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合集下载

李鸿章

李鸿章

安徽近现代史名人简介——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或渐甫,安徽合肥人。

是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

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

60年代初,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总局。

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势力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其任内,新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等,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的首轮浪潮。

对外奉行“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但由于国力限制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使得“和戎”外交大多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1901年,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谥文忠,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轶事】1896年李鸿章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鸿章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

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

同时,天天西餐使李鸿章无胃口。

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

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

李鸿章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

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

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而影响至今,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人物评价】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再也没人分担了”梁启超在他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

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李鸿章介绍

李鸿章介绍

主要事迹
剿灭捻军
1865年,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由于 湘军大量裁撤,曾国藩借调淮军参与剿捻,历时一年半,无功而返。 1866年,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成功剿捻。李鸿章入阁拜相,成就读书人 的第一等功名
捻军
1853年,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皖、豫、鲁、苏等地 捻众纷纷起义,逐渐形成农民反清武装队伍,遂称捻军, 主要活动于长江、黄河间。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 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 20万之众。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 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威海卫失陷 致远舰战沉
主要事迹
屈辱外交
1874年,由于列强的入侵,李鸿章代表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 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辛丑条约》 左起:荷、日、比、奥、西、俄、德、英、
美等十一国代表。 右起:奕劻、李鸿章。
写在最后
5
主要事迹
洋务运动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仅建立了一支用西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军队,还创办了一 批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企业。他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 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 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 在中国的发展,被梁启超尊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
通过了解更多的历史,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李鸿章,在那段荣辱交加的晚清时代,他 不愧为:
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也很高。时任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着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中秀才入学。

1847年(道光2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1850年(道光3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咸丰三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

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

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

1860年(咸丰十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1867年(同治6年)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

李鸿章

李鸿章

晚清传奇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主要官衔: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爵位:肃毅伯,赠一等候谥号:文忠历史贡献: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等个人著作:《李文忠公全集》他是“中国近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自称“裱糊匠”的他在历史舞台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位可以称之为传奇的晚清重臣的一生……【入仕之前】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的名门望族(李家在李鸿章高祖时就已勤奋致富,而李鸿章父亲考取进士后家族更是显赫,可以说李鸿章是富N代和官二代),自幼聪颖好学,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受到良好优质教育。

后来李鸿章受当时任京官父亲望子成龙指示,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诗《入都》抒发胸怀,其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两句更是为世所传诵,可以看出一个有志青年的理想与抱负。

【人生转折】在李鸿章的人生历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位他生命中的贵人,有着知遇之恩的恩师同时也是晚清军政重臣的曾国藩。

他曾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后来在其穷困潦倒之际又到曾国藩幕府下充当了三年的幕僚,虽说时间短暂,可以说这三年既是李鸿章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期,又是他日后独立经营政治军事力量的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他能够有幸充当曾国藩幕僚得到曾国藩高度赏识和鼎力推举分不开。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

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

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李鸿章传》梁启超【风云一生】李鸿章这样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性的人物的一生(“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足可用风云变幻一次来形容,甚至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晚清四十多年曲折又悲壮的历史。

●李鸿章与淮军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打乱了李鸿章的仕途生涯。

1862年初,应上海官绅援沪之请,在曾国藩的大力支持下,李鸿章在安庆组建了淮军。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建立海军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 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他就开始提出 “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北洋水 师建设成军。
晚年生涯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 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 甲午战争爆发。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 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 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朝廷下诏,将李鸿 章重新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0年8月15日,清政府灭亡。
李鸿章创建的淮军
18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 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 求富”的洋务事业。
1.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 2.兴办新式民用工业 3.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 才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 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 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 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 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看 谢 谢 观 !!!
创建淮军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 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 军,称为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 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 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 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 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 名臣”。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臣,李鸿章的生平故事中有着许许多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接下来就跟随本文库一起了解李鸿章简介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

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晚清重臣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

竟然敢抢我饭碗
back 曾国藩
我也有自己的难处啊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 泽。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 的多为淮军。起初仅“铭”、“盛”、“鼎”、“树”四军共2.7万人,另带 湘军刘松山部约8千人。后又命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招练马队2千人,并增调 淮军杨鼎勋、刘秉璋、刘士奇、吴毓芬、王永胜等部共2.7万人,加上刘铭传 新募的新营,总兵力6万余人。曾国藩一到前线,即采用刘铭传、李鸿章等拟 定的方针,决定“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 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屯扎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后来,曾国藩又在 运河、黄海、沙河和贾鲁河一带分兵设防,实行“画河圈地”之策。但是, 一方面,当时捻军正值势旺,作战快速多变,枯守堵御一时难以奏效;另一 方面,曾国藩也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 清廷不得不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 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曾、李瓜代后。淮军继续扩军,李昭庆所部一军扩至19营,名武毅军, 并添调“魁”字2营、亲兵1营、“凤”字7营。此外,又借调唐仁廉马队3营 。合计剿捻兵力达7万人。李鸿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徐州时,捻军已一分 为二,赖文光、任柱等率东捻军仍留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远才等则率捻 军入陕西。李鸿章首先决定倾全力对付东捻军。他虽然仍坚持采用“以静制 动”的战略方针,镇压人民起义使社会矛盾尖锐。 back
过失
• 【1】 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 仁不义。 •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3】面对列强时一味的避战求和,致使刺 激了列强的野心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沟芦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

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
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塞防和海防之争。

当时清廷面临着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几乎完全丧失,东面日本正凯觎台湾。

实际上这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财政预算,二是国防思想的现代化。

前一个问题又和左文襄(左宗棠)与李中堂(李鸿章)的个人权力有关。

在爱国情操之外,两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义,左宗棠督师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争收复新疆自然是“份内”之事。

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还是靠自筹资金。

不过,左宗棠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

能否可行姑且不论,仅从政治斗争上,他就比主张海防建设的李鸿章高出一筹。

以恭亲王奕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争论,李鸿章被委任为北洋大臣。

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这一点,又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

另外,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

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

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清王朝首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

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之后,究竟哪一方是国防战略的重点,战略重心应设立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引起了清王朝众多政治家的广泛争论。

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这次国防大讨论为转机,近代中国的国防开始实现了战略性的转移??海防成为国防重心。

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争的历史价值。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在当时具体的个案上发生了争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二人完全在长期的国防上持相反观点。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左、李二人在军队现代化上的观点是一样的。

左宗棠大力创设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证明了他的海防意识。

而李鸿章也不是只搞海军。

出访欧美:鲜明的现代意识。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

1896年2月,为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作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出访俄国。

不久他便前往欧美做了一次环球访问。

《中俄密约》的签字,使李鸿章相信“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但实际却开启了列强争相打开中国的大门。

不过,对于这趟经历,他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至于根本计,尤在于变法自强。


1896年6月他到达柏林。

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已经下台的俾斯麦。

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显然,这符合李鸿章的改革取向。

但是,这并非是中国自强的根本之计。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

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李鸿章。

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

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他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

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

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

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

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

他同时说:“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


他对于妇女的教育问题表达了开明的立场。

美国记者问及“阁下赞成妇女受教育吗?”时,他说:“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

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

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他认识到报纸或者新闻媒体应该揭露真相。

他说:“清国办有报纸。

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

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

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

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起来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