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后演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Word版含解析
历史ⅰ岳麓版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

历史ⅰ岳麓版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时间:25分钟总分值:50分)基础达标36分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打击奴隶主贵族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取得争霸战争中的优势D、维护封建地主经济解析秦孝公希望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其争霸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答案C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解析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3、商鞅变法之所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D、推行连坐法解析在变法中,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起以军功为核心的二十等爵制,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解析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贵族阶级。
答案B5、“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A、设立及推广县制B、废除世卿世禄制C、实行军功爵制度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解析商鞅在地方推行县制,取代了原来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6、“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解析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务本”是指奖励耕织。
答案C7、如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它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B、重农精神C、娱乐意识D、尚武精神答案D8、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五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五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主张的分歧C、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D、社会性质的差异【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①北宋初的军事改革②北宋的财政改革③王安石的募役法④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⑤唐募兵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③④⑤【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有 答案)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一、【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宏观把握】:军事对秦国变法的前夕(背景)内容政治影响经济对历史发展思想文化三、【教材梳理】(一)、变法的背景——变法前夕思考并回答:1: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发展形势如何?2:秦孝公为什么要下达《求贤令》?3:商鞅准备进行变法前,阻力主要来自哪些阶层?4:为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商鞅做了哪些准备?5:试述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二)、变法的内容和措施及其作用思考:面对秦国当时的状况,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首先会从哪个方面入手呢?为什么?(1)军事:废除世卿士禄制,奖励军功1.商鞅设立了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家亲属,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
新法把与结合起来,增强了,大大提高了。
新法还打击了,树立了政治经济优势。
2.商鞅还在奖励军功的同时,也。
(小字)3.建立组织。
什伍组织中的成员随时承担这,战事一完,则可谓全民皆兵。
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得到保证。
(2)经济:废除井田(变法核心),奖励耕织1.商鞅下令“”,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自由买卖土地。
这一法令了井田制,推动了的发展。
2.奖励耕织,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利于提高人们的。
3.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在加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1.县制取代了西周分封制下的,由直接任免官员,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利集中于一人,强化了。
2.为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的行使政府权力,推行了制度。
3.商鞅还规定,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4)思想文化: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商鞅采取了的措施。
思考:商鞅为何要焚烧诗书?(三)、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收富国强兵之效1.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
不但沉重打击了,发展了,增强了,同时也壮大了,稳定了,达到了的目的。
2.变法后的秦国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全册配套: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ppt课件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废除奴隶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解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最根本的变革就是在经济 基础方面的变革,即在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 有制。 答案:B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1.重点把握商鞅变法前夕的时代特征、变法的重要内 容及其产生的重大作用等基础知识。 2.重点理解和分析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商鞅变法的特 点及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3.重点把握“社会转型”这一历史概念。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三).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春秋改革成效主 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 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针对训练 ( 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解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壮大了军事力量, 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答案:A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4.(2)思想文化统治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件(共31张) 【KS5U 高考】

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
改革的思想武器
探究问题: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 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的《求贤令》
结合课本叙述请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 变法?又为什么能变法?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
步性;局限性。
启示:
1、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 神。
3、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谢谢
这几段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
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了剥削与压迫:
如:刑法严酷、连坐法
(2)焚烧诗书的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3)重农抑商: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保障)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1.军事上: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没军功的亲族不再拥有世 袭爵位.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 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②奖励的战斗力。
兵马未动,粮草 先行。商鞅有什么高 招来发展经济,支撑 秦国这架庞大的战车 的?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2.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土地。 废除了旧贵族土地占有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 地私有,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拔高训练第十二篇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拔高训练第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鲁国实行“初税亩”B、齐桓公“尊王攘夷”C、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D、李悝提出“尽地力”【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由此统一度量衡。
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②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③重视发展教育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实现了富国的目标C、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D、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大量“书社”组织,“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
“书社”的大量出现说明齐国( )A、井田制最早瓦解B、管仲改革效果显现C、建立起郡县制度D、率先使用铁犁牛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战国时期,魏国变法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作为赏赐的标准;吴起在楚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然后用所收减的爵禄“以奉(奖赏)选练之士(优秀官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选择题1.高二(1)班的四位同学为研究“秦国”而在陕西实地考察。
假如他们穿过时光隧道都回到商鞅变法前夕的秦国,他们看到的景象正确的是()①甲: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开发②乙:农业生产比东方各国发达③丙:公元前384年的某日,丙在秦国看了人殉的事情发生④丁:公元前362年,在城墙上看到一张《求贤令》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状况,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秦国的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故乙所看到的不符合史实,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得出C项正确。
答案:C2.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对此评价正确的是()①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打击了贵族的特权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④解析: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军功则鼓舞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战斗力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答案:B3.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废井田、开阡陌就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
答案:D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解析:战国时期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初期,保护封建小农经济有利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所以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措施。
由此可以看出,商鞅作出上述规定的目的在于实现秦国的富强。
答案:B5.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有()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就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商鞅变法遭到了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商鞅本人最终也被车裂而死,这说明即使顺应历史发展,改革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df79fe045901020207409ce4.png)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战国之始秦国只是西部边陲的一个荒蛮之国,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而商鞅变法无疑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事件,商鞅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使秦国强大起来?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秦孝公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续上表)三、变法特点严格执法,深入人心,措施涉及面广,变法彻底。
四、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积极方面。
(1)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2)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经济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3)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方面。
(1)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容易导致暴政的出现。
(2)商鞅实行的文化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长远的消极的影响。
♨温馨提示:评价变法的成功与失败,不以变法者的身世经历为标准,主要标准应是生产力,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改革就应该给予肯定。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D.废除奴隶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解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最根本的变革就是在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即在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B点评:素质教育下的考题主要是对能力的考查,包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基本知识为依托,以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后强化演练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
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
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反对变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提高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生产工具。
”其实质是反对变法。
答案:D
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记载说,“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
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适应诸侯争霸,改革变法,强化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B项正确。
答案:B
3.下图为出土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这说明()
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该铜方升是商鞅变法时所制,而“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和“皇帝
尽并兼天下诸侯”等信息表明秦已完成全国统一,并把度量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颁行,D项正确。
答案:D
4.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D.无为而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故答案为B。
A、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5.商鞅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革新秦国家庭制度
B.打击旧贵族势力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增殖秦国的人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主要目的是增加秦国政府的户赋收入。
故答案为C。
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
6.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C、D两项说法存在绝对化,故排除。
商鞅这种轻罪重刑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
注意理解韩非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刑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
答案:B
7.公元前338年,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遭到反对
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商鞅“作法自毙”证明了秦国的变法法令深入人心,得到了彻
底贯彻,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简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答案:(1)法家思想。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
它“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
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
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材料三:“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
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和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探究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评价商鞅变法。
答案:(1)秦地处西陲,经济落后,国力较弱,遭各国鄙视。
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工商业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