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中权臣“矫诏”说辨析
庚子事变前后的晚清君臣博弈

庚子事变前后的晚清君臣博弈
李华文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6(034)002
【摘要】庚子事变是清末十年历史剧变的肇始,其不仅是中外之间的一次激烈交锋,也是国内各派政治势力间的一次集体大博弈。
无论是清廷中枢还是地方督抚,均在此间再三考量,以图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所谓的国家天下则被置于次要地位。
传统的君臣伦理“外衣”在事变前后被各派撕扯得破烂不堪,但同时又维持了表面的仪式,以致展现出一幅“同舟共济”的政治假象。
【总页数】5页(P139-142,146)
【作者】李华文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
【相关文献】
1.晚清庚子事变的诗歌抒写
2.圣德与臣节:廷杖所见明代君臣之间的名誉博弈
3.圣德与臣节:廷杖所见明代君臣之间的名誉博弈
4.晚清政治变革中的议院与君臣之纲关系论——关于晚清政治变革之可能性探究
5.帝王心术与君臣博弈:阿桂、和珅的权力之争与现实镜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庚子事变中被杀五大臣研究

庚子事变中被杀五大臣研究【摘要】:本文将庚子事变中的五大臣(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联元、立山)“被杀”事件放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分析被杀的五大臣在庚子事变中对内主张镇压义和团、对外主张避战求和的动因,并对五大臣的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揭示在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情势下理性爱国的重要性。
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述五大臣被杀前思想观念和社会经历,探索庚子事变前后他们言论与作为的内在联系,下编综述五大臣被杀的背景、原因、影响及死后平反,在此基础上对五大臣被杀现象作历史思考。
最后对广为流传的“三疏”作出考证和分析。
各章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历八国以将周,使四方而不辱”——许景澄。
许景澄在公使任上,参与了中法战争、中同战争及中俄西北、东北边境的交涉,亲身体会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既狼狈为奸又矛盾重重,同时,感受到中西之间的差距,提倡洋务改革,参与建设海军。
11年的外交经历使他对国际形势有更多的了解,养成了坚韧、理智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素性慷直,无所欺隐”——袁昶。
近10年的总理衙门和近6年的安徽徽宁池太广道任上的仕官经历,使袁昶更多地了解时务与民情。
他勇于进谏,主张“修明内政,慎重邦交”,这与他在庚子事变期间御前会议上大胆直谏,主张“剿拳和洋”的立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章“凡事斟酌于疑似之间,筹度于安危之计”——徐用仪。
徐用仪京官生涯近四十年,既为“王佐”,又为“鬼使”,升迁至速,是“甲申变枢”后后党重要成员。
他在庚子年问反对开战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避战主和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四章两位满臣——联元、立山。
联元、立山同情变法,坚持与开明汉族官僚交往,善于与洋人打交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这些与他们后来在御前会议上没有依附载漪、刚毅等人的主抚开战有很大的关联。
第五章前所未有的“危局”。
甲午战后,内忧外患,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
一方面,甲午——戊戌后,清廷枢、译两署发生了人员变动,另一方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瓜分传闻甚嚣尘上,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加剧了时局的动荡。
历史趣谈庚子国变 义和团庚子国变是如何引发的背景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庚子国变义和团庚子国变是如何引发的背景原因导语:义和团起于山东,初以拜神练拳为主,后因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
戊戌政变后,慈禧义和团起于山东,初以拜神练拳为主,后因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
戊戌政变后,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鲁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
直隶总督裕禄最初反对义和团,认为拳民乃恃众戕官之乱贼,应严行剿捕,以免致巨患。
然而慈禧不允,裕禄逢迎上意,改变态度,招拳民“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宾之礼,并向清廷保荐拳民可用,时义和团大批人马在涿洲、保定一带拆铁路、毁铁路,局势严重。
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间,竟有十万之众入京,太后召见拳民首领,言多奖励,从此亲贵争相信从,庙宇府第,遍设坛场,拳民出入宫禁,横行无忌,大肆烧杀,北京陷入疯狂混乱中。
1898年夏天,慈禧太后废除了光绪皇帝尝试推行了103天的新政,再次剥夺了光绪的权力,并将他幽禁在了这里。
光绪被幽禁后不久,慈禧便开始考虑要废黜他,但这却遭到各国一致拒绝,皇帝的“废立”也是举国震惊的大事,慈禧的决定在清政府内部也遭到了反对。
最后,在大多数人的反对下,“废帝”一事不得不搁置了下来。
慈禧想用大阿哥取代光绪是想继续控制政权,但外国人的干涉导致废帝计划流产,使得慈禧认为外国人干涉了她的家务,这加深了他们和慈禧的矛盾。
外国公使们在拒绝承认中国新皇帝的同时,向慈禧提出了一个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他们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其马上宣布镇压两个反对生活常识分享。
庚子事变中的张元济

庚子事变中的张元济
戴海斌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戊戌变法后,张元济“以被罪逐臣侨居海上”,及庚子事变爆发,颇留意于时政外交,并外化为书函文字,对秉权者有所建言.事变期间,聚集于上海的趋新士人群体表现活跃,不仅介入“东南互保”的酝酿和策动,而且对朝局走势多所谋划,张元济即为其中重要并具代表性的一人.观照其人政治观念的意义和限度,对了解当时士风民情颇具价值,而据其函札考订相关具体史实,亦可说明某些回忆性质文章中不准确之处.
【总页数】9页(P139-147)
【作者】戴海斌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5
【相关文献】
1.庚子事变中权臣“矫诏”说辨析
2.清末庚子事变中各派系忠君与爱国观念解析
3.论庚子事变中张之洞对两宫回京的因应
4.蔡友梅小说中"庚子事变"书写
5.庚子事变中基层官员的艰难应对
——以定兴知县罗正钧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力主“惩办祸首”主张探析

地 , 论所 请果 否 出于 至诚 , 可藉 回銮 之 说 以速 其 撤 兵 之 议 , 西 幸 欲 远 , 拂 各 国之 请 、 阻 就 款之 忱 。 无 正 倘 是 而
万一激 变 宗 旨, 洋兵 不撤 , 畿从 此 沦胥 矣 。 因此 朝 廷应 以西 幸 为 “ 计 ” “ 畿辅 稍定 , 京 ” 暂 ,俟 即行 回銮 。 并 免 朝 ”
死 恳求 , 任董军妄 动 , 能保住 使馆 , 勿 但 尚可徐 图挽 回。否则 , 大局 不堪设 想 。鸿 即只身赴 难 , 补益 , 毫无 乞速 代奏 。并提 议 由袁 “ 兵人都 , 出各使 。他 事 当可商 办等语 。 [( 一 钾 ” 率 救 ”4 椒 ]
袁世凯另单独上奏 , 除痛斥 围攻使馆 、 害外使 与教士贻害无穷外 , 戕 并请竭力保护各国公使 , 以图“ 转 圜” 聊 他还联衔李鸿章、 。儿 刘坤一 、 张之洞、 盛宣怀等奏请饬令各处保护洋商、 教士、 公使 , 并对克林德之
死, 表示 “ 实惋惜 ” “ 切 , 以见 中国敦 睦 , 一视 同仁 ” 6( 卜 ’ 护 公使 、 士主 张是 袁 世 凯 等东 南督 抚惩 办 。[ - 保 ] 教
①
作者简介 : 涛( 90一) 男 , 杨 17 , 河南省济源市人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 阳师范学 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 安
一
、
惩办祸 首为议 和先 决条件
早在 联军进 犯京 津 、 宫西幸 前 , 两 袁世 凯 即 已指 出义 和团与 甘军等 围攻教 堂 、 害 日、 杀 德外交 官 皆为 日后
大祸之端 。1 0 9 0年 6月 1 4日, 清廷 谕 旨向各 国宣 战前七 日, 凯 接到 函 电往来 一 直密 切 的盛宣 怀 的来 在 袁世
庚子国变与义和团运动

庚子国变与义和团运动庚子年,即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发生了庚子国变和义和团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磨难。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国变原因、义和团运动原因、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庚子国变和义和团运动。
一、历史背景庚子年,正值清朝光绪时期。
在此之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一系列改革试图振兴国家。
然而,这些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军阀割据和外国列强的侵略也让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脆弱。
二、国变原因庚子国变,指的是1900年5月底,郑蒲渠领导的义和团攻占北京城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遭到重创,皇帝被迫流亡。
国变的直接原因是义和团运动,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心存不满,而义和团运动把这种不满转化为对外国人和基督教徒的仇恨,导致了许多暴力事件。
当时,郑蒲渠领导的义和团攻占了北京城,杀害了很多外国人和基督教徒,此事引起了八国联军的愤怒,他们派遣军队入侵中国。
三、义和团运动原因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军阀割据、外国列强的侵略和贸易不平衡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痛苦。
同时,基督教的传播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是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基督教被看作异端邪说,它的传播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感变成了对基督教和外国人的仇恨。
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四、影响庚子国变和义和团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爆发的原因是中国的内忧外患。
中国在近代以来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弱国地位更加突出。
同时,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在逐渐积累,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典型特征,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解决。
其次,义和团运动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此时期存在的不同层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社会政治结构、宗教信仰、文化领域等等。
义和团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更是一场探索新中国“建国”的社会实践。
庚子粤督李鸿章“不奉诏”考辨——兼论东南互保之奠局

庚子粤督李鸿章“不奉诏”考辨——兼论东南互保之奠局尚小明【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年(卷),期】2022()2【摘要】庚子五月二十九日粤督李鸿章致盛宣怀电文中所谓“廿五矫诏,粤断不奉”,并非针对清廷五月二十五日“宣战”诏书,而是针对同日所发“集义民御外侮”谕旨。
该谕经袁世凯电转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及盛宣怀后,盛宣怀立即致电刘、张、李,主张不必“拘泥”该谕,同时提出与各国互保东南的“补救”方案。
张之洞率先对该方案表示支持,并加以补充,刘坤一随后跟进赞成,李鸿章则仅复以“廿五矫诏,粤断不奉”,未对互保方案表示意见。
而后经过盛宣怀居间在刘、张与李鸿章之间密集沟通,再加上刘坤一直接电李征询意见,李鸿章终于在上海道余联沅及盛宣怀等与各国驻沪领事最后协商东南互保约款前,表态愿意与刘、张采取一致行动。
中外互保东南原则达成后,刘坤一方收到荣禄寄来“宣战”电旨,并传给余联沅、盛宣怀。
在盛宣怀建议下,刘、张、李均主张坚持原议,东南互保大局由此奠定。
【总页数】12页(P149-160)【作者】尚小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6.7【相关文献】1.李显甫集诸李开李鱼川史事考辨--兼论魏收所谓的太和十年前"唯立宗主督护"2.张俊、杨沂中“奉诏”班师考辨3.王国维《题友人三十小像》本事与庚子变局之考辨——兼为其"笺注"纠谬正误4.王国维《题友人三十小像》本事与庚子变局之考辨——兼为其“笺注”纠谬正误5.《文选序》“以时代相次”不涉及作品辨——兼论以作品之作时考《文选》成书时间无实际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庚子事变中廷雍的表现及遭遇考察

【 近 代 华 北 历 史 文 化】
庚子事 变中廷雍的表现及遭遇考察
董 丛 林
(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 院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2 4 )
摘 要 : 在 清 末“ 庚 子 事 变” 中, 护 理 直 隶 总 督 廷 雍 在 省 城 保 定 被 外 国 占领 者 “ 审判” 处 死, 与 随 后 于 辛 丑 年 初 在 列 强胁 迫 下 由 清 方 自行 处 死 的“ 祸 首” 人 物毓 贤, 同为被指 纵容 反教“ 灭 洋” 而 被 处 极 刑 的地 方 大 员 。
第 1 9卷
第 6期
阿 广擂 电彩 夫 雩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Ra d i o & TV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1 9 No . 6
De c . 25, 2 01 4
2 0 1 4年 1 2月 2 5日
前 敌兵 败 , 于七 月 十二 日在津 北杨 村 自杀后 , 不 日廷 雍 即受 命暂 行 护 理 总督 。作 为 直 隶要 员 , 他 在庚 子 事 变 中多有 谋议 , 像《 保 护 传 教 四条 》 ①, 他 就 是 主要
拟 议 者 之 一 。从 涉 教 态 度 看 , 他 尽 管 有 明 显 的 排教
时 间里 , 致 行在 军机 处 的一 电报 中说 “ 闻 已照西 法用
枪 击 毙” @ 。不 过 , 应注意这个 “ 闻” 字, 显 然 表 示 只
是 听 说 而 已。而 他 的 另 一 电 报 中 , 在述出廷雍、 奎 恒、 王 占魁 三人 被“ 杀害” 后, 又特 别 言及 “ 王 占魁 被 枪死” ④, 似乎 排 除另 两人 的“ 被枪 死 ” 。 明确 持 斩 杀 说 的史料根 据 也有许 多 。像 胡思 敬说廷 雍 被诘 问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 于“ 矫诏” 的不 同记 载
光 绪二 十 六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六 日, 清廷 宣布 :
可谓 是 “ 非 同寻常 ” , 内外公 然 撕 破 脸惹 来 朝 野议
二十九 1 3, 盛宣怀致 电李、 张、 刘等人 : “ 初十 以后 , 朝政皆为拳党把持 , 文告恐有非两宫所 自出 者” , 暗示两宫受 到载漪辈威胁 , 所颁布上谕 系 有违 两宫 之意 的矫 诏 。 接 到荣 禄告 知李 鸿 章 “ 对 北 京 的谕 旨不 必 继
这些其他大员心知肚明却讳莫如深 的话 , 无疑起 到榜样作用 。六月初三 1 3, 盛宣怀寄电各 国钦使 ;
收稿 日期 :2 0 1 4—1 1—1 6 作者简介 :徐笑运 , 女, 江苏盐城人 ,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庚 子 事 变 中权 臣 “ 矫诏 " 说 辨 析
徐 笑 运
(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庚子事变中的权臣“ 矫诏” 说曾经沸沸扬扬 , 不同版本的“ 矫诏 ” 说扮演着不同 的角色 。东南 督抚将 “ 矫诏 ”
说之 出口, 作为维护东南和局、 对抗朝 旨的“ 正 当” 武器 ; 列强附 和“ 矫诏 ” 说 出于在华利 益考虑 ; 报 刊时论发扬 “ 矫诏” 说
以及英 、 德、 俄、 3 1 等 国调兵情形汇报的电文后 , 次 日复 电 重 申 “ 国事 竟 为若 辈把 持 , 外 臣 焦 急 而 已” ¨ 3 J 5 。二 十 八 1 3, 李 在 寄 电驻 英 公 使 罗 丰 禄 ,
直 言不讳 “ 事 由端 、 刚主持 , 与鄙 意龃龉 , 不 可 救 药, 奈何 ! ” m
2 0 1 5年 8月 第3 4卷 第 4期
安庆 师范 学院 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An q i n g T e a c h e m C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 本年夏间, 拳匪衅起 ……首祸诸人竟 于事机纷 扰之际, 乘间矫擅 , 非 出朝廷之意……著 内阁将五 月二 十 四 日以后 、 七 月二 十 1 3以前谕 旨汇呈 , 听候
查明, 将矫 擅妄 传各 谕 旨提 出销 除 , 以重 纶音 以昭 信史 。 ” 上谕 赫然 出现 “ 销除” 矫 诏 的字 样 , 给 此 前 的
“ 矫诏” 说蒙上了一层看似 “ 正 当性 ” 、 “ 合 法性” 的色 彩 , 个 中缘 由亦变得 错综 复杂 。 中法 战争 、 甲午 战败 以来 , 清 政府 的外交 多 软 弱被动 , 但在庚 子年间清政府却 突然要与 列强 “ 大 张挞伐 , 一 决雌 雄 ” _ 2 J 1 阳, 这一仇洋、 抗 洋 之举
续 予 以重 视 ” 的消 息后 , 李 于二 十 九 1 3寄 电盛 宣怀 : “ 二 十 五矫诏 , 粤 断 不奉 , 所 谓 乱命 也 。 ” [ 3 ] 7 5 并且 授 意盛 将 此 电密致 刘 坤 一 、 张 之 洞 。作 为 臣
子, 疑上 并抗 旨 , 乃大 逆不 道 。一 向老成 持重 的李
Au g . 2 01 5
Vo1 . 3 4 N0. 4
网络出版时间 : 2 0 1 5— 0 8— 2 0 1 2: 5 5
网络 出版地址 : h t t p: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3 4 . 1 0 0 5 . C. 2 0 1 5 0 8 2 0 . 1 2 5 5 . 0 2 8 . h t ml
为东南互保运动造势 ; 清廷 自身接过“ 矫诏 ” 大旗 , 作为 自解工具。然而“ 矫诏 ” 这一伪命题正是 因为不同阶层的利用而喧
嚣一 时。
关键词 :庚子事变 ;权臣 ;矫诏 ;慈禧 中图分类号 :K 2 5 6 . 7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 0 . 1 3 7 5 7 / j . c n k i . c n 3 4—1 05 / c . 2 0 1 5 . 0 4 . 0 2 8 文章编号 :1 0 0 3-4 7 3 0 ( 2 0 1 5 ) 0 4- 0 1 1 3一o 4
论纷纷 , 矫诏一说看似发源于此。 史料 显 示 , “ 矫诏 ” 说 首 先 源 于 地 方 督 抚 大
员 。庚子 年 五月 十 四 1 3, 李鸿 章速 寄 电报 于译署 ,
鸿章出奇地明快干脆 、 脱 口说出“ 矫诏” 、 “ 乱命 ” ,
称: “ 中国危亡 即在旦 夕 , 应请 中堂 电奏皇太后 , 务须将各使馆保护万全 , 并宣明凡有 臣工仇视洋
1 9 0 0年 , 庚 子 国变 震 惊 内外 , 史 实 的背 后 却 有 着一 段鲜 为人 知 的“ 矫诏 ” 风 波 。何 为 “ 矫诏 ” ? 为何 “ 矫诏” ?“ 矫诏” 目的何 在 ?学 界 尚无 专 论 。
人之条陈 , 朝廷必不为所摇惑云云。 ” 【 _ 3 J 4 ¨ ‘ 中堂”
是 慈禧 的 心腹荣 禄 , 请其代 奏 , 无异 与实 际主政 者 慈禧直 接 陈述利 弊 。十六 1 3, 李鸿 章寄 电盛宣 怀 ,
本文试图追根溯源 , 辨析不 同版本 的“ 矫诏” , 厘 清 这一 历史 事件 的来 龙去 脉 。
一
感慨“ 国事太乱 , 政出多门, 鄙人何能为力” _ 3 J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