P1:I N D E P T H-M T100线和600线的结果;P2-P5:E H S3D项目的结果。

A、B表示两个壳内低阻异常体,为地壳弱物质流的反映。

图2 根据M T结果推测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壳流的空间分布天蓝色虚线A和B表示两条地壳流的分布位置,与图1中的A和B对应,箭头表示地壳流方向。

红色线段表示低阻异常体的位置。

P1—P5为M T测线。

三、地壳流存在的科学意义 上述研究结果和结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在理论上有助于青藏高原动力学的定量研究。

比如,根据地壳流的空间形态和物性状态(电阻率)可计算出从地表到上地幔的横向形变速率[9],从而把浅层的刚性块体滑移与深层的塑性流变两种变形机制有机地统一起来。

G P S观测和地面活断层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面向东的位移量非常有限(<5m m/y),块体沿断层的走滑作用不足以消耗高原缩短所产生的剩余物质,因而不支持块体挤出的结论。

但如果深部变形是以弱物质的塑性流动的方式进行,那么上述G P S观测所提出的问题将可得到比较合理的解答,即地壳流消耗了大部分高原缩短所产生的剩余物质,从而保证了高原隆升过程中物质分配的基本均衡。

(2)上述研究显示,青藏高原地壳流主要集中在南北两条带内(图2中的A、B),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普遍存在于高原中部[6]。

这一点对解释为什么青藏高原东部及川滇西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如地震活动和成矿作用等)具有明显的条带性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3)上述研究结果为今后三维理论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项研究所提出的地壳流模型(c r u s t a l f l o w)与前人的管流/下地壳流模型(c h a n n e l f l o w/l o w e r c r u s-t a l f l o w)[5—7]具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之处在于这几种模型都认为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存在低粘性的弱物质。

不同之处在于R o y d e n模型[5]和B e a u m o n t[7]模型均显示高原中下地壳在存在弱物质层的情况下,上下地壳将发生解耦现象,通过挤压褶皱等过程,可以形成青藏高原现今的地面构造形态。

特别是R o y d e n模型并不承认高原物质的向东移动。

B e a u m o n t模型显示高原在侧向挤压缩短的情况下,地壳内的弱物质将沿边界断层发生塑性挤出,从而引起高原周围的造山和剥蚀,形成高原现今的构造格局。

这两个模型都没有涉及到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弱物质在有限空间呈条带状分布的情况,也没有阐述管流的横向东流以及对高原剩余物质的消耗作用。

C l a r k模型[6]承认了地壳流的远距离运移作用,认为地壳流的主体分布于高原中部,在四川盆地西缘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流入滇西地区,另一支向东北流入华北克拉通之下。

我们目前的结果还没有发现地壳物质向东北流入华北克拉通的确凿证据。

如果把管流模型和我们提出的地壳流进行客观评论的话,可以认为管流是在当时有限观测资料的基础上,以简化的概念性模型论证了青藏高原壳内弱物质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在高原隆升过程中的作用,为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研究的地壳流则是在管流概念的启发下,以实际观测资料为依据,具体刻画了壳内弱物质的空间分布形态、位置及大小,指出了弱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在局部空间的快速流动和对高原剩余物质的消耗作用,在解释已经发生的构造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构造活动(如地震活动、深部成矿等)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1]P e l t z e r G,T a p p o n n i e r P.F o r m a t i o n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s t r i k e-s l iP f a u l t s,r i f t s,a n db a s i n s d u r i n g t h e I n d i a-A s i a c o l l i s i o n:A ne x p e r i-m e n t a l a p p r o a c h.J G R,1988,93:15085—15117[2]T a p p o n n i e r P,X uZ h i q i n,R o g e r F,M e y e r B,a r n a u dN,W i t t l i n g e rG,Y a n g J i n g s u i.O b l i q u e s t e p w i s e r i s e a n dg r o w t ho f t h e T i b e t P l a t-e a u.S c i e n c e,2001,294:1671—1677[3]E n g l a n dP,M o l n a r P.A c t i v e d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A s i a:f r o mk i n e m a t i c s t od y n a m i c s.S c ie n c e,1997,278:647—650[4]Z h a n g P e i z h e n,S h e nZ h e n g k a n g,Wa n gM i n,G a nWe i j u n,B u r g-m a n nR,M o l n a r P,Wa n g Q i,N i u Z h i j u n,S u n J i a n z h o n g,Wu J i a n-c h u n,S u n H a n r o n g,Y o u X i n z h a o.C o n t i n u o u sde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T i-b e t a nP l a t e a uf r o mg l o b a l p o s i t i o n i n g s y s t e md a t a.G e o l o g y,2004,32(9):809—812[5]R o y d e n LH,B u r c h f i e l BC,K i n gRW,Wa n gE,C h e nZ h i l i a n g,S h e nF e n g,L i uY u p i n g.S u r f a c e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l o w e r c r u s t a l f l o wi n e a s t e r nT i b e t.S c i e n c e,1997,276:788—790[6]C l a r kM K,R o y d e nLH.T o p o g r a p h i co o z e:B u i l d i n gt h ee a s t e r nm a r g i no f T i b e t b y l o w e r c r u s t a l f l o w.G e o l o g y,2000,28(8):703—706[7]B e a u m o n t C,J a m i e s o nRA,N g u y e nM H,L e eB.H i m a l a y a nt e c-t o n i c s e x p l a i n e db ye x t r u s i o no f al o w-v i s c o s i t y c r u s t a l c h a n n e l c o u-p l e d t o f o c u s e ds u r f a c e d e n u d a t i o n.N a t u r e,2001.414(13):738—742[8]B a i D e n g h a i,U n s w o r t hM J,M e j u M A,M a X i a o b i n g,T e n g J i w e n,K o n g X i a n g r u,S u nY i,S u nJ i e,Wa n gL i f e n g,J i a n gC h a o s o n g,Z h a o C i p i n g,X i a o P e n g f e i,L i u M e i.C r u s t a l d e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e a s t-e r n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r e v e a l e d b y m a g n e t o t e l l u r i c i m a g i n g.N a t u r e G e o-s c i e n c e,2010,3(5):358—362[9]R i p p e a D,U n s w o r t hM.Q u a n t i f y i n g c r u s t a l f l o wi nT i b e t w i t h m a g n e-t o t e l l u r i c d a t a.P h y s i c so f t h eE a r t ha n dP l a n e t a r yI n t e r i o r s,2010,179:107—121C r u s t a l F l o w B e n e a t h E a s t e r n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R e-v e a l e d b y M a g n e t o t e l l u r i c M e a s u r e m e n t sB a i D e n g h a i,T e n g J i w e n,Ma X i a o b i n g,K o n g X i a n g r u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a n d g e o p h y s i c s,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B e i j i n g100029 Ap r i m a r y e l e c t r i c a l m o d e l i s s u g g e s t e d b y t h e M T d a t a o f6y e a r s m e a s u r e m e n t s.T h em o d e l s h o w s t w o l a r g e-s c a l e c r u s t a l f l o w c h a n n e l s i ne a s t e r nT i b e t a n d 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a r o u n dt h e e a s t e r nH i m a l a y a nS y n t a x (E H S):O n e f l o w(A)c o m e s f r o mL h a s a b l o c k a n d e x-t e n d s e a s t w a r da l o n gt h eY a l u n-Z a n g b os u t u r e,t h e n t u r n s s o u t h w a r da r o u n dt h e E H S,f i n a l l yg o e s t h r o u g h t h e T e n g c h o n g v o l c a n o.T h e o t h e r f l o wB.c o m e s f r o m Q i a n g t a n g t e r r a i na n de x t e n d se a s t w a r da l o n gt h eJ i n-s h a j i a n g-X i a n s h u i h e f a u l t b e l t,t h e nt u r n s s o u t h e a s t o n t h e w e s t m a r g i n o f S i c h u a n b a s i n,f i n a l l y g o e s i n t o t h e r h o m b i c b l o c k c o n f i n e d b y t h e R e d R i v e r a n d X i a o j i a n g f a u l t s.I t i s p r o p o s e d t h a t t h e 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 d e f o r m-a t i o no f l i t h o s p h e r ei ne a s t e r nT i b e t a np l a t e a uc a nb e d e s c r i b e d b y t h e s l i po f r i g i d b l o c k s i nt h e u p p e r c r u s t a n dv i s c o u sf l o w si nm i d-l o w e r c r u s t.T h e s ef i n d i n g s c a n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u p l i f t o f p l a-t e a u x.T h e r e s u l t e dm o d e l w i l l a l s o b eh e l p f u l f o r e x-p l a i n i n g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e a r t h q u a k e s i n e a s t e r n T i b e t a n d 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K e y w o r d s:e a s t e r n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e a s t e r n H i m a l a y a n s y n t a x i s;c r u s t a l f l o w;m a g n e t o t e l l u r i c科技简讯2009年度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统计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10年11月26日发布了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