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种种植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关系的演变特征
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固持

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固持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生态系统在地球碳循环和氮固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氮元素对维持农业生产、调节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壤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和氮的固持。
一、碳循环1. 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与贮存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质。
在这些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部分碳会释放为二氧化碳(CO2)进入大气中,而剩余部分则会被氮固持作用中的微生物转化为有机氮物质。
这样,土壤中的有机碳就得到储存,并形成了土壤有机质。
2. 土壤呼吸作用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土壤呼吸作用是地球上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可以达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
3. 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因素土壤碳储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具有不同的碳储量,例如,森林土壤的碳储量通常比农田土壤高。
此外,气候因素对土壤碳储量也有重要影响,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二、氮固持1. 氮的来源与转化土壤中的氮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氮气(N2),通过氮固持作用将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够利用的氨(NH3)和硝酸盐(NO3-)。
这个过程主要由土壤中的一些特定细菌和蓝藻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根瘤菌和硝化细菌。
2. 植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并将其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物质。
氮是植物体内构建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成分,对植物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3. 土壤固氮作用的重要性土壤中的氮固持作用对维持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大约有80%的氮固持是由土壤中的微生物完成的。
通过土壤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氮含量,促进植物的生长,并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三、碳循环与氮固持的关系碳循环和氮固持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
土壤有机碳氮组分

土壤有机碳氮组分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生态系统,它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维持生物多样性,并发挥着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碳氮组分是土壤中有机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定义、重要性、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其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管理和保护措施。
二、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定义和重要性土壤有机碳氮组分是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主要由碳和氮两种元素组成。
这些组分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养分来源。
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对于维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以及缓解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地形、土壤类型、植被和人为活动等。
例如,温带和寒带地区由于温度较低,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较慢,因此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含量相对较高。
此外,土壤的pH值、含水量和通气性等理化性质也会影响有机碳氮组分的分布和稳定性。
四、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研究方法研究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化学分析法、同位素示踪法、光谱学方法和显微技术等。
其中,化学分析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解和元素分析,可以测定土壤中有机碳氮组分的含量。
同位素示踪法可以用于研究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过程。
光谱学方法和显微技术则可以用于观察和识别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结构和形态。
五、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动态变化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植物残渣的输入、微生物的分解以及土壤动物和蚯蚓等的活动等因素影响。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残渣的输入和微生物的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然而,人类活动如过度耕作、城市化等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减少或流失。
六、土壤有机碳氮组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土壤有机碳氮组分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土壤有机碳氮组分通过影响土壤呼吸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式影响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如温度和降水量的改变也会影响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分布和稳定性。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土壤中碳氮磷元素的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概述了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中的碳、氮、磷元素是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即它们的相对含量比例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土壤中的碳氮磷比例通常用C:N:P的比值来表示。
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种类、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的C:N:P比例差异很大。
例如,在温带草原区,C:N:P比例通常为250:12:1左右;在热带雨林区,C:N:P比例则为330:14:1左右。
土壤中的C、N、P元素的相对含量比例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土壤中,这个比例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土壤氮磷限制和碳固定。
在总碳量不变的情况下,C:N:P比例越低,说明土壤中氮磷含量越低,土壤生态系统受到氮磷限制的程度越高,亚洲多数受氮限制,北美和欧洲变化较大;反之,则代表土壤中含有充足的氮磷,土壤生态系统趋于不被限制。
同时,不同C:N:P比例下,土壤中有机碳资料的汇存速率也不同,因此相关元素比例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壤碳汇的能力。
影响因素土壤中的C:N:P比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气候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物种组成、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以及人类活动等。
1.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会影响土壤中的C:N:P比例。
例如,沙质土壤通常C:N:P比例较高,而黏土质和腐殖质土壤中的C:N:P比例较低。
2.气候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土壤中C:N:P比例。
例如,高海拔、寒冷的地区,常年冻融交替和大量雨水的沼泽、湿地等区域,C:N:P比例较低。
3.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中C:N:P比例,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的C:N:P比例差异较大。
土壤碳氮耦合关系

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土壤碳氮耦合关系是指土壤中碳和氮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调节和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
土壤碳、氮元素是土壤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两者的耦合关系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的关键环节和土壤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碳、氮元素作为土壤中的生化要素,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再通过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交互反应,进入土壤有机质。
氮元素则以氨、硝酸盐等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经过植物吸收后进入生物体内。
不同于碳元素的固定和释放,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包括氮同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等。
两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的关键环节包括常温、优势预测、化学与生物交互等几个方面。
常温环境下,土壤菌群活动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壤中的碳、氮成分,从而减轻集中固定和排放压力。
优势预测环节则是指将合适的还原碳源和还原氮源相融合,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被有效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氮肥的使用强度。
此外,化学与生物交互环节,包括微生物增殖、有机物质降解、化学肥料应用等多方面,是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的关键扭转点。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有机质,而化学肥料的应用则为土壤中的氮元素供应提供了有效途径。
最后,土壤管理方法是营造土体碳氮耦合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土壤管理方面,平衡施肥和加强有机无机结合肥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
平衡施肥是指根据肥料的类型、土壤的环境特征以及植物的种类等因素,合理地选择施肥方案,尽可能减少无效施肥和浪费。
另外,加强有机无机结合肥的应用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碳氮的利用率。
有机无机结合肥能够使肥料成分更均衡地分布于土壤中,大幅提高肥料的吸收效率,但同时也需要适当把握施肥的时机和浓度,避免出现肥料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综上所述,土壤碳氮耦合关系是土壤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土体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基础,而良好的土壤管理方法则是构建优良的碳氮耦合环境的关键。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土壤中的碳、氮、磷是土壤中的重要养分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指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研究土壤中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1. 碳、氮、磷在土壤中的含量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是土壤中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了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富集有机质的能力。
土壤中氮的含量对于调节作物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磷含量则是维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起着关键作用。
2. 碳氮磷的比例关系土壤中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例关系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参数。
碳氮磷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释放过程。
合理的碳氮磷比例关系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3. 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土壤中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例关系受到土壤类型、植被类型、降水量、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这直接影响了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二、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碳氮磷的储存和释放能力不同。
黑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而沙质土壤则有较低的有机碳含量。
2. 植被类型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中的养分元素有不同的富集能力。
在森林地和草地,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通常会比农田地的高。
3. 水分和温度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及养分的释放具有重要影响。
干旱和低温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氮素的储存能力通常会降低。
4. 人为活动人为活动对土壤中碳氮磷的含量和比例关系有直接影响。
农业生产和农田施肥会改变土壤中碳氮磷的平衡,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养分循环。
农田土壤的碳循环

农田土壤的碳循环农田土壤的碳循环农田土壤是一个重要的碳储存库,其碳循环过程对于农业生产和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有机碳输入、输出以及调控措施等方面,探讨农田土壤的碳循环过程。
一、土壤有机碳输入农田土壤的有机碳输入主要来自于植物残留物、根际分泌物、施肥和有机肥等。
首先,植物残留物是农田土壤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枝叶、根系和秸秆等,这些植物残留物较难降解,能够长期储存在土壤中,为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之一。
其次,根际分泌物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输入来源。
植物根系通过根毛分泌出一些有机物质,如根系分泌酸、糖和蛋白质等,这些有机物对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农田施肥也是土壤有机碳输入的重要途径。
施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生长,同时也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提供了条件。
最后,有机肥的使用也是农田土壤有机碳输入的重要方式。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
二、土壤有机碳输出土壤有机碳的输出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和碳氮转化而实现的。
首先,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碳进行分解氧化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碳输出的主要途径,其速率受到土壤温度、湿度、通气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其次,土壤中的碳氮转化也是土壤有机碳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对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分解、转化,将部分碳氮释放为二氧化碳和氨等形式的气体,从而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损失。
三、土壤碳循环调控措施为了提高农田土壤的碳循环效率和保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储存,可以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
首先,合理施肥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配置氮磷钾等养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氮素的损失和排放,从而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其次,农田管理措施也是重要的调控手段。
比如采取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措施,提高土壤湿度和通气性,有助于土壤呼吸的增加和碳氮转化的促进。
碳氮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碳氮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碳氮平衡是指土壤中碳、氮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这种平衡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具体探讨碳氮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碳氮平衡的定义及重要性碳氮平衡是指土壤中碳、氮元素的相对含量比例,通常用C/N比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C/N比为20:1~40:1之间,即有机碳含量是全氮的20~40倍。
当C/N比高于40:1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就开始累积,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当C/N比低于20:1时,则会使土壤中氮素过多,而碳素不足,也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碳氮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影响到植物的根系生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等。
因此,为保持良好的碳氮平衡,使土壤中的碳、氮元素处于合适的比例范围内,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二、碳氮平衡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一个健康的根系系统,而碳氮平衡对植物根系的生长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C/N比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而适宜的C/N比则能够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加健康。
具体来说,过高的C/N比会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难以分解,导致土壤变得紧密,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而过低的C/N比则会导致土壤中氮素含量过多,从而抑制植物的根系生长。
而正确的C/N比范围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为植物提供适宜的根系环境,从而促进其生长发育。
三、碳氮平衡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对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健康非常重要,而碳氮平衡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C/N比会影响到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而适宜的C/N比范围能够保持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从而促进土壤肥力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具体来说,过高的C/N比会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缓慢,从而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产生负面影响;而过低的C/N比则会导致土壤中氮素含量过多,过度刺激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过程造成不利影响。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加快,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利用。
其中,耕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也是自然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一、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概述土壤有机碳是种生命和繁荣的基本要素,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耕地是土壤有机碳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因此,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传统耕地的利用方式相对简单,土地上普遍种植传统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
这种耕地利用方式比较单一,土地上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耕地的利用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如直播、覆盖、夏种等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具有一定影响。
二、直播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直播耕作是指农民在农田中直接撒种,不需要翻地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与传统耕地的利用方式相比,直播耕作会更好地保留土壤有机碳。
直播种植不需要翻地,可减少翻地所带来的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降低土壤侵蚀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
但注意,直播耕作请求有较好的耕作技巧,不适合所有的农田类型。
三、苫盖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苫盖耕作是指把植物秸秆、落叶、稻草等垫在土地表面,使土面上覆盖一层厚度约为15厘米左右的有机物质,形成一种覆盖层,从而达到保水、保温,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
通过苫盖耕作这种方式,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
因为有机物质可以降低耕地上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就使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积累。
同时,苫盖还可以形成一层防风、抗旱、保温、增加氮素、保持土壤水分的保护层,提高土壤生产力。
四、夏作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夏作是指在主要种植作物的非种植期间(季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比较 稳 定 的 , CN是 比值 的稳 定 程 度 对 土壤 性 状
及作 物生 长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我 国农 田土 壤 C N主 / 要分 布在 7~1 _ 。第 二 次 土 壤普 查 结 果 显 示 我 国 32 J
水稻 土耕 层 土 壤 C N 为 1 . , 地 土 壤 为 9 93 / 08 旱 .l。 J
农 田土壤 有机 碳 、 氮是 土壤 肥力 的重要 指标 , 土 壤碳、 氮循 环是 农 田生 态系 统最 基本 的生态 过程 , 二 者 之 间的相 互关 系 对 农 田土 壤 的 养 分 转 化 、 应 以 供 及 生产 力 的稳定 性具 有 关键 性 的作 用 , 与 全球 碳 、 更 氮循 环 和气 候变 化 密切 相连 l 。一 般 情 况下 ,有 机 1 j 碳 和全 氮含 量之 间存 在 显 著 耦 合关 系 , 壤 碳 氮 比 土
第 2 9卷第 4期 2 1 年 7月 01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c lu a s a c n t e Ard Ar a u t r lRe e r h i u .2 1
我 国 三种 种 植 制度 下农 田土 壤 有 机 碳 、 氮 关 系 的 演 变 特 征
有着 密切 的联 系 , 国第 2次 土壤 普 查 数 据 的结 果 我
是华北 、 东 、 南 、 北 、 北 、 南 六 大 区 域耕 层 华 华 东 西 西 土壤 C N水 田普 遍 高 于 旱 地 _ 。长 期 定 位 试 验 表 / 3 j
明 , 肥 配施 和有 机无 机肥 配 施 对稻 田土 壤 C N的 化 / 影 响 没有 显著 差异 _ 而有 机 无机 配 施可 以提 高蝼 l , 土旱 地 C N l /¨ 。尽 管 目前 国 内外 对 于 土 壤 碳 和 氮 的演 变 已有 大 量 明确 的 研 究 结 果 】 , 是 对 于 但 二 者 之 间关 系 的演 变特 征及 其影 响 因素 尚不 十分清 楚 。本 文试 图通 过对 3 4个 国家 级耕 地 质 量 监 测 点
目前 国内外 大量 研究 表 明我 国农 田表 土有 机碳 含 量
连续 2 0年监 测数 据 的统计 分析 , 探讨 近二 十 年来 我
国农 田表层 土壤 C N的变 化趋 势 与 特 征 , / 以期 为 我 国农 田土壤 培 肥和 制定 固碳 减排 国家 战略 提供 科学 依据。
整体 呈上 升趋 势 _I 。一 般认 为 , 田土壤 碳 、 的 4 5 J 农 氮
到 2 % , 3 % 以 上 的 旱 地 连 续 监 测 点 土 壤 C N呈 显 著 增 加 趋 势 。 进 一 步 分 析 表 明 , 壤 C N 与 土壤 速 效 磷 、 7 且 0 / 土 / 速
效 钾 以及 磷 肥 和 有 机 肥 的 投 入 量 呈 显著 正 相 关 关 系 , 与 土 壤 p 值 呈 显 著 的 负相 关 关 系 。表 明 常 规 施 肥 方 式 中 , 而 H 磷 肥 和 有 机 肥 投 入 促 进 了土 壤 中有 机 碳 和 全 氮 的 积 累 , 对 旱 地 土 壤 有 机 碳 积 累 的贡 献 大 于 对 氮 素 积 累 的 贡 献 , 且
含 量 受制 于 气温 与 降水 , 其 变 化 主 要 受人 类 活动 而 的影 响 Ⅲ 。长期 定位 试验 的结 果 表 明平衡 施用 化肥 6 J 或 有 机无 机肥 料 配合 施用 的 土壤 有机碳 含 量 明显增 加 [ 8。但是 土 壤氮 素演 变却 与 有 机 碳 的演 变 趋 势 71 , 存 在一 定 的 差 异 , 研 究 表 明 , 我 国南 方 红 壤 旱 有 在 地 , 量有 机无 机 肥配 施 能显著 增 加土 壤全 氮含 量 , 高
摘 要 :对 3 4个 国家 级 耕 地 质 量 监 测 点 2 0余 年 连 续 监 测 数 据 进 行 了统 计 分 析 , 旨在 探 讨 常 规 施 肥 下 我 国 旱 作 、 旱轮 作 和 稻 田 系统 土 壤 碳 、 关 系 的 演 变 特 征 。 结 果 表 明 ,95~20 水 氮 18 0 6年 , 国 常 规 施 肥 方 式 下 旱 地 、 旱 轮 我 水 作 和 稻 田 系 统 表 层 土 壤 有 机 碳 和 全 氮 均 显 著 增 加 , 种 种 植 制 度 下 土 壤 C N 演 变存 在 一定 差 异 。土 壤 C N 均 值 三 / / 从 18 ~19 9 5 90年 的 9 8 .7上 升 至 20 ~ 0 6年 的 1 .2 O年 期 间 , 壤 C N分 布 在 9 1的 区 间 范 围 内的 频 率 为 0 1 20 O 3 。2 土 / ~1 4 % ~ 8 ; 壤 C N在 7~ 区 间 的分 布 频 率 从 2 . %减 少 到 1 .% , 在 1 —1 5 4% 土 / 9 75 45 但 1 3区间 的 分 布 频 率 从 1 .% 增 加 56
申小 冉 2 吕家 珑 张 文 菊2 辛 景树。 任 意 徐 明 岗 , , , , ,
( .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陕 西 杨 凌 720 ; . 业 部 作 物 营养 与施 肥 重 点 开 放 实 验 室 , 1西 1 10 2 农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农 业 资 源 与 农 业 区划 研 究 所 ,北 京 108 ;3 全 国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 心 , 京 10 2 ) 00 1 . 北 0 15
是 土 壤 碳 、 关 系演 变 的 重 要 影 响 因子 。 氮
关 键 词 :农 田 ; 植 制 度 ; 机碳 ; 氮 ; 壤 C N 种 有 全 土 /
中 图 分 类 号 :S 5 . 136 1 文 献 标 识 码 iA 文 章 编 号 :10 —6 1 2 1 )4 0 2 —6 0 0 7 0 (0 10 .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