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史
苏州历史文化介绍

阖闾,政治家伍子胥、军事家孙武;铸剑大师干将,莫邪;
•
汉代文学家严忌、吴国大将陆逊及其子陆抗,三国天文学家陆绩,南北朝书画家
张僧繇、陆探微,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两晋文学家陆机;
•
唐代诗人陆龟蒙,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草圣”张旭、孙过庭,雕塑
家杨惠之,后晋商业家窦禹钧(五子登科典故),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军事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出版家毛晋传奇名妓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散文家归有光清代诗人吴梅村钱谦益娄东画派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文学批评家毛宗岗金圣叹沈德潜明晚期苏州玉雕大师陆子冈明末清初光学家孙云球经学家惠栋医学家叶桂薛雪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大澄赵古泥清代帝师政治家翁同和外交家洪钧赛金花中国资本主义改良代表人物王韬近现代?近代民主人士柳亚子苏州七君子沈钧儒李公仆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章乃器邹韬奋史学家顾颉刚现代文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刺绣大师沈寿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
•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 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 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 埋骨于灵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与石 湖,史正志之与石卷堂,均为著例。经 济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础上,续有发展。 范成大著《吴郡志》,谓:“谚曰:天 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 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 天下。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取 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 攻围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 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 迁富民赴临濠(凤阳)。宣德年间,周忱、 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 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 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 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 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 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粮为命脉,苏 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称发达,前 后曾出进士二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 自北宋范仲淹以来,尤盛于文艺。明代 绘画有吴门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 仇英为代表。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 气,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为长洲人,
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

《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 徐州文化的瑰丽多彩,还激发了我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我相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江苏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未 来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录分析
《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是一本全面介绍江苏徐州地区文化历史的书籍。 通过对其目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文化发展脉络和特点。
该书的目录还特别注文学家、艺术家等,他们在徐州乃至全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介绍这些名人,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徐州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目录中还专门设置了“文化交流与互动”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徐州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展示了该地区在文 化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徐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这本书的目录设计合理、内容丰富,既展现了徐 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突出了该地区的特色和亮点。通过阅读这本书, 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江苏徐州地区的文化历史,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该地区 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这是《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徐州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从古代的诗词歌 赋到现代的艺术作品,从传统的工艺技术到创新的科技应用,徐州的文化发展历 程可谓波澜壮阔。这使我深切感受到徐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活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徐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有了新的思考。这本书使我明白,文化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 柱,它承载着历史、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精 神财富,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江苏历史文化旅游第二章第三节

陈蒨永宁陵石刻
永宁陵石天禄
永宁陵麒麟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辟邪
3.六朝陵墓石刻的价值
a历史价值
1。反映了帝王贵族聚族而葬的风俗。 2。再现了门阀士族联姻的时代风尚。 3。展示了侨州郡县的设置状况。
b科技价值
1。石料质地 2。石料的运输) 3。石料体积重量的计算(筹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 成果的运用)
第三节 六朝人物留迹 A.政治军事人物类
一、孙权、石头城、吴时宫殿、 孙权岗、镇江甘露寺 1。孙权生平(故里之争) 1)孙权18岁登上历史舞台 2)孙权三易政治中心 229年9月,迁都建业
2。建业城概况:
1)选址
在秦淮河北五里,鸡笼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之上, 前临淮水以为阻,背靠后湖(玄武湖)以为险,东凭钟山以为安, 西望石城以为重,地势十分优越
二、葛洪
1.生平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 家。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 记》等。 2.科学贡献
《葛洪移居图》 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
三、陶弘景(山中宰相、茅山)
1.生平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陵(现江苏南京)人。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
天发神谶碑
二、东晋名相——王导、谢安与南京
1.乌衣巷、王谢古居、
2.王导——新亭对泣、楚囚相对 3.谢安 淝水之战 小东山 谢公墩
4.谢安与邵伯(召伯)
5.江宁博物馆(东晋博物馆) 淝水之战体验区
三、梁武帝、同泰寺、《河中之水歌》、 莫愁湖、侯景之乱与台城之灾
• (1)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今鸡鸣寺) • (2)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莫愁女、莫愁湖 • (3)侯景之乱与台城之灾 •
《江苏地方文化史 盐城卷》读书笔记模板

第五章明清时期盐城文化的繁荣
第一节盐业的鼎盛与盐城文化的多元发展 第二节洪武赶散与移民文化 第三节王艮、泰州学派与盐城 第四节明清小说的生成
第六章晚清民国时期盐城文化的转型
第一节盐业经济日趋衰弱 第二节废灶兴垦与海盐文化的展拓 第三节革命文化的兴起
1
第七章海盐文 化
2
第八章红色文 化
3
第九章水利文 化
4
第十章教育文 化
5
第十一章文学 与艺术
第十二章方言文化 第十三章淮剧与杂技
第十四章宗教文化 第十五章民俗文化(1)
第七章海盐文化
第一节海盐生产的技术变革 第二节海盐生产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灶丁和场商的文化角色
第八章红色文化
第一节抗战教育 第二节报刊与出版印刷 第三节新四军文学 第四节红色艺术
第九章水利文化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江苏地方文化史·盐城卷》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江苏地方文化史·盐城卷》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一节 “以盐立县”与四方文化的渐染 第二节 “农轻盐重”与本地文化精神的孕育 第三节 “日用之道”:本地物质文化举隅
第三章隋唐时期盐城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士人南迁与南北文化交融 第二节盐业发展与盐城经济地位提高 第三节平民文化生活丰富
第四章宋元时期盐城文化的勃兴
第一节两淮盐产中心的形成 第二节北宋三相与东占西溪 第三节节义文化的楷模陆秀夫 第四节张士诚与盐民起义
第十三章淮剧与杂技
第一节淮剧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杂技的兴起与发展
第十四章宗教文化
第一节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1) 第二节抗战时期的盐城佛教 第三节历代高僧及名居士
苏州历史文化介绍

• 后梁开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杨氏部将周本围苏州七个月而去。此后吴 与吴越休战,江南战祸始歇。吴越自动纳土于宋,事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与 周本围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 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常获丰收。钱谬之子元琼在苏州造金谷园,即环秀山庄 前身。著名的虎丘山云岩寺塔亦建于钱氏统治时的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徽宗用朱励兴 “花石纲”,苏州颇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颜宗弼军陷平江,掳掠 焚城,是为五代初年以后苏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祸,破坏极为严重。
•
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
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
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
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
江苏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

江苏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江苏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其历史中考知识点非常丰富。
以下是对江苏历史中考知识点的归纳:开头语: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自古以来便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地。
在历史长河中,江苏孕育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学习者来说,了解江苏的历史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也是对江苏地方史的深入认识。
一、古代江苏1. 史前文化:如良渚文化,是江苏地区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的面貌。
2. 吴越春秋:吴国和越国的兴衰,以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3. 六朝古都: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见证了中国南方政权的更迭与文化发展。
二、近现代江苏1. 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在江苏地区兴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辛亥革命:江苏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革命思想在此地广泛传播。
3. 抗日战争:江苏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重要战役在此发生。
三、江苏的文化遗产1. 古典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等,是江苏地区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3. 历史名人:江苏地区涌现了众多历史名人,如范仲淹、文天祥等,他们的思想和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江苏的地方特色1. 地方方言:江苏方言丰富多样,如吴语、江淮官话等,反映了江苏地区的语言文化特色。
2. 地方美食:江苏菜系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扬州菜、苏州菜等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风味。
3. 地方节庆:如扬州的烟花三月、苏州的端午节等,体现了江苏地区的地方节庆文化。
结束语:通过对江苏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江苏的历史文化,也能够感受到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江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江苏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
苏州的历史故事

苏州的历史故事
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充满着历史韵味的古城。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故事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苏州是吴国的都城。
吴国的兴起和发展,为苏州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吴越文化的熏陶下,苏州的园林建筑、艺术和文学等方面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园林建筑是其历史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享誉世界,被誉为“天下园林之都”。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精美的建筑,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园林建筑,苏州的历史故事中还有许多传世之作。
苏州的文学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州文人雅士辈出,他们的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州的民间艺术也是历史故事中的一大亮点,苏州刺绣、苏绣、苏州园林独具特色,成
为了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的历史故事中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苏州传统手工艺品、苏州传统美食等,这些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的
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如苏绣、木雕、剪纸等,每一件作品都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苏州的历史记忆。
总的来说,苏州的历史故事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展现了苏州古
代文化的瑰宝,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州的历史故事
不仅是苏州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它们将继
续为后人传颂,永远流传下去。
29858《江苏文化史》江苏省自考2016年4月试题

2016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江苏文化史(课程代码29858)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1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1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庄严肃穆的北京天坛、辉煌璀璨的曲阜孔庙,所反映的人类文化层面属于A. 物态文化B. 心态文化C. 行为文化D. 制度文化2. 三国时孙吴政权曾建都京口,即今天的A. 南京B. 苏州C. 镇江D. 扬州3. 南朝时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的皇帝是A. 陈武帝B. 齐武帝C. 宋武帝D. 梁武帝4. 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题名为A. 《方言》B. 《说文解字》C. 《洪武正韵》D. 《尔雅》5. 近代中国最早引进西方语法理论的著作是A. 《马氏文通》B. 《汉语语音史》C. 《世界字母简史》D. 《徐氏全书》6. 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南方农业的综合性农书是A. 《农桑辑要》B. 《陈旉农书》C. 《齐民要术》D. 《农政全书》7. 唐代全国最大的也是最繁荣的商业城市是A. 扬州B. 益州C. 苏州D. 长安8. 中国古代最早接受并介绍西方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学者是A. 宋应星B. 王祯C. 徐光启D. 徐霞客9. 西汉武帝时,提出独尊儒术的大教育家是A. 桑弘阳B. 枚乘C. 刘向D. 董仲舒10. 清廷正式下令废科举、兴学堂的时间是A. 1904年B. 1905年C. 1906年D. 1907年11. 著有《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是江苏甘泉(今邗江)人A. 刘献廷B. 阎若璩C. 江藩D. 段玉裁12. 大陆学者研究现代台湾的笫一部专著《台湾三十年》的作者是A. 韩国磐B. 戴逸C. 茅家琦D. 罗尔纲13. 元、明之际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是A. 施耐庵B. 吴承恩C. 冯梦龙D. 罗贯中14. 著有《廿二史札记》、《瓯北集》的学者是A. 张问陶B. 袁枚C. 钱大昕D. 赵翼15. 被誉为新文学“扛鼎之作”的长篇小说是A. 《隔膜》B. 《倪焕之》C. 《旅途》D. 《烦恼的网》16. 画学之独立,绘画作为一门艺术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有意为之的时间始于A. 秦汉时期B. 宋元时期C. 隋唐时期D. 魏晋时期17. “明四家”指的是吴门画派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A. 吴伟B. 徐祯卿C. 祝允明D. 仇英18. “张松顾柳”中的“张"指的是A. 张崟B. 张璪C. 张僧繇D. 张书旂19. 江南书法渐次以墨迹为主,确立以“晋韵”为宗的南帖统领地位始于A. 秦汉时期B. 六朝时期C. 隋唐时期D. 五代时期20. 历史上号称“江南第一桥”的是A. 莲花桥B. 宝带桥C. 垂虹桥D. 荆山桥21. 东汉时的安息国是今天的A. 伊朗B. 越南C. 老挝D. 柬埔寨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9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2. 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知几对唐初以前史学编纂加以概况总结,完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对江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科学界定,并对江苏文化的特征进行探讨,以揭示其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理解和认识江苏文化的基本定位和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1、领会江苏文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江苏文化是由不同区域文化所组成的基本分布概况。
3、熟练掌握江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多元性、交融性和互补性。
第二章江苏文化沿革(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对江苏文化的沿革进行了阐述,并探讨江苏不同历史时期建制文化、经济文化、学术文化、教育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理解和认识江苏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文化不同时期发展的概况和基本特点,以认清江苏文化发展的渊源流长和悠久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考古文化沿革发展和基本概况。
2、掌握江苏上古文化和中古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状况。
3、熟练掌握江苏近古文化和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概况。
4、掌握江苏文化发展沿革的总体脉络与基本线索。
第三章江苏语言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语言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探讨了江苏境内吴方言文化、江淮方言文化、徐州方言文化的特点与特征,阐述了江苏语言学家在语言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语言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江苏语言文化区划分的基本内容;知道江苏境内不同方言文化的特点;把握江苏语言学家在语言学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1、领会江苏语言早期发展中的中原化发展历程。
2、掌握江苏方言区域划分的分布概况。
3、掌握江苏不同方言文化的基本特点。
4、熟练掌握江苏语言学家在语言学领域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第四章江苏经济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农业经济文化,手工业经济文化、商业经济文化发展的概况与特点;阐释了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学习要求了解具有鱼米之乡特色的江苏农业经济文化的概况与特征;认识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江苏手工业经济文化发展的概况与特征;把握繁荣兴盛的江苏商业经济文化的脉络与特点;理解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农业经济文化的发展概况。
2、掌握江苏手工业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
3、掌握江苏商业经济文化的历史状况。
4、熟练掌握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
第五章江苏科技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科技文化的发展类型和观念上的认识;从深远流长的农业科技、悠久发达的陶冶技术、饮誉中外的纺织工艺等方面,展示了江苏科技文化发展的面貌。
(二)学习要求认识江苏科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农业科技文化中的水利技术;理解江苏农学家的农业科学思想;把握江苏境内青铜冶铸技术与特征;知道紫砂器的工艺和特点;了解纺织工艺的发展概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科技文化的内涵特征。
2、掌握江苏农业文化中水利技术的发展概况。
3、掌把江苏古代农学家陈旉和徐光启的农学思想。
4、熟练掌握江苏境内青铜器的文化特征。
5、掌握江苏宜兴紫砂器的工艺水平与特征。
6、领会苏绣的工艺特色及对海外的影响。
第六章江苏教育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教育的发展沿革;阐释了江苏教育文化中研习并重、培育英才;传播民主、追求进步;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打开国门、洋为中用的发展特色。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教育发展的脉络与沿革;把握江苏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江苏教育历史上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理解“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在江苏教育发展实践中的概况;把握江苏近代洋务教育发展的成果及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1、领会江苏教育发展沿革的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2、掌握江苏教育史上书院发达的概况与特点。
3、熟练掌握江苏历史上书院反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社会历史原因。
4、领会宋代江苏教育家胡瑗“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5、熟练掌握江苏近代学者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事迹。
6、领会江苏近代洋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7、掌握近代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江苏学术本章介绍了江苏自古形成的优良学术传统和有代表性学术人物的事迹及成果;探讨了江苏学术文化繁荣的原因;分析了江苏学术文化难以克服的先天弱点;阐述了江苏学术之文出现的新局面。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知道江苏古代优秀学者的事迹与成就;理解历史上江苏学术文化繁荣的原因;把握江苏学术文化难以克服的先天弱点;掌握近代以来江苏学术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成就。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学术文化两优良传统的内涵实质。
2、掌握历史上江苏著名学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3、领会六朝江苏学术文化发展的原因。
4、熟练掌握明清苏学术文化的发展倾向。
5、领会江苏学术文化难以克服的先天弱点。
6、掌握近代以来江苏学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第八章江苏文学(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江苏文学家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江苏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归纳各个历史时期江苏文学发展特征;知道不同历史时期江苏有代表性文学家在文坛所取得的成就;理解江苏文学发展的总体成就与总体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江苏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3、领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江苏文学地域特色。
4、熟练掌握明清时期江苏文学评论发展概况。
5、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江苏文学家在文坛中所取得的成就。
6、领会江苏近代新文学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
7、掌握江苏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第九章江苏书画艺术(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绘画艺术的渊源、著名画派、有影响的画家和绘画理论;阐述了江苏书法艺术的发展概貌及有影响的书法流派和书学理论。
(一)学习要求了解江苏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知道吴门画派的艺术风格及影响;把握有代表性的江苏画家的艺术成就;理解历史上江苏画家的绘画理论;了解江苏书法艺术的发展概况;把握苏州吴门书派的艺术风格及影响;理解历史上江苏书法家的书法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绘画艺术的发展概况。
2、掌握苏州吴门画派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3、掌握“金陵八家”和“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风格。
4、领会近现代江苏绘画艺术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5、熟练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江苏绘画艺术的理论及其发展变革。
6、领会江苏书法艺术的发展概况。
7、掌握江苏书法艺术代表性人物所取得的成就。
8、掌握“吴门书派”书法艺术的地位及影响。
9、熟练掌握江苏历代的书法理论及对我国书法艺术所作的贡献。
第十章江苏建筑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有代表性的江南民、古桥与古塔、城廓和陵墓的建筑特色,展示了江苏的建筑艺术。
介绍了名誉中外的苏州苏绣、宜兴紫砂器、扬州玉器和漆器的艺术风格,展示了江苏民间工艺的发展风貌。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特色;知道有代表的桥与塔的作品;把握明代南京城与近现代南京中山陵与雨花台的建筑风格;了解苏州苏绣的起源和艺术特点;把握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历程与艺术风格;知道扬州玉器与漆器在工艺上所取得的成就。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和代表性景观。
2、掌握江苏境内有代表性的古桥与古塔的建筑工艺。
3、熟练掌握明代南京城的规模和建筑特色。
4、掌握近现代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的建筑风格。
5、领会苏州苏绣的发展概括与艺术特点。
6、掌握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概况与艺术风格。
7、熟练掌握扬州玉器和漆器有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十一章江苏宗教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境内道教、佛教、天主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发展的概况;阐释了在江苏宗教文化发展历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宗教人物。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道教的发展概况及有代表性道教人物的事迹;认识江苏佛教的发展概况和有影响的佛教派别;知道天主教在江苏传播和近代基督教在江苏发展的概貌及其影响;掌握伊兰教在江苏发展原因并理解江苏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历史上有代表性道教人物的思想。
2、掌握江苏历史上产生重要作用的佛教派别。
3、领会江苏天主教会的发展概况及作用。
4、掌握明代南京回族人口增加的原因。
5、熟练掌握江苏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第十二章江苏园林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园林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揭示了江苏园林艺术的影响;阐释了江苏园林艺术的特点和意境之美。
(二)学习内容了解江苏园林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知道新中国建立后江苏园林建设所发生的新面貌;把握江苏园林艺术的特点;理解江苏园林艺术的意境之美。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江苏园林建筑所发生新面貌的原因。
3、熟练掌握江苏园林艺术在国内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4、领会江苏园林艺术的特点。
5、掌握江苏园林艺术的意境之美。
第十三章江苏饮食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概述了江苏饮食文化的内容;阐释了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饮食文化的起源;知道饮食文化中突出的节日;把握江苏菜系的概况;理解江苏文士与饮食文化的参与;阐释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饮食文化的起源。
2、掌握饮食文化中突出的节日。
3、掌握江苏菜系的分类与概况。
4、领会江苏文士参与饮食文化的活动。
5、掌握江苏传统习俗中节日的饮食文化特点。
6、熟练掌握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
第十四章江苏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阐释了江苏文化的差异性,介绍了秦汉时期草莽文化、隋唐时期城市文化、明清时期古典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二)学习要求了解江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性;知道江苏文化对秦汉中华草莽文化的贡献;把握江苏文化对隋唐城市文化的影响;理解江苏文化对明清古典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江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2、掌握江苏文化对中华秦汉时期草莽文化的贡献。
3、熟练掌握扬州成为中华隋唐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
4、掌握吴文化对中华明清古典文化的影响。
第十五章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概况;阐释了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途径;概要叙述了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和重要人物。
(二)学习要求了解历史上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概况,知道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途径;把握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历史上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概况。
2、掌握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途径的概况。
3、领会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
4、熟练掌握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