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复习重点
岩石学重点

1、岩石: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
2、分三类:(1).岩浆岩:它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也称为火成岩。
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2).沉积岩:它是由地壳风化产物、生物有关物质、火山碎屑物等,在外营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
如砂岩、灰岩。
(3).变质岩: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
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统称为结晶岩。
3、三大岩类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变质岩经风化、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可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重结晶、交代、碎裂等),可转变为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经重熔作用可形成岩浆,冷凝为岩浆岩。
二、岩浆的概念1、岩浆: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体。
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化学组成、高温、能够流动。
2、岩浆作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其挥发分及地质应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的复杂过程。
按其侵入在地壳之中或喷出地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喷出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3、硅铝矿物和铁镁矿物:硅铝矿物:SiO2和Al2O3含量较高,不含铁镁。
如石英、长石类及似长石类,这些矿物颜色均较浅,所以又叫浅色矿物。
铁镁矿物:FeO与MgO含量较高,SiO2含量较低,如橄榄石、辉石类、角闪石类及黑云母类等,这些矿物颜色一般较深,所以又叫暗色矿物。
三、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产状:指岩浆岩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以及他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和构造环境、岩浆上升和活动方式等。
岩脉:是一种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切穿围岩层理、片理的板状侵入体。
1、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包括玻璃)相互关系。
岩石学 复习题 考试重点

岩石:天然产出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熔融体。
岩浆的粘度:岩浆流动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粘度,粘度越大,岩浆越难流动,其单位是Pa·s,称为帕斯卡秒。
岩浆的粘度与岩浆成分、温度、压力及挥发分含量等因素有关。
岩浆成分中对岩浆影响最大的是SiO2的含量,SiO2的含量越高,粘度越大,所以基性岩浆粘度小,流速快,酸性岩浆粘度大,流速慢。
温度高,压力低,粘度低;温度低,压力大,粘度大。
岩浆岩成因:部分熔融 1温度的升高:接近于熔融温度时的岩石由于温度进一步升高就会发生熔融,一般来说,易熔的低熔物质先熔融,而难熔的后熔,所以,在一定温压下熔融作用总是局部的部分熔融。
一旦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熔浆之后,由于重力‘、应力等因素,较轻的、活动性大的熔体就会向低压区移聚,形成岩浆房。
2压力的降低:在深处由于压力大,温度虽很高,但不一定能导致岩石的熔融,因为岩石体系的初始熔融温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大。
但若因构造断裂,导致压力突然降低,就有可能达到初熔温度,使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
3成分变化:由于水和CO2等流体加入上地幔中,可使岩石初始熔融温度大为降低,产生岩浆。
岩浆分异作用:原来成分均一的母岩浆﹐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及岩浆岩的作用。
分为:1熔离作用:原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分离成若干种成分不同、互不混溶的岩浆。
2扩散作用:在岩浆的活动过程中,由于不同部位散热不同,于是在熔体中产生温度梯度,难熔的高熔点组分会自发向温度低的部位扩散。
3气运作用:指岩浆所含的气体在岩浆分异过程中搬运和携带了某些组分一起运移,从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一种分异作用。
岩浆岩的结构:1按岩浆岩的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2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和肉眼可辨别程度分为: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 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2mm 细粒结构:颗粒直径2-0.2mm 微粒结构:颗粒直径<0.2mm3按照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连续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4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互相关系:交生结构(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包含结构或嵌晶结构填隙结构岩石中矿物的自行程度:自行粒状结构他行粒状结构半自行粒状结构岩浆岩三大岩类:橄榄岩-苦橄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闪长岩-安山岩岩浆岩化学元素包括:O, Si, Al, Fe, Mg, Ca, Na, K, Ti造岩氧化物。
(整理)岩石学重点

一、填空题1、沉积岩分类(P147)1)陆源碎屑岩类2)粘土岩类3)碳酸盐岩类4)其他岩类2、陆源碎屑岩结构碎屑颗粒特点形态碎屑颗粒本身的特点(粒度、球度、圆度、形状及颗粒表面特征)、胶结物的特点(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以及碎屑与胶结物之间的关系(胶结类型)(P152)3、胶结物的特点以及碎屑与胶结物之间的关系(P158)胶结物是指碎屑颗粒和杂基以外的化沉淀物质,通常是结晶的或非结晶的自生矿物,在碎屑岩中含量<50%,它对颗粒起胶结作用使之变成坚硬的岩石。
胶结物可以按照其结晶程度晶粒的相对大小和绝对大小分布的均匀性以及胶结物本身的组构特征等进行描述胶结物与碎颗粒之间的关系称为胶结类型或支撑性质分为1)基底式胶结2)孔隙式胶结3)接触式胶结4)溶蚀式胶结4、岩浆岩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P40)5、岩浆岩粘度的影响因素岩浆的粘度与岩浆成分、温度、压力及挥发分含量有关6、岩浆岩的结构、结晶程度(P17)岩浆岩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7、了解几大类典型岩石岩浆岩:橄榄石、金伯利岩、辉长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花岗岩、辉绿岩、花岗斑岩沉积岩:砾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白云岩、鲕粒灰岩变质岩:片麻岩、蛇纹岩、千枚岩、构造角砾岩、石英岩、眼球装混合岩、斑点板岩、板岩、大理岩、千糜岩、钙质矽卡岩8、岩浆岩按照自形结构节理结构分类?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9、花岗岩沉积岩石英砂岩?10、沉积岩流水搬运决定因素碎屑本身的特点(大小、形状、密度)、流水能量的大小(流速和流量)11、层理构造基本分类?12、沉积相的分类大陆相组海陆过渡相组海相组13、胶结的基本类型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溶蚀式胶结14、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作用方式类型基本分类有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作用是指在地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负荷压力)、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作用方式:重结晶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形和碎屑作用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其他类型的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洋底变质作用、叠加变质作用)基本分类: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混合岩、气液变质岩二、名词解释1、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其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2、沉积环境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条件有人认为沉积环境是沉积相的同义语3、沉积构造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普通岩石学复习要点

糜棱结构:矿物颗粒几乎全部被破碎成微粒状(或细粒至隐晶质),并在 应力作用下发生了矿物的韧性流变现象,破碎的微粒呈明显的 定向排列,形成明显的定向构造(条带/纹),其中可残留少量 稍大的矿物碎片(碎片常为石英、长石等),称糜棱结构。当 碎粒直径小于0.02mm时可称作超糜棱结构。
残缕结构:当较大的变晶矿物中包裹的细小矿物颗粒做平行定向排列,并 与变晶基质中的同种矿物断续相连的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称残缕结构。
普通岩石学复习提纲 1. 牢固掌握以下重要基本概念
折射率:光在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在另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 比。 折射定律: 双折射:光波射入非介质体中,除特殊的方向外,都会分解成振动方向相
互垂直、传播速度不同、相应折射率值不等的两种偏光的现象。 双折率:产生双折射现象时的两种偏光的折射率值之差。 光率体:表示光波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的振动方向与相应的折射率之间
分异作用:原始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影响下,依靠本身的演 化,分离成成分不同的岩浆作用。 熔离作用:指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冷却过程下分成几种成分不同相 互不混溶的派生岩浆。 重力分异作用:如果从岩浆中析出的晶体与周围岩浆之间存在在密度差,
而且岩浆的粘度较低时,只要有充分的时间,这些晶体就会在 岩浆中上升或下沉,分别集中,形成不同的岩浆,而且周围的 岩浆就会受损构成结晶的那些组分。 同化混染作用:炽热的岩浆与围岩发生反应或熔化围岩,而使岩浆成分 发生改变的作用。 变质因素:主要指的是引起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温度、 压力以及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变质结晶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的化学成分重新组合而形成新 矿物的作用。 重结晶作用:指原岩中的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致使 矿物形状、大小改变,而无新的矿物相形成的作用。 新生矿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残余矿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残留下来的原岩中不稳定的矿物。 稳定矿物:新生矿物、原生矿物对于一定的变质条件都是稳定存在的, 可统称为稳定矿物。 特征变质矿物:对指示原岩成分和变质作用性质,强度有特殊意义的矿 物。 等物理系列:指同一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其矿物共生组合的 不同,取决于原岩的化学成分。 等化学系列:具有同一原始化学成分的所有岩石,其中矿物共生的组合不 同是由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决定。 变质相:是指反映多种原岩成分,在一定的P、T条件下,与变质矿物组 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变质相系:在一个变质地区,温度的变化常常以一系列的变质相为特征, 因而可以用一系列的变质相来表示,这种系列可称为变质相 系。 碎裂结构:矿物的颗粒发生裂隙、裂开并且在微粒的接触处和裂开处被 破碎成许多小颗粒(也称碎边)。 变晶结构:岩石在固体状态下发生重结晶或者变质结晶所形成的结构。 变余结构:原岩在变质过程中,由于重结晶、变质结晶作用不完全,原岩 的结构特征部分残留下来,这时称为变余结构。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一、岩石的分类岩石按照其成因和组成特征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火成岩火成岩是地壳深部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根据其成因和结晶环境可以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发岩。
深成岩的结晶环境在地壳深部,例如花岗岩、辉石岩等;浅成岩的结晶环境在地壳浅部,例如安山岩、玄武岩等;喷发岩是火山活动喷发出来的岩浆凝固的产物,例如玄武岩、安山岩等。
2.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碎屑、沉积物和有机体在地表贮存形成,经过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沉积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陆相沉积岩和海相沉积岩。
陆相沉积岩是在陆地上形成的沉积岩,例如砂岩、页岩等;海相沉积岩是在海洋中形成的沉积岩,例如石灰岩、泥岩等。
3.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有的岩石发生了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构造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构造变质岩是在板块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片麻岩、辉岩等;接触变质岩是在火成岩与周围岩石接触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动力变质岩是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绿片岩、云母片岩等。
二、岩石的成因岩石的成因是指岩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在地质过程中,岩石的形成有多种成因,主要包括火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
1.火成作用火成岩是地壳深部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是由火成岩浆冷却、结晶和凝固形成的。
火山喷发活动是火成岩形成的主要过程,火山口的火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等都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2.沉积作用沉积岩是由陆地上或海洋中的岩屑、碎屑、沉积物和有机体在地表贮存形成。
沉积作用是陆地和海洋中岩屑和沉积物经过沉积、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沉积岩的过程。
3.变质作用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有的岩石发生了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是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化学和结构的变化形成的,通常发生在板块构造作用和构造变形过程中。
三、岩石的变质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化学等条件作用下,发生了矿物成分、结构和组成的变化。
岩石学复习资料全

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岩浆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由深处侵入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并经过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2.岩浆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产状主要是指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以与侵入时的构造环境等等。
3.斑状结构: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其中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
4.条带状构造:石的颜色、成分或结构不同的平行条带交替而出现的构造。
5.变质岩的结构:由岩石组分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等反映的岩石构成方式,它着重于矿物个体的性质和特征。
6.花岗结构:在花岗岩类岩石中,暗色铁镁矿物和斜长石相对为自形,碱性长石大多为半自形,而石英为它形晶充填于不规则结晶间隙中,这种大部分矿物的半自形粒状结构称为花岗结构。
7.岩浆的结晶作用:岩浆中各种离子和络阴离子团围绕一些结晶中心,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并按照一定的结晶顺序结晶出各种晶体矿物的作用。
8.气化水热液变质作用: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这些溶液既可来自岩浆体的挥发份,也可来自地壳与岩浆体无关的区域性分布的热水。
9.暗色矿物:带有深暗不同的各种颜色,在成分上富含Fe、Mg的硅酸盐矿物。
10.岩浆:在地下深处形成的,含有挥发物质的、高温、高压、炽热而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11.变质作用:由于地球力作用而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原有岩石的化学组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转化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12.变晶结构:是指原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以固态方式使原来的物质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结构类型。
二,填空题:1.按岩浆岩生成环境不同,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
2.按照矿物的颜色,可分为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而色率是指:岩石中暗色矿物所占百分含量,是岩浆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标志之一。
3.根据矿物在岩浆分类和命名中的作用,可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
岩石学复习重点

岩石学复习重点岩石学复习重点岩浆岩部分1.岩浆的概念、岩浆的成分(主要成分,挥发份),挥发份存在的意义(降低岩浆粘度和矿物的熔点),不同成分岩浆的温度范围(基性、中性、酸性),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氧化物,挥发份,温度)(1)岩浆的概念:是地球内部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2)岩浆的成分:①主要成分——O, Si, Al, Fe, Mg, Ca, K, Na, Mn, P②挥发份———H2O, CO2, SO2, O2, N2, H2, 其中水60-90%挥发份的作用:A. 降低粘度,使得岩浆易于流动B. 可以降低矿物的熔点,延长结晶时间,甚至结晶出含有挥发份的矿物(3)不同成分岩浆的温度范围:一般温度范围:600-1200°C;不同深度——火山口愈深,愈高温;不同含水性——含水多,则温度低①基性岩浆:1000-1200°C②中性岩浆:900-1000°C③酸性岩浆:600-700°C(4)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①成分(氧化物)——SiO2,Al2O3增加,粘度增加②温度-增加可降低粘度③挥发份-含量高,降低粘度2. 岩浆岩中矿物按含量划分(主要矿物/决定大类划分、次要矿物/决定种属、副矿物),按成分和颜色划分(硅铝/铁镁矿物或浅色/暗色矿物),色率的定义(1)按含量划分:①主要矿物——含量多,是划分岩石大类的依据②次要矿物——含量较少,<15%, 是划分种属依据③副矿物——很少,<1%,对岩石定名不起作用,如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等(2)按成分和颜色划分:①硅铝矿物(浅色矿物):SiO2和Al2O3高,不含FeO和MgO;石英,长石类,似长石类②铁镁矿物(暗色矿物):FeO和MgO高,SiO2含量低;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3)色率:暗色矿物在火成岩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体积百分数)3. 岩浆岩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类型变化中,SiO的范围、硅铝矿物、铁2镁矿物、颜色、色率、酸性程度和基性程度是如何变化的?(见表1-1)4. 岩浆岩中最主要的7种造岩矿物(橄,辉,角、黑,斜,钾,石英)(见图1-1)5.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1)结构:岩石的组成部分(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2)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6. 岩浆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绝对大小、相对大小、矿物自形程度分别分成几种类型(1)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2)按矿物绝对大小:显晶质结构(伟晶结构>10 mm、粗粒结构>5 mm、中粒结构5-2 mm、细粒结构2-0.2 mm、微粒结构<0.2 mm),隐晶质结构(3)按矿物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斑晶+隐晶质或玻璃质)、似斑状结构(斑晶+显晶质)(4)按矿物自形程度: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它形结构(5)组成岩石颗粒的相互关系: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嵌晶结构7. 岩浆岩的构造的主要类型(块状、斑杂、带状、气孔和杏仁,流纹、枕状等)快状构造、斑杂构造、带状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流纹构造、珍珠构造、石泡构造、枕状构造、流面和流线构造、柱状节理8. 岩浆岩的产状概念,侵入岩的6种产状,喷出岩的3种产状(1)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的大小、形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的地质构造环境、距离地表的深度等。
岩石力学复习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1.1、岩体: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含有诸如裂隙、节理、层理、断层等不连续的结构面组成的现场岩石,它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体。
2.1、岩石的渗透性:在一定的水力梯度或压力作用下,有压水可以透过岩石的孔隙或裂隙流动。
岩石这种能透水的能力称为岩石渗透性。
2.2、结构体:结构体是不同产状和不同规模结构面相互切割而形成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岩石块体。
2.3、结构面的类型: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2.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2.5、RQD概念:用来表示岩体良好度的一种方法。
根据修正的岩芯采取率来决定的。
2.6、RMR法评价岩体的方法:该分类系统由完整岩石强度、RQD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及地下水状况5类指标组成。
具体做法为:(1)根据各类指标的数值,逐次计分,求和得总分RMR值(P27页表2-10);(2)根据节理、裂隙的产状变化对RMR的初值加以修正(P27页表2-11),以强调节理、裂隙对岩体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
3.1、脆性破坏、塑性(延性)破坏、弱面剪切破坏的基本概念;脆性破坏:岩石发生破坏时,无显著变形,声响明显,一般发生在单轴或低围压坚硬岩石(岩爆)。
塑形破坏:岩石发生破坏时,变形较大,有明显的“剪胀”效应,一般发生在较软弱岩石或高围压坚硬岩石。
沿软弱结构面(原生)剪切破坏:由于岩层中存在节理、裂隙、层理、软弱夹层等软弱结构面,岩层整体性受到破坏;在外荷载作用下,当结构面上的剪应力大于该面上的强度时,岩体发生沿弱面的剪切破坏。
3.2、影响岩石抗压强度的因素;矿物成分、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胶结情况、生成条件、风化作用、密度、水的作用、试件形状和尺寸、加载速率。
3.3、形态效应和尺寸效应的含义;因应力集中,通常圆柱形试件的强度高于棱柱形试件的强度。
对于棱柱形试件,截面边长越多,其强度越高,这种影响称为形态效应。
岩石试件的尺寸越大,其强度越低,这一现象称为尺寸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岩部分1.岩浆的概念、岩浆的成分(主要成分,挥发份),挥发份存在的意义(降低岩浆粘度和矿物的熔点),不同成分岩浆的温度范围(基性、中性、酸性),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氧化物,挥发份,温度)(1)岩浆的概念:是地球内部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2)岩浆的成分:①主要成分——O, Si, Al, Fe, Mg, Ca, K, Na, Mn, P ②挥发份———H2O, CO2, SO2, O2, N2, H2, 其中水60-90%挥发份的作用: A. 降低粘度,使得岩浆易于流动; B. 可以降低矿物的熔点,延长结晶时间,甚至结晶出含有挥发份的矿物(3)不同成分岩浆的温度范围:一般温度范围:600-1200°C;不同深度——火山口愈深,愈高温;不同含水性——含水多,则温度低。
①基性岩浆:1000-1200°C ②中性岩浆:900-1000°C ③酸性岩浆:600-700°C (4)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①成分(氧化物)——SiO2,Al2O3增加,粘度增加②温度-增加可降低粘度③挥发份-含量高,降低粘度2.岩浆岩中矿物按含量划分(主要矿物/决定大类划分、次要矿物/决定种属、副矿物),按成分和颜色划分(硅铝/铁镁矿物或浅色/暗色矿物),色率的定义(1)按含量划分:①主要矿物——含量多,是划分岩石大类的依据, ②次要矿物——含量较少,<15%, 是划分种属依据, ③副矿物——很少,<1%,对岩石定名不起作用,如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等(2)按成分和颜色划分:①硅铝矿物(浅色矿物):SiO2和Al2O3高,不含FeO和MgO;石英,长石类,似长石类。
②铁镁矿物(暗色矿物):FeO和MgO高,SiO2含量低;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3)色率:暗色矿物在火成岩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体积百分数)。
3.岩浆岩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类型变化中,SiO 的范围、硅铝矿物、铁镁矿物、颜色、色率、酸性程度和基性程度是如何变化的?(见表1-1)4.岩浆岩中最主要的7种造岩矿物(橄,辉,角、黑,斜,钾,石英)(见图1-1)5.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1)结构:岩石的组成部分(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2)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
6.岩浆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绝对大小、相对大小、矿物自形程度分别分成几种类型(1)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2)按矿物绝对大小:显晶质结构(伟晶结构 >10 mm、粗粒结构 >5 mm、中粒结构 5-2 mm、细粒结构 2-0.2 mm、微粒结构<0.2 mm),隐晶质结构。
(3)按矿物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斑晶+隐晶质或玻璃质)、似斑状结构(斑晶+显晶质)。
(4)按矿物自形程度: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它形结构。
(5)组成岩石颗粒的相互关系: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嵌晶结构。
7.岩浆岩的构造的主要类型(块状、斑杂、带状、气孔和杏仁,流纹、枕状等)快状构造、斑杂构造、带状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流纹构造、珍珠构造、石泡构造、枕状构造、流面和流线构造、柱状节理。
8.岩浆岩的产状概念,侵入岩的6种产状,喷出岩的3种产状(1)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的大小、形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的地质构造环境、距离地表的深度等。
(2)侵入岩的产状:①整合:岩床、岩盆、岩穹②不整合:Ⅰ岩基:大规模出现于造山带中,面积一般>100km2,形态为圆形或长条形,平行造山带分布。
Ⅱ岩株:面积一般<100 km2 Ⅲ岩脉:Ⅳ岩墙:(3)火山岩的产状:①中心式喷发:碎屑锥、熔岩锥(盾火山、熔岩流、熔岩瀑布、岩穹)、混合锥(层火山)②裂隙式喷发: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被、熔岩瀑布③熔透式喷发:9.岩浆岩的相的概念,侵入岩在深度上和平面上的相划分,火山岩的相划分(1)岩浆岩的相的概念:指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岩石的总特征,包括形成深度、结构、构造、产状等。
(2)侵入岩在深度上和平面上的相划分:①深度:浅成相、深成相(见表1-2)②平面:中央相、过渡相、边缘相(3)火山岩的相划分:溢流相、爆发相、侵出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岩相、火山沉积相(见表1-3)10.岩浆岩分类简表(见表1-4)11.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的定义,区别(基质,时间,岩石类型);玢岩定义,与斑岩的区别(斑晶,斑岩为碱性长石和石英,玢岩为斜长石和暗色矿物)(1)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大的颗粒散布在细小的颗粒之中。
大的叫斑晶,小的叫基质。
斑状结构是指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似斑状结构是指基质为显晶质。
(2)斑岩和玢岩:“斑岩”和“玢岩”仅用于浅成岩和次火山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
“斑岩”的斑晶是以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为主;“玢岩”的斑晶以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为主。
对于火山熔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不使用“斑岩”和“玢岩”的名称。
12.超基性岩的代表性岩石及其特殊特征(代表岩石见表1-4,金伯利岩是金刚石母岩,科马提岩具有典型的鬣刺结构)(1)一般特征:①化学成分: SiO2<45 %, 属于硅酸不饱和岩石;(K2O+Na2O)<1%, CaO+Al2O3也很少;富含FeO,MgO。
②矿物成分:铁镁矿物占绝对优势:Ol, Py, Am;长石:不含或很少,<10%;若铁镁矿物含量>90%——叫超镁铁岩③色率一般>70, 颜色很深,比重较大,产出少。
④重要结构:Ⅰ堆晶结构——在粗大的、相互连接的自形到半自形晶体之间充填其他矿物的一种结构粗大的晶体称为堆晶。
堆晶矿物可以是铬铁矿、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
(2)金伯利岩:1870年首次发现于南非阿扎尼亚的金伯利城而得名,是金刚石的母岩。
(3)科马提岩:具鬣刺结构。
橄榄石和辉石的针状骸晶平行排列成簇,分布在玻璃基质中,似鬣刺草(澳大利亚的一种草名),鬣是马颈上的长毛。
鬣刺结构成因是熔浆快速冷却,长出了骸晶。
(4)苦橄岩:相当于橄榄岩的喷出岩,富含Mg。
13.基性岩类的代表性岩石及其特征(代表岩石见上边表1-4),特征包括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掌握(1)侵入岩: 1)辉长岩:①颜色:黑色,灰黑色,深灰色②结构:中-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辉长结构辉长结构——指基性斜长石和辉石自形程度相同,都呈半自形或他形颗粒,是从岩浆辉长结构同时析出的结果。
是基性深成岩相的典型结构③构造:块状构造,也有条带状构造(Pl/Py)④矿物成分:Ⅰ主要矿物:斜长石+辉石 (pl+py) (1:1)基性斜长石——通常为An>50的拉长石(50-70号)、培长石(70-90号),多呈厚板状,有清晰的双晶纹辉石——多呈半自形-他形晶粒,可被绿泥石、角闪石交代。
Ⅱ次要矿物: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Ⅲ副矿物: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等⑤矿物次生变化:辉石——蚀变为变为阳起石,透闪石(角闪石大类)斜长石——蚀变为钠长石、绿帘石等矿物集合体(淡黄色或绿色),若都蚀变,则岩石光泽变暗淡 2)辉绿岩:①颜色:暗绿色,黑色②矿物成分:与辉长岩相似,pl+py为主(比例约1:1),可呈斑晶,可含有Ol,Or(正长石),Q ③结构:辉绿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基性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近,但是自形程度不同,自形程度好的斜辉绿结构长石呈板状,搭成三角形孔隙,其中充填它形的辉石颗粒。
可与辉长结构过渡,称辉长辉绿结构。
斑状结构——称为辉绿玢岩,斑晶为pl和py 斑状结构④蚀变特征:斜长石——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集合体辉石——角闪石,绿泥石(2)喷出岩:1)玄武岩:①颜色:黑色,绿-灰绿色,暗紫色,黑灰色,氧化强为紫红色②矿物成分:主要矿物——Pl + Py 次要矿物——Ol, Am, Bi 总体成分与辉长岩相似③结构:Ⅰ岩石的结构: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斑晶:Pl , Py, Ol (Ol常变为红色伊丁石)基质:隐晶质,肉眼无法鉴别Ⅱ基质的结构粗玄(间粒)结构——长板状Pl 的三角形孔隙中,充填Py和磁铁矿小颗粒间隐结构:密集的Pl 中充填玻璃间粒-间隐结构(拉斑玄武结构):过渡类型,Pl 三角形孔隙充填 Py, 磁铁矿和玻璃玻璃质结构:全是玻璃④构造Ⅰ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普遍发育Ⅱ枕状构造:海水冷却,有内部结构Ⅲ柱状节理:4,5,6,7边形 2)细碧岩 (spilite) ——基性喷出岩。
基性岩浆在海底喷发形成的。
①颜色:绿色,浅绿色②结构构造:隐晶质/斑状结构,杏仁构造/枕状构造③化学成分: Na2O高(>4%),属于富钠质基性熔岩④矿物成分:钠长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有时可见辉石或者辉石假像。
斑晶为富钠的Pl和Py ⑤共生组合:与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共生,构成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常有黄铁矿、黄铜矿等工业矿床。
⑥成因:洋中脊玄武岩与海水发生交换,发生变质作用,Na+增加14.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类代表性岩石(代表岩石见上边表格)15.中性岩类正长岩—粗面岩类代表性岩石(代表岩石见上边表格)16.酸性岩类代表性岩石(代表岩石见上边表格)17.花岗岩的一般特征及其有关矿产(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 构造, 有关矿产),(1)凡是 Q>20,主要由 Q+Or+Pl≥85%,都被统称为花岗岩类。
(2)主要特征: 1) 颜色: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 2) 结构构造:粗、中、细粒都有,块状、斑杂、球状构造 3) 矿物成分:主要矿物:Q+Or+酸性 Pl,Q+Or+酸性 Pl=85 %±,An=10-35,为更长石,更-中斜长石, Or : Pl = 2:1,钾长石为浅肉红色,或灰白,灰色次要矿物:Bi, Am, 少量 Py, 三者之和 < 15 % 副矿物:种类多,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电气石,萤石(3)有关矿产:伴生矿床——多金属:W,Sn, Mo, Bi, Hg, Zn, Pb, Cu, Fe 矿床,放射性,稀土元素等。
18.碱性岩类的代表性岩石(代表岩石见上边表格)19.理论上,地壳内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的3个条件:(1) 升高温度,(2) 减小压力,(3) 液相线下移(1)升高温度( ? T );(2)减小压力(- ? P);(3)液相线下移:初始熔融条件变化,如流体加入。
20.原生岩浆和次生岩浆的定义(1)原生岩浆:上地幔或者地壳物质经局部熔融所形成的最初的岩浆;(2)次生岩浆:原生岩浆通过发展和演化所形成的岩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