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合集下载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一、审美情感的产生观赏影视作品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中最直接的体验就是审美情感。

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能够引发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

在观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可能会产生喜悦、悲伤、愤怒、感动等一系列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作品本身所呈现的情节、人物、音乐等元素,更与观众个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密切相关。

当观众在观赏影视作品时,他们往往会被作品所展现的情感所吸引,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核心之一。

二、观影体验的积累随着观影经验的增多,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也会逐渐提高。

在观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观众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品味,对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种审美经验的积累是观众不断提高对影视作品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审美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审美观念的塑造影视作品在展现社会生活、人物命运和情感世界的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念。

观众在观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作品所呈现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的影响,更会受到作品所传递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来自作品内容所传达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更来自作品所展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影视作品对观众审美观念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审美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情感共鸣与心理投射观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往往会产生与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共鸣和情感投射。

观众对影视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磨难、挣扎和成长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时甚至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人物命运进行类比和投射,从而在心理上与作品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

这种情感共鸣和心理投射不仅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表现,更是观众与影视作品产生深层交流和情感互动的重要途径。

五、审美认知与审美欣赏在观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观众不仅会产生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还会进行审美认知和审美欣赏。

观众对影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镜头构图、音乐配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从中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一、癫狂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

其心理特征:一、以激情的强化为标志;二,无意识创作的突发。

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它往往是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

这种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又是有主客观条件基础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

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适宜刺激(这主要指创作主体的“情结”)。

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

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

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

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二、沉思状态艺术沉思: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

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

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哲学沉思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概念的碰撞、组合与逻辑的沟通。

艺术沉思本质上并不是思考而是体验,它的对象不是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

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艺术是一种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

自古以来,艺术一直被认为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如何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1. 艺术表达情绪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创作和欣赏来表达情绪。

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绘画色彩、音调、舞蹈动作等方式来传达情绪,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宣泄。

而观赏艺术作品时,人们也可以通过与作品共鸣以及对作品情感的投射来表达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2. 艺术提供情绪调节的途径研究表明,参与艺术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

音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的治疗中,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谐来调整人们的情绪状态。

此外,绘画、写作和舞蹈等艺术活动也起到类似的调节作用。

在创作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艺术作品,减轻情绪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艺术启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创作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人们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造力是人类的重要心理资源,它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得到发挥,也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培养创造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创新性。

4. 艺术提供心理康复的手段在心理学中,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康复。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人们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音乐疗法、戏剧疗法和美术疗法等都是常见的心理康复手段。

艺术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从问题中解脱出来,重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心理康复。

5. 艺术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艺术活动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

通过艺术的探索和创造,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可能性。

不论是观赏艺术作品还是参与艺术创作,艺术都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平台,促进个人成长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艺术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还是参与艺术创作,都可以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艺术如何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I. 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 提高情绪状态艺术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传递功能,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欣赏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带来愉悦和满足感,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音乐、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人们情感宣泄的出口,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

2. 提升自我认知与表达能力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强自我认知。

绘画、写作和舞蹈等创作形式可以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的媒介,帮助他们从心理层面找到突破口,并将内心的感受通过艺术形式进行表达。

这种表达过程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3. 增强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生活中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而艺术可以成为人们调节情绪的方式之一。

参与艺术创作能够使人们全身心地专注于当下,忘记外界的烦恼和困扰。

在创作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体验到沉浸在艺术中的快乐和宁静,从而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并获得更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II. 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原因1. 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艺术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美学价值,这不仅仅是指形式上的美感,还包括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借助于审美体验,可以进一步增强积极的情绪和心理感受,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2. 艺术创作的自我表达艺术创作给予人们一个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让个体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美好的世界。

通过创作过程,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3. 艺术社交的情感连接艺术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交流。

参与艺术活动通常是一个人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情感的机会,这种情感连接有助于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支持网络,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艺术设计心理学

艺术设计心理学

艺术设计心理学:探寻美的源泉,触动心灵深处在艺术设计的广阔天地中,心理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探索美的心灵之门。

艺术设计心理学,旨在研究人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诞生与发展。

色彩,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石,其心理效应尤为显著。

红色热烈奔放,能激发人们的激情与活力;蓝色宁静深远,让人感受到平静与放松;绿色生机盎然,传递出希望与成长。

设计师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仅能传递出作品的主题,还能触动观者的情感共鸣。

形状与线条,同样是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圆形给人以完整、和谐之感,象征着团结与美满;方形稳定庄重,代表着秩序与力量;而线条的曲直、粗细,则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与节奏。

设计师通过对形状与线条的把握,让作品更具表现力,引发观者的心理共鸣。

在艺术设计中,空间布局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心理意义。

合理的空间布局能让观者感受到舒适与愉悦,反之,则会让人感到压抑与不适。

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巧妙安排,使作品呈现出层次分明、节奏感强的视觉效果,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艺术设计心理学:洞察人性,塑造独特审美体验艺术与设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想象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艺术设计心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人的内在需求,从而创造出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

情感表达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它让作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拥有温度和情感的载体。

设计师通过研究人的情感波动,将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之中,使得每一次观赏都成为一次心灵的对话。

例如,一幅描绘悲伤的画作,通过色彩、笔触和构图,能够让人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哀愁,甚至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用户体验是艺术设计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和体验。

这不仅仅是对产品功能性的考量,更是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关照。

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够在用户接触的瞬间,便传递出友好、便捷和舒适的感觉。

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心理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简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简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简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

1、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北宋赵佶《枇杷山鸟图》南宋屈鼎《夏山图》形象,即为审美形象。

在广义上涵盖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就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发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内容、得授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形象就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有方式,艺术作品做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相互竞争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就是直观的、具体内容的,能够为人的感官轻易认知的感性存有。

形象就是形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所以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内容的感性形式发生,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整体表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并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

艺术形象又就是艺术家重新认识体验生活的结果,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因此艺术形象又具备艺术家检视、体验生活时把握住至的生动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等感官能体会、把握住至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给人以闻其声,见到其人,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

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正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

艺术家不仅在创作过程中从不脱离生动具体的形象,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更须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因此,艺术欣赏的过程也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情来引发对作品中情境、意境的体味。

这足以说明形象贯穿了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形象性成为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创作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

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

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

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艺术,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个体还是社会层面上。

它通过各种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深入我们的情感世界,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艺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以及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

例如,在绘画领域,画家可以通过色彩的选择、线条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一幅用暖色调描绘的油画可能会引起观者的温暖和舒适感,而一副采用冷色调的油画则可能引发观者的寂寥和沉郁情绪。

音乐也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形式。

音乐家可以通过乐曲的速度、音量和音调来传达不同的情绪。

例如,慢节奏的音乐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内省和平静,而快节奏的音乐则更容易使人感到兴奋和愉悦。

第二部分:艺术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可以对我们的情绪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是因为艺术能够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体验,从而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治疗方法叫做艺术治疗,它通过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帮助个体表达情感并调节情绪。

艺术治疗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自闭症和成瘾等。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患者可以使自己感受到情感的释放和内心的平静。

第三部分:受众对艺术情感的解读艺术的情感影响并不仅仅依赖于艺术家的创作,受众的解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观众可能会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

心理学研究显示,个体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解读。

一位心情愉悦的观众可能更容易从艺术作品中找到乐趣和美感,而一位情绪低落的观众可能更容易感受到作品中的悲伤或痛苦情绪。

结论: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的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艺术创作,这个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领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艺术家们往往具有独特而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和情感。

这种敏锐的感知力并非天生,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心理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塑造。

比如,一个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艺术家,可能在其作品中更多地展现出对痛苦、挣扎和希望的深刻理解;而一个性格内向、善于内省的艺术家,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作品表达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

从动机的角度来看,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满足;有的是为了追求创新和突破,试图在艺术领域开辟新的天地,获得同行的认可和赞誉;还有的则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用艺术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不同的动机驱使着艺术家们选择不同的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

心理学中的情感因素在艺术创作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之中。

例如,当一位画家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时,他可能会运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而当他感到悲伤和忧郁时,画面的色调可能会变得暗淡,线条也会显得沉重。

不仅如此,艺术作品还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

再来说说认知过程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艺术家在观察世界、获取灵感的过程中,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常人有所不同。

他们能够突破常规的思维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并将这种独特的认知转化为艺术作品。

在构思和创作阶段,艺术家需要运用想象、联想等认知能力,将零散的素材和灵感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记住曾经的经历、感受和观察到的事物,以便在创作中随时调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语言内指性例释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或引‘春江水 暖鸭先知’,以为是东坡诗近体之佳者。 (毛)西河云:‘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 不知耶?’”
二、文学语言法则与心理蕴含
2、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 于效果的特性。
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 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 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 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内指性、音乐性、 陌生化和本色化。
二、文学语言法则与心理蕴含
1、何谓内指性
内指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 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 的特性。是文学语言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 时它不必严格遵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它符合 的是艺术氛围中的诗意逻辑。如“黄河之水天上 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月是故 乡明”。
理论依据
1、索绪尔:语言中的一切,包括它的物质的和机械的表 现,比如声音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的。
2、苏珊朗格:“当人们称诗为艺术时,很明显是要把诗 的语言同普通的会话语言区别开来。通过这种尝试,人们 会愈来愈深入到语义学、心理学和美学组成的网络之中”。
二、文学语言法则与心理蕴含
文学语言法则: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 系统(包括心理蕴含)的具体表现方式及 其相应的构成规律。
文学语言内指性例释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 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
宋代许剴《彦周诗话》评:“杜牧之作 《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 公夺了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 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 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文学语言内指性例释
补充:
文学语言表达的困难: 1、作家语言的痛苦:“言不尽意”: 陆机《文赋序》: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刘勰《文心雕龙》: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
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语征实 而难巧也。 高尔基: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加强烈的痛 苦了。
2、“意”与“言”的非对应关 系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使文学文本的解 读充满了审美趣味和创造活力。
“只要心在跳动,就有血的潮汐,而你的 微笑却印在红色的月亮上。”
——北岛《雨夜》
郭沫若《凤凰涅槃》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 芳,/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 !翱翔便是我,/芬芳 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火便是我。/火便 是他。/火便是来自。/翱翔!翱翔!/欢唱! 欢唱!
晚:暮归的行人,影子被夕阳拉长。街口 轮班睁眼的的红绿灯面对来来往往的车辆, 总是顾此失彼。大地变得金黄了,梧桐树 的剪影,留在了安全岛上。
二是本色化对话:是从人物与 人物在特定 环境中所展开的对话与说话人身份和性格 相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人物所说的话与 说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极相符的特性。
《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
无限 共时 流动 右半球
有限(符号) 顺时 固化 左半球
一、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及研究
1、文学中的语言,即狭义文学语言的内涵: 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文本的语 言,是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艺术形象、 表述意义的语言形态。
一、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及研究
2、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1)精神分析学对语言的研究 弗洛伊德的梦的结构理论 (1)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 (2)四条语法规则:凝缩、移置、思想转化为视
作的法则,这里主要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 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三、文学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
词法,即字法。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 良多。
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 “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 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廷让 感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 更是激动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邓丽君《微风细雨》歌词
微风吹着浮云,细雨慢慢飘落大地,淋着 我淋着你,淋得世界充满诗意。
微风伴着细雨,像我伴着可爱的你,看着 我看着你,看这世界多么美丽。
啊!愿我是风你是雨。啊!微风尽在细雨 里。
漫步青青草地,小草也在轻轻低语,诉说 无尽蜜语,让我们共寻觅。
二、文学语言法则与心理蕴含
宋人王祈有竹诗两句:“叶垂千口剑,竿 耸万条枪。”
苏轼嘲笑:“好则好矣,只是十条竹竿共 一片叶也。”(明代冯梦龙《古今笑》)
文学语言内指性例释
明末清初的杨慎《升庵诗话》卷八里说: “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 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 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 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 见得?若作千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 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三、文学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
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 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 衬“静”,以“鸣”衬“幽”,使“静” 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 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 美好享受。
杜甫的“身轻一鸟过”,蔡希鲁的武艺高 强。相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可否用“过”?
另见教材P207.
补充:本色语言与自动化语言的区别
1、自动化语言是完全原生态的语言,它可 能意识如流,也可能杂乱无章;本色化语 言是符合人物本质、个性的语言。
2、前者是未经提炼加工的语言;后者是有 条件的、有原则的、有目的的加工过的语 言。
3、前者是自然语言;后者是人工(文学) 语言。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 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 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 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 头,大陆在那头。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阳的 光线把葛利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光 了,又沿着苍白的、可怕的和一动不动的脸上滑 着。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 看见自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 黑色圆盘。
4、本色化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
觉意象、再度修饰 拉康的结构主义心理分析 (1)无意识具有语言结构 (2)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不确定关系 (3)隐喻(凝缩)和转喻(移置)
一、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及研究
2、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2)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文学作品的富于艺术魅力的语言组织中所 表述或暗示的人的心理体验。
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是指文学作品的语 言组织所表述或暗示的人的心理体验状态。
一、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及研究
“语言” 的内涵:一种声音与意义结合的 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学中的“文学语言”内涵:是指经过 加工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它与土语、口 语相对,是一定社会和教学环境中的标准 语言。
3、陌生化 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
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所谓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 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对日常 生活习惯的颠倒,使我们获得新鲜的感觉。 文学语言要尽量避免“自动化”语言,使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自动感知变为新鲜的 独特的审美感知。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 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 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 不是作为识别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 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 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 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 长。
本色化描述语举例
晴:太阳七色的光芒汇成耀眼的白亮,蔚 蓝长空之上,游荡着几只雪白的绵羊。举 目四望,一片明亮中,点缀着几许阴凉。
阴:雨珠冲散泥土的清香,街上多彩的伞, 好似盛开的花。浓厚的阴云闪烁电光。呵! 雷公醒来了,引出一段响亮的鼓点,这便 是雷声。
早:朝霞脱去美丽的衣裳,变得雪白了, 红红的初阳不再羞涩,爬得更高了。人们 开始了繁忙的工作,枝头偶尔飞来了麻雀, 也在声声地鸣唱。
三、文学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
语言的层面:是指语音、文法、辞格和语 体四个层面。
1、语音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
学语言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 韵律两种形态。 韵律(音律)的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 叠音和押韵等。
三、文学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
2、文法层面 文法是指作文和作诗之“法”,即文学创
份、性格、面貌等)相符的特性。 具有多种含义: 一是指文学文体的特定规范; 二是指作家的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 三是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等等。
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就 是指天然质朴的本色语言。
项羽的《垓下歌》体现了英雄本色。
本色化语言通常可以有两种类型:
一是本色化描述语,是指文学文本中叙述 人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叙述语 言或抒情语言),即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 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似乎只有 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 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唤起读者的本色 体验。
“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
三、文学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
3、辞格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
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 运用状况。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