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卢沟桥亦作芦沟桥

合集下载

卢沟桥是不是拱桥

卢沟桥是不是拱桥

卢沟桥是不是拱桥卢沟桥是不是拱桥卢沟桥是一座联拱石造桥,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建筑结构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

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而桥面却是用天然花岗岩巨大条石铺设的。

卢沟桥桥下河床铺设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十分坚实稳固。

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北为上游,是进水面,砌筑分水尖,状若船头,长 4.5-5.2米,约占桥墩四分之一。

在每个分水尖的前端,各装有一根三角铸铁,边宽26厘米,锐角向外,以减轻洪流和冰块冲击,保护分水尖的稳定。

在分水尖上面,又盖了六层分水石板,称风凰台,下两层挑出,以上各层逐次收进,高1.83米,既加固了分水尖的稳定性,对桥墩的承载压力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卢沟桥桥墩南面顺水,砌作流线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减轻洪流对券洞的压力。

桥面的大理石护栏,是由281根望柱和279块栏板交替组成的。

南侧望柱141根,栏板140块;北侧望柱140根,栏板139块。

卢沟桥望柱和栏板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项端各雕有一头大石狮,在其头上、足下或胸前背后又雕有一些小石狮。

桥两端作为抱鼓石用的,东端是两头大石狮,西端是两头大石象,身躯硕大,憨态可掬。

在顶栏石狮、石象之外,各竖华表一个,高4.65米,下设八角须弥座,上穿云板石,莲座圆盘之上雕有一头石狮,迎向桥外、神态自若,有如迎送行人。

卢沟桥东端北侧立有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及碑亭。

康熙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碑亭之外。

乾隆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桥西端北侧。

卢沟桥桥面两旁有石栏杆,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石狮子,桥头立有石制华表。

石栏杆共有279个,南面为139个。

栏板平均高度约85厘米,断面呈现下大上小的形状,底厚约23-30厘米,顶端厚约20-25厘米,收分表现较为明显。

栏板内部涵盖了立枋、瘿项等几部分。

不能忘却的「七七」,我们用对联题「卢沟桥」来纪念

不能忘却的「七七」,我们用对联题「卢沟桥」来纪念

不能忘却的「七七」,我们用对联题「卢沟桥」来纪念卢沟桥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联题卢沟桥冠军道友前溯七百余年春,狮象犹存,遥望紫气彤云,何妨久默;后思八十三载事,虫沙不计,今对浮沤盛世,复作佯眠。

亚军松樾蓄烟雨赴沧海之期,有桥对晓月长风,接天到水;立狻猊待浮云一触,其味尽二三朝事,七百年春。

优秀文竹踞地控幽燕,阅几番狮吼龙蟠,尚有劫痕说猛士;流波醒草木,今犹多狼行虎视,仍须饮胆枕戈矛。

秋千卧虹拟五千年吾族形骸,纵风雨不休,犹能挺立;流波如十四亿斯民涕泪,何国家多难,远未哭干。

溪桥月色长虹静卧,晓月半迷,十一孔流云逝水,沧桑可鉴;烽火曾来,石狮尽醒,八百年浮世红尘,风雨何多。

百年孤独拍栏惟永叹,复疑南宋砌初,六百余尊狮未寐;亡国须长记,一自东瀛劫后,八十三载月犹寒。

茂林闲客五百狮犹罗汉加持,教沧澜不卷,关河永定;十一孔作霓虹吞吐,共烽火劫余,明月起时。

芳香满怀英魂犹化碧,遑论狮睡狮醒,未许江山轻饮马;月色复多情,相看帆来帆往,不惊风雨听回澜。

入围美羊羊长桥几度伏波平,客子旅何休,有苍烟晚照,掠马嘶鸣飞木落;古渡曾经征战苦,英灵凝不散,看霜月断流,奔涛激漱涨秋高。

陌路萧郎风鸣鼓角,石勒疮痍,两千万昔人往焉,野荻犹吁萧瑟气;月冷长河,霜凋旗画,八三年今我来此,怒涛尚作不平声。

偶拾红叶流云舟拾,踏马铎惊,枕北南独对幽燕,听残晓月人千里;赑屃昂头,狻猊伏地,问风雨谁凭咫尺,望断卢沟水一程。

暖羊羊桑乾有怀人泪水,徊砥柱长桥,兀兀千年听雨冷;石兽留征战弹痕,对金门玉殿,苍苍晓月照霜寒。

北京的建筑特色

北京的建筑特色

北京的建筑特色北京著名的建筑数不胜数,今天就为建筑人士具体介绍北京的卢沟桥。

具体内容如下:北京的卢沟桥简介:旧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

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重建。

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十一个涵孔。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北京的卢沟桥建筑历史: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

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

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

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

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

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

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

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

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

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

中国十大名桥.

中国十大名桥.

中国十大名桥中国十大名桥1、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千米。

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亦称永定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距离北京市中心约15公里。

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卢沟桥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圆弧拱桥,弧拱跨度为11米,扁平率为0.69。

由于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对卢沟桥有详细的记述,卢沟桥在欧洲被称为马可·波罗桥。

2、广济桥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津。

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著名古桥。

古人有“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之说。

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广济桥“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桥上形式各异的亭台楼阁是该桥的一大奇观,因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3、五亭桥位于杨州瘦西湖内。

桥基为12条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卷形,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间的廊相连。

五亭桥位于我国江苏省扬州市,五亭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

“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

”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

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4、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

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平安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

卢沟桥文言文翻译

卢沟桥文言文翻译

卢沟桥文言文翻译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
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文言文翻译
卢沟桥跨越卢沟桥水面上,在今明昌年才开始修建,在正统九年修复,桥长
200米(古代的尺的长度和现在的不一样,现在是一米三尺,古代的一尺一般是0.23米),在石栏上有柱头,师母乳顾抱负赘,这些石像姿态和颜色,相得益彰,(狮子)很多数不尽,俗话说:(这是)鲁国公输班(即鲁班,姓公输)神妙的雕
刻啊,桥北面是个村子,有几百家(人口),巳年(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元朝
的兵马焚烧、抢夺几乎光了。

村头上的碉堡工事,沿着河蜿蜒不绝,望去就像
城墙上的矮墙(也叫女墙)。

卢沟桥文言文原文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

桥二百米,石栏列柱头,师
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

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

桥北而村,
数百家。

己巳岁虏焚掠略尽。

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之如堞。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基本资料: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起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

这便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

7月,天津沦陷。

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

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

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发生时间:公元1937年事变发起者:清水节郎、一木清直等。

日军: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师长冯治安旅长王治邦团长吉星文地理背景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

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

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

于是,日军攻击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阻挠,开启了日中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是几年几月几日

卢沟桥事变是几年几月几日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农历1937年5月29日),“七七卢沟桥事变” 全民族抗战爆发。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它是全面侵华的开始。

事件简介: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

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

7月,天津沦陷。

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

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

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事件经过: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属河北省宛平县管辖,距北平仅30里,为捍卫北平的屏障。

驻守在平津一带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总兵力约有10万人。

7月7日夜10时,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

在遭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

中国四大古桥

中国四大古桥

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 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 缮8次。在主拱券的 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 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泄流量。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 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 • 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 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 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 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 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 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 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 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 位置。”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 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为增加 泄洪能力,李春还独具匠心,在大拱两肩上各设两个小拱。
广济桥的传说 潮州广济桥的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 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 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 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 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 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 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 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
旧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

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座古老的桥又增添了新的意义。

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卢沟桥两旁有281根汉白玉栏杆,每根柱头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态各异的石狮,或静卧,或嬉戏,或张牙舞爪,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千姿百态,数之不尽,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是“燕京八景”之一,看晓月要在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西山叠翠,月色妩媚。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炮声,如今在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可以看到一座高4米的艺术雕塑——《狮醒》,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民族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