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生物的进化苏教
苏教一轮高三生物课后习题(含答案)单元质检卷九生物的进化

单元质检卷九生物的进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6分,共66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8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固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2.某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下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
水温的改变是实行的唯一变量,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培养12 h,实验过程和实行征象如图所示。
凭据实行效果阐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②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变异范例,有些水蚤能在20 ℃情况中生存,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③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④水蚤个体的变异也是定向的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③④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4.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
右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革环境,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5.苍蝇的有翅、无翅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将一定量的有翅和无翅苍蝇饲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如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数量等)皆相同。
一段时间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去世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
2020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检测第23讲生物的进化

第23讲生物的进化1. (2016宜春四校联考)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 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性状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解析基因突变未必会改变生物表现型;基因重组只会产生新组合性状,不会有“新性状”产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三层面,其形成过程中未必产生新物种。
答案B2. (2016山西康杰中学等四校联考)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杀虫剂的使用决定了害虫变异的方向B. 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率C.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D. 无籽西瓜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解析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但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正确;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自交,C错误;无籽西瓜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D错误。
答案B3. (2016广东肇庆期末)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B.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隔离机制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错误;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D正确。
答案A4. (2016陕西咸阳模拟,3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 项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的形成是生物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的,使生物之间相互适应,B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项正确;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正确。
2020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检测:第23讲 生物的进化

第23讲生物的进化1.(2016·宜春四校联考)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性状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解析基因突变未必会改变生物表现型;基因重组只会产生新组合性状,不会有“新性状”产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三层面,其形成过程中未必产生新物种。
答案 B2.(2016·山西康杰中学等四校联考)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杀虫剂的使用决定了害虫变异的方向B.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率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D.无籽西瓜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解析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但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正确;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自交,C错误;无籽西瓜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D错误。
答案 B3.(2016·广东肇庆期末)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隔离机制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错误;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D正确。
答案 A4.(2016·陕西咸阳模拟,3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项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的形成是生物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的,使生物之间相互适应,B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项正确;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正确。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苏教一轮课后达标检测 生物的进化

课后达标检测23生物的进化(建议用时:45分钟)[双基题]1.(2014·扬州模拟)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具有生殖隔离的种群未必存在地理隔离,具有地理隔离的种群也未必存在生殖隔离2.中国有三个豹亚种:华南豹、华北豹和东北豹,三者有形态的差异。
这三个豹亚种形成的原因是()A.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的结果C.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及生殖隔离的结果D.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3.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能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
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为() A.55%45%55%45%B.42.5%32.5%55%45%C.55%45%45%55%D.42.5%32.5%45%55%5.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1% B.30%,42%C.70%,21% D.70%,42%6.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
”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7.(2014·徐州调研)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A.甲B.乙C.丙D.甲、乙8.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4课时生物的进化课件苏教版

课标要求
1.概述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2.阐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考点一
生物进化理论
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
1.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环境多样性 。 (2) 用进废退 。 (3)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物种演变和 共同起源 。 (2) 生存斗争 和自然选择。 (3)适应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考向三 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 5.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 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 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
同一物种 B.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不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C.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趋同进化是不同生物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得到相同选择的结果
C.物种A进化到物种M的过程一定经过了长期的地理隔离从而达到生殖隔离
D.发生趋同进化后形成的两个物种M和N亲缘关系较近
10.(2023·江苏南京六校联合调研)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
6.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 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A进化为B、C的过程中发生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由物种A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存在地理隔离
C.甲岛上的物种B迁移到乙岛后不与物种C发生基因交流 D.物种C与物种D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考点三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苏教一轮高三生物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22生物的进化

课时规范练22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8浙江6月)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2.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履历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豢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天然奇品悉具。
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看法阐发,正确的是( )A.“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C.“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D.这种人工培育金鱼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和20%。
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革如下图,则各基因型个体在此环境中竞争能力的大小关系最可能为( )A.AA<Aa=aaB.AA=Aa>aaC.AA=Aa<aaD.AA<Aa<aa4.(2019安徽淮北一模)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产生的变革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表现地理断绝,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b表现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可以定向转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法,不一定都经过d5.某小岛上生在世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先人迁徙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植物甲);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植物乙)。
由于花期差别,颠末恒久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甲、乙。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阐发,正确的是( )A.为适应不同的泥土酸碱度条件,两种植物分别向不同方向进化B.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将物种甲引种至pH较低的地域后,可再次发生进化形成物种乙D.只要情况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发生变化6.在天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历程如下图所示。
高考生物(苏)一轮课时作业:(二十六)生物的进化

课时作业(二十六)生物的进化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3.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
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第3题图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C.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D.蜥蜴中所有W基因与w基因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4.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第4题图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5.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
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占60%、30%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是()A.62.9%B.78.6%C.76.8%D.77.1%6.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某昆虫的体色黑色(B)对灰色(b)为显性,生活在某一个区域内的该昆虫种群,原来B与b的基因频率各为50%,后来该区域煤烟污染严重,若干年后发现B的基因频率为90%,b的基因频率为10%。
一轮复习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三)生物的进化1.下列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是()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D[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起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到保留。
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变异。
因此A、B、C错误,D正确。
]2.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会有减少的现象,此即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
这种对药物发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下图中的(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A BC DB[由于“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在相同药物剂量的条件下,甲的药效要强一些,A错误,B正确;随着药剂量的增大,药物作用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甲、乙两者与药物作用都成正比,C、D错误。
]3.(2021·长郡中学高三模拟)遗传平衡定律所讲的群体是理想群体,但自然界的生物群体中,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始终存在且不断地起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进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B.地理隔离导致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可以保证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C.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D.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和自然选择常常共同作用B[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可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影响遗传平衡状态,A正确;由于地理隔离阻止种内群体基因交流可以导致基因库出现差异,最终可能出现生殖隔离,不能保证遗传平衡状态,B错误;当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时,种群达到没有变异、自然选择、数量足够多、自由交配的理想状态,基因频率维持稳定,C正确;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对不同的变异进行选择,两者常常共同作用,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7.28生物的进化1.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B.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C.耐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D.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2.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3.下列观点符合现代达尔文主义的是 ( ) A.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④⑤⑥ D.①③④⑤5.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6.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其基因频率TT为20%、Tt为60%、tt为20%,后来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7.(2009·江苏生物,20)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8.下列有关物种和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而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C.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9.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有减弱的现象,此即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
这种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 ( )10.已知如果一个群体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
对某区域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
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出这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频率(N)大约是 ( ) A.0≤N≤100% B.0<N≤50%C.0≤N<50% D.N>50%11.调查发现,某地人群每万人中有一个患甲病。
一个表现正常男子的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妹妹。
该男子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女子结婚后,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 ( ) A.33/10 000 B.1/404C.1/303 D.1/60612.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于环境条件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14.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15.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16.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改变基因频率。
(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灰色(s)为显性。
187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生活的桦尺蠖种群中SS基因型频率为10%、Ss为20%、ss为70%,此时黑色(S)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工业革命后,这种桦尺蠖种群中黑色(S)的基因频率会________,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________所致。
(3)用人工选择的方法也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
现用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
从子二代中选出灰身雌雄个体,使其自由交配(实验在理想条件下进行),得到子三代。
将子三代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填入下表。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BB Bb bb B b子一代0 100 0 50 50子三代17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
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
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 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D 4.B 5.C 6.B 7.B 8.C 9.B 10.B 11.C 12.A 13.B 14.C15.C16. (1)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2)20% 上升自然选择(3)如表(3)不科学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