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壳低速层的物理性质

合集下载

第一章地球基本特征1

第一章地球基本特征1

最近400万年来磁极三次大的倒转:
布容正向期
松山反向期 高斯正向期 吉尔伯反向期
0~69万年
69~243万年 243~332万年 332万年以前
每次持续时间大约1百万年
§2. 固体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 (二) (三) (四)
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温度 地球的磁性 地球的弹和塑性
平均宽度28KM ,常见横切大陆坡的海底峡谷。
•大陆基:比较平坦的地区,大面积覆盖了堆积物 •海沟与岛弧:一系列岛屿,无论岛屿本身形态还是把它
们连接起来都成弧形,称为岛弧,在岛弧靠大洋一 侧,常发育几乎平行的巨形凹地,深约6000米,称海沟
岛弧与海沟总是平行伴生的
大陆边缘类型:
• 被动性
大陆 安弟斯型:
• •
一地的磁异常可以首先通过对实测磁场强度, 然后再减去基本磁场的正常值来求得。如所得值 为正值称正异常,为负值称负异常。 地壳内含铁较多的岩石和富含铁族元素(Fe、 Ti、Cr等)的矿体常可引起正磁异常。而膏盐矿床, 石油、天然气储层,富水地层或富水的岩石破碎 带则常引起负磁异常。
磁法勘探
地 磁 勘 测
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北极,磁倾角 由0°逐渐变为 + 90° 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南极,磁倾角 由0°逐渐变为 - 90°
北半球磁倾角为正值 南半球磁倾角为负值
地磁倾角

地球的磁场强度矢量与磁倾角
地球 磁 场 的 组 成
基本磁场 变化磁场 磁异常
地球磁场
磁 异 常 • 是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 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关,将深处地热代到地表。
• 地热来源:
放射性元素蜕变热,内部重力(位能)转化为热能 。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_罗文行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_罗文行

第33卷第5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33 No.5 2008年9月Earth Science—Jour nal of China U niver sity of G eosciences Sept. 2008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罗文行1,2,李德威1,2*,汪校锋2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青藏高原板内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下地壳基本上没有地震,地震震源多集中在15~40km的深度范围,主要在中地壳内,呈似层状弥散分布.其中30~33km深度是一个优势层,与壳内分层有关.总体上青藏高原南、北部的震源面略呈相向倾斜特征.70~100km深度区间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震级较小的地震,可能与壳幔过渡带的拆离作用有关.高原内部的正断层系与板内地震密切相关,是板内浅源地震的主控构造.总之,青藏高原地震震源沿着活动的上地壳脆性层与软弱层之间的脆-韧性过渡带分布.这些板内地震活动属于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板块碰撞和板块俯冲无关.初步认为青藏高原浅层到深层多震层的成因分别是韧性基底与脆性盖层、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幔的韧-脆性转换、拆离和解耦的产物.关键词: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多震层.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章编号:1000-2383(2008)05-0618-09 收稿日期:2008-01-27Focal Depth and Mechanism of Intraplate Earthquakes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LUO Wen-x ing1,2,LI De-w ei1,2*,WA NG Xiao-feng21.F acu lty o f Ear th S ciences,Ch ina University o f Geosciences,Wuh an430074,China2.Resear ch Center o f Tibetan P la teau,China University o 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 inaA bstract:T he Q ing hai-T ibet plateau int raplate earthquakes ar e mainly shallow earthquakes,and ba sically no ea rthquake s happens in the lo we r cr ust.Ear thquakes mo stly distribute in the r ang e o f15-40km in depth,basically w ithin the middle cr ust and concentr ate at the depth o f30-33km as an adv antage lay er rela ted to the crustal st ratifica tion.O n the South and No r th of the plateau,the focal surfaces sligh tly dip to the center.So me ear thquakes concentrate w ithin the r ang e o f70-100km depth,w hich may be asso ciated with the de tachment between cr ust and ma ntle.T he intraplate ea rthquake s in the ce ntr al Qing hai-T ibet a re clo sely related to the no rmal faults w hich a re do minant ear thquake faults.I n shor t,the Qing hai-T ibet plateau seismic activ ity distributes a long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brittle uppe r crust laye r and the duc-tile low er crust.I nt raplate seismic activity is a co ntinental dynamic pr ocess,irr elevant to plate co llisio n and subductio n.T he seismo genic lay ers fr om shallo w to deep ar e separately the result of ductile-brittle transitio n,detachment and deco upling be-tw een basement and co ver;ductile lo wer crust a nd brit tle upper crust,a nd ductile low er cr ust and brittle uppe r mantle. Key words:the Q ing hai-T ibet plateau;int raplate ear thquake;fo cal depth;seismog enic lay er.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No.2005CC A05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572113);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基金(No.DXTZS0608).作者简介:罗文行(198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深部构造研究.E-mail:lwx1983@gm *通讯作者:李德威(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陆动力学的研究.E-mail:dewei89@ 第5期 罗文行等: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0 引言大陆板内地震分布规律与大陆边缘的地震活动显著不同,在厚壳的造山带和高原表现最为强烈,其震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马宗晋等(1990)认识到大陆地震,特别是强震集中发生在地壳一定的优势层内,取名为“多震层”,并认为多震层实质上是某一适于蕴震的介质层,受发震断裂切割错动而发生地震,因而显现出层状分布特征.M aggi et al .(2000)统计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大陆地震都局限在10~40km 的地壳范围内,而大陆岩石圈地幔则少震或基本无震.更有学者认为,大多数大陆岩石圈地震发生在上地壳,而下地壳极少甚至根本没有(Chen and M olnar ,1983;Chen ,1988;张国民等,2002).大陆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过渡带也存在地震(Chen and M olnar ,1983;Chen ,1988;Wong and Chapman ,1990).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是典型的强震多发地带.对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分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高原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为探讨青藏高原形成的大陆动力学机制提供地震及其活动构造的依据,为认识发震规律、进行地震预报打下理论基础.本文收集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 )、英国国际地震中心(ISN )和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 )最近几十年的地震目录数据,经必要的修正和处理后,通过统计方法得出青藏高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规律,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探讨高原地壳分层结构,进而讨论多震层的成因.1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青藏高原新构造发育(潘桂棠等,1990),地震活动性强,板内活动断层在盆山体系中有规律地分布,盆山边界为倾向腹陆式叠瓦状逆冲断层系,盆山转换带为共轭的走滑断层系,青藏高原内部出现高角度到低角度的正断层组合,它们是板内浅源地震的主控构造(李德威,2005).青藏高原地震震中分布(图1)显示,浅源地震在宏观上呈弥散面状分布,局部出现带状分布.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震中位置从西向东呈现近NW -SE 向、S -N 向和N E -SW 向的线型排列,向喜马拉雅山弧顶收敛,向北撒开,其展布规律与冈底斯-北喜马拉雅活动地堑系一致,说明这些浅源地震与近南北走向的伸展构造有关.此外,浅源地震沿着青藏高原周边大型走滑断裂呈一定规模的带状分布.深度为70km 以下的地震集中在青藏高原东、西两构造结,与构造结的地壳物质流动和壳幔作用有关.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一般为60~80km ,地震震源基本分布于壳内(图2).壳内震源分布很有规律,以中上地壳为主,下地壳基本上没有地震,大部分地震分布在5~35km 深度区间内(图2-4).图1 青藏高原1970年以来(M >5.0)地震震中分布(C ENC 目录数据)Fig .1Ea rthquake distributions in Qing hai -T ibet pla teau (M >5.0,since 1970,data so urce :CENC )619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3卷对于6级以上的强震,震源分布也显示基本相同的规律,震源集中在10~35km .90%大于6.0级的地震震源分布在10~35km 深处,所有大于7.0级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一深度,大于8.0级的地震分布在12~30km 的深度.统计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震在中上地壳呈似层状弥散分布,其中30~33km 深度内出现极其显著的峰值,是一个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其次在10km 左右震源次级集中.本研究与崔620 第5期 罗文行等: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作舟等(1990,1992)对87°E 附近200km 范围内沿纬度线南北走向的带状域内地震震源深度的统计结果一致,青藏高原地震震源具有沿33km 左右和10km 左右呈面状优势分布的规律.在横向剖面上,青藏高原从南到北(图3a )、从西到东(图3b )地震震源均表现出成层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10~33km 是地震震源分布密集层,10km 以上的地震极少,大多为空白层,33km 以下的地震比较稀疏.总体显示青藏高原南部的震源面略向北倾斜,北部的震源面略向南倾斜.除了大量的壳内浅源地震外,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边界地带有少量深度为80~130km 的中源地震.在纬向剖面上(图3a ),地震相对密集带与地震相对稀疏区相间排列,27.5°N 左右、30°N 左右、34°N 左右、35.5°N 左右、37.5°~38.5°N 和39°N 左右的地震集中带在空间上分别与活动的喜马拉雅边界逆冲断层系、当雄-嘉黎断层、可可西里断层、东昆仑断层、祁连山北缘断层和阿尔金断层密切相关.其中当雄-嘉黎断层、东昆仑断层、祁连山北缘断层及阿尔金断层对应部位地震密度较大.在经向剖面上(图3b ),地震相对密集带与地震相对稀疏区相间,103.5°E 左右、99°~102°E 、95°~96°E 、93°~94°E 、91°~92°E 、88°~89°E 、86.5°E 左右、81°E 、81°E 左右和78°~75°E 的地震集中带在空间上分别对应近南北走向的东川-个旧(或小江-南盘江)左行走滑断层、南北构造带右行走滑断层带、东构造结及其近南北走向的Sag aing 右行走滑断层、NE -SW 走向的米林-错那左行走滑断层、NNE -SSW 走向的谷露-羊八井地堑、近南北走向的申扎-定结地堑、NNW -SSE 走向的扎布耶茶卡-塔若错-杰萨错地堑、NNW -SSE 走向的革吉-拉昂错-普兰地堑、西构造结及其NW -S E 走向的喀喇昆仑右行走滑断层.其中南北构造带右行走滑断层带、谷露-羊八井地堑、申扎-定结地堑、西构造结及喇昆仑走滑断层所在部位地震密度较大.例如,崩错-当雄-羊八井-亚东地堑活动正断层控制了1951年11月18日当雄8.0级地震和1952年8月18日九子拉7.5级地震.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除了发育浅源地震外,还集中了几乎所有的中源地震,深度范围主要是70~130km ,反映东、西构造结壳幔作用十分强烈,下地壳与上地幔沿着活动的Moho 面发生强烈的剪切、拆离.青藏高原所有的地震(图4a )和5.0级以上地图4 青藏高原地震深源深度-频度(%)分布图(CENC 目录数据)Fig .4P requencies of earthquake focal depths in Qinghai -T ibetplateau (since 1970,data source :CENC )a .0~10级;b .5.0级以上震(图4b )具有相似的垂向分布规律,也进一步说明了地震的呈层分布特征.对于所有震级的地震而言(图4a ),地震震源在脆韧性的中地壳10~40km 深度范围内最集中,在38~39km 处出现峰值,频度接近9%,可能是下地壳与中地壳的活动界面.40~75km 的下地壳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地震,而在75~100km 的壳幔过渡带又出现少量地震.对于5.0级以上的地震(图4b ),集中出现在10~34km 深度范围内,在33km 处频度达到7.5%左右,浅源地震分布在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之间的脆-韧性中地壳内,在35~97km 深度区间也基本上没有地震,在97~105km 的深度区间出现了相对集中的中源地震,频度达到2.5%,其密度远不如浅源地震.总之,青藏高原以10~40km 的浅源地震为主,70~105km 的中源地震次之,没有显示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均成层分布,其峰值区正好是流动的下地壳的顶面和底面,可以作为活动的康拉德面和莫霍面的重要标志.2 多震层与地壳分层青藏高原板内地震分布完全不同于大陆边缘地震的分布特点.活动大陆边缘地震在平面上呈带状621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3卷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最典型;在剖面上,震源深度从海沟向大陆方向逐渐加深,构成向陆倾斜的震源带,也就是Benioff地震带,常见中、深源地震.而青藏高原地震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活动构造带局部集中;在剖面上呈层分布,最显著的是10~40km的浅源地震层,其次是70~105km的中源地震层.这种地震弥散分层结构在年轻的大陆地区具有普遍意义,与地壳分层和近水平作用力密切相关(李德威,1995a).大陆岩石圈的分层流变现象十分显著.Ranalli and M urphy(1987)提出了岩石圈的流变分层模式,认为大陆岩石圈是由20~30km和40~60km的两个韧性层及由此分隔的两个脆性地壳层和一个上地幔脆性层所组成.M o lnar(1988)认为大陆岩石圈是由下地壳韧性层和上、下两个脆性层构成的“三明治”结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显示,青藏高原具有典型的多级地壳垂向的分层结构,表现为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滑脱拆离、热软化流动的下地壳与其上下脆性圈层之间的滑脱拆离和脆韧性转换(李德威,2003).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的深度分布规律与地壳分层结构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下地壳低速层、低阻层的关系密切,尤其是高速层与低速层交界处,地震事件发生频繁.最近,赵继龙等(2007)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下地壳的电性结构、波速结构、热结构,普遍出现电性高导层、波速低速层和热流值异常,下地壳电性结构和速度结构具有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的特征,壳内高导层、低速层以羌塘为中心南深北浅的非对称分布,大地热流值在高原内部分布不均匀,高原热流值具有明显的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分块性的特征.大地热流值也是南高北低,说明青藏高原南部的下地壳构造活动更新更强,晚新生代热软化下地壳的流动方向是自南向北.关于大陆下地壳低速高导层及反射层的成因,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李德威和王家映,2001):(1)是下地壳中含水矿物、碳质矿物、金属矿物、流体等物质成分引起的;(2)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提高了岩石的导电率,降低了纵波速度;(3)大陆下地壳韧性剪切产生近水平的地震反射组构,造成地震波和电性的各向异性.大陆构造活动区下地壳异常的地球物理现象是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的地球物理响应,与热活动、韧性剪切、部分熔融密切相关(李德威,1993,1995a, 1995b).大陆不同时期和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地壳分层结构,青藏高原下地壳地球物理异常代表了新生代大陆造山带下地壳的构造-地球物理结构.对比青藏高原板内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与低速层和高导层的分布(图5),明显的特征是多震层的分布与高导层顶面吻合.青藏高原地壳断裂系统基本上终止于低速层之上,下地壳基本上没有脆性的地震断层.除了33km左右多震层与壳内低速、低阻层对应良好之外,青藏高原Moho面附近壳幔过渡带与70km左右开始的深部多震层(震级较小,参见图4)图5 青藏高原多震层与低速、低阻层、M oho面对应关系(图中地壳结构源于崔作舟等,1992) Fig.5Lo w-v elo city&resistiv ity lay er and F requencies o f earthquake focal depths in Q inghai-T ibet plateau 622 第5期 罗文行等: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图6 青藏高原地壳结构与多震层对应关系(图中地壳结构数据源于李秋生等,2004)F ig .6V ariation of the M o ho as crossing the plateau fro m no rth to so uth and F requencies of ear thquake focal depths相对应(图5).地震震源深度-频度分布与青藏高原地壳结构(李秋生等,2004)对比可知(图6),青藏高原壳内多震层与其他地球物理特征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大约10km 、33km 、70~100km 的多震层分别对应了基底与盖层接触带、壳内低速低阻层与高速高阻层接触带和壳幔过渡带.通过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可以推测青藏高原岩石圈可以分为软弱的下地壳和相对强的上地壳、岩石圈地幔3层,它们之间发生接触、剪切、解耦的部位就是地震多发层,上地壳内部还有基底与盖层的拆离、解耦带,构成上地壳内部多震层.3个多震层的地震密集程度顺序是:上、下地壳滑脱带多震层>上地壳内部基底、盖层拆离带多震层>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滑脱带多震层.推测青藏高原岩石圈3层的强度顺序是:上地壳>岩石圈地幔>下地壳.3 板内多震层的成因青藏高原地震震源显然不是沿着青藏高原某一个早已消亡的板块碰撞带或俯冲带分布,而是沿着地壳内活动的壳层之间分布,尤以中上地壳脆性层与下地壳韧性流动层之间的脆-韧性过渡带最多.Chen and Yang (2004)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地幔也存在地震活动,但下地壳没有地震活动.推断青藏高原可能具有弱下地壳和强上地幔.因此,青藏高原多层状分布的板内地震无论是现今的青藏高原外围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俯冲还是内部过去的板块碰撞都无法解释.关于板内与低速高导层的空间分布一致的多震层的成因,马宗晋等(1990)作了精辟分析,认为具有部分熔融和流变特性的低速高导层,是产生地震的底部边界条件.青藏高原多震层由于高的热流值可能反映15~20km 深度上花岗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因此,多震层是一个近水平的弱的韧性流变带,上地壳断裂在这一层解耦消失,上下地壳沿着它发生水平拆离滑动.实际上,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高原和世界其他活动区的大陆构造单元一样,下地壳一般都没有地震,浅源地震集中在下地壳的顶部,中源地震分布在下地壳的底部,说明大陆地壳中具有不同流变状态和岩石强度的圈层之间相关的活动断层是发震构造,主因是热软化大陆下地壳具有非地震式缓慢蠕变特征,大陆下地壳流层经过长期的非地震式流动导致上地壳的应力和应变不断积累,最终地震能量通过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解耦,通过活动断层释放能量(李德威,1995a ,1995b ,2003,2005;李德威和纪云龙,2000).青藏高原10~35km 最发育的浅源地震是35~70km 的流动下地壳发生流变作用引起的,并在70~85km 的壳幔脆-韧性剪切带形成较为集中的中源地震.青藏高原下地壳高导层电性各向异性十分显著,可能与变形岩石构造片理或糜棱面理上某些导电矿物定向排列有关,可作为下地壳韧性剪切和顺层流变的标志.青藏高原地震活动不是板块俯冲和板块碰撞的岩石圈动力学过程,而是属于大陆动力学过程,用下地壳层流构造假说(李德威,1993,1995b ,2003,2005)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概623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3卷括如下:下地壳热软化物质先后从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恒河盆地向青藏高原有序汇流,青藏高原巨量增厚的下地壳热垫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内部上地壳热隆伸展,形成活动正断层系统.由下地壳层流带动的多个盆地中上地壳先后楔入到青藏高原,形成活动的共轭走滑断层.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向周边盆地逆冲推覆,形成活动逆冲断层系.下地壳处于高温固态流变状态而发生非地震式蠕变,长期的应力积累导致下地壳韧性流层与上地壳脆性圈层之间以近水平的脆-韧性剪切带进行解耦,形成大量震源成层分布的板内浅源地震.层流的弱下地壳与强上地幔相互作用形成中源地震.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特征非常显著.曾融生等(1992)利用地震面波和体波的层析成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三维地震速度结构,认为青藏高原中央部位存在一个壳内低速区,与大地电磁测深确定的下地壳低阻层基本一致.该低速层正好处在青藏高原巨大宽缓壳根部位的下地壳中,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壳物质流动汇聚和地壳增厚有关.王椿镛等(2006)利用面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地壳,结果显示该区下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异常,认为这可能就是下地壳流动的地震学证据.高原深部南北向负磁异常(周伏洪等,2002)与地表构造线方向近正交,形成“立交桥结构”,表明高原中部为弱磁性物质组成的塑性层,显示了下地壳物质以南北向粘塑性流动为主.总之,青藏高原由浅到深的多震层的成因分别是:(1)基底与盖层剪切、拆离、解耦的产物;(2)下地壳韧性流层与上地壳脆性圈层脆-韧性剪切、拆离、解耦的产物;(3)壳幔混合、拆离、解耦的产物.它们都是下地壳流动的结果.4 结语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一般为60~80km,以浅源地震为主,下地壳基本上没有地震,地震震源多集中在15~40km的深度范围,在中上地壳内,呈似层状弥散分布,其中30~33km深度是一个优势层.喜马拉雅南侧的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其地壳厚度大多为50~60km,震源深度集中在10~20km.总体显示青藏高原南部的震源面略向北倾斜,北部的震源面略向南倾斜.5.0级以上地震在中、上地壳10~35km深度区间非常集中,35~90km基本没有地震,而在90~100km左右又出现少量地震;当包括5.0级以下地震的时候,35~70km深度区间仍然基本没有地震,但70~100km深度区间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地震(震级较小).显然,青藏高原地震震源是沿着活动的上地壳脆性层与下地壳新生流动层之间的脆-韧性过渡带分布.青藏高原上地幔也存在地震活动,但下地壳没有地震活动,说明青藏高原具有弱下地壳、强上地幔和强上地壳.青藏高原内部正断层系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是板内浅源地震的主控构造.高原层状分布的浅源地震与原、古、中、新特提斯消亡过程中的板块俯冲和板块碰撞无关,属于洋陆转换之后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板内地震活动与板块碰撞和板块俯冲无关,属于大陆动力学过程,用下地壳层流构造假说可以合理解释.下地壳韧性流层与上地壳脆性圈层之间的脆-韧性剪切、拆离、解耦产生层状分布的浅源地震,下地壳韧性流层与上地幔脆性圈层之间的脆-韧性剪切、拆离、解耦产生中源地震.致谢:在论文修改过程中与杨巍然教授、刘德民副教授进行过有益的讨论,谭毅在地震数据处理程序上给予了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ferencesChen,W.P.,M o lnar,P.,1983.F ocal depths of intraco nti-ne ntal and intr aplate ear thquakes and their implicatio ns fo r the therma l and mechanica l proper ties of the litho-sphere.J ournal of Geop hy sical Research,88(B5):4183 -4214.Chen,W.P.,1988.A brief update o n the focal depths of in-tr aco ntinental earthquakes and their cor rela tions w ith heat flo w a nd tectonic age.Seismologica l Research Let-ters,59(4):263-272.Chen,W.P.,Yang,Z.H.,2004.Ea rthquake s be neath the Himalayas and T ibet:Evidence fo r stro ng litho spheric mantle.Science,304(5679):1949-1952.Cui,Z.Z.,Yin,Z.X.,G ao,E.Y.,e t al.,1990.T he str ucture and tecto nics o f the cr ust and their relation w ith ea rth-quake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 teau.B ulletin o 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 eological Sciences,21:215-225 (in Chininese).Cui,Z.Z.,Y in,Z.X.,Gao,E.Y.,et al.,1992.V elo city str ucture a nd deep-seated structure o f the Qing hai-T i-be t pla teau.G eological P ublishing House,Bejing,1-112(in Chine se).624 第5期 罗文行等: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Li,D.W.,1992.O n tec to nic asy mmetrica l evo lutio n of theH imalayan o ro genic belt.Earth S cience—J ournal ofChina University o f Geosciences,17(5):539-545(in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 t).Li,D.W.,1993.T he sty le of continental structure and model o f co ntinental dy namics.Adv ance in Earth Sciences,8(5):88-93(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 act).Li,D.W.,1995a.Speculatio ns on continental tectonics.Earth S cience—J 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 f Geosciences,20(1):10-18(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 act). Li,D.W.,1995b.O n co ntine ntal tectonics and its dynamics.Earth Science—J ournal o 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20(1):19-26(in Chininese with Eng lish ab-stract).Li,D.W.,Ji,Y.L.,minar flow in the lo wer co nti-ne ntal crust and its significance fo r co ntinental dynam-ics.Seismology and Geology,22(1):89-96(in Chin-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 act).Li,D.W.,W ang,J.Y.,2001.Geo log ical ano maly of co nti-ne ntal lo wer crust and its tectonic sig nificance.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 nf ormation,20(3):11-15(in Chinese with Eng lish abstract).Li,D.W.,2003.A new mo del fo r uplifting mecha nism of Q ing hai-T ibet Plateau.Earth Science—J ournal o 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8(6):593-600(inChin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 t).Li,D.W.,2005.Intr aplate active faults and ear thquake mechanism in the Qing hai-T ibet plateau.In:W u,Z.H.,Zhao,Z.Z.,Y ang,M.L.,et a l.,eds.,G eologicalpro ce ss and its effec t on the enviro nment and disaster ofthe T ibetan plateau.Seismic P ress,Beijing,118-124 (in Chinese).Li,Q.S.,Pe ng,S.P.,Gao,R.,2004.A review on the M oho discontinuity be neath the T ibetan plateau.Geologica lRev ie w,50(6):598-612(in Chininese).M a,Z.J.,Z hang,J.S.,Liu,G.D.,e t al.,1990.Current state o f re sear ch on continental seismogenic lay er-inter nation-al w o rksho p he ld in Beijing,A pril27-30,1990.Seis-molog y and Geology,12(3):262-264(in Chininese). M agg i,A.,Jackso n,J.A.,M cKenzie,D.,et al.,2000.Ear th-quake focal depths,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and thestre ng th o 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 e.Geology,28(6): 495-498.M olna r,P.,1988.Co ntinental tectonics in the after math of pla te tecto nics.N ature,335(186):131-137.Pan,G.T.,Wang,P.S.,X u,Y.R.,et al.,1990.Cenozoic Tecto nic Evolution of the Q inghai-T ibet Plateau.Geo-lo gical publishing House,Bejing,1-163(in Chin-inese).Rana lli,G.,M urphy,D.C.,1987.Rheolog ical stratificatio n o f the litho sphere.T ectonophysics,132:281-295. Wang,C.Y.,Wang,X.L.,Su,W.,et al.,2006.Seismo lo gi-cal evidence of the crust f low ing under the easter nboundar y pa rt of Qing hai-T ibet plateau.Earthquak e Re-search in S ichuan,4:1-4(in Chininese with Eng lishabstract).Wo ng,I.G.,Chapman,D.S.,1990.Deep intraplate ea rth-quakes in the W estern U nited S ta te 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itho spheric tempe ratures.Bulletin o 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80(3):589-599.Z eng,R.S.,Zhu,J.S.,Zho u,B.,et al.,1992.3D seismic w ave v elocity str ucture o f easten Qing hai-T ibet plateauand its adjacent a reas and co ntinental co llisio n mo del.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4(Suppl.):523-533(inChin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 t).Z hang,G.M.,W ang,S.Y.,Li,L.,et al.,2002.Focal depth resea rch o f ea rthquake s in M ainland China:Im plicatio nfo r tectonics.Chinese Science B ulletin,47(9):663-668(in Chininese with Eng lish abstract).Z hao,J.L.,Yuan,Y.M.,Li,D.W.,et al.,2007.Geo phy si-cal anomaly o f low er crust of Qinhai-T ibet plateau andits adjacent regions.Geological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In f ormation,26(2):13-18,29(in Chininese w ithEnglish abstr act).Z hou,F.H.,Yao,Z.X.,Liu,Z.J.,et al.,2002.T he o rigin and implicatio n o f the N N E-trending deep neg ative mag-ne tic anomaly zo ne in centr al Qing hai-T ibe t plateau.Ge-ophysical&Geochemical E x ploration,26(1):12-16(in Chininese with Eng lish abstract).附中文参考文献崔作舟,尹周勋,高恩元,等,1990.青藏高原地壳结构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1:215-225.崔作舟,尹周勋,高恩元,等,1992.青藏高原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112.李德威,1993.大陆构造样式及大陆动力学模式初探.地球科学进展,8(5):88-93.李德威,1995a.关于大陆构造的思考.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0-18.李德威,1995b.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9-26.李德威,纪云龙,2000.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地震地质,22(1):89-96.李德威,王家映,2001.大陆下地壳地球物理异常及其构造意625。

【初中地理】地球物理知识之六

【初中地理】地球物理知识之六

【初中地理】地球物理知识之六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但大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波,却可穿透地球,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透视,使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有所认识。

这就是地震波的奇妙所在。

地震波和光波有共同点,都可穿透物体,在物质结构的分界面上产生反射、折射和转换等。

它们又有不同点:光波是横波、波长较短、穿透深度有限;地震波不仅有横波,还有纵波,波长较长,可以穿透地核,因而可以更多地了解地球的力学性质。

地震学家把地震称为地下的明灯,可将地球深部照亮!一次大地震所唤起的地震波,沿着地面和分界线传播,称作面波;若在地球内部传播,称作体波;若并使整个地球出现振动,有如敲钟引发的钟体新鲜感,称作全球振荡波;由于地球介质极度不光滑而引发反射,构成一种发生在记录图上的尾波,这种波很像是音乐中荡漾的交混回响。

地震学家正是利用上述的丰富音响研究地球的分层结构,最终得出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它们是:地壳。

这就是地球的最为外层,仅占到全球体积的0.5,各处的地壳厚度相同,最轻处海洋,仅5km左右;最厚处高山,例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仅约70km以上。

地壳底面为莫霍面。

各种地质现象,例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促进作用和地震活动都出现在地壳内,一切矿物资源也都蕴含在这里。

地幔。

在地壳以下,占全球体积的83.3%以上,它的下界面距地面约2900km,称为古登堡面。

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低速层(即软流层),该层上界面距地面约100~150km,在不同的地区,差别较大。

造成低速层的原因有不同解释,其中有人认为是岩石接近熔化,但尚未熔化,所以那里温度较高,从而波速较低。

低速层的存在为地球上部的板块运动提供条件。

科学家认为,地幔低速层可能是地壳内各种地质活动的动力来源,并为蕴藏矿物提供物质来源。

上地幔的另一个特点是存在引人注目的横向差异。

最近,国际上利用全球地震台网和长周期记录仪器提供的资料,在大型计算机上进行复杂计算,得出地球内部物质流动图像,有力地支持了地幔对流假说。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低速层分布与动力学意义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低速层分布与动力学意义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低速层分布与动力学意义的报告,800字报告标题: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低速层分布与动力学意义报告摘要:本文介绍了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低速层的分布情况及其动力学意义。

根据地震波仪技术和连续叠前科学仪技术所获得的定量化数据,结合对盆地形态的示踪,发现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延伸三百公里左右的低速层分布,其纵向厚度在3km-4.5km之间,其中高温层低速区、中温层低速区、低温层低速区等层次都出现了。

此外,低速层分布状况能够揭示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质史的变迁以及地球内部运动机制,是研究盆地中部地质构造及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时空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低速层的分布特征,然后讨论了这一低速层分布状况的可能构造形式。

最后,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藏北羌塘盆地中部低速层分布的意义,即该低速层分布具有重要的地质史意义,可以用以揭示盆地中部地质构造及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时空过程。

首先,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低速层的分布形态为一条窄带状的低速区,纵向厚度在3km-4.5km之间,横向超过300km。

根据地震波仪技术和连续叠前科学仪技术所获得的定量化数据,在低速层中发现了高温层低速区、中温层低速区、低温层低速区等层次。

该低速层状况,可能表明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发生了大幅度增加,其变化状态满足热变形、热流动等构造运动机制。

其次,该低速层分布被认为是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质史演化及地球内部运动机制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出现了大气热构造作用,这种构造作用是由浅部热液作用、深部热流动运动及非对称的热变形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也是盆地中部地质史演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还可以从动力学角度探讨藏北羌塘盆地中部低速层分布的意义,其中包括构造方向的研究、盆地演化过程分析以及地壳动力作用的研究等。

总之,藏北羌塘盆地中部低速层分布状况揭示了地质史演化及内部构造运动机制,是研究盆地中部地质构造及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时空过程必不可少的依据。

地理高中地壳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中地壳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中地壳知识点总结地壳的结构地壳的结构主要包括岩石和土壤两部分。

岩石是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主要由矿物和岩石组成。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自然固体物质,它是地球上的主要构成物质,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土壤是地壳的表层物质,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地壳的性质地壳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

地壳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硬度、脆性、磁性等性质,这些性质直接影响着地壳的物理特征,如地形、地貌、地震等。

地壳的化学性质包括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等,这些性质直接影响着地壳的生物、矿产资源和环境等重要方面。

地壳的构造地壳的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形成方式。

地壳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而岩石又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由元素组成的。

地壳的构造主要包括岩石圈、地幔、地核等。

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岩石外壳,厚度约为5-60公里,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地质活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发生在岩石圈上。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其厚度约为2850公里,地幔内部存在着地球的重要的矿物产生地。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其半径约为3486公里,由铁镍合金组成,地核内部是地球的地磁场产生地。

地壳的特点地壳的特点主要包括形状、薄厚、密度、硬度等方面。

地壳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地壳表层的地形和地貌多种多样。

地壳的薄厚是不均匀的,地壳在陆地和海洋中的厚度差别很大。

地壳的密度随深度和成分的不同而变化,地壳表层的密度较小,而地幔和地核的密度较大。

地壳的硬度随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岩石的硬度较大,而土壤的硬度较小。

地壳的演化地壳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演化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地质作用、火山地质作用、沉积地质作用和变质地质作用等多种形式。

构造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岩石圈的形变和位移的总称,包括地震、地壳运动、构造变形等。

火山地质作用是由地壳岩石中的岩浆、气体和火山灰等物质以某种方式喷发到地表或地表下的作用。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地球科学家使用地震的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构成。

根据地球物理的研究,地球内部是一个非均质体,各层物质的密度、压力、温度、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存在着明显差异。

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地震波不连续界面,由此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图5-3-3)。

其中地壳及地幔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所组成的,厚度约为70千米~150千米,又称为岩石圈。

(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

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区平均厚度约35千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洋地区平均约7千米,最薄处仅4千米,地壳的体积为全地球体积1%,质量为全球质量的0.4%,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2,为2.7~2.9克/厘米3。

危害极大的大陆浅源地震,就是发生在地壳这一层内。

(2)地幔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平均深度60~250千米处的上地幔上部有一层软流圈,它位于岩石圈之下,是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物质具有柔性。

软流圈可能与地球表面的许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岩浆的源地、地震和火山现象的根源,造成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形成有用的矿藏。

(3)地核地核指地球核心部分,半径约3400千米,质量和体积分别为全球的31.5%和16%,密度极高,边缘区为9.7克/厘米3,地核中心则高13克/厘米3,温度也随深度而上升,地核边缘的温度是3700℃,地心达到5500—6000℃。

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组成。

地核也被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1.3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中地理必修上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中地理必修上册)
大气圈 生 物 水圈 圈
大气圈:
① 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② 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 速减小
③ 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促进太阳能的转换; 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 改造地表的形态等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 但不规则的圈层
B. 岩石圈和地壳 D. 地壳和地幔
B. 温度越来越低 D. 波速越来越快
据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7~9题。
7. b圈层的主体是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
8. 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
最明显的是
A. d B. b C. a D. c
9. 岩石圈的下界在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软流层上界 D. 下地幔上界
地幔
(4) 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 发源地之一,约地下80-400km。
(5) 元素组成:铁、镁。主要由含铁、镁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地核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 包围的球体。
(2)分层: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
状态
(3)元素组成:铁、镍(极高温度和高压)
33km
莫霍界面
地壳

3000

2900km
地幔

4000

5000
外核
古登堡界面

6000
内核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岩浆的发源地

横、纵波均通过,温度升高, 压力增大——固态
横波不能通过,但纵波可以通 过——接近液态

地质复习报告报告

地质复习报告报告

地质复习资料 第一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图层结构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减去该点的重力正常值,差值为重力异常 2、地磁异常:实测的地磁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的差别 3、地磁场倒转:地磁极出现反转,南北极相互颠倒 4、莫霍面:大陆地表之下33km,海洋地表下6~8km,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面,P波波速突然增加温度突然升高 5、古登堡面:大陆之下2900km,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P波波速急剧降低, S波消失(由固态转为液态) 6、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是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大陆地壳 上有硅铝层,下有硅镁层,中间有康德拉面作为分界。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 7、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地球部分,大陆岩石圈均厚120km,大洋岩石圈均厚60km 8、软流圈:又称为低速带,是地下60~250km间地震波减小的地带。 二、简答题

1) 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答:1、据地震波波速在地内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成若干圈层。(地球物理 依据) 2、通过研究深源岩石及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信息。 (地质学依据) 2)简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 答:1、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而大洋地壳有硅铝层。 2、大洋地壳厚约6~8km,而大洋地壳约为33km。 3、大洋地壳多为玄武质层,而大洋地壳为花岗质层。 4、大洋地壳最古老的岩石约为8亿年,而大陆地壳最古老的岩石约为 41亿年。 5、大洋地壳运动并不剧烈,而大洋地壳反之。 3) 简述软流圈的作用? 答:1、岩石圈漂浮的载体 2、中源地震的发源地 3、大规模岩浆活动的策源地 4、全球岩石圈循环的基础

第二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元素和矿物 一、名词解释 1、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 2、主量元素(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主量元素也称为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是岩石中含量大于1%的元素,如地壳中大于1%的8种元素(O>Si>Al>Fe>Ca>Na>K>Mg)是地壳中的主量元素。 3、微量元素: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一般来说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这类元素被称为微量元素。 4、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二、简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成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Bulletin Mineralogy,Pet ̄ogy and G∞cl】 Vo1.19 No.1,2OOO Jan. 

青藏高原地壳低速层的物理性质 顾芷娟 ,潘裕生2,周勇2吴春明2,俞历 ,宋长青 ,陶京岭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lO ̄29) 

、摘要:在相当于青海一西藏高原地壳低速层埋藏深度(20 30 km)的压力条件下进行了角闪岩的变形实验实验表明,当加热到800 ̄C、10∞℃时,角闪岩出现塑性变形,并进入稳定蠕动应变状态。由于岩石的塑性变 形、弱化和强度的减小,以及从岩石中脱出的水的参与,这个带就成了地壳中的薄弱层和低速层。 关键词:角闪岩变形实验;青藏高原;地壳低速层 中圈分类号:P5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02(20oOJ0l 】3( o4 

上新世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为500 1 000 m, 而现在则约为4 500 5 000 m,可见青藏高原的真正 隆起发生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之后。青藏高原 第四纪以来的这种强烈隆升原因非常复杂,目前比 较一致的看法是,与高原异常地壳厚度(平均厚度约 60—70 km)的形成有关,其次是均衡补偿作用,导致 抬升隆起¨J。 中新世以来,高原地壳大约缩短了一半,厚度则 增加了一倍,地壳的这种缩短加厚是通过分层变形 进行的…。 

重 

纵向上高原地壳分层特征明显,地壳深处20 30 km处普遍存在波速为5.6 5.7 km/s的低速层 (图1、2 ),它把高原地壳分成上、下两层。上部地 壳以脆性、韧性形变特征为主,主要通过平面上数条 规模不等、强度不同的深大断裂,以上陡下缓的铲式 断层形式来完成地壳的逆掩推覆,使其重叠加厚;下 部地壳则以韧性和塑性流变为形变特征,通过挤压 褶皱叠覆或叠瓦状韧性剪切带完成物质的缩短和垂 直加厚。这个低速层不但能把高原地壳分成具有不 同形变特征的上部地壳和下部地壳。成为上、下地 

芏 

=一 一// : : 5·90 60) // Q ,一 

5u7t0u 60-.200 6.30 13O一250 6.50 … 

、 6.65 2O 340 :8.10\§、10 ●..--..-..I. ..._...-.... ...-.. . .. ● 

长/kin 

图l羊卓雍湖至亚东地壳结构图 Fig.1 Map 0f crustal structure from Yamzho lake to Yadong p106k 

蝗稿9期:本文1998-07.13收到,1999-09-20改回 第作者简介:顾芷娟(1 ),女,高级工程师,从事构造物理学、岩石学、矿物学研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壳差异形变的滑脱界面,而且能使上部壳型断裂常 常在地壳深处20—3o km的低速层处消亡。为什么 这个低速层能把高原地壳分成两部分?为什么这个 低速层能成为上、下地壳差异形变的滑脱界面?又 

3l 为什么上部壳型断裂常常在这个低速层处消亡?要 回答以上问题就必须对低速层进行研究,探讨其物 质性质状态。 本文试图通过青藏高原20 30 km深度角闪岩 

V 5.85 Q ’ 6.1O一一 100—11n …… : 6.30 180.-,270 6.50 51C Z 卜4‘ : 6.70 33 00 

长/km 

图2纳木湖至莎马达地壳结构图 Fig·2 M印of cI1.1sta[stmctore from Nam lake to Semada plro ̄le 

相主要岩类之一——角闪岩(即青藏高原壳内低速 层层位一种主要物质)变形实验研究来探讨以上问 题。 

1 变形实验 实验装置:采用固体介质三轴实验装置进行角 闪岩变形实验。 实验样品的制备:角闪岩样经鉴定,挑选新鲜、 粒度合适的样品磨制成直径10 l砌、高20 l砷圆柱 实验样品。 实验方法:据沈显杰研究[3】,青藏高原喜马拉雅 和拉萨一冈底斯两个地体显示了明显的热壳特征. 13个测区中3个地热区测定高于300 rIlW/rn2。两个 地体极有可能集中展示了陆壳汇聚型构造诱发热作 用的空间域。20—30 km深地壳温度约为900 ̄C。 据地层埋深20—30 km估算的压力值为450 550 MPa。参照这些结果,设计实验的温度、压力条件。 

2实验结果 (1)变形曲线及其特点: 图3为围压500 MPa、应变率5 X 10~/s条件 下,角闪岩常温及加温至800 1 000 ̄C的一组应力. 应变曲线。从图3中可明显看到这组曲线各有特 点。 图3角闪岩变形特征 Fig.3 The ddem ̄etlon behav ̄ 舳 hi 室温曲线:首段斜率上升,然后是线性弹性变形 阶段,以后便偏离直线进入非线性变形阶段。样品 达到峰值强度以后破裂,这时应力下降并延续了一 定时间,最后曲线变得平缓,出现稳定的摩擦滑动。 800 ̄c曲线:样品屈服以后,很快进入稳态蠕变。 1 000 ̄c曲线:样品屈服以后,非常快进入稳态 蠕变。 32 顾芷娟等/青藏高原地壳低速层的物理性质 (2)强度特征:表1为青藏高原角闪岩在室温、 角闪石与原样中角闪石相比,有明显变化(图5、图 800℃、1O00℃下抗压强度、摩擦强度变化值。 6)。 

表1角闪岩强度 Tablel 11Ie strm2th 0f锄mlh洳0lite 

从表1可见,角闪岩抗压强度、摩擦强度都随温 度升高而越来越小,图4可说明角闪岩抗压强度、摩 擦强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矗 巷 

古 

C 图4角闪岩强度-温度关系图 r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mperature of amphibolite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1)室温时角闪岩的抗压 强度大于摩擦强度,显示角闪岩脆性变形;800℃、1 000℃时角闪岩的抗压强度与摩擦强度一致,表明角 闪岩在这两个温度发生塑性变形。2)角闪岩强度随 温度升高明显下降,800℃时为350 MPa,1 O00℃时 为70 MPa。 

3微观分析 (1)显微镜鉴定:1 O00℃角闪岩中角闪石的常 规光学性质和原样中角闪石无重大变化。 (2)电子探针分析:1 000℃角闪岩中角闪石与 原样中角闪石,分析结果除未测H2O以外,其余化 学成分变化不明显。 (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800℃、l O00℃角闪岩中 

波数lena’’ 图5角闪岩中角闪石的水红外吸收谱带(原样) Fig.5 Inhaled al ̄orption spectrum band of water of amphibole in amphibolite( 瑚ry 8fllnple) 

波数/cm’ 图6角闪岩中角闪石的水红外吸收谱带 rig.6 Inhaled aI 0n speetnim band of water of amphibole in amphibolite 

从图中明显看到。未经加热的原样角闪石水吸 收谱带出现在3 100~3 700 cm~;而加热至800oC、 1 000oC时角闪石的水吸收谱带虽在同一区间仍有 显示,但幅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弱。1 000oC时幅度非 常小,这说明在800oC与1 000oC时角闪岩中角闪石 脱落了水,1 000oC时比800 ̄C脱落的多。 (4)角闪石光轴角变形分析:原样与不同实验温 度下的角闪石光轴角变形分析表明。800oC与 1 000oC时的角闪岩中角闪石比原样中角闪石分别 大3.5。与4.5。(平均值;用费氏锥光法测定,各300 个颗粒)。 (5)局部熔融分析:显微镜和各种配件联合使 用,对实验后的角闪石解理、颗粒之间裂隙等详细观 察,发现1 000oC角闪石发生了局部熔融。 以上各种微观分析表明,在围压50O MPa。温度 800oC时,角闪石没有发生相变。也没有熔融现象。 角闪岩塑性变形,强度下降到350 MPa。水的脱落 可能是角闪石光轴角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围压 500 MPa、温度1 000oC时,角闪石没有发生相变。角 闪岩塑性变形,强度下降到70 MPa,角闪石光轴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33 变形、局部熔融、水的脱落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工作q-得到了叶大年院士的指导,还得到了张 4 几点认识 釜 嘉 玲、另 婉林、卢敬之等同志的帮助’ 

实验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壳内低速层(深20 30 km)地压近似的条件下,角闪岩加温至800oC、 1 000cI=时,强度下降,发生塑性变形并呈现稳态蠕 变。物质在此温压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弱化,强度 降低,并有脱落的水参与,使此层位成为地壳中的软 弱带。这种软弱带易于形成层间滑动。此层位即低 速层,因而能成为上、下地壳差异形变的滑脱界面, 上部壳型断裂常在该处消亡,故成为青藏高原地震 分布的优势层位。 参考文献: l 肖序常,等.再论青藏高原的板块构造[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 报.1986,14:7—19. 2尹周勋,等.西藏高原亚东至当雄地带二维地壳结构的研究【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0,21:239—245. 3沈显杰,等.青藏高原南北地体壳幔热结构差异的大地热流证据 [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0,21:203—212. 4顾芷娟,等.壳内低速高导层成因初步探讨[J].中国科学,1995, 

25(1):108一ll2.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ustal Low—Velocity Layer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Gu Zhi—j ,PAN Yu-sheng2,ZHOU Yong2,WU Chun.min , YU Li ,SONG Chang-qingI,TAO ling-lingI (1.Institute ofCeology,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1o ̄29,China;2.Institute of ̄dogy, Chinese Academy ofSdences,& 10(1Y29,Ch/na) 

Abs缸叠ct:Deformation experiment of amphibole shows that.under conditions of pressure that is similar to the depth at which crustal low-velocity layer of the Qinghal—Xizang plateau is buried(20-30 km),and temperature heated to 800 ̄C and IO00 ̄C,amphibolite undergoes plastic—deformation and enters steady—creep strain states.Due to the plastic deforma- tion,weakening and stIength decline of rocks,and participation of water released from rocks,this zone becomes a weak interlayer in the crust and crustal low-velocity. Key words:deformation experiment of amphibolite;Qinghal—Xizang platea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