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储层微构造概念、模式及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透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开采的重要领域。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孔隙类型多样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包括溶洞、裂隙、粒间孔等,这些孔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

其中,粒间孔是低渗透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其形状、大小和连通性对储层的渗透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孔喉半径小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半径较小,导致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受到限制。

这种小孔喉半径的特点使得储层的渗透率较低,进而影响油气的采收率。

3. 孔隙连通性差低渗透储层的孔隙连通性较差,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路径复杂。

这种复杂的流动路径增加了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阻力,进一步降低了油气的采收率。

三、研究方法为了深入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岩石薄片分析通过制备岩石薄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储层的矿物组成、颗粒大小、孔隙类型等微观特征。

2. 扫描电镜分析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储层的微观形貌,包括孔隙、裂隙的形态、大小及分布规律。

3. 压汞实验通过压汞实验测定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分析储层的孔喉半径、连通性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四、应用领域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勘探通过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为地质勘探提供依据。

2. 开发方案设计根据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以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如优化井网布局、选择合适的采油方式等,以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3. 岩石物理性质研究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弹性、电性等,为岩石物理研究提供依据。

地震储层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

地震储层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

地震储层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谭开俊【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0(022)002【摘要】地震储层学是在地质和地震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采油、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层的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所合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储层建模的一门交叉前缘学科.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学等是地震储层学的指导理论,地震、测井和地质的有机结合是根本方法.测井分析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地震储层学的五大关键技术.地震储层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由井点建立的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在地震分辨率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展到三维空间,进而实现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总页数】6页(P1-6)【作者】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谭开俊【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4【相关文献】1.综述储层微构造概念、模式、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J], 任燕飞2.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 [J],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3.碎屑岩地震储层学的内涵及关键技术 [J], 王建功;卫平生;王天琦4.碎屑岩地震储层学的研究方法及关键技术 [J], 夏天5.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效果——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J], 林煜;李相文;陈康;张银涛;臧殿光;郁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紧缺,低渗透储层因其储量巨大而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低渗透储层由于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给油气开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 孔隙类型多样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空间上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2. 孔隙尺寸小低渗透储层的孔隙尺寸较小,以纳米级和微米级为主。

这些小尺寸的孔隙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限制,导致渗透率较低。

3. 孔喉比大低渗透储层的孔喉比大,即孔隙与喉道之间的尺寸差异大。

这种结构特征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更加困难,进一步降低了渗透率。

4. 亲水性强低渗透储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往往受到水的影响。

因此,了解储层的润湿性对于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岩石薄片分析通过制备岩石薄片,利用显微镜观察孔隙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2. 压汞实验压汞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施加压力将汞注入岩心样品中,根据汞的注入量与压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岩石中的氢原子,从而反映储层中的孔隙分布和大小。

该方法具有非破坏性、高分辨率等优点。

4. 计算机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过程,进一步了解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四、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优化开采方案,提高采收率。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油气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区域,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开发出了各种评价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

油气储层是由沉积物构成的,其中包含了孔隙、裂缝等空隙结构。

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或空洞,它可以储存石油和天然气。

裂缝是指岩石中的裂缝或裂缝网络,它们对于储藏和流动的石油和天然气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油气储层还包含着致密层和非致密层,它们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所不同,对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效果有所影响。

为了评价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方法。

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孔隙度测定、浸泡法、数字图像分析和核磁共振等。

孔隙度测定是通过测量样品中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来评估孔隙的分布和大小。

浸泡法是将样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通过观察上色程度来评估孔隙结构的连通性和孔隙径向分布。

数字图像分析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样品的图像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分析图像中颜色和形状等特征来评估孔隙度和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则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对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扫描,获取样品中的孔隙信息。

除了上述方法外,科学家们还开发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例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

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更高放大倍数的样品细节,从而进一步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

X射线衍射可以分析样品中的晶体结构,从而评估油气储层中矿物颗粒的分布和排列方式。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则可以获得更精细的图像,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孔隙结构和裂缝的存在与分布。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很多其他评价方法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些方法多样化,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为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提供了更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为开采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总结起来,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方法是研究人员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重要工具。

储层微构造精细描述技术研究

储层微构造精细描述技术研究
化 ,常 规 的 网格 增 量 和 网格 半 径容 易漏 失微 型 构 造 ;5 米 以上 的
微构造 主要包括正向微构造 、负向微构造和斜向微构造 ,
其 成 因主 要与 沉 积环 境 、差 异压 实 、沉积 古地 形 和 构造 应 力等 有
关… 。油 田的勘探生产实践证 明 :正向微构造对油气的聚集最有 利。因此,储层微构造识别技术主要是识别正向微构造。 当储层 分布 广泛 ,构造背 景简单时 ,储层 的微圈闭范围与 其地层倾角成反 比。微构造根据其所处的沉积和构造环境可以分
构造较 简单 的缓坡带及浅层 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小 .主 要形成的是与构造作用力无关的受沉积环境 、差异压实作用和古 地貌等方面影响的微幅度构造 。这类构造 的识别描述主要是判 断微高点和最大限度的界定其圈闭范围。这里介绍一种最新的非 常有效的微幅构造描述方法一倾角屙 技术。倾角参数是反映地 层空 间倾斜程度的参数 ,倾角属性图显示的是时问梯度 的变化
2 度
3 度
0 2 5 7 k m 。
0 . 1 1 k m
1 0采
5 度
0 . 0 4 k m ‘
表 1 角度 与 面积 对应 关 系表
微型构造 :这类构造多分布在构造复杂带和地层倾角较大
的 地 区 ,幅 度 不 限 ,面 积小 于 0 . 2 k m。 或储 层 分 布 范 围局 限 而 面积 较小。
本特征 , 目前大都进入高勘探成熟期 ,且大部分油 区均 已进入 中、高含水期,经历多次方案调整和补钻生产井,积累了大量资
料 ,为储 层 深入 研究 提 供 了物 质基 础 ,加 以油 田地 下情 况 日趋 复
向;同相轴的宽度可以指示地层的倾角和反射波的频率变化 。因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与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与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与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油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油气,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和地质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出发,结合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油气储层的构成及影响储集条件的多种因素。

1. 油气储层的结构特征油气储层是一种由孔洞、裂隙和构造空间组成的复杂多层结构。

它的物理特性和运移特性会对油气的储集、输送和采收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孔隙储集孔洞是油气储层中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微孔、介孔和大孔。

这些孔隙根据其尺寸、形状、连接性等不同特征,对于储油气的能力有所不同。

孔隙通常是由细粘土矿物、石英等物组成的。

孔隙空间最终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岩石物质不断的溶解和蚀变作用。

1.2 裂隙储集裂隙是油气储层中另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形式,其包括层理面、节理面、构造面等。

裂隙是岩石层中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一些具有较好连通性的裂隙,储层的含油气性也有好的表现。

岩石物质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取决于其泥质含量、成岩压力、岩石稳定性等因素,一些规模较大的裂隙对于储油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构造空间储集构造空间储集是指非均质性储层中具有良好储集条件的,由地质构造和构造构成的储集空间。

构造空间储集可以表现形式各异,包括构造空间缝洞、褶皱、断层、膨胀岩体、岩浆侵入体等。

由于构造空间储集的存在,使得储层具有了较强的非均质性和异质性,从而成为了富含油气的区域。

2. 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是影响油气储集和采收的关键。

地质特征包括沉积、岩性、构造、地貌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1 沉积条件沉积条件包括硬度、厚度、岩相等多个方面。

这些条件对岩石物质的孔隙发育和油气生成和富集都有直接的影响。

常规油气藏通常形成于具有较好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盆地中。

而对于非常规油气藏,如页岩气,其则是依靠岩石物质自身富含的有机质经过热解、成熟,从而形成大量的天然气。

2.2 岩性条件岩性条件包括岩石成分、物性特征等。

储层微构造.ppt

储层微构造.ppt

11
36.7
微型 构造
正向 斜面 负向 全区
单井平均 单井平均 单井平均
单井平均
单井平均

日产油 累计产油 累计水油比 累计采油强度 综合含水率

(t/d)
(t)
(m3/t)
(t/m)
(%)
7
16.9
10386
4.72
678
82.5
15 9.30
5447
8.50
333
89.4
8
5.10
2877
12.4
北1-丁2-P 17 19 21
23 25
12.7%
48t
43.8%
9t
19 81.2%
54.3% 21t
1t 95.8%
()
依 据 。
田 后 期 注 采 系 统
了 区 块 油 水 运 动
三 通 过 储 层 微 型
调规构
整律造
提,研
供可究
地为搞
质油清
(四)通过储层微型构造研究重新落实了大小 断层,同时补孔挖掘封闭断块井区的剩余油, 取得了良好的措施效果
储层微型构造的识别及其在 油田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李新峰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庆油田近年对储层微型构造识 别及应用研究成果,概述了储层微型构造的三种 识别方法,阐明了储层微型构造不同部位对高含 水后期剩余油分布、油水井生产动态的重要影响, 重点论述了储层微型构造研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 作用,通过储层微型构造研究重新落实大小断层 的分布、分析油水运动规律、寻找剩余油相对富 集区、优化油田注采系统,为油田综合调整挖潜 (如堵水、补射孔、确定压裂层位)等提供了新 的地质依据,并通过实施综合挖潜措施后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益。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透储层因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的概述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孔隙度较小的一类储层,其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变。

低渗透储层通常具有较低的油气产能和采收率,是油气开发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类储层。

三、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洞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储层中的分布不均,且往往呈现出连通性差的特点。

2. 孔喉关系与渗流特性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关系复杂,孔喉比大,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阻力增大。

同时,由于孔隙的连通性差,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3. 粘土矿物的影响低渗透储层中常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这些矿物对孔隙结构具有一定的填充和支撑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流体的渗流特性。

四、低渗透储层研究方法与技术1. 岩石物理实验通过岩石物理实验,可以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等,为分析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提供依据。

2. 扫描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包括孔隙类型、大小、分布等,为分析孔隙结构提供直观的图像资料。

3. 数值模拟技术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模拟流体在低渗透储层中的渗流过程,分析储层的渗流特性及影响因素。

五、低渗透储层的应用1. 开发策略优化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优化开发策略,如采用合适的钻井技术、优化注水方案等,以提高采收率。

2. 增产措施制定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性,可以制定相应的增产措施,如酸化、压裂等,以改善储层的渗流特性,提高油气产能。

3. 地质模型构建结合岩石物理实验、扫描电镜技术及数值模拟技术等手段,可以构建低渗透储层的地质模型,为油气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储层微构造模式的几何形态和对剩余油及油水分布的影响
⑵ 负向微型构造 负向微构造其油层相对下凹,包括小低点,小向斜,小沟槽,小断沟 等。此构造主要为低产井,注水开发中后期通常为水淹严重的高含水区。 负向微构造油层顶面构造幅度为负值,单井累积产油相对较低,含水上升 快。与正向相比此区油井相对生产要差些。如单家寺油田29-斜16井。 ⑶ 斜面微型构造 斜面微型构造生产介于正、负微型构造之间,包括小阶地等。如广利 油田的1-104井。
⑵用较密井网资料和小间距等高线法进行微构造究,此时是以密井
网资料为基础,以分布较广的油砂层顶面或底面为准做微构造图。正韵律 砂体以底面为准作图;反韵律砂体以顶面为准作图;厚油层顶底面均作图。
三、储层微构造的研究方法
⑶对于地表形成起伏变化的地区,要进行海拔高程校正,去掉海拔高 度的影响,以便更真实地反映出储层微型构造的实际特征。当然对于平原 区绘制微型构造图也尽可能做海拔高程校正,这对于距海较远的内陆平原 区尤为重要。
综述储层微构造概念 模式及研究方法 李 莹
综述储层微构造概念模式及研究方法
一、储层微构造的概念 二、储层微构造的模式 三、储层微构造的研究方法 四、储层微构造研究的意义
一、储层微构造的概念
1、储层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 下可流动的岩石称储集岩,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储集层简称储层。 2、储层微构造的概念 对储层微构造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
(1)储层微构造系指在油田总的构造背景上,储层本身微细起伏变化的局
部小构造,也可称为微幅度构造[2] (2)储层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储层顶底面的微细起伏变化 所显示的构造特征。 其构造幅度和范围均很小,通常幅度为10米以内,范围很少超过0.3平方 千米。[10]
2、储层微构造的概念
(3)储层微构造是指油气田(藏)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 显示的局部构造特征及不易确定的微小断层的总称。[1] 其构造幅度 < 10 米 构造面积 < 0.3平方千米 断层长度 < 300米 断 距 < 10 米 (4)微型构造是在整体构造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沉积体顶底面微细起伏。[9]
返回
三、储层微构造的研究方法
储层微构造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作图法,即绘制储层微型构造图。绘制 储层微型构造图主要考虑下述四方面的内容。 ⑴在细分砂层的基础上做储层微型构造图,高含水期的储层研究必须 以每一次连续的沉积时间为单元,研究到单一连通体。只有在细分单砂层 基础上作出的储层微构造图才能反映出油水相对独立运动的储层单元的高 低起伏变化,对开发调整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返回
四、储层微构造研究的意义
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储层微相及非均质性的影响,而且与储层微型构造 有关,因此,开展储层微型构造研究非常必要。
谢 谢
尽管有大量油井生产资料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但却不能一概而 论,正向微构造区域与负向微构造区域的井生产相差悬殊的原因,除了油 水重力分异作用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在通常条件下,正微井控制的油层面 积远大于负微井控制的油层面积,两者相结合,使正微井的优势十分明显, 由此也说明构造位置较高的井总比低部位的井生产好。因此在判断每口井 的生产能力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校正方法:Ds=D-H
Ds— 校正后深度 D —由测井资料获得的储层顶面或底面深度 H —补心海拔高度
⑷不同沉积相带采用不同间距,如大型河流砂体,砂岩厚度一般3-5米, 可采用3-5米间隔;中小型河流砂体和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砂岩厚度2-3 米,可采用2米间隔;三角洲外缘相的单砂层厚度多小于2米,应采用1米间 隔。
总之,储层微构造作为油气层几何形态特征的表征,它指的就是在油气 藏构造背景上,由于单一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局部微小构造。
其构造幅度一般小于5-10米 构造面积一般小于0.1-0.3平方千米
返回
二、储层微构造的模式
1、 储层微构造的模式 储层微构造主要是由于沉积作用或构造作用以及二者综合作用形成的, 如沉积下切作用,差异压实作用和沉积古地形隆起等。李兴国同志先后对 胜坨,孤岛,酒家楼,广利及孤东油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依据单油层起 伏状态将储层微构造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⑴正向微型构造 ⑵ 负向微型构造 ⑶ 斜面微型构造 2、储层微构造模式的几何形态和对剩余油及油水分布的影响 ⑴ 正向微型构造 正向微型构造其油层相对上凸,包括小高点,小鼻状构造,小断鼻等。 此构造一般为高产井,注水开发中后期形成剩余油富集部位。正向微构造 油层顶面构造幅度为正值 ,单井累计产油高,含水上升慢。由于在局部范 围内这样的井点油层高于周围井,当底水沿构造趋势推进时,在微高点处 容易有剩余油,剩余油含量高。如广利油田1-53井,1-135井,1-197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