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一、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交通概况(附地理位置图)实习区位于江山市郊,属浙江省衢州地区管辖。

填图区在西郊,离城区2 km,东径118°33ˊ45ˊ—118°38ˊ20ˊ,北纬28°43ˊ6ˊ—28°45ˊ50ˊ。

江山有浙赣铁路直达杭州、南昌,与闽北、皖南有公路相连。

实习区有公路直通市内,交通十分方便(图1-1、封底)。

江山交通位置图二、实习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实习区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势走向北东,蚱蜢山、江山岗一带的山前地带,山丘呈北西延展(见封底)。

区内较高的山峰有老虎山(279m),西山高地(272.2m),方家山(209.0m),龙王山(204.0m),区内最低海拔80.0m。

切割深度最大150m,一般50 m—70m。

区内水系主要为江山港,河面度200m,水深最大为2.8m,一般小于1m。

流向北东,向北东注入钱塘江。

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8-9 月份可因干旱出现暂时性断流。

实习区属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具海洋型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6℃--18℃,8—9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36℃,最高可达40℃;1—2 月份气温最低,平均1℃--2℃。

年降雨量1800 mm—2000mm,3—4 月为梅雨季节,4 月份开始出现雷阵雨。

年蒸发量700 mm—800mm。

江山一带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水泥工业为支柱,食品、针织等小型厂矿较多。

近年经济发展较快。

三、实习区地质调查简史浙江江山地区地质研究开展较早,过去多以生物地层研究为主。

1869 年德国的李希霍芬,1911—1917 年日本地质学者先后来本区进行地质调查。

1927 年刘季辰、赵亚曾到本区进行矿产调查研究时,对地层作了初步划分,著有“浙江西部之地质”一文,有一定参考价值。

1951 年盛莘夫在“浙江之地质”一文中,对本区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划分,首次肯定本区有寒武系存在。

1955 年卢衍豪、穆恩之,候祜堂、张日东、刘弟墉等发表“浙西古生代地层新见”一文,对本区古生代(尤其是早古生代)地层作了系统的划分,是本区地层研究的重大进步,其划分方案至今仍为人们所沿用。

江山地质实习报告5篇

江山地质实习报告5篇

江山地质实习报告5篇江山地质实习报告1一.序言⑴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1.目的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理论联系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任务①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②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③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描述记录等内容。

④通过实习,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地质作用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①实习前学生应认真学习实习知道书,以明确实习目的、内容安排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②实习中学生要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的讲解。

③现场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并作好记录,还应多问、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懒惰思想。

④每个学生应采集3mdash;mdash;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⑵.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实习过程实习的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又分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指导老师带领实习,过程由实习指导书上的日程安排:第一天昆明西山;第二天上午乘车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刚厂;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子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下午乘车由武定县至元谋县;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第六天返回昆明。

(3)实习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实习我们三大类岩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在野外认识和辨别三大类岩石,还能够在野外辨别各种地质构造。

通过在各实习点对其的观察,实地考察,我掌握了罗盘的使用,还在各实习点采集了各种相应的岩石标本。

一等奖-湖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

一等奖-湖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

成 果 名 称 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 究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政策法规及理论研究 加强大学生电类工程能力的培养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的整合研究与 实践 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学实验室开放建设及辐射功 能研究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系统(教学版) 基于 INTERNET 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体系及其评估模型 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与素质特征 《现代晶体化学》 (教材) 基于 INTERNET 外语远程教育研究“4+2”“理学学士 —— 教育硕士 ”六年贯通制新型骨干师 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理论物理基础教程》与理论物理课程改革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和课程创新体系研究 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100 项) 主要完成单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冈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完成人常治斌、孙传琼、任柏林、毛高波、邹玉胡文宝、张光明、刘昌明、许成祥、周克厚何幼斌、罗顺社、李维锋、李建明、胡明毅 华北庄、徐金燕、刘纯朝、黄义武、马成松 罗炎林、林其伟、翁惠辉、孙启军、熊俊俏 库夭梅、温小波、黄辨非、杨晓林、许巧情 高振中、李建明、白光第、彭德堂、王正允 周思柱、徐小兵、杨雄、吴文秀、帅玉妹 张光明、刘绍平、刘纯朝、陈建明、徐秀廉 赵温霞、章泽军、曾广策、李方林、李昌年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李昌年、欧阳建平 吴冲龙、刘刚、汪新庆、赵温霞、李伟忠 赵晶、王菁、张峰、于志平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杜远生、李正元 吴信才、杨伦、郭际元、郑贵洲、黄晓萍 陈敬中、孟大维、吴秀玲、何涌、赵珊茸 肖惜、余健明、阮全友、陈奇敏、段少敏 祝心德、孙锡凤、万洪文、张文华、郭能 刘连寿、陈立华、汪德新、李家荣、郑小平 王道俊、王坤庆、但武刚、董英、卢子洲 周晓明、黄曼君、王又平、吴建波、张岩泉 王先霈、胡亚敏、徐敏、王耀辉、曹慧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语言教材编写与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师范院校性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水电站仿真培训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 三峡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三峡大学、 湖北大学为 试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与实践 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 究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探索 现代嵌入式实践教学平台在面向创新的信息类专业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 基于网络的自动化专业远程实验教学 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与 实践面向 21 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 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与配套技 术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王玉德、赵国华、邢来顺、刘伟、廖林子 王学东、王战平、李玉海、段尧清、杨斌 邢福义、汪国胜、卢卓群 胡金柱、叶俊民、陈利、杨进才、杨青 彭晓辉、汪海燕、霍玉娜、刘荣才、谭邦和 张珩、杨艺虹、刘永琼、艾军、杨建设李咸善、吴成明、邓长虹、胡翔勇、刘淑军 蔡德所、王德广、刘秀珍、蔡顺德、罗先启 吴卫华、胡绍华、金林、王作新、赵琳 谭德福、汪鋆植、卢训丛、张长城、周平 桑大鹏、梁艳萍、金道行、刘月新、闵泽平 张联盟、谢峻林、伍洪标、冯小平、陈玲琍 严新平、康灿华、赵玉林、张安富、钟庆 傅正义、陈文、黄学辉、张荣国、顾少轩 罗帆、刘明菲、刘舒燕、吕浩、王超 刘泉、李方敏、徐成、吕锋、薛立功雷家珩、巫辉、郭丽萍、庞金兴、蔡宏伟 袁佑新、黎洪生、陈静、谭思云、雷升印 陈磊、张荣国、张安富、张开鹏、谢峻林 张昌、汤文华、程向东、郑万兵、汪秀清 马必学、李望云、刘晓欢、刘小芹、姜新桥 赵大兴、宋小春、陆载涵、尹杰、杨勇勤工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食品化学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辅助系统 材料冶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研究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全数字化电力拖动教学及实验系统研制开发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理工科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 究与实践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平台,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 材料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 科学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基地建设的研究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新体系及探究式教学 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材料学与新材料设计跨学科互动式虚拟基地建设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九江学院 上海市卫生局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熊健民、吴方艳、马丹、吴振彪、郑琼兵 黄泽元、齐玉堂、肖安红、王月慧、姚理 吴灵英、王春维、侯永清、房桂兵、丁斌鹰 盛建龙、沈巧珍、王周福、刘静、朱伯铨 陈奎生、高全杰、曾良才、傅连东、容芷君 丁卫东、刘明、麻友良、赵英勋、张炳焕 梁述明、程耕国、刘惠康、莫建民、杨永立 祁小梅、左相国、盛建龙、张四友、祝洪喜 杨叔子、李培根、吴昌林、戴同、张福润文历阳、厉岩、涂明华、方亚 陈传尧、何锃、李振环、王杏根、李国清朱光喜、严国萍、赵云娣、肖看、黄瑞光 李德群、陈立亮、张宜生、魏伯康、刘光葵 段献忠、尹仕、翁良科、冯爱明、马冬卉 陈孝平、杨为民、陈义发、梅斌、陈安民 熊永红、唐超群、任忠明、张炯、是度芳 曾金华、刘声远、邓耀祖、郭莲军、洪竟兰 刘伟、蔡兆麟、黄树红、舒水明、黄俭明 吴廷俊、石长顺、申凡、顾建明、刘洁 刘献君、余东升、雷小川、林林、张俊超 杨克敌、孙秀发、聂少发、陈国元、鲁文清 余龙江、吴元喜、刘凌、刘幸福、陈祖建 江建军、王耘波、冯则坤、聂进、黎步银非生物类本科生生物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研究欧阳星明、胡迎松、唐九飞、万琳、赵怡竹汪小燕、严国萍、王福昌、鲁昆生、王殊马勇、刘名俭、魏卫、黄其新、蔡靖方陈贻汉、顾豪爽、韦群、马为川、李梅潘纪平、宋克夫、陈敦源、童向飞、薛梅傅廷栋、曹凑贵、张献龙、关桓达、孙东发王绪朗、李崇光、孙彦泉、钟涨宝、余国瑞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杨仁海、吴虹李忠云、张端品、冯永平、程华东、江珩包满珠、高翅、陈龙清、裘鸿菲、胡惠蓉许绮川、易国顺、夏俊芳、张衍林、刘作清陈焕春、毕丁仁、彭克美、程国富、张金洲谢季坚、邓泽清、余家林、朱倩军、刘承平李文鑫、黄进、娄延常、吴平、黄明东熊贵光、于国萍、张观明、周殿清、胡承正汪存信、季振平、陈彰评、席美云、潘祖亭刘涤尘、李裕能、向铁元、张元芳、向农陈向东、方呈祥、唐晓峰、郑从义、沈萍李进才、白光义、徐乃庄、时向东、邹林大谢志雄、沈显生、刘曼西、杨艳燕、陈建秀、杨志荣张焕国、黄传河、王丽娜、刘玉珍、许卫平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互动型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电子通信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旅游管理专业 " 三段式 " 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创新研究物理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适应 21 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研究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农业工程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农林类本科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材建设(教材)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物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理科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中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锐意改革 ,利用现代化理念和手段 ,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 主干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 容研究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 求实创新, 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学教学水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现代三维测量系列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性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人体寄生虫学实践教学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手段研究 高师学生综合教学技能研究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光学课程系统改革 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 《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师中文专业课落实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 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 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 饭店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特色模式研究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咸宁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二等奖( 115 项) 郧阳医学院 郧阳医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杨小亭、赵明登、槐文信、詹才华、李大美 邓大松、李珍、张奇林、殷俊、向运华 马玉龙、黄驰、周新花、郑洁修、于萍 於可训、陈国恩、叶立文、赵小琪 黄诗笺、卢欣、刘思阳、谢志雄、郝广勤 刘耀林、詹长根、刘艳芳、唐祥云、唐旭 席美云、曹瑰华、蔡凌霜、王福来、邓立志 刘光临、谈广鸣、赵英林、程志毅、胡鹃 冯文灏、李欣、李建松王永棣、张国忠、余祥庭、陈建民、沈定文苏成雪、张昆、强月新、周茂君、刘建明 蒋明森、杨孟祥、何立、董惠芬阮绪芝、曾凡龙、严世荣、李文春、王燕 杨江林、况成云、李晓兰、柴云、庄红平 余新武、李江林、王元汉、张国勇、汪自云 陈春生、冯广艺、陈强 程庆华、徐大海、田永红、王一举、孙先松 黄清世、罗炎林、张强、周传喜、管锋 严赞开、蔡哲斌、李克华、李爱国、黄剑平 黎东升、许家林、朱忠贵、张华林、李炳莲 李嘉宝、黄忠顺 万由祥、孔新舟、张勇、黄新云 漆腊应、方洁、邓俊、何康民、卢鸿 曾翔云、王远坤、王金国、卢永良本科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性研 究 体育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环境生态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途径研 究 新型地质工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编写面向 21 世纪《岩石学》教材构建现代化岩石学课程 教材新体系(教材) 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 概率统计面向 21 世纪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 1.5+1.0+0.5 ”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 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 践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电磁学及其计算机辅助教学( “立体化”教材)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的改革与实验研究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 21 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与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列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声乐教育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研究 21 世纪高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计算机课件研究 高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原理》创新教育研究孝感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咸宁学院陈丁堂、高华、丁远坤、丁么明、邓银城 汤起宇、胡亦海、刘星亮、程序、吕万刚 赖旭龙、金振民、鲍征宇、曾广策、王华 王焰新、罗泽娇、张首丽、庞岚、王群英 吕新彪、王华、张吉军、兰廷泽、郭秀蓉 桑隆康、路凤香、邬金华、廖群安姚光庆、王华、兰廷泽、关振良、赵彦超 谢兴武、刘安平、李宏伟、沈远彤、赵晶 胡亨魁、徐超、郭建林、鄢达成、汪瀚李文联、李文群、童雷、丁世学、张建华 史惠风、刘光耀、陈洁、梁艳红、付光辉 李文联、刘伦钊、马永军、李文群、张建华 刘建清、沈振煜、程敏、尹梦、叶飞 陈义成、王建中、谢晓梅、王岚 王健、郭敏、黄爱峰、鲁长芬、王维 李家清 辛凌、张隆胜、杨虹、游巧荣、刘东虹 陈传忠、郑勤、曹东平、周红旗、鄢润国 刘贤龙、黄超、谢民育、左国新、赵慧 彭小玲、吴凡、郭永玉、田晓宝 胡静、谭传凤、徐东文、王长华、李星明 罗邦成、梅全雄、阎承梓 方卫兵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系列教材(教材) 传感器系统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宜化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 21 世纪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 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用图形计算器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体育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研究 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财政学专业改造与学科创新研究 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高等数学习题课立体化教材(教材) 动画专业课程研究 工科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及教学规范化研究 面向二十一世纪 《机械设计》 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改革研 究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数学课程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孟立军、杨卫东、张文华、韦成良、李磊 李步海、李磊、孟立军、杨力行、杨金洲 喻汉平、舒位光、王礼平、王观凤、陈红 刘羽、吴高安、杨嘉谟、姚裕安、肖群枝 吴高安、夏先平、胡中功、杨先麟、欧阳琼 黄祝明、吴锋、胡亚联、余仕成、李端勇 鲍世聪、刘羽、石和彬、黄志良、张芳 江世宏、娄联堂、王志宏、沈明宇、熊小龙 周学君、钟阿林、韩芳、王斌、向学军 任丽萍、王志刚、杨宇飞、刘东、田颖华 夏成才、胡先锋、廖启新、吴茗、邹秉国 李大明、杨灿明、庞凤喜、艾华 袁天荣、彭岚、刘圻 陈池波、张开华、王益松 张小柔、吴传生、王卫华、王展青、彭斯俊 朱明健、粟丹倪、周艳、肖文、周锦琳 张荣国、郭丽萍、雷家珩、彭善堂、刘军 张安富、钟庆、万明芳、胡晓敏 谢峻林、陈文、文进、顾少轩、何峰侯玉英、李志明、杨光、陈晓岑、韩少军 陈辉、高海波、孙俊、尚前明 刘秋圃、王攀、万君康、王培根、毕小龙 王仲君、王卫华、唐湘晋、王展青、梅顺治 何方、方卫、任赛赛、丁山 刘同员、陈智勇、李勇、唐春芳、范克全 徐晓英、万明芳、胡又平、彭慰慈、韩庆奎高校经管专业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 面向 21 世纪纺织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土家族棉花球运动的创新及在教学中的推 广应用高职动画教育中的“产品”实践教学模式 化工原理虚拟设备及仿真实验系统 大学生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教改研究与实践 哲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工单元操作 CAI 研究及网络化 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岗位聘任制的改革与实践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建立 机械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 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护理服务为切入点早期接触临床教 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系列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 革研究与实践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学研产结合构建高水平测控课程创新实验室 自动化专业 PLC 实验教学研究 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新乡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夏火松、常亚平、刘嵩、王珍义、黄明山 潘鄂菁、武继松、陈益人、肖军、丁国强 杨洪林、徐红、王君姚正国、邓正源、倪东业、阎孝英、贺泽江段林杰、朱新兰、梁俊、杨珺、谢丽 陆载涵、鄢烈祥、宋小春、吴选军、龙毅 蔡光兴、李子强、邢廷卫、许松林、朱永松 李春梅、孙厚权、徐彬、林兴发、余莉 雷达、李云雁、韦一良、范国枝、方立中 黄万琪、张红菱、舒剑萍、程清洲、陈靖 吴克明、盛建龙、张惠灵、段宁、王光辉 冯向东、刘太林、范华汉、胡适耕、肖奕 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刘邦华、师洪吴昌林、杨家军、姜柳林、谭琼、张卫国陈先华、马建辉、厉岩、赵纯红、刘功明 周世权、胡建华、徐翔、童幸生、徐自立刘声远、王建枝、金肆、张业平、陈正跃 何岭松、朱文凯、武新军、王俊峰、康宜华 周纯杰、黄为、周永鹏、王明哲、刘正林 杨泽富、谭丹、李军、王彬、孙开放 顾纪鑫、雷小川、许明武 唐齐鸣、田映华、易江、王红、梁敏、。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学生带来了许多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欢乐。

同时在当前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解答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锻炼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世界、解决问题,朝着自身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努力。

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将教学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探索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文章就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合理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提升做出了相关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数字化;科学精神地理是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中的重要学科,由于它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学科,因此学习地理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以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问题。

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看到更加真实的自然现象、自然环境,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不断探索地理世界中的奥秘,从而真正受到启发,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并获得成长。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意义(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收获,这样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出积极、快乐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然后在课下记忆、背诵,再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一切为了高考服务。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学习的难度,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增强,也很难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江山实习区区域地质

江山实习区区域地质

1江山实习区区域地质概述1.1.1实习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实习区位于江山市郊,属浙江省衢州地区管辖。

填图区在西郊,离城区2 km,东径118°33ˊ45ˊˊ—118°38ˊ20ˊˊ,北纬28°43ˊ6ˊˊ—28°45ˊ50ˊˊ。

江山有浙赣铁路直达杭州、南昌,与闽北、皖南有公路相连。

实习区有公路直通市内,交通十分方便(图1-1、封底)图1-1 江山交通位置图实习区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势走向北东,蚱蜢山、江山岗一带的山前地带,山丘呈北西延展(见封底)。

区内较高的山峰有老虎山(279m),西山高地(272.2m),方家山(209.0m),龙王山(204.0m),区内最低海拔80.0m。

切割深度最大150m,一般50 m—70m。

区内水系主要为江山港,河面度200m,水深最大为2.8m,一般小于1m。

流向北东,向北东注入钱塘江。

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8-9月份可因干旱出现暂时性断流。

实习区属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具海洋型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6℃--18℃,8—9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36℃,最高可达40℃;1—2月份气温最低,平均1℃--2℃。

年降雨量1800 mm—2000mm,3—4月为梅雨季节,4月份开始出现雷阵雨。

年蒸发量700 mm—800mm。

江山一带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水泥工业为支柱,食品、针织等小型厂矿较多。

近年经济发展较快。

1.1.2 地质调查简史浙江江山地区地质研究开展较早,过去多以生物地层研究为主。

1869年德国的李希霍芬,1911—1917年日本地质学者先后来本区进行地质调查。

1927年刘季辰、赵亚曾到本区进行矿产调查研究时,对地层作了初步划分,著有“浙江西部之地质”一文,有一定参考价值。

1951年盛莘夫在“浙江之地质”一文中,对本区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划分,首次肯定本区有寒武系存在。

1955年卢衍豪、穆恩之,候祜堂、张日东、刘弟墉等发表“浙西古生代地层新见”一文,对本区古生代(尤其是早古生代)地层作了系统的划分,是本区地层研究的重大进步,其划分方案至今仍为人们所沿用。

做好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做好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做好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数字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更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就如何做好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二、明确建设目标与定位在建设数字化实训基地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基地的建设目标与定位。

这包括了解企业或学校的实际需求,确定实训基地的功能、规模和覆盖范围。

只有明确了目标和定位,才能确保实训基地的建设符合实际需求,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硬件设施建设数字化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是基础,包括场地、设备、网络等。

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扩展性,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同时,要确保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高速性,为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四、软件资源建设除了硬件设施,软件资源也是数字化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包括实训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库、模拟软件等。

要确保软件资源的丰富多样,满足不同专业的实训需求。

同时,要注重软件的更新和维护,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

五、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数字化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

此外,可以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引入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

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数字化实训基地的核心。

要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实训课程和教学计划。

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估,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数字化实训基地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践项目和资源,提高实训基地的实用性。

同时,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将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数字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摇篮——细数中国16大地质实习基地

摇篮——细数中国16大地质实习基地

摇篮——细数中国16大地质实习基地展开全文深耕资源领域,做深度矿业平台地质实习基地,一个承载着地质人青春回忆的地方,凝聚了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第一次领到地质三大件,第一次组队踏勘剖面,无数的第一次,汇成了地质人成长的摇篮。

你曾在下面几个实习基地呆过?欢迎留言。

1周口店实习基地周口店实习基地建立于1954年,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弹丸之地可以操练三军”,驻地为北京市房山区。

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使包括周口店在内的北京西山成为我国地质调查的发源地与我国第一个地质训练班的诞生地。

得天独厚的古地理与洞穴环境,使周口店成为祖先“北京猿人”的发祥地。

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地质资源,使周口店作为教学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部“天然的地质百科全书”,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弹丸之地可以操练三军”,从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地质等的地质基础教程中的基本内容、基本类型、典型现象,都可以在周口店看到。

野外记录簿和地质锤周口店地质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学生步入地质殿堂的一个重要环节,60多年来,数以万计的地学人才在周口店实习基地受到了启蒙教育和大山的锻炼,受到全面的、系统的实践训练,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地学人才,包括数十名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数百名资深地质学家和教育家。

地质生涯从这里开始,为之奋斗的终生事业在这里奠基。

1960年,年轻的同志在北京地质学院周口店工作站实习时留影而我们敬爱的温学长在八年的学习期间里,曾五次来周口店实践学习,更是在周口店实习站建站50周年庆典活动中亲笔题写“摇篮”以示祝贺。

地球科学的实习圣地,周口店当之无愧!2北戴河实习基地“北戴河是天堂,周口店是地狱!”当年流传在地质学子口中的实习基地对比,虽然是玩笑话,但是形象地揭示了地质学子们对北戴河的热爱。

北戴河实习站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地处北戴河海滨区和秦皇岛海港区之间,距山东堡海滩约300m。

早在1953年,原北京地质学院就在秦皇岛地区开展野外教学活动。

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教学成果奖公示

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教学成果奖公示

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教学成果奖公示
根据《关于开展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的通知》(西南科大教字[2007]19号)文件,学校于6月初组织了教学成果奖申报,经申报、预评审、答辩等环节、学校本科教学委员会评审、校长办公会审批等环节,已产生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教学成果奖名单,现公示如下:
特等奖5项:
一等奖10项:
二等奖15项:
三等奖20项:
其余为鼓励奖,不参与公示。

从8月23日至29日为公示时间,如对被公示成果有意见,请与教务处教学科向迎洪联系,电话6089957,E-mail:xiangyinghong@.
教务处
2007年8月23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江山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
作者:张群喜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4期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从2005年就开始推广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

东华理工大学从2008年开始在浙江江山进行数字地质填图实习基地建设,为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数字地质填图实习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为江山市的矿产资源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数字华地质填图浙江江山实习基地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是地质类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和地球化学)和非地质类专业(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勘查技术与工程以及地球物理学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填图实习现状分析
1.实习基地现状
江山建立区域地质调查教学实习基地是我校在1965年开始建立主要供地质类专业进行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的场所[1]。

江山实习基地做为我校地学类专业最为重要的野外实习基地之一,承担了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每年数百人次的野外区域地质填图实践教学实习任务。

2.区域地质填图现状分析
我校的区域地质填图实习和传统地质类高校一样基本沿用比较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进行。

学生主要运用地质老”三大件”(罗盘、地质锤和放大镜)、纸质地形图和野外记录本在野外进行区域地质填图实习。

二、数字地质填图技术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主要通过 GPS 定位和导航,并运用掌上机及数字化地质填图掌上机系统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数据[2],最后通过数字化地质填图(桌面)系统将野外采集到的数据建立原始的基础地质数据库并最终输出地质图及各类专题图的技术。

1.主要设备装置
数字地质填图所需的主要设备装置有:①用于野外采集数据的掌上电脑;② GPS;③便携式计算机;④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⑤数字语音录入笔。

2.软件系统
数字地质填图软件系统主要包含RGMap(野外数据采集系统)、RGSection(野外实测剖面数据采集系统、MEMAPGIS(数字填图(桌面)系统)等子系统。

3.PRB 过程
在数字地质填图中,用地质点 POINT 过程、分段路线 ROUTING 过程、点间界线BOUNDARY过程三个基本 PRB 过程来描述其研究对象。

4.工作流程
数字地质填图大致与传统的区域地质填图的工作流程基本一致,即资料收集与组织、野外路线踏勘、实测剖面、野外填图、图件绘制、资料整理、报告编写、成果验收及归档等工作流程。

其不同点主要是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大部分工作借助于RGMap(掌上机)系统和数字化填图(桌面)系统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地质图的绘制、数据库的建设以及资料整理。

三、数字地质填图实习的实施方案
1.前期准备
(1)实习动员
主要给大家讲清楚本次实习的目的及意义,同时交代大家要准备好实习所需物品。

(2)资料收集
主要收集与实习区有关的各种地质资料。

(3)图件准备
矢量化 1∶10000 实习区数字地形图。

(4)数字填图装备准备
将参加填图实习的班级进行分组,每小组 5-7 人,每组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WINDOWS Mobile 操作系统,预装数字填图(掌上机)软件)及 GPS以及传统地质装备(地质锤、放大镜和罗盘)。

(5)理论指导。

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整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实习区的基本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等),同时对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以及规范有了初步了解。

另一方面老师针对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讲解和操作,使学生基本掌握掌上电脑的使用方法和数字地质填图软件(含掌上机和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

2.野外路线踏勘
在踏勘前老师要讲解清楚地形图的判读、怎样定位、野外记录和信手剖面图的绘制等基本技能。

在踏勘过程中主要是实习带队老师带领同学们通过对野外若干条教学路线的踏勘认识实习区内各出露的地层特征并进行地质填图单位的确定、各类型岩石的野外识别、并认识常见的构造特征。

在踏勘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穿越法并尽可能垂直地层走向的方法进行观察。

同时确定好实测剖面的位置。

3.数字化实测剖面
数字化实测 PRB 剖面。

将室内设计好的江山实习区1:10000地形底图导入掌上电脑,通过 GPS 定位与导航,从设计好的剖面位置的起点出发,沿着剖面的走向前进,并在有明显岩性变化(包括颜色、成分、组构特征)、构造现象及坡度变化的位置定点记录,并录入该位置的岩性、构造现象及高程等信息。

并由 1 人负责测量产状、1人负责采集标本并照相、1 人用地质罗盘校正方向。

最后在掌上电脑上完成地质剖面草图的绘制。

4.野外数字化地质填图
①通过收集到得该实习区最新的地质资料以及野外踏勘过程中获取的资料,编写PRB 库;②根据老师的组织和分配的实习任务,每个小组独立完成老师分配区域的填图任务,各小组做到在填图过程中严格按填图规范和要求进行工作,同时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来共同完成实习任务;③设计野外路线并建立野外手图;④每天跑完设计的野外路线后及时把在野外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及时入库。

5.室内整理及成果提交
在野外数字化填图过程中往往是野外和室内交替进行,一般是上午在野外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下午回来后再室内进行整理当天在野外采集到的数据。

当全部的野外地质路线的数据都采集完毕后在集中进行资料整理并绘制出各种地质图件及专题图件,同时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我校从2008-2012级资源勘查工程和地球化学专业的本科生的数字地质填图实习均在此基地进行,并圆满结束。

对比以前传统的填图实习,不但提高了效率和精度,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数字化填图技术,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能动性
2.目前我校有关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相关课程课时数较短,且软件实践教学为大班教学,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基于此笔者建议对我校的资源勘查工程和地球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做适当调整,在大二增加区域地质调查课程和数字化填图理论课程。

参考文献
[1] 郭福生,刘林清,彭花明,等.江山地质概论及江山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M],地质出版社,2004:2-4.
[2] 张宝一,刘兴权,彭先定,赖健清,等. 面向地学学科的数字填图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32-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