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56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新课课件2 中图版必修1

(质运3动)(yùn黄dòn河g)和中地理游要素水整体土性的流失严重,这对下游 地观引点 导区。学以生的北观方 察地多 分发 析貌的 发自 生(然在d现身ì象边m为的à案地o例理),会造成什么影响? 2现.象看,达图到学片以致分用的析目的。
造成图片所示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十七页,共20页。
生活经验:观察因外力作用形成的地 貌(dìmào)类型的野外景观。
学生心理特点:思维(sīwéi) 活跃
第四页,共20页。
最 近 发 展 区
获 得 新 知
小 组 合 作 探 究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自然地理景观图的分析、归类 和对比(duìbǐ),理解外力作用的主要表 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通过绘制和描述岩浆与沉积岩、岩浆 岩、变质岩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让学 生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 读图、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
第十八页,共20页。
板书构建(ɡòu jiàn) 点明主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
结板书,并点明:在内外力作用下岩 石圈的物质才会不停地循环运动。
第十九页,共20页。
板书设计
地壳运动
内 力 岩浆活动 作 用
第六页,共20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自然造物之美。 2.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jiàoyù),建 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的观点。
第七页,共20页。
[教学重、难点分析]
课标要求 (yāoqiú)
教材(jiàocái) 编排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共36张语文PPT课件

布置作业
•谢谢指导!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 地球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不停的 运动状态下,地表形态和内部结构 在不停地改造和演变着。岩石的形 成、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形 都是地壳变化的结果。
活动
• 请同学们观看下列图片,指出它们分 别是哪些地表形态?
• 思考图片中的那些地表形态的直接成因。
• 地球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 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 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
地壳运动
•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这
种变形保留在岩石中成为构造运动的 证据。
变质作用
•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 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 内动力的影响,是其矿物质成分、结 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统称
为变质作用。
•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成为变质岩
地壳运动——地震
• 岩层发生褶皱,就会出现高山和谷地 等地貌形态,所以褶皱是形成地貌形 态的基础。
褶皱
注: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地壳运动——断层
• 如果岩石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
石的强度,岩石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 裂构造。其中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 对位移的叫做断层。岩层断裂错开的面 叫断层面。
地壳运动——断层
• A、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 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 冷凝而结晶形成岩石。侵入岩:花岗岩。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56(1)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 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坚硬的岩石经过①作用变为碎屑物质,因此①为风化作用。
碎屑物质经过②作用离开原地到其他地方成为残积物,因此②为外力搬运作用。
【答案】 A读图,完成2~3题。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111】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C.④——地壳下沉D.⑤——高温熔化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所以②为外力作用。
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中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当岩浆喷出地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所以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答案】 2.A 3.A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m)。
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该地区的盛行风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5.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形为沙丘。
图中沙丘的西北侧坡度缓,所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第5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答案】 4.B 5.B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成因上与外力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7.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第6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
2020版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件中图版必修1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 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 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回答 2~3 题。
2.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A 由题意可知,“鼓浪石”位于海边,主要是海浪
3.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_高__低__不__平__,差异加大。 (2)外力作用: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_减__小___。
1.一般情况下,我国北方地区风力作用明显,南方地区流 水作用明显。( √ )
2.“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 或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 )
A.岩浆岩→岩浆
B.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
解析:D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故选 D。
7.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 化的。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沉积岩→重熔再生→新的变质岩 C.岩浆→喷出、冷却凝固作用→侵入岩 D.出露地表的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3.我国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被称为“风吹来的高原”, 是风力搬运的结果。( ×)
4.一般情况下,三大类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成岩浆,岩浆 也可以直接转化成三大类岩石。( ×)
5.形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和形成岩浆岩的冷却凝固作 用均属于外力作用。( ×)
6.三大类岩石中,可能发现化石的是沉积岩和变质岩。(× )
(3)搬运作用:指流水、__风____、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 形成的_碎__屑__物__质__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3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必修1

2.分类
项目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由_地__球__内__能___ 引起的
主要是由地球以外的 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_和重力 能等引起的
表现形式
_地__壳__运__动___、岩浆活 动、_变__质__作__用_
__风__化____、侵蚀、 _搬__运___、沉积等
配中图版 地理 必修 • 第1册
配中图版 地理 必修 • 第1册
2.教材第54页“图2-3-3褶皱形成示意”“图2-3-4褶皱作用形 成的山脉”
提示:注意从岩层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方 面分析褶皱。可以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面比较背 斜与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3.教材第54页“图2-3-5断层形成示意”“图2-3-6地垒、地堑 形成示意”
__________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__________的过
程碎。屑物质
沉积、堆积
配中图版 地理 必修 • 第1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循环过程
地质作用: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侵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配中图版 地理 必修 • 第1册
配中图版 地理 必修 • 第1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例证1】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①为现代沉积物,⑦为
含油层),完成(1)~(2)题。
配中图版 地理 必修 • 第1册
(1)适宜打井开采石油的地点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从图中信息判断,岩层②形成以后,该地依次发生的地质作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2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2。
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
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2.主要类型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判断1.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没有本质区别。
(×)2。
风蚀蘑菇和沙丘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3。
沙丘、沙陇、冲积扇、三角洲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结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3)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必修1

丙为岩浆活动,丁为重熔再生。主要由M(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长江三角洲。
答案:(1)B (2)A
►知识精讲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 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 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 模式图: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技法点拨
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技巧
(2)竹片向上弯曲部分代表________(地质构造),易形成
________(地貌),向下弯曲部分代表________(地质构造),
易形成________(地貌)。
栏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地球上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
目 链
接
部位是________。
8.实验总结与思考:
(1)做该实验,你认为除了用2中提供的材料外,还可用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C)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
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
作用而成
栏 目
链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
接
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
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在地表形态塑造方式中属于侵蚀作用的是( )
A.甲和丁
B.丙和丁
栏
目
A.乙和丙
D.甲和乙
链 接
解析:图甲是沙漠,风力沉积地貌;图乙是风蚀蘑菇,
为风蚀地貌;图丙是地下溶洞,为喀斯特地貌;图丁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 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坚硬的岩石经过①作用变为碎屑物质,因此①为风化作用。
碎屑物质经过②作用离开原地到其他地方成为残积物,因此②为外力搬运作用。
【答案】 A
读图,完成2~3题。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导学号:32980111】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地壳下沉D.⑤——高温熔化
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所以②为外力作用。
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中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当岩浆喷出地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所以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答案】 2.A 3.A
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m)。
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该地区的盛行风是( )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5.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形为沙丘。
图中沙丘的西北侧坡度缓,所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第5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答案】 4.B 5.B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成因上与外力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6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
华北平原则是流水从黄土高原上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故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堆积作用。
故①②对,③④错。
第7题,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故②③正确。
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故①④错。
【答案】 6.A 7.B
读图,完成下题。
8.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
A.V型谷B.冲积扇
C.河漫滩D.三角洲
【解析】H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
【答案】 B
9.读“某河道示意图”,完成(1)~(4)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其成因如何?
【导学号:32980112】
【解析】考查河流不同河段的侵蚀特征和堆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河流一般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口则因水流减慢形成河口三角洲,河流堆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答案】(1)A A是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
(2)砾石、砂、粉砂、黏土流水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C 处初为河口下游,后为河口上游,所以沉积物是越向上部,颗粒越大。
(3)北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水流的主流偏向右侧的南岸,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出现泥沙淤积。
(4)河口三角洲。
因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
[能力提升]
(2015·安徽高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下题。
10.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湄公河的入海口处,该处形成了湄公河三角洲,该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湄公河从上游进入下游后,地势变缓,水流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常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流水侵蚀往往形成峡谷,不会形成三角洲。
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 C
读“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2.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 )
A.河流含沙量增大B.坡面径流量增加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D.坡面下渗量增加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岩层上下的排列顺序可知①岩层形成最早,然后是③岩层,该岩层形成后又有②岩层的侵入,最后是④岩层的形成。
第12题,对比两图可以看出2000年植被增多,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坡面下渗量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坡面径流量减小。
【答案】11.B 12.D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均为河流堆积地貌,试比较两者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
【导学号:32980113】
(2)
(3)如果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新疆中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那么甲处适宜发展的农业是________。
如果在该地区地下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油井的合适位置是________(A、B、C)处。
(4)图示地区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
A.断层、褶皱、侵蚀、沉积
B.褶皱、断层、沉积、侵蚀
C.侵蚀、褶皱、沉积、断层
D.褶皱、断层、侵蚀、沉积
【解析】第(1)题,甲位于山前,是河流流出山口后冲积形成的冲积扇;乙位于河流
中下游地区,是河流冲积形成的广阔平原。
第(2)题,水往低处流,所以制约河流流向的因素是地势起伏。
第(3)题,新疆气候干旱,山前冲积扇受高山冰雪融水影响,水源丰富,可发展绿洲农业;油气资源往往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第(4)题,由断层线切断褶皱构造,可推断该地区先形成褶皱后断裂形成断层,由褶皱顶部岩层缺失,且上面存在沉积岩(或沉积物),可断定褶皱和断层发生后又遭受过外力侵蚀,后发生泥沙沉积。
【答案】(1)甲:扇形坡地(或冲积堆状) 河流流出山口处(山前地区) 乙:低缓(广阔)平坦(平原) 河流中下游地区
(2)地势起伏。
(3)绿洲(灌溉)农业 A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