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 醉花阴》教学案例
《醉花阴》教学课例

《醉花阴》教学课例教材分析:《醉花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的第一首词。
本词所在单元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本书中唯一的宋词板块,宋词风格主要分为婉约和豪放两种,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中的俊杰。
本词主要写了词人李清照在丈夫离家之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词风婉约哀怨,意象新奇,对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欣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课堂导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家辈出,在我们所熟悉的灿烂群星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最佩服的女作家是谁?最佩服的文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说到女文人,许多学生说是李清照。
看课件幻灯片,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再看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师:我们看了三位名家的诗歌,感觉都很美。
我现在问大家。
这几首诗里都是写的哪个节日?生:九九重阳节。
师:是的,都是写的重阳节,那么我们对重阳节的风俗了解多少呢?甲生答:登高和插茱萸。
师:这都是,还有呢?乙生答:我觉得还应该有赏菊花的风俗,因为孟浩然和杜牧的诗里都有描写菊花的诗句。
师:说得好。
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从刚才的诗里看出了东西。
那么重阳节还有别的风俗吗?丙生答:还应该喝酒吧,你看杜牧的诗里写到了“但将酩酊酬佳节”。
师:是的。
不但要喝酒,还要喝菊花酒。
生:啊,喝菊花酒,古人也真够浪漫的。
师:是啊。
这是唐朝人的重阳情节。
那么我们所喜爱的宋朝词人如何来写重阳节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
老师范读这首词或放范读录音。
再看幻灯片,放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易安作也。
”师:哪位同学翻译一下这个故事?学生丁:就是说李清照在重阳节的时候给赵明诚写了一首词寄给他,明诚很欣赏。
《醉花阴》优秀ppt课件

在东篱(菊圃)饮酒直饮到黄昏也难消忧愁, 那菊花淡淡的芳香飘满双袖。别说不忧愁,瑟 瑟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我)比黄花更加 消瘦。
17
凄凉寂寥的意境 ︱
思念丈夫的情感 ︱
寂寞忧郁的基调
上片 重阳思亲 (写愁)
下片 饮酒赏菊 (写瘦)
本词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
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
怀的少妇形象。
18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怎样的心情?(试在词 中找)
19
南
渡 前
愁?
相思
(思念丈夫)
寂寞无聊之感
20
愁?小组合作探究
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
11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 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 丈夫赵明诚便调官异地。 深闺寂寞,她深深地思念 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 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 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 赵明诚。
12
《醉花阴》——佳节重阳孤寂思夫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 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 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 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 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歌词3:情深深.雨蒙蒙 多少楼台烟雨中 记得当初,你侬我侬 车如流水马如龙 尽管狂风平地起 美人如玉剑如红
情深深,雨蒙蒙 世界只在你眼中 相逢不晚,为何匆匆 山山水水几万重 一曲高歌千行泪 情在回肠荡气中
歌词2:《梅花三弄》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 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醉花阴》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醉花阴》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能够默写《醉花阴》全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醉花阴》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通过诗词鉴赏,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感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体会诗词中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醉花阴》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醉花阴》中的抒情技巧和修辞手法。
理解并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问答、朗读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案例分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醉花阴》的词意图、作者画像及相关历史背景。
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醉花阴》的词牌特点,为学习全词做好铺垫。
4.2 诗词鉴赏分组朗读《醉花阴》,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3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诗词中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会。
4.4 拓展延伸推荐李清照其他著名词作,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了解作者。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剖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4.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默写《醉花阴》全词,写一篇关于《醉花阴》心得体会。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在课堂发言、作业完成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师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醉花阴》教学案例

《醉花阴》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理解《醉花阴》的意境和主题。
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1.感知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醉花阴》音频,学生跟读原文,并欣赏音乐的伴奏。
然后师生交流感受,了解学生对音频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2.课文导读(15分钟)3.诗意呈现(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醉花阴》,并根据音乐节奏和意境展示诗意。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解释诗句的含义和描写手法,并选择一两个诗句进行诗意表演。
4.主题探究(30分钟)5.学生表达(20分钟)学生根据对《醉花阴》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诗句的喜爱和感悟。
学生可以参考以下问题来进行写作:你觉得《醉花阴》写的怎么样?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你如何理解醉的状态和花阴的意象?6.作品展示(30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每个学生有2-3分钟的时间进行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短文、诗意表演或者其他形式展示。
7.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三、教学评价学生在诗意呈现和学生表达环节的表现能力可以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朗读的准确度和语调的把握、对诗句的理解和解释的准确度、对诗意和主题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古代诗歌和其他脍炙人口的古代名篇,了解不同诗人和不同时期的诗歌特点。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诗意呈现,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学生可以参与诗歌比赛或者组织一场文学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醉花阴》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创作风格。
分析并欣赏《醉花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醉花阴》全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使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醉花阴》词的内容和结构。
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
2.2 教学难点词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入对《醉花阴》的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之处。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理解词的内容。
学生查找并学习词中遇到的生僻词语。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对《醉花阴》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讲解。
讲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5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练习,运用学到的鉴赏方法。
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锻炼表达能力。
3.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醉花阴》全文及其注释。
李清照的简介和相关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白板和markers,用于板书和标注。
5.3 其他资源古典音乐或诗歌朗诵,用于营造课堂氛围。
诗词鉴赏指导书籍和在线资源。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熟悉《醉花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优品课件之《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教案《醉花阴》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2. 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重难点 1. 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为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知人论世: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母亲王氏,其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三司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李清照:(1084-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她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婉约词的正宗”,“乱世中的美神”。
丈夫:赵明诚。
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但在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后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
这时李18岁,赵21岁。
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格非被贬回老家。
后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
靖康事变后,北宋灭亡。
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
丈夫病逝,李清照也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二、写作背景: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A.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代表作:《一剪梅》、《醉花阴》 B.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醉花阴》写于前期。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醉花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诗意和主题,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醉花阴》的意境和主题。
2. 词风的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宋代词的发展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醉花阴》的词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词风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突出李清照的词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象。
(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词风特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醉花阴》。
2. 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赏析文章。
3. 调查其他词人的作品,了解他们的词风特点。
4. 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首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醉花阴》的情况,以及赏析文章的质量。
3. 调查报告:评估学生对其他词人作品的了解程度,以及词风特点的把握。
4.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词,关注其词风、意境等方面。
《醉花阴》优秀ppt课件

这首词是前期的 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 久,丈夫赵明诚便调官异 地。深闺寂寞,她深深地 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 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 亲,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 丈夫赵明诚。
精品课件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东篱/把酒/黄昏后,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人似黄花瘦。 动
精品课件
薄雾浓云愁永昼, 时 以清秋游乐的重阳佳节反 瑞脑消金兽。 令 衬她独守空闺的孤寂。
佳节又重阳, 时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间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景 物
行 动
精品课件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
绝的基调
精品课件
鉴赏探讨
淡酒 秋风 借 秋雁 景
抒
黄花 情 梧桐 细雨
精品课件
赏意象,品愁情
意象 淡酒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内涵、作用
例句
愁情 渲染愁情
离愁,怀乡之 思,音信之盼
憔悴的容颜
牵愁惹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秋雨愁煞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休止
景 “薄雾”“浓云”“香
物
炉”“玉枕”“纱 厨”“东篱”“酒”“西
风”“黄花”来烘托寂寞
孤独难耐来渲染
2、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永”“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点出了愁的长
久。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品课件之《醉花阴》教学案例
《醉花阴》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醉花阴》讲述了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故事。
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
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思念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学方法方法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词我觉得可以综合运用三个方法:组内自由讨论法;个人独自领悟法;朗读演绎法。
同时借助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透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播放姜育恒《梅花三弄》的Flash片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故事。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
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 2、整体感知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对照注释理解词义,划出难懂的字词准备小组内讨论。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觉得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提出全班交流。
为了保证问题的质量,每个小组只能提一个问题。
一组:“凉初透”的“初”?二组:刚刚。
三组:开始。
师:到底是什么,再讨论一下。
三组:“开始”好一点。
写出夜半时分凉气开始加重,诗人已经觉得寒意阵阵了。
师:是呀,“初”是有“刚刚”的意思,比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
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
第一组问题提得好,别的组加油。
七组:“消金兽”的“消” 六组:消失九组:消融师:为什么想到消融?生: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
而消失却有灰飞烟灭之感,既看不出过程也看不到效果。
师:好一个消融,冰消融
后留下个春天,香消融后留下个相思。
问得好,译得更好。
五组:
盈袖的盈?四组:充满八组:莫道? 一组:不要说。
…… 【说明】:让学生学会提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每节课每个学生哪怕只能提出一个优质问题,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依赖老师,依赖教案,缺乏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无法提出优质问题的,那些流于形式,走马观花,不切实钻研教材的学生也是提不出优质问题的。
课堂是产生疑问的地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培养他们钻研的精神,以小组单位意在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3、挖掘内涵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
所以文章中的
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
这次的挖掘行动采取每个同学单打独斗的形式,看谁挖的越快越深。
为防浅尝即止,每个同学只要挖出一处精彩即可。
师:老师
先抛砖引玉,挖一个“佳节又重阳”的“又”。
“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生:我挖的是“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刚才我们分析初
的解释时,老师说从时间上说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
师:你把“凉”挖得可谓深
入骨髓呀。
生:我挖的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寂寞
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
生: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
生:这里的“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
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师: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生:我挖的是“愁永昼”。
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我
想这是因为作者心情非常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师:愁什么呢?生: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
生: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
师:
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的形象吗?生: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的看着香炉内的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
生: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师: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生:我挖的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
生:我反对。
陶渊明有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说明重阳有把酒赏菊的风俗,这时的菊花开的一定最盛,怎么会凋零呢?师:问得好,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多媒体展示盛开的菊花,生: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
生: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师: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生: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
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
生:这是反衬吧,写出人尚不如花。
生: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师: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
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说明】:挖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过程,更是敞开心扉和文本交流的过程,走进词人内心世界的过程。
都说新课标提倡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但我们真正放手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
大家都提前预设好教学步骤,然后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案上靠。
这样的课上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老师的表演可以淋漓尽致,学生的回答也大同小异,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可这样的课无疑是太精致了,让人望而生畏。
试想如果缺少了教师这根拐杖,学生自己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吗?所以“鱼”和“渔”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能不讲。
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放得开却收不拢。
因为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已经非常之广,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又千奇百怪,所以真正
敢于放手的教师越来越少。
放手不等于放羊,放手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备课这个环节上,因为你不是学生,所以你不可能知道他们会挖掘出什么来,你更不知道他们会挖得多深,你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你必须什么可能都要想到。
换句话说:你备的不再是一节课,而是一个专题,要让自己成为这个专题中全知全能的多面手,最起码看起来是如此。
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呀。
我想,这也是现在课堂老师导得太多的根本原因。
但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看老师的表
现和课堂的含金量,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将起多大的作用。
这才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4、读出感情“歌以咏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
所以我们当然也要好好来吟哦一番,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刚才挖出的各种感情,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最好。
小
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
在赛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并逐渐把词人凄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说明】: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他们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5、课堂总结说
说学完这首词的感受或收获?生:李清照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文章原来可以写得这么凄美动人,以后我也要注意在描写中注入深情。
生:以后我要学用形象化的手法。
生:我知道,词语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有隐含意义,我们要善于提问,善于挖掘。
生:要想读好诗,必须先理解好。
师: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认识了一个词人,希望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多读多问多挖,认识更多的词人,诗人,伟人。
【说明】: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个阅读方法,并适当进行总结,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的文学之门。
这对于老师来说,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