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小课堂之青藏高原冻土

合集下载

2025届高三地理微专题二轮复习课件:冻土

2025届高三地理微专题二轮复习课件:冻土

冻土地貌组合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期性注
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 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
冰楔形成的条件: ①有深入到永冻层中的裂隙,并 为脉冰所填充。 ②冰楔的围岩是可塑性的,水在 裂隙中才能冻结、膨胀,围岩不 断受挤压变形,冰楔不断展宽。 ③需要严寒的气候条件,年平均 温度一般为-6~-3℃。
3.坡向、坡度的影响 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于阴坡, 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冻土的厚 度也不同。【根据观测,昆仑山西大滩不同坡向的山坡,在同一高度和同一深度 的阴坡地温比阳坡地温要低2~3℃,阴坡冻土的厚度也要大一些,冻土分布下界 高度较阳坡低100m)
多年冻土层从高纬度(左)向低纬度(右)的变化示意图
一般来说,活动层冬季冻结时可与下部的永冻层连接起来。
如果冬季气温较暖,活动层冻结时的深度达不到永冻层的顶部,这时在活动层与 永冻层之间就出现一层未冻结的融区。
如果来年夏季较凉,活动层的融 化深度较小,结果便在活动层下 部留下隔年冻结层。隔年冻结层 较薄,只有10cm左右厚度,它 可保存一年至数年。当某一年夏 季较暖,活动层融化较深,隔年 层即消失。
2.铁路通过季节冻土层地段,下列措施最经济有效的( ) A.设计冷冻系统,全年处于冻结状态
√B.打穿冻土层,将承重分散到基岩 C.设计遮盖系统,使路基避免阳光照射 D.利用冻土层,固结铁路桩基
材料: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 千米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 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 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 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 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

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的地区,它的海拔高度平均在4500米以上。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土地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冻土则是这片土地上一道独特的“屏障”。

冻土,也被称为“永久冻土”或“多年冻土”,是指在寒冷季节,地下温度长时间低于0摄氏度,同时地下水含量也很高的土壤层。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冻土深厚,因此在这里,冻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冻土的存在可以有效保护土壤水分和养分,防止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

与此同时,冻土还可以阻隔地下水的流动,减少土壤的腐蚀和侵蚀。

因此,在青藏高原这样的干旱地区,冻土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水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时间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青藏高原的冻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冻土退化是指冻土层的厚度减少、冻融循环不稳定以及冻土区域的边界不断后退。

这些现象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冻土的退化会导致土壤的干燥和侵蚀加剧。

冻土层的缩减减少了土壤的贮存容量,导致雨水难以有效蓄积,进而加剧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

同时,冻土层的减薄还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风蚀侵蚀,造成土地贫瘠和沙漠化的加剧,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冻土退化也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不利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高度特殊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大量的动物和植物以冻土为生存的基础,它们依赖于冻土层的稳定性和湿度。

然而,冻土的退化直接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流失和降低,将会对这些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

最后,冻土退化还给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带来了威胁。

冻土对于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在冰雪融化期间尤为重要,它可以延缓冰雪融化的速度,并将冰雪融水缓慢释放到地下水系统中。

而冻土退化导致水分无法很好地储存,进而增加了径流量,增加了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蒸发损失,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C。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其中西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参考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热棒倾斜设置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冻土(课堂PPT)

冻土(课堂PPT)

多边形构造土
.
5
石环:
是石块集中分布在一片细砂土 周围。石环的直径0.5-2.0m不等。 极区的石环直径可达十余米,常 见一个个石环交错排布。石环的 形成,首先是融冻分选作用使岩 块被抬举到表面,其后是冻胀和 冻融作用使顶面的岩块向四周侧 向移动,并汇集成环边。
2020/7/31
石环(Sorted circles of Gravel) 直径3-4m,砾石20-30cm
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 期性的冻融,
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 冻融作用)
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称冻土地 貌。
.
2
石海: 是强烈寒冻风化、岩石就地崩裂
的产物。发育石海的必要条件即地 形比较平坦,出露坚硬而多节理裂 隙的岩石,温度在0℃上下大幅度升 降变化。硬度小、节理不发育的岩 石,如页岩、粘土岩等,经寒冻风 化一层层地崩解为细块岩屑,就不 利于在原地保存下来。
什么? • 4.影响冻土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020/7/31
.
11
.
12
.
13
致使永冻层以上土层水分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活动层,活动层厚度为0.6米至4米,若永冻层倾斜,则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冻,对下面未冻泥流产生压力,
使泥流在地表薄弱处喷出而成泥喷泉,泥流积于地表成为沼泽,因其下渗较弱,泥流、泥喷泉又混和上下层物质,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而在南缘永冻层处于较深部位,
水分下渗较强处,剖面层次分化较好。
22在高纬地区及中纬度高山地区如果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温常处于0以下降水少大部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冻融作用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称冻土地是强烈寒冻风化岩石就地崩裂的产物

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

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

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广泛研究。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高原,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其成为研究土壤水分变化的理想区域之一。

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它们之间的土壤水分变化差异备受关注。

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壤结构、土壤类型、降水分布和气温变化等。

多年冻土区的土壤结构较为稳定,土壤类型主要为泥炭土和黑土,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形成了扎实的冻土层。

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结构相对松散,土壤类型以沙土为主,降水较为均匀分布,冬季气温波动较大。

在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的差异。

首先,在多年冻土区中,冻融作用较弱,土壤水分很难通过地下融水形式进入地下水系统。

相比之下,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更容易渗透到地下水系统中。

其次,在多年冻土区,土壤水分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夏季降雨较多,土壤水分较高,而冬季降水较少,土壤水分较低。

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受到降雨和融雪的共同影响,春季融雪使土壤水分饱和度增加,而夏季降水又使土壤水分得到补给。

最后,在多年冻土区的冻结层中,土壤水分较少,土壤饱和度较低,导致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相比之下,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近30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多年冻土区中,由于冻土层较为稳定,土壤水分的变化相对较小。

然而,由于气温的升高,冻土层的深度和冻融作用的强度也有所改变,土壤水分的蓄积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而季节性冻土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更为显著。

气温升高导致冻融过程的加强,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蒸散作用。

而降雨和融雪的分布变化也会对土壤水分的重新分配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冻融循环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冻融循环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冻融循环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冻土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的冻融循环对土地沙漠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冻融循环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应对措施。

冻融循环是指土壤在冬季的冻结和夏季的融化过程。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地区,冻融循环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冻融循环正在发生变化,对土地沙漠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冻融循环加剧了土壤侵蚀。

冻结的土壤变得坚硬,无法有效固定植被根系,容易被风蚀和水蚀。

而当冰雪融化时,土壤变得湿润,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侵蚀程度。

这种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土地贫瘠,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加速了沙漠化的过程。

其次,冻融循环对植被生长和根系发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冻结的土壤会破坏植物的根系结构,使其难以吸收养分和水分。

而当土壤融化时,水分无法被充分吸收,导致植物的水分供应不足,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这种不利因素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使植被覆盖减少,土地贫瘠化。

此外,冻融循环还会导致土壤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冻结的土壤会发生体积膨胀,形成裂缝和空隙,使土壤的结构变得疏松。

而当土壤融化时,这些裂缝和空隙会被水填充,导致土壤的密实度增加。

这种物理性质的变化使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针对青藏高原冻融循环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工作,建立起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田、草地和林地的界限,保护好生态环境。

其次,加大对植被恢复和保护的投入,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地沙漠化的程度。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冻融循环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冻融循环对土地沙漠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冻融循环加剧了土壤侵蚀,对植被生长和根系发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导致土壤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论青藏铁路修筑中的冻土环境保护问题

论青藏铁路修筑中的冻土环境保护问题

论青藏铁路修筑中的冻土环境保护问题青藏铁路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线之一,其修筑过程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冻土环境的保护问题。

青藏高原地区被誉为“天然的冷库”,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冻土对铁路修建的影响不容小觑。

冻土环境保护问题是修筑青藏铁路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对冻土的破坏,确保铁路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冻土是在较长时间内地表及地下温度低于0摄氏度,土壤水分在冻结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环境。

而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冻土覆盖面积广泛,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

冻土在地质运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修筑青藏铁路时需要特别关注冻土环境的保护。

首先,冻土的保护需要从工程建设的规划阶段开始。

由于冻土的特殊性,其融化变软会对地基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铁路线路规划中应避免穿越大面积冻土地区。

同时,冻土地区的土地利用也需要限制,减少人类活动对冻土的直接破坏。

第二,针对冻土地区的土壤工程特性,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来保护冻土。

修筑铁路时,可以采用隔热措施来减少冻土融化。

例如,可以在冻土表面铺设防水隔热材料,减缓冰下融化速度,保护冻土的稳定性。

此外,冻土地区的路基和路堤也需要采取防冻措施,如在路基中铺设隔热材料,并在路堤中设置排水设施,避免积水冻结破坏路基和路堤的稳定性。

第三,冻土地区的铁路修建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监控。

通过监测冻土的温度、含水量和变形等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冻土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学雷达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冻土地区进行远程监测,提前预防冻土的破坏。

第四,冻土环境保护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冻土地区是特殊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修筑铁路时,需要避免破坏生态系统,保留和恢复当地的植被和动物栖息地。

可以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如设立生态保护区、限制沿线的人类活动等,从而保护冻土地区的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青藏高原是我国境内最大的高原地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位于我国西南部,广泛覆盖了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独特而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海拔和巨大的海拔梯度是青藏高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整个高原大部分区域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有许多地区甚至超过了5000米。

珠穆朗玛峰作为青藏高原的最高峰,海拔达到了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而从高原的中部到边缘地带,海拔梯度也非常巨大,从数千米陡降到几百米,形成了举世罕见的地貌景观。

第二,青藏高原拥有众多的高山峡谷和大型湖泊。

高山峡谷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等因素形成的,深刻地刻画了高原的地貌特点。

著名的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条大江,它们峡谷陡峭、河势汹涌,形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

此外,青藏高原还有一系列大型湖泊,如青海湖、纳木错和玛旁雍错等,它们广袤的水域给高原增添了一抹明亮的颜色。

第三,青藏高原的气候干燥寒冷。

高原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寒冷干燥和明显的幅温差。

由于高原地处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影响,降水非常有限,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而由于大气层稀薄,太阳辐射强烈,白天温度较高,而夜晚则会骤降,形成了明显的昼夜温差。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也使得高原地区生物种类较少,植被覆盖度较低。

第四,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和冻土分布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区气温低且降水有限,所以降水很大程度上以降雪和冰雪的形式存在。

这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冰川最多、储量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同时,高原地区还有大面积的冻土分布,冻土层的厚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这些冰川和冻土为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而壮美的地理区域,它的地理特点主要包括高海拔和巨大的海拔梯度、众多的高山峡谷和大型湖泊、干燥寒冷的气候以及冰川和冻土的分布。

这些特点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我国和世界地理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也是自然地理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