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观测研究现今青藏高原地壳形_省略_裂三维运动场及高原地壳减薄的证据_葛伟鹏 (1)

合集下载

南北地震带近期地壳水平运动变化分析

南北地震带近期地壳水平运动变化分析

南北地震带近期地壳水平运动变化分析蒋锋云;张晓亮;张希;王伟【摘要】对2009、2011及2013年3期陆态网络流动GPS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了2009~2011及2011~2013年两个时间段南北地震带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图像.参考1999~2007年网络工程流动GPS速度场结果,分析了南北地震带近期地壳水平运动场与应变场变化特征,认为近期地壳运动变化受汶川地震震后影响较大.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和岷县漳县6.6级地震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后应力场调整触发的结果.【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2015(038)002【总页数】8页(P229-236)【关键词】南北地震带;GPS;应变场;汶川8.0级地震;芦山7.0级地震;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作者】蒋锋云;张晓亮;张希;王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中国大陆中部发育着著名的南北向构造带,由于其控制着一系列历史强震的发生也称为南北地震带,该带北起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跨越秦岭、穿过龙门山,再沿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向南延伸至缅甸境内,成为分隔中国大陆东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高原、四川盆地和华南地块与西部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之间的边界活动构造带(张培震,2008)。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大地测量及地形地貌表明,该带不仅是地壳厚度梯度带和重力梯度带(马杏垣,1978),也是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历史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

自2008年南北地震带中段的龙门山断裂发生汶川8.0级地震后,该区域地壳形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该区域近期地壳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蒋锋云等,2013;唐红涛等,2014;方颖等,2014)。

利用GRACE、GPS和水准数据研究西秦岭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特征

利用GRACE、GPS和水准数据研究西秦岭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特征

利用GRACE、GPS和水准数据研究西秦岭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特征郝明;王庆良;李煜航【摘要】利用GRACE卫星数据改正GPS连续站垂向位移时间序列中的周期变化,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消除区域共模噪声误差,计算获取西秦岭地区GPS连续站的垂直运动速率,并将其作为速率参考基准,联合水准观测资料基于线性动态平差模型,处理得到西秦岭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西秦岭整体处于差异性的快速隆升,主要是由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作用所致.六盘山和天水南侧均以3 mm/a速率抬升,是本区上升最快的地方;其次是陇西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分别以2 mm/a和1 mm/a的速率上升;秦岭造山带和渭河盆地的西部表现为下沉,但渭河盆地下沉最快.西秦岭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可能暗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横向逃逸运动通道已从早期的西秦岭-秦岭地块向北转移到六盘山构造带、鄂尔多斯地块南部.%We use GRACE-derived seasonal variations to correct GPS vertical annual and semi-annual displacement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method to filter out the common mode errors.Vertical velocities of GPS sites in the west Qinling are estimated.The precise leveling data observed since 1970 are collected,and the GPS vertical rates are employed as a priori constraints to define the reference frame.Based on linear dynamic adjustment,the present crustal vertical velocity field of the west Qinling is acquired.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st regions of the west Qinling uplift rapidly with different rates,which is caused by the crustal shortening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The Liupanshan and south of Tianshui uplift at rates of 3 mm/a,the Longxi block and southernOrdos block uplift at rates of 2 mm/a and 1 mm/a,respectively.The west sections of Qinling mountains and Weihe graben show subsidence,but the Weihe graben subsides faster.The present crustal vertical movement of west Qinling implies that the current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ransfers from west Qingling-Qinling mountains to Liupanshan and southern Ordos block.【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7(037)010【总页数】6页(P991-995,1019)【关键词】西秦岭;GRACE;GPS;水准;地壳垂直运动【作者】郝明;王庆良;李煜航【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市西影路316号,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市西影路316号,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市西影路316号,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7;P313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由挤压走滑向走滑伸展构造的转换地带[1]。

赤脚跑调查:来自运动场的证据(英文)

赤脚跑调查:来自运动场的证据(英文)

赤脚跑调查:来自运动场的证据(英文)David Hryvniak;Jay Dicharry;Robert Wilder【期刊名称】《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年(卷),期】2014()2【摘要】背景:跑步这项运动越来越受人欢迎,美国有超过5000万人参与。

跑鞋的研究和科技日益进步,但并没有降低跑步者的整体受伤率。

因此,越来越多的跑步者尝试回归到穿现代跑鞋之前的方式,即穿极简鞋或赤脚跑。

有证据显示,赤脚跑可降低下肢力量和力矩,但并无确切数据显示其与损伤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目的是检验影响赤脚跑步者运动表现和损伤相关的因素。

方法:利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耐力运动中心创建的一份关于赤脚跑的10项问题调查问卷,并将其发表在各类跑步博客和脸书网上,对所有问卷中的回答进行百分比计算。

共有509人填写问卷,超过93%受访者表示在每周的跑步计划中会安排某些形式的赤脚跑。

结果:多数受访者(53%)认为赤脚跑是一种训练工具,能改善他们跑步中的某些方面。

但也有近一半人(46%)认为赤脚跑训练能替代穿传统跑鞋完成他们的跑步记录。

大部分跑步者尝试赤脚跑的原因是想要提高效率(60%)、尝试避免损伤(53%)和/或受最近有关赤脚跑的媒体炒作的影响(52%)。

大多数受访者(68%)开始赤脚跑后都没有遭遇新的损伤。

事实上有69%受访者在开始赤脚跑后先前的损伤也消失了。

受访者称在开始赤脚跑训练后,先前膝盖(46%)、足部(19%)、踝关节(17%)、臀部(14%)和腰部(14%)等部位的损伤均持续好转。

结论:先前研究发现,与穿传统跑鞋相比,赤脚跑能引起人体生物力学改变,这被认为能减少损伤。

本研究对509名跑步者采取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多数跑者已从转变为赤脚跑或穿极简鞋跑中获益(或没有增加新的损伤)。

【总页数】6页(P131-136)【关键词】赤脚;生物力学;损伤;跑步;调查【作者】David Hryvniak;Jay Dicharry;Robert Wilder【作者单位】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University of Virginia;Rebound Physical Therapy【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相关文献】1.休闲路跑中赤脚与穿极简鞋跑者脚着地模式的比较(英文) [J], Peter Larson2.有指导的赤脚跑可降低地面反作用力变量(英文) [J], CynthiaD.Samaan;Michael J.Rainbow;Irene S.Davis3.GPS观测研究现今青藏高原地壳形变机制——来自阿尔金断裂三维运动场及高原地壳减薄的证据 [J], 葛伟鹏4.赤脚跑与穿极简鞋跑研究的发展历史与未来走向(英文) [J], DanielE.Lieberman;Irene S.Davis;Benno M.Nigg5.极简鞋能否模拟赤脚跑的跟趾模式?下肢动力学比较(英文) [J], Tobias Hein;Stefan Grau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质构造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

作为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涉及了复杂的地壳运动和动力学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地质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文章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构造格局,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的地体拼合事件以及碰撞造山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包括地壳增厚、地幔对流、板块俯冲等因素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深部驱动力的详细分析,文章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过程和机制,以及这些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岩石圈、软流圈以及地幔等深部结构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质演化。

通过综合研究,文章将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为理解青藏高原乃至全球大陆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以期为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深受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的影响。

地体拼合是指不同地块或地体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通过断裂、滑脱、碰撞等过程,最终合并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构造单元。

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生物和环境。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的地体拼合事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拼合。

这一事件发生在约50 Ma前,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变形。

这次拼合事件不仅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奠定了高原现今的基本构造格局。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与其他地体拼合事件密切相关。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许英才;曾宪伟;许文俊;马禾青;金涛;任家琪【摘要】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112个台站的远震P波资料,并用时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且计算了其泊松比.结果表明,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厚度存在急剧变化的陡变带,该陡变区域最大落差可达14km;研究区内泊松比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但是整体上都沿着GPS观测到的速度场方向递减.据此推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可能存在一条以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为主的小规模的局部物质东流带,由于遇到稳定块体的阻挡,海原-六盘山构造区呈现为典型的挤压构造及持续的地壳缩短,这使得该构造区的地壳相对于研究区其他地区较厚,其青藏高原部分物质东移可能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明显停滞.另外,研究区内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区的地壳泊松比陡变区域与5级以上的中强震对应关系较好.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特点与该区域的GPS速度场、应变场以及构造变形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14页(P484-497)【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接收函数;地壳结构;陡变带;GPS速度场【作者】许英才;曾宪伟;许文俊;马禾青;金涛;任家琪【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0 引言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位于青藏块体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其地壳结构十分复杂,地壳变形强烈,该区域主要呈现构造转换区及特殊弧形构造的特点,也是国内地势上东西分异和构造格局的重要界限之一(李洪强等,2013)。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_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_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青藏⾼原东缘龙门⼭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_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2007年1⽉地 质 科 学CH I N ESE JOURNAL OF GE OLOGY 42(1):31—44青藏⾼原东缘龙门⼭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3贾秋鹏1 贾 东1 朱艾斓2 陈⽵新1 胡潜伟1罗 良1 张元元1 李⼀泉1(1.南京⼤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10093;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龙门⼭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代的演化具有⾮常重要的意义。

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的⾓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度,利⽤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和地震反射剖⾯,结合数字⾼程模型(DE M ),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来探讨四川盆地及龙门⼭的地貌特征和现代构造活动表现。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的现今地貌和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性;2)青藏⾼原东缘活动块体边界表现为由龙门⼭南段北东向构造在安县附近转折为岷⼭的南北向构造;3)龙门⼭南段的现代地震活动已深⼊四川盆地内部,形成地壳规模的楔形逆冲构造,地震活动、现代地貌和地震反射剖⾯的证据揭⽰了龙门⼭及四川盆地存在晚新⽣代构造缩短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震 地形地貌 构造缩短 晚新⽣代 龙门⼭ 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P542⽂献标识码:A ⽂章编号:0563-5020(2007)01-031-14 3国家⾃然科学基⾦资助项⽬(编号:40372091)。

贾秋鹏,1982年8⽉⽣,硕⼠研究⽣,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6年1⽉15⽇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法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6-06-14改回。

青藏⾼原东缘的晚新⽣代变形模式是⽬前⼴泛争议的焦点问题之⼀。

从东向挤出模型(Avouac and Tapponnier,1993)到近年提出的下地壳流动模型(Royden et al .,1997),不同学者对青藏⾼原东缘特别是龙门⼭晚新⽣代的隆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Royden et al .,1997;Clark and Royden,2000;Tapponnier et al .,2001;Kirby et al .,2002,2003;Burchfiel,2003;Clark et al .,2005;李勇等,2005)。

青藏高原-天山大陆内部地壳变形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青藏高原-天山大陆内部地壳变形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界 的大陆内部. 对板块相 互作 用的远程 效应 以及 大陆 内部地 壳变形 的动力学机制 目前仍 然有争议. 本 文结合前人 对 大陆岩石 圈流 变学研 究的知识和现代 GP S观测 结果 , 应 用三维有 限元数值模 拟技 术探 讨 了印度 大陆向北推挤 与青藏 高原一 天 山地 壳变形 的动 力学关系. 模 拟地 壳的流变学用 Ma x we l 1 黏弹性模型近似 , 印一 藏 的; r - 聚速度 用大量 GP S观测 的速度边界约束 , 而欧亚大陆 内的远 程边界 用弹簧 约束. 在重力方向上 , 模型考虑 了重力加 载和位 于深部 的静岩压 力边界. 通过大量模型的计算 , 在均一 的地 壳流 变学框 架下印一 藏汇 聚的应 变使研 究区 内发生整体 隆升 ;
d e f o r ma t i o n a r o u n d t h e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a n d t i e n s ha n r e g i o ns
L U S h u a n g - j i a n g , HE J i a n - k u n
( I n s t i t u t e o f Ti b e t a n Pl a t e a u Re s e a r c h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Be i j i n g 1 0 0 1 0 1 , C h i n a )
2 0 1 3年 4月 ( 页码 : 0 6 2 4 — 0 6 3 2 )



理 学


Vo 1 . 2 8 ,No . 2
Ap r .,2 0 1 3
PROGRES S I N GE OPHYS I CS

应用高精度GPS 监测鲜水河断裂的现代地壳运动

应用高精度GPS 监测鲜水河断裂的现代地壳运动

应用高精度GPS监测鲜水河断裂的现代地壳运动①刘宇平唐文清陈智梁张清志赵济相张选阳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摘要]:近年来我们用GPS对鲜水河断裂的活动性进行监测,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及邻区的现代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场,GPS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的左旋走滑是由于西南盘的运动速度高于东北盘的表现,同时鲜水河断裂的南段速度高于北段的运动速率。

鲜水河断裂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东北角的南迦巴瓦-阿萨姆犄角向欧亚板块楔入有关,楔入的结果形成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和围绕它的顺时针旋转构造。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GPS观测现今地壳形变1 引言众所周知,鲜水河断裂是现今青藏高原上最活动断裂, 也是青藏高原东部一个重要的构造边界。

自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 呈强烈左旋走滑运动, 断裂带内多次重复发生强震, 发震频度较高。

作为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北边界, 鲜水河断裂以左旋走滑为特征,广义的鲜水河断裂以甘孜拉分盆地为界分为北段的甘孜-玉树断裂带和南段狭义的鲜水河断裂带。

甘孜-玉树断裂带起于四川甘孜,经青海玉树、结隆、当江,消失于冬布里山北麓勒玛曲第四纪盆地,全长650公里,呈北60o-70o方向展布,总体倾向北东,倾角在60o-80o,是一条高角度走滑逆冲断裂。

狭义的鲜水河断裂带大致以乾宁惠远寺拉分盆地为界,可分为北西和南东两个不同结构的段落。

北西段由炉霍、道孚和乾宁三段呈左阶斜列而成, 结构较单一, 总体走向NW50°~60°. 南东段由乾宁-康定主干断裂及其西南侧的色拉哈和折多塘断裂组成,走向NW10°~30°,结构比较复杂。

由于鲜水河断裂的特殊性,已引起大量地质和地震地质研究者的注意,已有多位学者从地质、地貌和地壳形变测量的角度进行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部分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成果。

如闻学泽等(1989) 、唐荣昌等(1993) 主要利用地质地貌数据推算出全新世以来狭义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走滑速率约10~15 mm/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新生代构造挤压变形在东北地区可能是多阶段的过程。

位于松辽盆地边缘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盆地内部的大安—德都断裂带在新生代期间均经历了该挤压变形,形成了T02(~65Ma)、Td(~23Ma)、Ttk(~5.3Ma)和T01(~1.8Ma)4期明显的区域角度不整合界面,代表着该地区经历了至少4次强烈的幕式挤压变形。

同时,该构造挤压反转可能是区域性的。

三江、方正、汤原、伊通和渤海湾等东北地区一系列新生代盆地中均发生了同时期的挤压构造变形,并形成了相应的区域角度不整合界面。

这指示东北地区新生代期间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期的挤压缩短影响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新构造变形,其动力学来源可能综合受控于西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和印度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

(9)位于松辽盆地边缘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具备强震的孕育和深部背景。

相反,位于松辽盆地内部的大安—德都断裂带,则只具备中强地震(M<7.0)的构造背景。

这暗示着松辽盆地作为独立的活动地块,其内部变形相对比较稳定,主要的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都发生在盆地的边界断裂带上。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了我们对依兰—伊通断裂带及其邻区的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背景,能为东北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一点科学参考。

关键词 郯庐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活动习性差异;分段;松辽盆地;反转构造;大安—德都断裂带;构造应力场;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作者电子信箱,余中元:115018294@qq.com)GPS观测研究现今青藏高原地壳形变机制———来自阿尔金断裂三维运动场及高原地壳减薄的证据葛伟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图分类号: P31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0253-4975.2017.09.012 自50~55Ma以来,印度次大陆向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形成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碰撞导致地壳增厚致使高原大幅隆升,改变了亚洲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格局,也对东亚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阿尔金断裂作为青藏高原北缘的主控边界断裂,其运动学性质在20世纪70年代备受关注,不同量级的滑动速率引出了块体运动与东向逃逸和连续变形与地壳增厚两种端元模型。

约10~15Ma以来,在青藏高原南部与北部出现地堑与裂谷,为高原东西向拉张运动提供了证据,表明青藏高原开始经历地壳减薄过程。

青藏高原形成以来形变场经历怎样变化,长时间尺度的地质学构造过程与现今GPS观测是否能够统一?10~15Ma以来青藏高原地壳减薄过程造成高原高程怎样的变化?青藏高原北缘,尤其是跨阿尔金断裂具有怎样的现今三维地壳变形场,地壳应变是如何在北阿尔金断裂、祁漫塔格断裂和44国 际 地 震 动 态 2017年阿尔金断裂之间分配的?青藏高原北缘与塔里木盆地具有怎样的力学性质,对跨阿尔金断裂构造形变场造成怎样的影响?最后,GPS观测得到的现今地表形变场能够对青藏高原形变模式的争论作出何种解答?上述科学问题的解答,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变形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青藏高原北缘三维震间运动场的观测与研究。

在青藏高原北缘跨阿尔金断裂中段自建9个GPS连续台站并开展观测,根据区域研究特点设计无人值守的观测台站,具有低成本投入、高质量观测的特点。

上述连续GPS台站的建立填补了青藏高原北缘,尤其是在阿尔金无人区地壳形变观测研究的空白,积累了宝贵的连续GPS数据;截止2015年7月,共有4年的连续GPS观测。

数据分析结果证明,设计建站方法行之有效,GPS台站稳定、观测数据质量稳定、数据连续性稳定。

结合使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在研究区及邻域GPS连续台站数据作位置时间序列与速度场解算,获得青藏高原北缘地区跨阿尔金断裂中段现今三维形变场。

使用三维线弹性后向滑移(backslip)块体运动模型,反演塔里木块体、北阿尔金块体、柴达木块体和祁漫塔格块体的三维块体运动。

结果表明,北阿尔金山相对于塔里木盆地有(1.32±0.2)mm/a的抬升速率,相对于柴达木盆地具有(0.73±0.3)mm/a的抬升速率,可解释为北阿尔金块体存在显著的造山过程;阿尔金断裂有(8.21±0.60)mm/a的左旋走滑速率、(0.66±0.60)mm/a的缩短速率;祁漫塔格断裂有(0.53±0.60)mm/a的左旋走滑速率、(1.53±0.60)mm/a的缩短速率;北阿尔金断裂有(0.87±0.60)mm/a的左旋速率、(0.69±0.60)mm/a的缩短速率。

同时,阿尔金断裂中、西两段滑动速率基本一致,约为8.0~10.0mm/a。

定量研究结果支持连续形变与地壳增厚模型,表明相对塔里木块体,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正在抬升、增厚,以北阿尔金山地区最为明显,抬升速率约达1.3mm/a。

跨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断裂、北阿尔金断裂和祁漫塔格断裂近200km的宽泛变形带内,南北向地壳缩短并不明显,缩短量仅约为2.9mm,且近一半缩短量发生在祁漫塔格山南侧。

GPS观测阿尔金断裂车尔臣河段(~86°E)剖面表明,断裂两侧存在非对称变形特征。

本文采用非对称变形模型反演GPS速度剖面数据,获得断裂两侧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介质剪切模量差异。

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地壳介质剪切模量约为青藏高原北部剪切模量1.53倍,相应S波波速比值为1.24,与Yang等人得到的地壳和上地幔三维VSV模型结果一致。

地震学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北部与东部地区在中地壳存在低速层,局部区域可能发生部分熔融;Hacker等进一步确认羌塘地块中地壳到深部地壳存在熔融现象。

本文的研究运用了与地震学完全不同的资料,通过大地测量方法推导青藏高原北部与塔里木盆地的地壳介质力学性质差异,得到与地震学研究得到的S波波速比及其构造物理学解释相当一致的结果。

成果为青藏高原力学演化模型提供新的约束。

本论文第二部分内容是使用覆盖青藏高原及周边的GPS速度场,计算青藏高原内部应变率场。

GPS观测速度场不仅显示了南东东-北西西向的地壳拉张过程,也揭示了青藏高原内部更加重要的地壳减薄过程。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垂向应变率(减薄应变率)分别为(8.9±0.8)nanostrain/a和(7.4±1.2)nanostrain/a,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垂向应变率为(12.0±3.2)nanostrain/a,表明青藏高原内部大尺度范围应变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并且青藏高原内部的拉张应变率观测也相当一致,青藏高原北部,沿着N114±1°E主应变方向的拉张应变率为(21.9±0.4)nanostrain/a;高原南部沿着N93±1°E主应变方向的拉张应变率54第9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届博士论文摘要(Ⅰ)为(16.9±0.2)nanostrain/a;高原西南部沿着N74±3°E主应变方向的拉张应变率为(22.2±1.8)nanostrain/a。

如果地壳减薄开始于10~15Ma,并且现今观测得到应变率适用于整个时间跨度,那么地壳累积减薄5.5~8.5km。

应用Airy地壳均衡理论,青藏高原的平均高程将下降~1km。

青藏高原北部、南部和西南部相似的垂向应变速率也表明,在3个区域的地壳拉张、正断裂运动和地壳减薄过程由相同的物理机制所支配。

综合上述两部分研究成果,发现青藏高原现今垂向运动在高原内部和边缘地区存在很大差别。

高原内部地区正在经历地壳减薄,而高原边缘地区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增厚与隆升。

青藏高原北缘地区的垂向应变率约5~20nanostrain/a,如果考虑重力均衡作用,对应的垂向隆升速率在0.04~0.14mm/a左右。

但是,对于局部地区如北阿尔金块体,其底部受到塔里木盆地南缘下插挠曲板块的支持,在没有重力均衡情况下,垂向隆升速率可能达到1mm/a。

喜马拉雅地区呈现不同水平的垂向形变,垂向应变强烈(约10~80nanostrain/a),山脉底部受到印度下插板片的支持,无法通过重力均衡假定由垂向应变率估计隆升速率。

但由GPS与水准数据约束的俯冲板片模型推测山脉隆升速率达到约7mm/a。

而对于祁连山地区,GPS应变率推测得到垂向应变率约20~40nanostrain/a,应用地壳均衡理论,平均隆升速率为0.15~0.3mm/a;而由于逆冲推覆构造与褶皱变形带的存在,中下地壳有可能仍存在弹性变形,不能实现完全重力均衡,实际隆升速率有可能高于这一估计。

本文研究给出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三维形变场与形变速率的定量估计,是对连续形变与地壳增厚形变模型的重要修正。

结果并不支持块体运动与东向逃逸模型,并认为高原南北双向俯冲模型中的塔里木块体南向俯冲几乎不存在。

关键词 青藏高原;阿尔金断裂中段;连续GPS观测;三维弹性后向滑移块体模型;地壳减薄 (作者电子信箱,葛伟鹏:44552692@qq.com)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吴传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图分类号: P31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0253-4975.2017.09.013 天山是远离板块边界的陆内造山带,特点是构造变形复杂强烈,强震多发。

天山南北向的变形速率约为20mm/a,约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一半左右,这一变形量是如何被天山吸收的,天山的构造变形又是如何进行的,其构造样式如何?这些关键性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论。

天山地区主要发育有3组构造带,最显著的是位于南北两侧山前与山体近乎平行的逆断层—褶皱带,同时,在山体内部还发育有一系列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和NEE向的左旋走滑断裂,这些断裂共同控制了天山的新生代构造变形。

64国 际 地 震 动 态 201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