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人教版高二选修的经典文献之一,《项羽之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
如何将这部作品完美地呈现在课堂上,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准备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情节和主题;理解文章中芈姝对项羽思念之情;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学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代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芈姝对项羽的深情厚爱,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情节,掌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2)分析芈姝对项羽思念之情,理解作者通过女性视角表达男女之情;(3)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2.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任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学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3)归纳总结法:通过学生的总结发言,归纳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部分《项羽之死》的篇章,引导学生猜测作品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艺品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2. 观摩教学: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汉代战争的历史,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面感知汉代战争的悲壮与恢弘。
3. 任务导学:教师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全面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挖掘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概括文章各个场面的内容。
3、分析项羽的形象,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课前预习司马迁及《史记》知识填空司马迁字,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
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在狱中完成了《史记》。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的历史,分等五种体裁,共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与并称为“史学双璧〞。
答案:字长西汉时期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皇帝约3000年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130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新授课阶段一、依据题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标题《项羽之死》中,哪个字最重要?[“死〞]依据这个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1〕项羽是怎么死的?〔死的经过〕〔2〕项羽为什么会死?〔死的原因〕2、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
项羽死的经过:a、三个地点:垓下、东城、乌江b、三个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项羽死的原因:A、[项羽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
B、[史家认为]: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思考]:项羽败亡时多次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表现了他的何种心态?[明确]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课时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C、[你们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思考]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今天的命运?抓住三个场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场景一]垓下被围————————————————————————多情善感慷慨悲歌:“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假设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联系相关诗文,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诵读与探究结合教学课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MTV),以更好的表现文中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1.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结束了,一代英雄只给历史留了一个印迹就淡去了身影。
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悲壮和苍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多媒体显示课题)2.司马迁与《史记》: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朗诵全文,疏通文言知识:师生交流,归纳1.字音:垓()下骓()数阕()麾()下自度()绐()刈()旗被十余创()2.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3.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此处为设营驻守)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4.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或反诘。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第三课时课型:新课备课人: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预习文章,把握文章内容2通过整体感知,概括场景3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把握项羽形象4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联系诗歌,比较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插入视频,配置导语词,引入到课文《项羽之死》)(导语设计:他是黑夜中陡然迸发出来的一团天火,从江东熊熊燃烧到阿房宫巨鹿,那闪耀的名字,至今仍镌刻着他的无限荣光在那片热土,他曾以惊天的怒吼,拔木转石的兽力,席卷半壁江山,锻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西楚霸王透过视频,我们领略到了项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来共同感受陷入末路的项羽又挥洒出怎样的悲壮与豪迈)二、整体感知,概括场景【板书】我们通过预习,已经基本疏通词句,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并思考文章精心刻画了几个场景?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者在三个场景中给我们精心刻画了一个中心人物形象,是谁?﹙项羽﹚三、研读文本讨论:项羽形象及其塑造手段【板书】垓下被围惊—起—饮—歌—泣绐东城快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何如乌江自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面目见之愧于心吾为若德项羽形象:骁勇善战、刚愎自用、寡谋少断、知耻自尊、重情重义塑造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烘托总结:项羽,一个“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是群山万壑殷殷不绝的回响,是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作者把人物放在具体生动的场景中,通过抓住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突出的特点四、拓展延伸比较鉴赏乌江胡曾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思考:1该诗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特点?你从哪里找出来的,并作分析2作者将项羽安放在一种怎样的情境中?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评析人物形象难点:评价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问题提示:“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
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
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
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先说歌: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
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再说泣:“泣数行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呀!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谁能读懂项羽此时的心境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甚至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正是我设计此环节的激活学生的真正用意。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
随从将士的“泣”,更是把这种悲凉推到了极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1)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本文虽为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属于“浅易文言文”。
高三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能够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因此,本课设计的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的形象上,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其艺术手法。
【布置预习】:1.通读课文至少两遍,疏通字词句,画出疑难。
2.初步感受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感知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史记”笔法。
【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并学习司马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清代蒲松龄有一学习自勉联,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涉及哪两位历史人物?说的又是何事?【明确】:上联说的是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秦(巨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灭秦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人物),下联说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学生比较熟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项羽之死》。
(课题《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师补:《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体例为传记。
二、整体把握1.辨多音字课前大家预习朗读了课文,请为“骑”、“辟”两字正音。
2.整体把握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请同学们按照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分别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参考】:大体上能反映故事情节即可,如:(1)垓下之围;(2)被困东城;(3)东城溃围;(4)乌江自刎。
三、分析探讨★分析探讨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1.小组讨论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
下面,请大家以前后左右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中表现人物言行的句子分别探讨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所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叙写]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
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
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
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单元《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三课时知识链接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⒊项羽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
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义大泽乡。
项羽起兵会稽,携各路诸候,用了三年时间灭了秦国,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
只是称霸不足五年就在乌江边上发出了“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叹,而后拨剑自刎。
这个打仗还要带个虞姬的人,确实达到了“手握天下权,美人卧身边”的境界,——只是这样的时光也太短了点,距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不过五年,距起兵反秦也不过八年。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
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
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生字注音垓()骓()麾()能属()者田父()绐()刈()王我()自度()被十余创()二、文言字词积累⒈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直夜溃围南出(直通值, 当)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1.项羽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一、通假字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2.乌江亭长船待通舣,使船靠岸二、古今异义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义:身边的侍从、护卫今义:多指旁边或表示约数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古义:把……分为今义:认为3.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4.地方..千里古义:土地纵横今义:某一区域5.吾知公长者..古义:年高有德的人今义:年纪和辈分高的人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和兄长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而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天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三、一词多义1.亡①天之亡.我动词,灭亡②此亡.秦之续耳形容词,灭亡了的③亡.去不义动词,逃亡④唇亡.齿寒动词,丢失2.泣①项王泣.数行下名词,眼泪②左右皆泣.动词,哭泣3.及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连词,和②以故汉追及.之动词,赶上4.被①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介词,表被动③将军身被.坚执锐动词,同“披”,穿着5.独①今独.臣有船副词,只有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副词,岂,难道③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副词,仅6.会①与其骑会.为三处动词,聚会,集合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动词,适逢,正赶上③与秦王会.渑池动词,会盟7.卒①然今卒.困于此副词,最终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士兵③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动词,尽,终④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副词,通“猝”,突然8.之①骏马名骓,常骑之.代词,代骏马②此天之.亡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非战之.罪也结构助词,的④辍耕之.垄上动词,到9.乃①项王乃.大惊曰副词,于是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动词,是③汉军乃.觉之副词,才④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10.且①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②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要④吾今且.报府副词,暂且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守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楚歌:唱楚歌③田父绐曰“左.”左:向左走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东行⑤身.七十余战身:亲身(参加)⑥亦足王.也王:称王⑦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⑧马童面.之面:面对(2)名词作状语①项王则夜.起夜:在夜里②直夜溃围南.出南:向南③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向东(3)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让……当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令诸君知天亡.我亡:使……灭亡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直夜溃.围南出溃:使……溃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也”,表判断)②此项王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破”有“被击破”的意思)②然今卒困于此(“于”表被动)3.状语后置籍独不愧于心乎(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籍独不(于心)愧乎”)4.定语后置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能属)(之)骑百余人耳”)②汉骑追者数千人(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追)(之)汉骑数千人”) 5.宾语前置我何渡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6.省略句项王则夜起,饮帐中(“饮”后省略了“于”)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表现了他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B.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
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秋、无可奈何。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D.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四面楚歌之时,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在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所以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这也体现出男人最柔情的一面。
解析:选D “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错,他所关心的还有江东子弟,下文不愿独自过江就是证明。
二、阅读课文2~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2.下列句子能分别表现项羽“勇猛、自负”的一项是( )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A.②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①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B.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①遂斩汉一将C.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①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D.②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解析:选B A项,①表现项羽勇猛,②叙述突围情况;C项,①表现项羽勇猛,②表现项羽的策略;D项,①侧面表现项羽勇猛,②正面表现项羽勇猛。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从军事力量上显现项羽已经深陷绝境。
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出了深陷绝境的项羽。
B.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同时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持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地去写项羽。
C.从“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但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疏忽了一个细节——刈旗,文中没有写这一事件。
D.“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从这几句,依然能看出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还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镇定的英雄项羽。
解析:选C “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疏忽了一个细节——刈旗,文中没有写这一事件”错,这是司马迁的有意保留,旗是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
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这一细节正反映了司马迁要塑造的是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三、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项羽“知耻重义”的一组是(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③不忍杀之,以赐公④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选B ①是乌江亭长的话;②是知耻;③是重义;④是表现项羽的勇猛。
5.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
本部分在二人对话当中,也表现出了项羽的矛盾心理,这体现在一个“欲”字上。
B.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人格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