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数字地质填图标准图幅及背景图层制作技巧

合集下载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五、工作程序分述
• 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 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穿越路线 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 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 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 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 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 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 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 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野外验收资料整理应达到的要求 • ①调查区的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工作已 全部完成;单幅图幅实测地质路线总长 和实测剖面工作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 ②专项研究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 • ③完成了规定的样品采集与送样任务, 大部分样品已完成测试和鉴定。 • ④完成了全部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 的系统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 • ⑤完成了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地质图空 间数据库的建设。 • ⑥完成了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编写。
五、工作程序分述
• 1、资料收集—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 集与利用
•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 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 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 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 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 的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 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 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 工作主攻方向。
五、工作程序分述
• 4、野外调查 • 野外调查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最重要 环节,通过野外调查,客观准确详实的 收集第一手原始地质资料,查明区内区 域地质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质、 矿产地质、物化遥地质调查、水文工程 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等基础地质问题。

1比5万地质填图要求

1比5万地质填图要求
(2) 对区域性的主要构造带和地质体,必须要有足够 的地质路线控制,其路线控制程度,应以能较准确地 圈定出地质构造形态为原则。
(3) 所有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 或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观测控制 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 照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
12.2.5 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 12.2.6 其它类文件:半年和年度简报、阶段性总结, 各级质量检查记录资料。 12.2.7 上述全部资料经项目工作单位组织初审通过, 并提交了初审意见书。
13.2 地质图和专题图的编制
13.2.1 最终地质图件的编制,必须经过 野外验收后按验收意见完成有关补充工作 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编制地质图所用资料 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吻合一致, 並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
4.8
4.9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 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 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 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 术骨干组成。多幅联测的项目 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 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 相对稳定。
5.1 数字地形资料准备 5.1.1 1:50000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
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000地形图或 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0000矢量 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 数据采集手图)原则上采用符合精度要 求的1:25000的(矢量化)地形图为工作 底图。
11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1.1 为保证各类样品测试与分析质量, 对 不同地质体的测试技术方法和测试数量, 应反映在设计书中,最终以上级主管部门 批复意见书为准。
11.4 调查中采集的古生物化石、同位素 年龄测定、电子探针、稀土元素、稳定同 位素、微量元素、古地磁测定等重要样品 应及时送交国家认证的权威机构或国家级、 省部级开放实验室进行测试或鉴定。

地质填图基本方法(最终稿)

地质填图基本方法(最终稿)

地质填图基本方法一、通过剖面测统一地质填图单元在开展地质填图之前,必需建立统一的地质填图单元。

此项工作主要是通过实测地质剖面研究建立地质填图单元。

测制能控制全测区各时代地层的地层剖面、岩浆岩剖面变质岩剖面及构造地质剖面,划分出可供填图使用岩石地层单位(含火山岩)及岩浆岩单元和变质岩单元和构造单元(断裂和褶皱)。

剖面必须部署在地质体露头良好和具有代表性的剖位测制。

剖面测线尽可能垂直地层走向,夹角一般不要小于30º(特殊情况例外)。

(一)地层剖面在无明显变质或浅变质沉积岩区,按1:5000精度测制主干地层剖面和辅助地层剖面。

建立起工作区基本地层层序,尽可能开展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及层序地层的划分及沉积岩相和沉积盆地演化及地层含矿性的综合研究,并采集相关测试样品和古生物样品。

研究区内至少有一条比较完整的地层剖面能对测区出露地层达到基本控制。

当测区内剖面不能满足研究要求时,即应在相邻图幅补充测制剖面进行完善。

辅助剖面测制重点主干补救主干剖面尚未很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控制岩相变化。

(二)岩浆岩剖面岩浆岩剖面包括火山岩剖面和侵入岩剖面两部分。

火山岩剖面:具有岩浆岩剖面和地层剖面的双重特性,一般在地层剖面中部署,按岩浆岩研究要求观察研究并采集相应测试样品。

由于火山岩的岩相变化较大,应尽可能性能部署辅助剖面控制。

侵入岩剖面:剖面部署一般垂直于岩体长轴和面理(或线理)方向测制。

正确划分不同期次(或序次)侵入体,并进行相带划分,采集必要的岩矿标本、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稀土和同位素年龄样品。

对岩体侵入接触变质带要作重点研究。

重点研究岩体含矿性及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剖面比例尺大小据岩体大小和岩石和岩相复杂程度而定。

大型岩体(大岩株和岩基)的剖面测制可用高精度GPS仪测量数据定位成图。

(三)变质岩剖面变质岩剖面包括有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三个部分。

在各条地质剖面测制过程中,均应有变质岩剖面的研究内容。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01一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1∶50 000)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地球化学地质填图教程总结

地球化学地质填图教程总结

地球化学+地质填图常用教程总结一、1:5万土壤采样点位设计(水产沟幅为例)1、标准图框生成首先利用Mapgis—实用服务—投影变换—系列标准图框—生成1:5万图框.图框模式:高斯坐标实线公里网.投影参数:起点纬度491000. 起点经度1210000. 网间间距1KM.图框文件名:水产沟图框.图框参数输入:图框内容:图幅名称:水产沟幅.图框参数选择:输入并绘制接图表+绘制图幅比例尺+图框外图廓线.2、图形校正图片JPG转换成msi文件: Mapgis—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文件—数据输入—添加文件(图片JPG)—转换—转化成msi文件.校正到标准图框内:Mapgis—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文件—打开影像—msi文件—镶嵌融合--打开参照文件—参照线文件(标准框). 镶嵌融合—添加控制点—(先点击带校正图片某点,然后点击对应的标准框点,最后按两次空格键,选择是,以此类推,尽量多的找几处控制点,通常不少于13个控制点,要求残差<1为准)—镶嵌融合—校正预览—透明度调节--回车--镶嵌融合—影像几何校正—几何校正--重命名保存文件.3、图片数字化对地形线、河流、公路、村庄等地形要素进行数字化过程. 同时,准备大格号、图例、网格线、采样位置、重复样和监控样分析表格等文件.4、采样点位设计四幅图框:据前述方法,生成5万四幅合体的图框(注意修饰)。

将四幅图之间的界线用红线标出,根据阵列复制线,画出网格线,在网格线的交汇处定出大格号标注,然后建立采样点位文件,在上面点击采样点位置,辅助工具1—导入导出功能—点位置转属性. 辅助工具2,水系沉积物自动编号,0001大格号的左上角坐标为5488000,355000,一行上的大格号从0001—0004,点击确定,重新显示文件,出来小格号标注文件.5、重复样、监控样在每个单幅的采样点位图中,设置重复样和监控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即a—c—b—d,查出每50个样品,其中1个是重复样,4个是监控样,45个是普通样品,导出excel表格之后排序,对其重复样和监控样设置,然后在单幅采样点位图中标出来.二、1:1万土壤采样点位设计1、基点基线准备在地形图基础上,可以在图框文件里输入一个点,作为基点(待设计完毕可以删除,例如基点为200/100,点号为200,线号为100),图框外部边缘作为基线。

在地质工作中地质填图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地质工作中地质填图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地质工作中地质填图方法及注意事项前言:地质填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统一的技术要求,将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理底图之上,而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

现将地质填图的方法及一些要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一般程序收集资料—地质踏勘—剖面测量、正确划分填图单元—剖面地质小结—开展正式填图工作。

2、基本方法地质填图方法视比例尺不同,主要由剖面法、追索法和穿越法。

1:50000和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穿越法辅以少量追索法,即地质观察路线垂直(或斜交)于主要岩层及构造线方向进行,但对重点研究对象,如标志层、含矿层、矿体露头、化石层、重要岩浆岩体及构造线等,则作追索性的布置;1:5000-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追索法或剖面法,地质简单区可辅以少量穿越法。

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和测定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三个原则:(1)、地质观测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2)、在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蚀变带、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测部位,必须布设地质观测点;(3)、按地质实际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

一般岩性控制点不超过总地质点数的30%,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地质观测点位测定可用半仪器法(或GPS)标绘在图上,重要的观测点,如主要的地质构造、含矿层、矿体露头等则需用仪器法测定(高精度GPS亦可)。

3、观测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强调连续观察、连续记录,严肃认真,充分收集原始资料,切忌简单化、主观随意、孤点记录。

沉积岩、变质岩和侵入岩的观察记录重点应该各有侧重。

(1)、地质观测点记录的内容如下:①、沉积岩:首先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碎屑物成分、粒度、形态、胶结类型、胶结物成分、岩石命名、风化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对地层厚度变化、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应详尽描述。

数字填图DGSS教程05-实际材料图及地质图制作

数字填图DGSS教程05-实际材料图及地质图制作

冗余数据的清除
在野外手图从掌上 机转入到计算机后, 每条路线目录下均 有背景图层的地形 数据。
在地质路线的操作 过程中,修改过的 图层。
计算机自动删除多余的文件
为了加快数据整理,实现计算机自动删 除多余的文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编写了自动删除多余文件的程序。
程序使用方法: 点击“选择目录”,找到在rgmapping文件夹中的路线工程文件。
计算机
1154-1161
1162-1211
1212-1237
1238-1255
1256-1264
酸性、中酸性侵入岩类 元古宙 665-672 673-678 太古宙 679-684
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碱性岩 镁铁质岩 685-689 超镁铁质 岩 690-695 碱性岩 696-698 脉岩 702-707
默认的删除的文件列表: *.wt~;*.wl~;*.wp~;*.msi;*.mse; 25*.*;mul*.*;Georock.wl;Georock.wt; Geosoil.wl;Geosoil.wt;Geowater.wl; Geowater.wt;Orecheck.wt;Sand_Sedi.wl; Sand_Sedi.wt Section.wl; Section.wt; Soil_Sedi.wl; Soil_Sedi.wt; Strem_Sedi.wl; Strem_Sedi.wl; ZK.WT以及路线文件夹下的地形数据
7.生成编稿原图
1、更新实际材料图到编稿原图
2、选择要更新的文件
3、打开编稿原图
8.对地质图图例进行编辑
9、对地质图角图、图切剖面等进行编辑
图切剖面制作要点
数字高程提取
剔除不合适的线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万数字地质填图标准图幅及背景图层制作技巧
贺瑾瑞;陈国浒;王志一;张翊超
【摘要】1∶5万数字地质填图,按照规范要求需要1∶2.5万地形图作底图.因此,工作中需要制作1∶2.5万标准图幅框与地形图匹配作为野外填图手图.本文就1∶2.5万标准图幅制作、不同比例尺之间的投影转换及地形图比例参数设置等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期刊名称】《城市地质》
【年(卷),期】2013(008)002
【总页数】4页(P53-56)
【关键词】数字地质填图;投影转换;比例尺参数
【作者】贺瑾瑞;陈国浒;王志一;张翊超
【作者单位】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数字地质填图就是将纸质的野外手图矢量化后存储于电子设备上进行地质填图,利用数字化填图技术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地球表面及空间和地理分布数据的新技术。

传统的地质填图,是将获得的大量第一手基础资料记录在纸介质上,其中有大量的资料无法实现共享,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与损失,野外地质数据和信息基本上处
于分散的,非动态的现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元性,科学性与迫切性,不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极大的影响了地质资源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度,因此,数字化填图技术应用而生[1~3]。

在背景图层准备过程中,需要生成自定义接图表和标准图幅图框,然后对标准图幅图框和地形图进行比例尺和参数匹配。

1.1 自定义接图表生成
D G S I N F O程序打开以后,点击“选择工作区”→“自定义接图表”(图1)。

点击“新建接图表”(图2),依次“输入接图表名称”输入名称。

根据1∶5万
图幅的整体图幅形状将其切割成1∶2.5万图幅,根据需要填写几行几列,之后点
击“确定”(图3)。

每个1∶5万图幅都被切成4个1∶2.5万的标准图幅,并在“选择自定义接图表”中,点击“查看接图表信息”,依次将每个1∶2.5万图幅
相应的属性填写完毕,这样工作区1∶2.5万接图表就生成了(图4)。

1.2 1∶
2.5万标准图幅生成
打开“Mapgis67”,点击“实用服务”→“投影变换”→“系列标准图框”(图5)。

这里需要选择“图框椭球参数”,椭球参数的选择要根据1∶5万项目任务
书要求而定。

常见的标准图框的生成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系列标准图框”下拉菜单中有“根据图幅号生成图框”一项这,若已知1∶2.5万标准图幅号,可根据图幅号直接生成标准图框(图6)。

方法二:若不知具体图幅号,可直接点击“生成1∶2.5万图框”(图7),出现1∶2.5万图框对话框,选择“高斯坐标实线公里网”,在“投影参数”中将起点
纬度和起点经度输入。

这里的经纬度是指图幅左下角的经纬度,这里只需要将图框文件名称修改为相应图框名即可,同时可以核对一下,椭球参数是否为要求的参数(图8、9)。

确定以后,出现“图框参数输入”,可勾选“图幅名称”,将相应图幅名称填入,图框内容其他项均不需要理会。

图框参数选择中:勾选最后3项,输入并绘制接图表/绘制图幅比例尺/绘制图幅外图廓线。

然后确定保存点、线、面文件(图10)。

需要说明,标准图框生成以后,标准图框和地形图参数匹配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一般1∶5万的地形图是买到Arcgis数据后,将其转换为Mapgis格式,转换后应该注意:坐标类型和椭球参数。

这里我们选择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椭球参数选择,应该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一般选择北京54、西安80坐标系或国标2000。

地形图要与1∶2.5万标准图框的参数相匹配,就得将1∶5万地形图比例尺放大投影到1∶2.5万,然后将其工程裁剪,将单幅1∶5万地形图分别裁剪成4幅
1∶2.5万图幅,切记地形图和标准图幅必须保持地形图参数一致。

方法二:将1∶5万的地形图和1∶2.5万的图框都投影成比例尺为1∶1的地图参数,这样之后的工程裁剪以及地形图和标准图框地图参数匹配,都不需要投影变换了。

具体操作如下:在Mapgis67中,点击“实用服务”-“投影变换”-“文件”,
将要转换的文件打开,再点击“P投影转换”,点击“P进行投影转换”,进入“输入转换后位移值”对话框,选择文件中要投影的文件,勾选“转换过程中使用文件中TIC点”和“点图元角度自动进行变换”(图11)。

查看“当前投影”,进入“输入投影参数”对话框,一般为自动采集准备投影参数,可以核对是否为1∶2.5万比例尺以及坐标单位(图12)。

确定后,再点击“目的投影”,注意坐标系类型为投影平面直角,椭球参数以任务书要求为准,比例尺分母设置为“1”,坐标单位设置成“米”。

投影中心点经度设置成附近点中央经线,纬度可以为投影区任意点的纬度,然后确定。

需要转换的
文件(图13),可以依次这样设置转换。

此时,投影后的参数中单位比例尺为
1∶5万地形图投影成1∶1之后,工程裁剪成4幅1/4图幅,然后与1∶2.5万标
准图幅图框投成1∶1的图框参数比例尺相一致,此时能保证图面坐标与显示坐标一致。

3.1 数据格架的建立
在建立数据格架时,必须保持地图参数和背景图层相一致。

点击要建立的数据库图幅,单击“yes”,之后,勾选“拷贝背景文件”,选择背景图层文件目录中之前制作的背景图层,这样才能保证所建数据库的文件地图参数与背景图层一致,若不勾选而建立数据库,会导致地图参数不一致,最后设计路线导入掌上机时,一部分操作将很难显现(图14)。

主要原因是地图参数不一致,导致了显示比例尺不一致,在掌上机上不易操作,例如:在掌上机填加Gpoint点很难看得到或者沿途所采集的GPS点也很难显现,除非将其放大到合适程度。

这样确定以后,新建的1∶2.5万图幅数据库所需要的框架就建立了,只需将背景
图层文件填加到图幅PRB库中就可以了,点击“填加项目”在DGSData中将相
应图幅的背景图层文件夹添加上即可。

3.2 工程输出
工程输出时,图面坐标与显示坐标相一致,出图时在“工程输出编辑”中只需将x、y轴比例缩小到相应的比例尺,比如1∶2.5万的只需要将x、y轴乘以0.04,正常输出即可。

1∶5万图幅需要1∶2.5万投影转换,具体打开“DGSINFO”,打开图幅PRB库,“地质填图数据操作”→“实际材料图到编稿原图”→“1∶2.5万投影到1∶5万野外总图”。

其中1∶5万标准图幅图框和地形图的操作与上述1∶2.5万方法相同。

将参数比例尺都投影成1∶1时,有以下几点好处:
(1)图幅坐标与显示坐标保持一致;
(2)1∶2.5万和1∶5万图幅坐标是一致的,以后都无需转换;
(3)图面需点定位时,方便快捷;
(4)输出点图元坐标时准确无误,无需转换。

而1∶5万图幅的建立标准图幅与1∶2.5万完全一致,只是将其投影成1∶1时,比例参数中x、y对应的为50×50,而非25×25(图15、16、17)。

【相关文献】
[1]袁艳斌,韩志军,刘刚,等.基于GIS 的1∶5万区调野外空间数据采集技术[ J].地球科学进
展,2000,15(3)∶348~352.
[2]李超岭,张克信,墙芳躅,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63~768.
[3]姜作勤.野外地质数据采集信息化现状与技术发展[J].地质调查情报,2000,(6)∶95~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