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HV治疗现状和展望

合集下载

艾滋病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艾滋病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艾滋病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和公众面前的恶魔。

感染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会导致免疫系统衰弱,从而无法抵抗疾病和病毒的入侵,这也导致艾滋病成为一种致命的疾病。

虽然艾滋病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种病依然存在很大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现状在已有的治疗方案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ART可以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使病毒负载下降,从而使免疫系统得到提升。

虽然ART的效果非常好,但是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长期用药,这会使病人面临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恶心、胃痛、腹泻等。

此外,该疗法也会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这给治疗带来了挑战。

虽然ART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但是它并不能真正将病毒从人体中清除出去。

除了ART,科研人员还试图采用其他方法来治疗艾滋病。

例如,他们试图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消除病毒。

这些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寻找病毒入侵的新的隐蔽性区域和发展新型的药物来消除它们。

此外,科研人员还试图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创造免疫人类,以便于抵抗HIV的侵袭。

虽然这些方法还处在研究阶段,但它们给治疗带来了希望。

未来未来,艾滋病治疗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会。

在未来的一些年里,ART将继续作为主要治疗方案存在。

但是,随着新疗法的发展,ART可能会被其他治疗方法所取代。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将使治疗艾滋病变得更加彻底和自动化。

利用这一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实现在入侵人体前预先设计防御艾滋病病毒的基因序列。

这种方法可谓是革命性的,因为它不仅可以治疗艾滋病,还可以用来预防艾滋病。

除此之外,疫苗治疗也将成为未来治疗的一种选择。

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一种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抗生育中草药的抗HIV研究现状和展望

抗生育中草药的抗HIV研究现状和展望
物, 是一种高效的抗生 精药 。近 年来 的研究 主要 集中在减 少
合 物中, 穿心莲 内酯 和 1 4一脱氧 一1 ,2一二脱氢穿心莲 内酯 11 具有显 著的抗 H V活性 , 穿心莲 内酯 醚无抗 H V活性 , I 双 I 但 具有很强 的细胞毒活性 J 。其 中穿心莲 内酯可抑制 由 H V一 I
均产生耐药性 , 因此围绕耐药性 问题进 行了大 量的分 子机制
测棉酚可能是作 为逆转 录酶 的抑制剂在抑制 H V的复制中起 I 到作用 J 。总之 , 酚通 过对病毒 增殖过程 中的一 些关键 酶 棉 的抑制发挥了抗 H V的作用 。 I
2 .雷公藤及 昆明 山海 棠 。雷 公藤提 取物 可 以在 雄性 动
3 .穿心莲。穿心莲煎 剂均能 显 示明显 的终止 妊娠 的效 果, 对男性 精子 的形成 也有影 响。穿心 莲分离得 到 的所有化
H V病 毒的增殖经过侵入细胞 、 因转 录复制 、 I 基 子代病 毒 的装配 、 成熟 和释放 的几个过程 。其 中包膜 g l0糖 蛋 白在 p2 侵染 的过程 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 逆转 录酶的调节则在 H V病 I 毒 的复制 中必 不可 少。通过 对抗 生育 中草 药的 机制 研究 发 现, 它们可通 过对 于病 毒增 殖及基 因表达过 程 中关 键靶点 的 作用 , 抑制 H V病毒的再生 , I 起到抗 H V作用 。 I 1 .棉酚 。棉酚是从棉 花种子 中分离 出 的一种 酚类化 合
作用 而产生效果” 。 4 .苦瓜 。苦瓜具有抗 生育作 用 。19 90年 美国纽 约大学 SlaL e u n 等从葫芦科植物苦瓜种籽 中纯化的一种单 y i e —H ag v 链 核 糖 体 失 活 蛋 白 一M r为 30 0 的 苦 瓜 抗 H V 蛋 白 00 I ( P0 , MA 3 ) 因其可阻碍病 毒 D A的整合 而具有抗 H V一1活 N I 性。推测 M P 0抗 H V病 毒 的 主 要 机 制 为 : MA 3 A3 I ① P0对

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现况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现况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是STAUSS 在1949年通过电镜发现的。

它是一种双链闭环的小DNA 病毒,普遍存在人与动物,因只感染人而具有高度特异性。

根据病毒基因组DNA 序列的不同,可以将HPV 分成不同型别。

目前有超过400多型别的HPV 被发现,这些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是在皮肤及黏膜的上皮结构内进行复制,进而导致更广范围的病变。

有超过300多种的HPV 被临床医生及科研学者所研究,从这些研究来看,人群感染HPV 是非常普遍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HPV 与疾病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关注。

感染不同类型的HPV 病毒所导致的结局不同,长期感染高危型HPV 容易发生黏膜和皮肤的鳞状细胞癌,长期感染低危型HPV 病毒可以导致良性病变,但低危型的HPV 感染也可导致恶性肿瘤[1]。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是从疾病致病性的角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9.18.007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C2018019)通信作者:夏建红E⁃mail :xixixia58@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现况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李甜甜武丽吕霄夏建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511400)夏建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博士。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主任。

有20多年的妇女保健工作经验。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2009年至今,是全省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团队的主要负责人。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起草项目的技术方案和质量控制方案,负责项目全省的相关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妇女健康保健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妇科专委会阴道镜与宫颈病理学组委员。

【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是一种易感染表皮及黏膜鳞状上皮的病毒。

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第四常见的癌症,也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约有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其中约27万人因此丧生。

尽管已有预防性疫苗(如HPV疫苗)和筛查方法(如巴氏涂片检查),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研发有效的抗宫颈癌药物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当前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现状及未来趋势,并提出三个核心观点:一是基因治疗的潜力;二是免疫治疗的发展;三是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二、基因治疗的潜力2.1 基因突变与宫颈癌的关系宫颈癌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尤其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基因变异。

HP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干扰正常细胞周期调控,最终导致细胞癌变。

研究表明,高危型HPV的E6和E7蛋白通过降解抑癌蛋白p53和Rb,促进细胞周期的进行,从而引发宫颈癌。

因此,针对这些关键基因或蛋白的治疗策略具有巨大的潜力。

2.2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精准靶向基因突变提供了可能。

通过设计特定的导向RNA(gRNA),可以精确切割目标基因序列,从而实现基因敲除、修复或替换。

在宫颈癌治疗中,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HPV的E6和E7基因,或者修复因HPV感染导致的抑癌基因突变,有望从根本上抑制肿瘤的生长。

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三、免疫治疗的发展3.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

同样,在宫颈癌治疗中,PD1/PDL1抑制剂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PD1是T细胞表面的一个抑制性受体,当它与其配体PDL1结合时,会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减少免疫反应。

在宫颈癌患者中,肿瘤细胞往往通过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
维普资讯

5 ・ 4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 1 07年 月第 7 卷第 1 C i s R m d Ci ! u 期 hn e e ei e  ̄ l ! ! n
! ! ! :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的 药 物 治 疗 进 展
黎 文 良
血流动力学参数恶化但对 C F H 患者的病死率无影响 。然而临
床研究证实 , 长期 口服选择性磷酸二酯酶一 3抑制剂如米力农 , 尽管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由于心律失常性猝死的 但 发生率增加。 患者病死率也随之增加。长期持续服用强心药对 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潜在的危害。 洋地黄仍然是 目前临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研究 的进展 。 强心药在心力衰竭
治疗 中的地位 已发生 了显著改变。研究证实, 对于轻至 中度心 力衰竭患者而言 , 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发生率 的增加及潜 在的不 良反应 . 连续服用强心药是无必要的. 甚至是有害的。 另

心力衰竭时 , 心肌 的血管 紧张素转换 酶( C 活性增强 。 A E) 血管 紧张素受体密度增加 , 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增多 , 使心室重 塑加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C I类药物抑制心肌 A E) 的血管紧张素转换 , 使血管 紧张素产生减少 . 阻止心力衰竭 的
互作用 l 不 同利 尿钠肽的产生 、 2 ] 。 分泌类型 以及其清除率也 是
司力农等。 日本和其他一些 国家 , 此类药物一 直作 为注射用强
心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及慢性心力衰竭恶化阶段 的治疗( 维司
各 不相 同的_。给 C 3 ] HF患者 静脉注射利尿钠 肽 N sid , eit e 能 ri 降低肺 毛细血管楔嵌压和全身血管 阻力 。同时增加心搏 出量 和心脏指数 , 它能抑制血浆醛 固酮而不改变血浆肾素 、 甲肾 去 上腺素水平 。本药能增加 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 而不影响血 压和心率。最近美国食 品药品管理局( D 批 准 N s id 用 F A) eit e ri 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但多项研究中引起的过度低血压影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抗病毒药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多的选择。

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病毒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例如,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能够与病毒DNA或RNA结合,阻断病毒复制过程。

2. 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例如,干扰素能够激活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复制。

3. 病毒复制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

例如,HIV治疗中使用的反转录酶抑制剂能够阻断病毒的转录过程。

4. 病毒蛋白抑制剂: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和功能,干扰病毒的生命周期。

例如,蛋白酶抑制剂能够阻断病毒蛋白的剪切和活化过程。

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抗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病毒药物:1. 阿昔洛韦(Acyclovir):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

它通过与病毒DNA结合,抑制病毒的DNA合成和复制。

2. 奥司他韦(Oseltamivir):是一种针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

它能够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3. 利巴韦林(Ribaviri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

它通过干扰病毒的R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4. 依托奈韦(Etravirine):是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属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它能够抑制HIV的逆转录酶活性,阻断病毒的转录过程。

三、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病毒的深入研究,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1. 靶向治疗:越来越多的抗病毒药物开始采用靶向治疗策略,通过针对病毒的特定靶点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综述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综述

4联合抗病毒治疗

效干扰素 a 是干扰素 n 经化学修饰后通过延缓体内排泄、延
长半衰期、缩小干扰素 n体内血药峰谷浓度差,从而提高临床 疗效 ,且每周只用一次药。但 长效干扰素 能否提 高应答率 ,还 需进一步 临床试验。
2核苷类似物
学术界一致认为 ,包括拉米夫定 、泛昔洛韦、潘昔洛韦、 阿昔洛韦 、阿地福韦等在内的许多核苷类似物,因磷酸化具有 抗病毒活性而对细胞内 H V复制周期产生了不 同程度的抑 制作 B 用 ,即在细胞浓度极低情况下就会有效地抑制 H V复制和 减少 B 病毒数量 。本文仅以拉米夫定为代表。 作 为第 一 个 获 批准 为 口服 抗 H V 的药 物 ,拉 米 夫 定确 实 也 B 为推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的进程作出了贡献 。9 8 1 9 年底美国 F A D 批 准临床 应用 。大 量实 践经验结 果显示 ,用拉米 夫定治 疗后 }V N I —D A水平迅速下降 ,AT复常,H e g血清转换 ,肝组织炎 B L BA 症和纤维化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 。我 国 4 9例双盲随机对照长程 2 治疗研究,也证明拉米夫定对 H v复制有 明显抑制作用 。王耀 B 宗等 用 拉米夫定 10 m / 5 g 日,治疗慢性 H V感染 6 B 8例,共 6 个月, 其中肝 炎肝硬化 1 例, 8 血清 I V N t D A阴转率 10 . B A B 0% H eg 转阴 2 . % 3 1 ;病情逐渐稳定 ,慢性重肝 1 ,血清 H VN O例 BD A转 阴 率 10 ,H e g转阴 4 .% 0% BA 28 ,8例肝功能改善 ,这一结果说 明拉 米夫定治疗 H V复制期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肝有显著效果 。最 B 近我 国进行的 2 0 2 0例拉米夫定Ⅳ期临床试验证明,对有抗病毒 治疗指征的是≥1 ( 5k) 2岁 ≥3 g 的患儿可实施拉米夫定治疗,但 对 1 以下 儿 童 慢 性 乙 肝 的拉 米 夫 定 临床 研 究未 系 统 进 行 ,疗 2岁 效和安全性有待确定,故暂不推荐对 l 岁以下患者用拉米 夫定 2 治 疗

艾滋病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分析

艾滋病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分析
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全球现状
感染人数众多,防控形势严峻。
艾滋病治疗重要性
延缓病程进展
通过治疗降低病毒载量,提高免疫功能,延 缓病程进展至艾滋病期。
提高生活质量
有效治疗可减轻症状,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预防传播
治疗可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保护易感人群。
报告目的与结构
目的
分析艾滋病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 ,为制定更有效治疗策略提供依 据。
抗病毒药物
01
针对艾滋病病毒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干预,如融合抑制剂、
逆转录酶抑制剂等。
免疫调节药物
02
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效果,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治疗性疫苗等。
基因治疗
03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患者免疫系统缺陷,达到长期控制病
毒的目的。
个体化治疗方案优化
01
精准医疗
基于患者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依从 性。
艾滋病临床治疗现状 及进展分析
汇报人: 2023-12-03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 • 艾滋病临床治疗方法 • 艾滋病临床治疗进展与挑战 • 艾滋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艾滋病背景知识
艾滋病定义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 起。
难以根治
目前尚无彻底治愈艾滋病的方 法,患者需终身服药以控制病 情。
社会歧视与心理压力
艾滋病患者面临社会歧视和心 理压力,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
活质发新型抗病毒 药物,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治愈策略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抗HPV治疗:现况&展望在认识HPV为宫颈癌的病因至今已有25年,仍缺乏对HPV感染的有效治疗。

仅仅在最近几年开始特异性的针对HPV感染的靶向综合治疗。

对于HPV 诱导的病变传统的物理消融术如冷冻治疗,光疗,LEEP,激光锥切和局部放疗,通过切除与含有HPV的转化角化细胞相连的病变组织从而对局部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目前可获得的预防性疫苗可在暴露于病毒感染前接种从而阻止病毒入侵,现在开始研究治疗性的疫苗来治疗HPV感染。

此外,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和咪喹莫特被证实能诱发细胞因子来增强宿主对HPV感染的免疫。

另外,抗病毒方法如RNA干扰核苷酸类似物,抗氧化剂和中草药衍生物被证实具有抗HPV感染的治疗潜能。

这些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都得到测试。

非切除的抗HPV治疗手段不仅对于早期HPV病毒尚未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具有清除HPV的作用,而且对于在转化之后HPV致癌基因异常调节宿主细胞周期的阶段,对于病毒致癌基因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导言HPV基因型的多样性与其引起上皮增生病变的广谱性能力有关。

与HPV 感染相关的疾病在全球疾病中所占比例非常高,估计在所有癌症中大约有5.17%与HPV感染有关。

在HPV感染相关疾病中,宫颈癌作为世界女性第二常见癌症占首位。

乳头瘤病毒对不同器官部位的鳞状上皮细胞展现出高的细胞向性运动并与不同的临床疾病相关如良性的上皮增生性病变如疣,乳头瘤或浸润性癌症相关。

基于所致疾病类型,乳头瘤病毒被分为高危型(HR)和低危(LR)型。

HR-HPV(HPV16,18,31,39, 45, 51, 52, 56, 59, 66, 68, 69和73)通常与高级别病变和浸润性癌症相关,LR-HPV((HPV 6, 11, 40, 42, 43, 44, 54, 61, 70, 72, 81, CP6108)常见于低级别病变,生殖器或皮肤疣和尖锐湿疣。

目前大约有15种高危型HPV被认为对HPV导致的癌症有100%的作用。

其中HPV16和18是最普遍的致癌基因型,二者在HPV相关的癌症病变中占据80%。

特定的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尤其是16型和18型是CIN和宫颈癌发展的前提。

尽管如此,HPV感染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在感染之后,病毒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在病毒以非整合形式存在时导致低度宫颈病变发展,而发展为宫颈癌需要15—20年。

尽管HPV感染的自然历程表现出很大比例的自发性清除,高危型HPV感染持续一年或更久标志着进展为癌症的风险增高。

目前发现清除特定类型HPV感染需要大约2年的时间。

尽管HPV基因型,一个8kb的环形DNA,编码大约6个早期基因(E1, E2, E4, E5,E6 和E7) 和两个晚期基因(L1 和L2)。

HR-HPV的E6和E7在体外试验中能使人类鳞状上皮细胞永生化,这一发现建立了病毒在宫颈癌中的作用,病毒编码的E6和E7致癌蛋白与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相互作用。

生殖器部位的HPV的E7蛋白,同于腺病毒的E1A蛋白和多瘤病毒的大肿瘤抗原,能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抑制基因(pRB)形成复合体进而干扰pRB与E2F转录因子的结合,高危型HPV的E7蛋白如HPV16和18相比低危型HPV6型和11型的E7蛋白,与pRB结合的亲和力强10倍。

这种结合亲和力的差别与不同E7蛋白的转化潜能有关。

如同类人猿病毒40(SV40),大肿瘤抗原和腺病毒E1B,高危型HPV的E6蛋白能与P53蛋白形成复合体。

E6与P53的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是与一个称为E6AP的泛素连接酶一起形成一个三重复合物。

该三重复合物通过26S蛋白酶体的活化导致P53的泛素化和降解,从而使HPV感染的角化细胞中P53的半衰期降到20分钟以下。

E6和E7致癌特性的建立使得这些病毒基因成为抗HPV治疗的两个最重要的靶点。

HPV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重要的步骤,这为其病理性作用所必须且被认为是任何抗HPV治疗决策的潜在性靶点。

在HPV致病过程中,病毒的入侵是第一步,随后是它在上皮细胞中持续存在。

这两步使得病毒基因进入宿主细胞,是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的治疗介入的目标。

大部分病变中病毒作为游离基因存在并支持具有病毒基因表达紧密调节下的完全病毒复制周期。

第三步也是HPV 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步:HPV基因整合入宿主基因,这一步常在CIN3或更高级别病变中观察到。

整合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是E2 ORF的缺失和在整合之后对于E6和E7的表达和在角化细胞转化/永生化抑制的释放。

对于整合是否可逆也不明确。

HPV基因整合过程是向恶性进展的关键点。

第四步是分化上皮中病毒致癌基因转录子的表达和上调。

因为HPV基因表达与上皮分化相关并能被特定的细胞因子调节。

一些宿主细胞转录因子结合部位和角化细胞特异性增强子如AP-1, Sp1, NF-1, TEF-1, TEF-2, Oct-1, AP-2, KRF-1,YY1, STAT3和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在HPV的上游调控区域被识别,这些决定病毒基因表达的特定细胞类型和HPV的组织向性。

所有四个步骤提供了干扰HPV生命周期的途径,因此代表了抗HPV治疗发展的靶点。

目前的治疗方法A 传统的治疗方法即使明确了HPV和宫颈癌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HPV存在与否对于治疗措施的制定并没有起到作用。

这些治疗方式主要是抗癌而不是抗病毒。

现在存在一些治疗HPV相关疾病的方法。

这些方法本质上是切除,其目的是去除病变而不是特异性的靶向抗HPV感染。

这些治疗即使有效但是仅能用于可察觉的病变而且并不一定能消除HPV感染。

一些治疗存在显著的并发症如异常流液,出血,宫颈粘连(狭窄)和部分病例中宫颈机能不全和盆腔感染。

即使治疗有效,所有的治疗都有高达10%的复发率。

一项旨在研究CIN3中HPV感染状态与锥切有效性的研究中发现所有复发病例中持续性HPV感染很可能是由于阳性的切除边界所致。

因此。

这些研究强调在CIN3锥切后有持续性HPV感染的病人具有增高的复发风险需要加强随访。

在阴道镜出现之前,对于CIN病变认为必须切除子宫切除。

但是大多数病例中CIN病变并不进展为浸润癌。

因此对于CIN,子宫切除是不必要的且为过度治疗。

同时,对于浸润性癌的管理发展很慢,通常是伴随切除原发肿瘤的标准的放疗或化疗。

另一方面,推荐CIN1仅当其进展为更高病变才需治疗,否则应该随访。

在这些病例中,推荐HPV检测辅助细胞学来判别疾病进展的风险和决定病变的选择性切除。

在这些病例中,抗HPV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B 可选治疗细胞毒性药物对于生殖器疣,切除是首选,但在美国欧洲细胞毒性化合和5-氟尿嘧啶。

这些治疗大部分表现出缺乏或不一致的抗HPV的剂量反应。

目前,2个最常见的用于治疗包括宫颈癌的多种癌症的抗癌药物:三氧化二砷和卡波泊被发现对两个最重要的转录因子,AP-1和NF-KB具有靶向作用,从而通过活化HPV URR,在HPV致癌蛋白E6和E7的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的抗病毒作用正在研究之中。

光力学治疗(PDT):PDT是一个用于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新治疗方法,也可用于一些非癌疾病。

通过使用调到光敏剂分子的适当的吸收带的可见光,活化位于瘤变部位的非毒性光敏剂达到对PTD的治疗反应。

产生的没有细胞毒性的物质如单线态氧,后者引起局部的光氧反应、细胞破坏和肿瘤细胞毁灭从而诱发周边效应和激活宿主免疫。

局部给药的PDT被认为最适用于CIN和VIN,但是临床对5-氨基乙酰丙酸的试验变现出不同的结果。

虽然PDT对于各个小组不是同等有效,但是对于尖锐湿疣和上皮内瘤变,PDT与传统治疗如冷到锥切同等有效,且PDT没有大量宫颈基质的破坏,因此降低了发生宫颈机能不全的风险,但是对于HPV的消除能力与切除治疗相同。

随后的研究表明PDT 是一个有前途的治疗措施,因为在随访中发现的HPV感染是由于再次感染。

免疫治疗:干扰素是唯一获得许可用于治疗良性HPV相关疾病的抗病毒药物。

IFN-a IFN-β和IFN-r均被检测是否能治疗尖锐湿疣。

大部分信息证实IFN-a各种给药途径均有效,给药时间和剂量均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

在肉眼可见病变的尖锐湿疣病人切除病变后,随后给予皮下局部的IFN-a,其复发率下降。

对于IFNs治疗HPV相关的瘤变和癌尚缺乏数据。

联合IFN-a和类视黄醇治疗宫颈癌表现出有前途。

在HPV阳性肿瘤细胞系中,联合IFN-a与类视黄醇表现出促进抗血管生成作用和上调HLA1类和细胞粘附分子ICAM-1的作用,但未探讨其联合抗病毒作用。

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IFN-a对于HPV11复制不起作用。

这些治疗非常昂贵,且效用有限,不推荐其用于高级别HPV相关病变的常规临床治疗。

除了直接注射干扰素,免疫调节因子,如imidazoquinolone能诱发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用于增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先天免疫。

咪喹莫特,作为imidazoquinolone复合物的一种,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对由于外在的HPV 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有疗效且安全。

这一类化合物形成细胞因子环境,激活树突状细胞迁移并导致Th1型反应。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宫颈癌病人的淋巴结中的HPV特异性CD4+调节T细胞能抑制增殖和抑制反应性T细胞产生IFN γ & IL-2细胞因子,可能是这些化合物能拮抗调节T细胞。

未来的治疗方式HPV生物学最重要的事件是在临床试验中制造出强有力的预防性抗HPV 疫苗:美国Merck公司的Gardasil,比利时葛兰素史克公司的Cervarix。

尽管如此,仍存在一系列的限制如疫苗的花费、在目标人群中的有效性、性别选择和免疫年龄阻碍了它在最近的将来有效地广泛应用。

回顾这些制约因素,探索HPV感染的控制方式和对宫颈癌及其它HPV相关癌前和癌病变管理方式至关重要。

现已有一些研究在探索针对病毒感染各个不同阶段的有效靶向治疗,如针对病毒入侵,病毒潜伏,病毒复制和致癌基因的表达。

基于低级别和高级别病变中病毒活性是不同的,治疗方式也应该不一样并应对治疗的病变级别具有特异性。

低级别病变通常是同性质的、基因稳定的,病毒复制是自由随意的。

在一个免疫活性个体,治疗目的是解决这些病变,阻止病毒入侵、复制和潜伏,达到没有复发的目的。

而高级别病变是异质的,遗传不稳定的,病毒复制相对不活跃但是表达致癌蛋白。

因此,需通过促进抗HPV免疫或者RNA干扰或转录失活病毒致癌基因的表达。

未来的治疗方式应分为治疗性疫苗,抗逆转录病毒,天然/中草药衍生物。

许多这些治疗正处于临床评估的后期阶段。

A 治疗性HPV疫苗具有病毒样颗粒(VLP)的疫苗如Gardasil 和Cervarix对预防HPV感染有效但是缺乏治疗作用。

基于HPV16在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治疗性HPV疫苗都直接针对抗HPV致癌基因E6和E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