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

合集下载

地质勘查标准规范目录

地质勘查标准规范目录

地质勘查标准、规范一、区域地质、物化探类(一)、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91★2、《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地调)》DZ/T0246-2006★3、《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4、《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14158-93 ★5、《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DD2004-02(二)、地球物理勘查★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T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2010★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井中磁测工作规范》DZ/T0153-1995★22、《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23、《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2010★24、《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5、《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DZ/T0205-199926、《物探化探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DZ/T0169-199727、《核地球物理刻度井标准》DZ/T0083-199328、《石油和天然气、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77-199329、《物探化探遥感技术规程规范编写技术规定》DZ/T0195-199730、《地质仪器术语地质物探资料数据处理设备术语》DZ/T0121.9-199431、《物探化探异常数据文件格式》DZ/T0129-199432、《深层模拟记录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6-199333、《深层数字记录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7-199334、《数字浅层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78-199735、《便携式质子磁力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40-199436、《重力仪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DZ/T0168-199737、《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38、《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总则》DZ0020.1-199139、《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时间域激电仪》DZ0020.1-199140、《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频率域激电仪》DZ0020.3-199141、《甚低频电磁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21-1991★42、《测斜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2-199143、《测斜仪校验台通用技术条件》DZ0023-199144、《井温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4-199145、《井径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5-199146、《数字γ辐射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5-199347、《SDJ-78型数字地震检波器》DZ/T0102-199448、《测井电缆接头》DZ0005-199149、《地质仪器术语重力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2-199450、《地质仪器术语磁法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3-199451、《地质仪器术语地震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4-199452、《地质仪器术语电法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5-199453、《地质仪器术语放射性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6-199454、《地质仪器术语地球物理勘探测井仪器术语DZ/T0121.7-199455、《地质仪器术语地质分析仪器及岩石物性测试仪器术语》DZ/T121.8-1994 ★56、《便携式质子磁力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40-199457、《地震检波器通用技术条件》DZ/T0162-199558、《重力仪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DZ/T0168-199759、《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总则》DZ/T0196.1-199760、《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地面仪器(系统)》DZ/T0196.2-199761、《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天然核测井仪》DZ/T0196.3-199762、《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人工核测井仪》DZ/T0196.4-199763、《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传导类电法测井仪》DZ/T0196.5-199764、《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感应类电法测井仪》DZ/T0196.6-199765、《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声波测井仪》DZ/T0196.7-199766、《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测井绞车和控制器》DZ/T0196.8-199767、《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仪器指标分级》DZ/T0196.9-199768、《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69、《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70、《岩矿石物性调查规程发布稿》DD2006-0371、《区域重力数据库标准》DD2010-0272、《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2-200273、《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74、《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898-200075、《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76、《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5171-2003★77、《物化探测量规范》DZ/T0153-1995(二)、地球化学勘查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3、《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4、《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6、《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7、《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8、《汞蒸汽测量规范》DZ/T0003-19919、《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199710、《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标准》DD2010-0411、《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8.11.1412、《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2008.11.14★13、《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D2005-01★14、《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215、《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16《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DZ/T0167-2006二、固体矿产勘查类★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3、《固体矿产矿点床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27-94★4、《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6、《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7、《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8、《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10、《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14、《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5、《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6、《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7、《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8、《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9、《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20、《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10★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94★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2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4、《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25283-2010★25、《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GB/T*****-2011三、煤及煤层气勘查类★1、《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3、《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4、《中国煤炭规范》GB/T5751-86★5、《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MT/T1044-2007★6、《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1090-2008★7、《煤质资料汇编技术导则》MT/T1072-2008★8、《中国煤质分类》GB/T5751-200★9、《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212-200810、《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217-200811、《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6949-199812、《煤的高温高压吸附试验方法》GB/T19560-200813、《煤中磷分分级》MT/T562-199614、《煤中氯含量分级》MT/T597-199615、《煤中砷含量分级》MT/T803-199916、《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MT/T849-200017、《煤的热稳定性分级》MT/T560-199618、《烟煤粘结指数分级》MT/T596-199619、《煤灰软化温度分级》MT/T853.1-200020、《煤灰流动温度分级》MT/T853.2-200021、《煤层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规范》GB/T0249-201022、《煤炭质量分类煤炭灰分分级》GB/T15224.1-9423、《煤炭质量分类煤炭硫分分级》GB/T15224.2-9424、《煤炭质量分类煤炭发热量分级》GB/T15224.3-9425、《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GB/T16417-1996四、水工环地质勘查类(一)、水工环地质★1、《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719-1991★2、《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3、《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4、《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5、《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93★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07★7、《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8、《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9、《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1~0064.80~9310、《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1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2、《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8538-200813、《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14、《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1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16、《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0★17、《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18、《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1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20、《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44-86★2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22、《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24、《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55-87★25、《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26、《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27、《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8828、《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DZ/T0197-1997★29、《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3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3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3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二)地热地质★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11615-2010★2、《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3、《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4、《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三)地质灾害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6.10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3、《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000-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2000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6、《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0)》,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司,19967、《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998★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9、《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1995★10、《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D2008-02★1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1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五、实验测试类★1、《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30.1~0130.13-942、有色金属矿石★《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铜)》GB/T14353.1-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铅)》GB/T14353.2-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锌)》GB/T14353.3-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镉)》GB/T14353.4-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镍)》GB/T14353.5-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钴)》GB/T14353.6-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砷)》GB/T14353.7-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锑)》GB/T8151-2000★《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铋)》GB/T14353.8-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汞)》DZG20.01-1991★《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GB/T14353.12-19933、稀有金属矿中稀有元素《稀有金属矿中稀有元素分析规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锂量》GB/T17413.1-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铷量》GB/T17413.2-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铯量》GB/T17413.3-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锶量》DZG1993-04.6.24、铁矿石★《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GB/T6730《过氧化氢光度法钛量》GB/T6730.23-1986《三氧化钛还原法(全铁)》GB/T6730.5-2007《硫酸-氢氟酸溶矿-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亚铁量》GB/T6730.8-1986《火焰原子吸收光法测定铬量》GB/T6730.57-2004《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锰量》GB/T6730.21-1986《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钴和镍量》GB/T6730.52-2004《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GB/T6730.19-1986《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6730.17-1986《动物胶凝聚重量法》GB/T6730.10-1986《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铝量》GB/T6730.11-1986《EDTA络合滴定法(钙、镁)》GB/T6730.15-2007《重量法测定水含量》GB/T6730.2-1986《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GB/T6730.36-19865、金银矿石★《金银矿石分析规程》DZG1993-09★《活性炭吸附-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金量》DZG1993-09.2.4★《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验银量》DZG1993-09.3.16、明矾石★《明矾石矿石分析》DZG1993-08.2《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8.2.1《重量法测定化合水量》DZG1993-08.2.2《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8.2.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总硫量》DZG1993-08.2.4《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盐硫量》DZG1993-08.2.5《燃烧碘量法测定硫化物硫量》DZG1993-08.2.6《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8.2.7《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8.2.9《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8.2.1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8.2.12《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铁量》DZG1993-08.2.14《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8.2.177、石膏矿石★《石膏矿石分析》DZG1993-08.3《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8.3.1《重量法测定结晶水量》DZG1993-08.3.2《重量法测定酸不溶物量》DZG1993-08.3.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硫量》DZG1993-08.3.4《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和氧化镁量》DZG1993-08.3.5《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8.3.7《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铁量》DZG1993-08.3.9《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8.3.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锶量》DZG1993-08.3.148、铝土、高岭土、粘土★《铝土、高岭土、粘土分析》DZG1993-05.1《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5.1.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1.2.2《氟化物取代锌盐-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1.3.1 《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1.4.1《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1.5.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DZG1993-05.1.6.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1.7.1《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1.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锰量》DZG1993-05.1.9.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1.10.2 《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DZG1993-05.1.119、石英岩★《石英岩分析》DZG1993-05.2《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2.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硅量》DZG1993-05.2.2.2《邻菲罗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2.3《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2.4《铬天青S-曲通X-100光度法测定三氧二铝量》DZG1993-05.2.5《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钙和氧化镁量》DZG1993-05.2.6《磷钼蓝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2.7《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锰量》DZG1993-05.2.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2.9《二苯基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铬量》DZG1993-05.2.1010、重晶石★《重晶石分析》DZG1993-05.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钡量》DZG1993-05.3.1.3《铬酸钡容量法测定氧化钡量》DZG1993-05.3.2《硫酸钡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硫量》DZG1993-05.3.3《重量法测定水溶盐量》DZG1993-05.3.4《硅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3.5.2《铝试剂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3.6《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3.7.1《EG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DZG1993-05.3.8.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3.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3.9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锶量》DZG1993-05.3.10《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锰量》DZG1993-05.3.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DZG1993-05.3.1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量》DZG1993-05.3.13《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3.1411、萤石★《萤石分析》DZG1993-05.4《三氯化铝提取-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氟化钙量》DZG1993-05.4.1.1 《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碳酸钙量》DZG1993-05.4.2.1《硅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4.3.3《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4.4.1《铝试剂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4.5《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4.6.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4.7.1《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4.8.2《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钡量》DZG1993-05.4.9《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DZG1993-05.4.10《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量》DZG1993-05.4.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量》DZG1993-05.4.1212、膨润土★《非金属矿物理化学性能测试规程》DZG1993-06.1《氯化铵-乙醇法测定阳离子交换量》DZG1993-06.1.1《PH值的测定》DZG1993-06.1.2《吸蓝量的测定》DZG1993-06.1.3《胶质价的测定》DZG1993-06.1.7《膨胀容的测定》DZG1993-06.1.8《脱色力的测定》DZG1993-06.1.1013、硅酸盐岩石★《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GB/T14506-1993《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GB/T14506.1-1993《重量法测定化合水量》GB/T14506.2-1993《动物胶凝聚重量法》GB/T14506.3-1993《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GB/T14506.4-1993 《磺基水杨酸光度法》GB/T14506.5-1993《EGTA络合滴定法(氧化钙)》GB/T14506.6-1993《EDTA络合滴定法(氧化镁)》GB/T14506.7-1993《过氧化氢光度法(二氧化钛)》GB/T14506.8-1993《磷钒钼黄光度法(五氧化二磷)》GB/T14506.9-199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锰)》GB/T14506.10-199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钾、氧化钠)》GB/T14506.11-1993 《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14506.13-1993《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氧化亚铁量》GB/T14506.14-1993《氯化银比浊法》DZG20-01.3.6.7.2《非水滴定法测定二氧化碳》DZG1993-11.17《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2.114、石灰石、白云石★《石灰石、白云石化学分析方法》GB/T3286-1998《硅钼蓝光度法(二氧化硅)》GB/T3286.2-1998《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三氧化二铁)》GB/T3286.4.2-1998《氧化铝量的测定》GB/T3286.3-1998《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测定》GB/T3286.1-1998《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测定》GB/T3286.1-1998《氧化锰量的测定》GB/T3286.5-1998《磷量的测定》GB/T3286.6-1998《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二氧化钛)》GB/T3286-1998《二氧化碳量的测定》GB/T3286.9-1998《灼烧减量的测定》GB/T3286.8-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钾、氧化钠)》GB/T14506.11.2-1998《燃烧-碘酸钾滴定法(硫)》GB/T3286.7-1998《氯化银比浊法(氯)》DZG20-01.3.6.7.215、土壤《森林土壤全氮测定法》LY/T1228-1999《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测定》LY/T1213-1999《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LY/T1233-1999《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LY/T1236-1999《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LY/T1237-1999《森林土壤腐植质组成的测定》LY/T1238-1999《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LY/T1239-1999《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LY/T1243-1999《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LY/T1251-1999《森林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LY/T1258-1999《森林土壤有效钼的测定》LY/T1259-1999《森林土壤有效铜的测定》LY/T1260-1999《森林土壤有效锌的测定》LY/T1261-1999《森林土壤有效铁的测定》LY/T1262-199916、地下水★《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1993《温度的测定》DZ/T0064.3-1993《色度的测定》DZ/T0064.4-1993《玻璃电极法测定PH值》DZ/T0064.5-1993《电导率的测定》DZ/T0064.6-1993《悬浮物的测定》DZ/T0064.8-1993《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测定》DZ/T0064.9-1993《气液分离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砷》DZ/T0064.11-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钙》DZ/T0064.13-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镁》DZ/T0064.14-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硬度》DZ/T0064.15-1993《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铬》DZ/T0064.17-1993《螯合树脂交换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铅、锌、镉、镍、钴》DZ/T0064.20-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DZ/T0064.25-1993《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汞》DZ/T0064.26-1993《火焰发射光谱法测定钾和钠》DZ/T0064.27-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锂》DZ/T0064.30-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锰》DZ/T0064.32-1993《原子荧光法测定硒》DZ/T0064.38-1993《火焰发射光谱法测定锶》DZ/T0064.39-1993《滴定法测定酸度》DZ/T0064.43-1993《甘露醇-碱滴定法测定硼》DZ/T0064.44-1993《滴定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碳》DZ/T0064.47-1993《滴定法测定侵蚀性二氧化碳》DZ/T0064.48-1993《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DZ/T0064.49-1993《银量滴定法测定氯化物》DZ/T0064.50-1993《吡啶-吡唑啉酮比色法测定氰化物》DZ/T0064.52-1993《茜素络合剂比色法测定氟化物》DZ/T0064.53-1993《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铵离子》DZ/T0064.57-199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根》DZ/T0064.59-1993《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DZ/T0064.60-1993《磷铋钼蓝比色法测定磷酸根》DZ/T0064.61-1993《硅钼黄比色法测定硅酸》DZ/T0064.62-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钡滴定法测定硫酸根》DZ/T0064.64-1993《酸性高锰酸盐氧化法测定化学需氧量》DZ/T0064.68-1993《4-氨基安替吡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酚》DZ/T0064.73-199317、工程岩体★《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含水率试验》GB/T50266-1999.2.1《颗粒密度试验》GB/T50266-99.2.2《块体密度试验》GB/T50266-1999.2.3《吸水率试验》GB/T50266-99.2.4《单轴抗压强度试验》GB/T50266-1999.2.7《抗拉强度试验》GB/T50266-99.2.10《直剪试验》GB/T50266-1999.2.1118、石墨★《石墨化学分析方法》《燃烧法(固定碳)》GB/T3521-2008《燃烧法(硫)》GB/T3521-200819、观赏石★《观赏石鉴评标准》DZ/T0224-2007六、工勘施工类(一)、工程勘查★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山东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7、《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9、《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10、《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11、《工程地质手册》(二)、工程施工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8、《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9、《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910、《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01011、《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12、《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14-032-200413、《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DBJ/T14-067-2010(三)、探矿工程1、《钻探用无缝钢管》GB/T98082、《金刚石岩心钻探钻具设备》GB/T169503、《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钻具设备》GB/T16951★4、《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5、《水文水井钻探硬质合金钻头》DZ/T00556、《水文水井钻探三牙轮钻头》DZ/T00567、《地质钻探用钻塔系列》DZ/T0088★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10、《水文水井钻探用套管、岩芯管、取粉管螺纹》DZ/T010611、《水文水井钻探用钻杆》DZ/T010712、《水文水井钻探用钻铤》DZ/T010913、《钻井和修井井架、底座规范》SY/T502514、《钻井井控装置组合配套安装调试与维护》SY/T5964★15、《地质钻探安全标准》DB37/T1811★16、《地热钻探规程》DB37/T1921-201117、《液动冲击回转钻探技术规程》DZ/T0053-93★18、《煤层气钻井作业规范》GB/T0210-2010★19、《钻井液材料规范》GB/T5005★20、《钻探工程名词术语》GB/T9151★21、《地质勘查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92★22、《定向钻进技术规范》DZ/T0054★23、《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T0141-94七、测绘遥感类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遥感技术规程》CECS34-19912、《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3-20113、《影像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4-20114、《数字线划图DLG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5-20115、《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CH/T2010-2011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CH/T3006-2011★7、《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1-2011★8、《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2部分:1:5000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2-2011★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3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3-2011★10、《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解析测图规范》CH/T3008-201111、《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CH/T8023-201112、《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CH/T8024-20111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CH/T9012-201114、《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1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16、《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07-20011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1008-20011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1009-200119、《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栅格地图》CH/T1010-20012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线划图》CH/T1011-20052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土地覆盖图》CH/T1012-20052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影像地形图》CH/T1013-20052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CH/T1014-200624、《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1015.1-200725、《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CH/T1015.2-200726、《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T1015.3-20072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4部分:数字栅格地图》DRGCH/T1015.4-200728、《导航电子地图检测规范》CH/T1019-201029、《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CH/T2002-9230、《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CH/T2007-20013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CH/T2008-2005★32、《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33、《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CH/T4015-200134、《1:5000、1:10000、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CH/T7001-199935、《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CH/T9003-200936、《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CH/T9004-200937、《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更新规范》CH/T9006-201038、《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测试规程》CH/T9007-201039、《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线划图》CH/T9008.1-20104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8.2-20104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8.3-20104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栅格地图》CH/T9008.4-20104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9.2-201044、《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9.3-201045、《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CH/Z9010-201146、《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CH/Z9011-201147、《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CH/Z1001-200748、《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CH/Z9001-2007★49、《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50、《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CH1017-200851、《测绘工程产品合格、困难类别细则CH-2002★52、《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53、《地籍图图式》CH5003-9454、《航测仪器整机精度检定规程》CH8017-199955、《城市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规范》CJJ/T151-201056、《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05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J298-200458、《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103-200459、《市政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CJJ56-199460、《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CJJ57-94★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62、《城市测量规范》CJJ8-2010★63、《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64、《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DZ/T0190-19976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66、《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99967、《l∶20万铀矿遥感地质技术规定》EJ353-1988★6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69、《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2340-2008★70、《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2341-2008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1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1-2008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2部分: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2-2008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 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3-200974、《地理格网》GB/T12409-20097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7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77、《近景摄影测量规范》GB/T12979-200878、《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7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9280、《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3990-928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GB/T14268-2008★82、《地图印刷规范》GB/T14511-2008★83、《测绘基本术语》GB/T14911-200884、《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85、《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200986、《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87、《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2008★8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5967-2008★89、《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200890、《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2008★91、《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199792、《地图学术语》GB/T16820-200993、《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GB/T16831-199794、《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7157-199795、《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GB/T17158-200896、《大地测量术语》GB/T17159-2009★97、《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2008★98、《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17278-200999、《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技术要求》GB/T17424-1998100、《地理信息术语》GB/T17694-2009101、《印刷品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7695-2006102、《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GB/T17796-2009103、《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2007104、《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第1部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GB/T17941.1-200010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7941-2008106、《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107、《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17986.1-2000108、《房产测量规范第2单元:房产图图式》GB/T17986.2-2000★1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110、《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浅谈数字地质资料管理

浅谈数字地质资料管理

当 向更 为 适 应 当今 趋 势 发 展 的 新 型 管 理 方 式 转 变 。

2 .由 于 本 馆 大 多 数 的地 质 资 料 都 对 外 提 供 借 阅 , 这
样 也使 得一 些早 期 的纸质 地 质资 料 由于使 用 频率 , 再 注 意 , 成 很 多 图件 断 裂 、 损 甚 至 标 注 。 本 人 在 实 际 工 造 破
随 着 社 会 信 息 化 建 设 的 不 断 发 展 , 质 资 料 数 字 化 作 中 发 现 , 少 图 件 都 已破 损 , 用 透 明 胶 粘 贴 , 代 久 地 不 仅 年 进 程 也 逐 步 加 快 , 生 了 许 多 与 传 统 纸 质 档 案 不 同 的 新 远 的 胶 带 已经 变 黄 发 硬 , 至 掉 落 , 且 有 些 粘 合 的 部 位 产 甚 并 导 还 型地 质 资 料 档 案 文 件 。 而 电 -- 档 数 量 的 增 加 , 有 着 没 有 对 齐 , 致 图 件 扫 描 出来 根 本 不 是 原 图 所 示 ; 有 的 r文 - 也 逐 步 取 代 传 统 纸 质 地 质 资 料 的趋 势 。 因 此 , 了 适 应 地 图 件 由 于 尺 寸 比较 小 ,导 致 折 叠 过 后 会 有 一 部 分 图 件 的 为 这 打 质 资 料 信 息 化 、 字 化 的 实 际 需 求 , 针 对 不 同 的 载 体 边 缘 折 的 十 分 窄 , 样 在 扫 描 时 也 会 产 生 问题 , 开 图 件 数 要 采 取 不 同 管 理 方 式 。 在 我 馆 已采 用 多 种 方 式 对 地 质 资 的 时 候 叠 的 较 窄 的 部 分 容 易 撕 裂 ,扫 描 的过 程 中 又会 堆 现 使 料进 行保 存与 管理 , 藏 的各 类 地质 资料 能够 在 今后 很 叠在 扫描 仪 的滚筒 上或 者 有掉进 扫 描仪 空 隙 的可能 , 馆

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及其质量标准

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及其质量标准

前言图文地质资料的扫描数字化及其质量标准,既是实现图文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建成“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的前提条件。

为配合数字国土工程“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的建设,使其生产过程规范化,并确保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1997年原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制订的《光盘存储地质资料规范汇编》的基础上,经过二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其中大量经验后,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并结合图文地质资料的特点及扫描数字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制订。

本标准的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附录A、C、D、E、F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尚武、黄冰、王春宁、于瑞洋、陈培章、李淑仁。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过程中的文件组织、数据制作、目录编制及数据保存的一般方法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纸介质图文地质资料所进行的扫描数字化工作。

本标准不包括使用其它技术手段进行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A/T 1-1992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电子文件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

3.2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通过扫描的方法把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图文地质资料由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并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加工和制作,然后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的过程。

3.3 原件用于扫描的纸质图文地质资料。

3.4 一份原件指在同一档号内的所有图文地质资料。

3.5 图表型文件原件中某些由图和表共同组成的一类文件。

浅析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方法

浅析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方法

兰台纵横浅析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方法文/毛荐信息时代,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创新地质资料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中,要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整合馆藏资源,确定数字化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

数字化建设要参考和使用《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南(实行)》《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等相关规范,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的各项工作。

1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1数字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地勘单位在以往的原始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中,没有从全局层面出发研究数字化建设课题,只是根据每个项目的需要建立了一个个独立的档案或图件管理系统,提供简单的目录查询、借阅等服务,而无法提供图件浏览、数据查询、资料下载、专题应用、元数据互联等高层次的服务,导致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出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不利于地质资料的有效利用。

1.2新旧标准类别代字不一致2013年5月,地质资料馆发布了《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南(试行)》,统一了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标准。

但是,在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原始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标准却存在着不一致、不统一的问题。

如,地勘单位在新旧标准类别代字的转化中面临着新旧规则不一致的困境,2008年实行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将地质资料划分为10大类别,而旧行业标准将其按照研究专业项目的不同划分为27类,这增加了类别代字转化的工作难度。

1.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多领域、多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技术、档案管理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但是,从当前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员配置来看,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计算机应用技能和数字化档案管理经验,需要单位长期开展培训、学习、进修等活动,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法2.1做好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规划在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中,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统一规划数字化建设进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性的项目工程有序开展。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一、资料数字化
1.资料扫描:将纸质地质资料通过扫描仪转换为数字格式,
可以选择高清扫描或普通扫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分辨率和图
像格式。

2.影像处理:对扫描后的图片进行处理,包括裁剪、去除噪声、增强对比度、调整色彩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可读性。

3.OCR识别:对图像中的文字进行OCR (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识别,将文字信息转化
为可编辑和可搜索的格式。

4.数据整理:对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内容、格式、时间等进行归档,建立一套标准的文件命名和目录结构。

二、数据库建设
1.数据库设计:根据地质资料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数据库的
结构和关系模型,确定数据表的字段和属性。

2.数据导入:将数字化的地质资料导入数据库中,可以使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和转换,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管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权限
管理、备份恢复等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数据查询与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和数据可视化展示,提高地质数据的利用价值。

5.数据共享与交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上传、下载和共享功能,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和数据标准,方便地质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支持与培训
1.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包括系统维护、故障排除、升级更新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用户培训:开展用户培训工作,包括数据库操作、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提升用户的使用能力和效率。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修订稿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修订稿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试行)——SZ1999001-2000?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试行)——SZ1999001-20002008-04-30前言图文地质资料的扫描数字化及其质量标准,既是实现图文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建成“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的前提条件。

为配合数字国土工程“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的建设,使其生产过程规范化,并确保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1997年原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制订的《光盘存储地质资料规范汇编》的基础上,经过二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其中大量经验后,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并结合图文地质资料的特点及扫描数字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制订。

本标准的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附录A、C、D、E、F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尚武、黄冰、王春宁、于瑞洋、陈培章、李淑仁。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过程中的文件组织、数据制作、目录编制及数据保存的一般方法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纸介质图文地质资料所进行的扫描数字化工作。

本标准不包括使用其它技术手段进行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A/T 1-1992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电子文件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通过扫描的方法把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图文地质资料由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并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加工和制作,然后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的过程。

地质报告电子汇交排版要求

地质报告电子汇交排版要求

地质报告电子汇交排版要求纸张为a4(大小不得超过210×297毫米)70—80克的复印纸或者胶版纸,附表、插表、插照、图版等按实际尺寸制作。

所有插图、插照、插表、图版应直接插入文字中的相应位置,不得覆盖其他信息,也不得使用超链接的方式链接其它软件制作的文件。

所有图片、照片、表格、图版等在电子文件中的显示方向应向上。

需装订成册的资料务必用绳线装订整齐,不得用锈蚀的金属物装订。

按规定应该着色的图件务必着色,色泽要协调、均匀、鲜艳、分色界限要准确,不同意用彩色铅色、圆珠色等着色划线,不同意有光栅出的黑白图用手工着色。

其插图、插表、插照粘贴时不得压盖文字。

汇交的资料袋正面写清报告名称、正文、审批、附图、附表、附件的数量与汇交单位全称,其厚度不得超过10厘米。

1.地质报告文字的排序汇交的成果地质报告,其文字构成排序内容为。

正文封面、题名页(内封面)、正文目录、审批文件目录、附图目录、附表目录、附件目录与报告正文。

⑴正文封面内容。

文字报告的封面应反映地质工作项目的全称(包含所在省、县、乡(镇)、XX县区或者地区名称,矿种或者类别,工作性质)、工作单位名称(不得缩减)、报告提交时间。

封面使用大于80克以上的的封皮纸或者胶版纸(但不得过硬影响翻折),不得用塑料皮装订。

⑵题名页(内封面)内容:文字报告的扉页应反映地质工作项目全称。

除具备正文封面内容与相同格式外,还包含下列各项:野外工作起止日期、编写单位、要紧编写人、技术负责人或者总工程师、单位负责人、合作单位、提交报告单位与提交日期,并盖有报告编写单位或者汇交单位的印盖。

开本尺寸与规格要求与正文相同。

⑶正文目录页:要紧标注报告正文目录的级次,有篇、章、节、条、款等,与排序编号、标题名称与页号。

通常在正文目录中确定为三级,即:章、节、条,如遇特殊情况时可适当调整(省厅规定为二级,即:章、节)。

⑷审批文件目录页:依序为册号、序号、审批文件名称。

⑸附图目录页:依序为图号、顺序号、图名与比例尺。

地图扫描矢量化规范

地图扫描矢量化规范

地图扫描矢量化、GIS建库技术规范引用标准GB/T 14512—93 1:100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示GB/T 16831—1997 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GB/T 17278—1998 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GB/T17797—1999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GB/T17798—19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GB/T18317—2001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GB14051—93地形图用色GB12409—90地理格网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808-81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一、矢量数据库资料预处理1.技术准备(1)认真学习技术规范及各种技术要求。

(2)制定建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

(3)进行各项业务及计算机技术培训。

(4)进行矢量库建设技术培训。

2.软、硬件准备软件:(1)软件内容(根据需求选择矢量化数据采集软件)(2)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功能要求:1)能检查和纠正原图的图纸变形。

2)能采集各要素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

3)能对图形、属性数据检查并进行增、删、改等编辑操作。

4)能作符号化绘图输出检查。

5)能进行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6)能按要求的数据格式进行数据交换。

7)投影变换和数据加密等所用各种算法应保证数据精度(3)矢量库数据库系统软件功能要求:1)满足《矢量库标准》的要求。

2)能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的功能要求。

3)能完成数据库更新功能。

4)能完成基于矢量数据应用的多种数据查询、数据汇总和表格输出功能。

5)能完成基于矢量数据应用的各种标准的和非标准的图件自动化输出功能。

6)能支持矢量基础数据的网络共享。

硬件:可根据工作情况及数据量大小确定硬件配备数量及档次,扫描仪的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3.资料准备资料内容:(1)基本资料(2)参考资料:1资料的选择2.资料内容的选择选择数据资源调查结束后经验收合格后保存完好无损的标准分幅图、具有标准分幅图图廓点和公里网格点控制的统一的表格等原始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试行)——SZ1999001-2000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试行)——SZ1999001-20002008-04-30前言图文地质资料的扫描数字化及其质量标准,既是实现图文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建成“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的前提条件。

为配合数字国土工程“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的建设,使其生产过程规范化,并确保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1997年原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制订的《光盘存储地质资料规范汇编》的基础上,经过二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其中大量经验后,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并结合图文地质资料的特点及扫描数字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制订。

本标准的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附录A、C、D、E、F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尚武、黄冰、王春宁、于瑞洋、陈培章、李淑仁。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过程中的文件组织、数据制作、目录编制及数据保存的一般方法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纸介质图文地质资料所进行的扫描数字化工作。

本标准不包括使用其它技术手段进行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A/T 1-1992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电子文件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

3.2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通过扫描的方法把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图文地质资料由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并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加工和制作,然后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的过程。

3.3 原件用于扫描的纸质图文地质资料。

3.4 一份原件指在同一档号内的所有图文地质资料。

3.5 图表型文件原件中某些由图和表共同组成的一类文件。

3.6 栅格文件原件经扫描后而所形成以点阵形式保存的电子文件。

3.7 栅格文件册对应于图文地质资料某个分册栅格文件的集合。

3.8 电子文档同一份原件经扫描数字化后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总和。

4 原件处理原件处理是指在扫描之前,对原件进行的修整、分类、组织编排等项工作。

4.1 原则4.1.1 基本保持原件原有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利用,对一些特殊情况做相应处理。

4.1.2 对原件的处理要做到完整、齐全。

4.2 修整为了保证扫描数字化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对图纸的折痕、原件中的破损处及不清晰处所进行的熨平、修复或清绘等工作。

4.3 分类依据图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形式,将原件分为七类,即封面类、正文类、审批类、附图类、附件类、附表类及其它类。

但在实际分类中,由于原件内容上的差异,每一份原件不一定都包含上述所有七类。

4.3.1 封面类封面类仅指正文的封面以及未与正文连续排页的题名页、摘要、序言、前言、绪论、工区全景照片等文件材料。

4.3.2 正文类包括图文地质资料正文的主体部分以及与主体部分装订在同一册内的图版、照片及后记、参考资料、插图、插表、制印签等文件材料。

4.3.3 审批类包括对图文地质资料进行评审、验收所形成的审批意见书、决议(认定)书等文件材料。

4.3.4 附图类除正文中插图以外的各种图形文件。

原件中未明确规定属那类的图表型文件原则上归入附图类。

4.3.5 附件类除正文外的其它附属文字材料以及原件中已明确归入附件的表、图形、图表型文件材料。

4.3.6 附表类除正文中插表以外的各种表格式文件材料。

4.3.7 其它类指不能归入上述六类中的原件的勘误表、原件的目录、责任表等文件材料。

4.4 组织编排原件的组织编排是在一份原件内进行的。

4.4.1 加页规则a.加页是指成册文件中两页之间夹有的无页码的文件(如插表或插图),以及图件中只占一个顺序号的图册和多张附图。

b.加页规则是将无页码页作为其前一页的加页,连续加页数最大为35;当超过35,或者是加页数超过该类文件总数的30%时,应重新编排文件顺序号。

c. 目录检索条目所涉及的页及位于某类文件尾部无页码的页不能做为加页。

4.4.2 空白页a. 空白页在下列两种情况中出现:——原件中成册文件内有页码但无内容的页;——因拼接而形成的空白页。

b. 空白页要按原有顺序编排在相应的类别中,可以不标识页码。

c. 在拼接过程中,当产生的空白页超过该册文件总数的30%时,不再做空白页,而应重新编排文件顺序号。

4.4.3 封面类的组织编排一份原件只能有一个封面文件册。

当一份原件中有多个正文时,应将多个正文的封面组织在一个封面文件册内。

4.4.4 正文类的组织编排对于正文类,册的组织应以页码是否连续为前题,页码连续的,无论原件是几册,都作为一册进行组织;页码不连续的,按其实际情况分别组织成册,编排册序号。

4.4.5 审批类的组织编排a. 审批文件无论是独立装订还是与其它各类文件装订在一起,均应单独组织成一册。

不过,当审批文件在其它文件(如正文)前且页码又是连续时,为了避免将审批文件提出后其它文件前出现大量空白页,此时除单独组织成审批类外,其它文件中的审批可予以保留。

b. 多个审批文件合订成一册时,按原有的装订顺序进行编排。

否则,要将审批文件按照审批级次由高到低依次进行编排;对同级的决议书、审批意见书,以“决议”在前,“审批意见”在后的顺序进行组织编排;同级、同类的审批文件,按时间顺序由新到老进行编排。

4.4.6 附图类的组织编排a. 附图按原图顺序号依次进行编排。

b. 对夹在图件中间只占一个顺序号的图册和多张附图,按本标准4.4.1部分的加页规则进行编排。

c. 对分开制印的附图,以是否影响浏览为拼接的原则,不影响浏览的,原则上一律不拼接;若进行拼接,则对拼接后剩余附图的处理,原则上应尽量重编顺序号,其次才作空白页。

此外,当一张图由于太大而被分扫成二个文件时,对多出一个文件的处理也应遵循上述原则。

4.4.7 附件类的组织编排附件类组织编排的方法与附表相同。

4.4.8 附表类的组织编排a. 成册附表的编排以页码是否连续为前题,页码连续的,无论原件是几册,都作为一册进行组织;页码不连续的,按照其原有册序分别组织成册,编排册序号。

b. 原件只有单张表的应组成一册;原件中既有单张表又有成册表时,应视单张表与成册表的关系或将其组织在成册表中或单独成册。

c. 与正文或附件装订在一起且页码连续编排的附表,可将其组织在相应的正文或附件类中,不再单独分类;但如果页码不是连续编排时,要将其作为附表类单独进行组织,编排册序号。

d. 当同一表册中存在较多的同一张表被左右分割制印的情况时,要将被分开的每页表合成一页,重新编排其顺序号。

e. 附表类封面页的首页不得作加页,其主体部分的第一页也不得作加页,为了减少更改顺序号的工作量,可将非目录检索页编成加页。

4.4.9 其它类的组织编排其它类的组织编排方法可参照上述各类中相应文件的组织编排。

4.4.10 工作记录在原件处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分类、拼接、加页、重编页码等项工作,可形成工作记录,以便后续工作参考。

5 扫描5.1 原则按照原件处理的结果对原件进行完整、齐全的扫描,保证栅格文件的扫描质量,并使栅格文件具有最少的整饰工作量。

5.2 工作内容5.2.1 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

对于用黑白扫描无法正确反映其上主要地质信息的彩色图件,以及彩色照片、彩色封面,应使用彩色扫描;对于黑白照片及使用黑白扫描不能获得清晰图像的原件,应使用灰度扫描;对于上述情况外的其它原件应使用黑白扫描;此外,对一些色彩简单、充填颜色在三种以内(不含黑白色)、色差较大的彩色图件,也可以先进行黑白扫描,然后再通过其它方法转换成彩色文件,具体方法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

5.2.2 选择适当的分辩率。

一般情况下对彩色、灰度或黑白的原件,其分辩率的选择原则应以栅格文件的清晰度为准,实际工作时可参考图纸300dpi,文字、照片200dpi。

当栅格文件的清晰度不佳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辩率及其他相关参数。

5.2.3 选择合适的消兰方法。

对于黑白图件,应根据其印刷质量、清晰度等情况进行选择。

5.2.4 根据原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门限参数、对比度及亮度等扫描参数。

5.2.5 对原件本身就是空白页及因拼接而形成的空白页的,进行空白页扫描,空白页的格式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5.3 质量要求5.3.1 一份原件所形成的栅格文件要齐全,既不能漏扫也不能多扫或重扫。

5.3.2 栅格文件的清晰度应最大限度地接近(等同于)扫描原件,扫描内容要完整,画面要端正。

凡原件中可识别的内容(污迹除外),在栅格文件的打印结果和屏幕显示结果中应亦可识别。

5.3.3 对原件有精度要求的栅格文件(如地质图、剖面图、储量计算图等)与原件的对角线误差和边长误差均不得超过±0.1%。

5.3.4 保证扫描后彩色栅格文件的色彩要有较好的还原度,灰度栅格文件要有层次感。

6 栅格文件6.1 命名规则栅格文件的命名应依据原件分类、组织及编排的结果。

栅格文件名由十二个半角字符组成,分为类别位、册序位、加页位、顺序位、间隔符及文件名后缀共六部分,如图1所示。

6.1.1 类别位用一位英文字母标识该栅格文件的类别,类别位的取值见表1。

表1 栅格文件名类别代码表6.1.2 册序位a. 长度及数据类型:两位,第一位是数字或字母,第二位是数字。

b. 标识内容:标识栅格文件册的序号,分册规则参见本标准4.4中的相应内容。

c. 取值方法:当册序小于等于99时,册序位的值在“01”至“99”之间,直接按册序取值。

当册序超过99时,第100册的栅格文件名中册序位取值为“A0”;100册以后册序位取值方法如下:以A0为起始值,册序位第二位仍是10进制数字,步长为1依次递增,第一位为英文字母,当第二位产生进位时第一位字母按26个英文字母顺序递增,如: A9(109册),B0(110册),K0(第200册)。

册序位的取值见表2:表2 栅格文件名册序取值表6.1.3 加页位a. 长度及数据类型:一位,下划线符“_”或数字或英文字母。

b. 标识内容:标识该栅格文件是否为加页,如果是加页则标识该栅格文件是第几张加页,关于“加页”的说明参见本标准4.4.1。

c. 取值方法:栅格文件不是加页时,加页位的值为:“_”(下划线符);栅格文件是第n张加页,当n小于10时,加页位的值为n,当n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35时,加页位的值按26个英文字母顺序递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