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民居建筑原因探析——以碉楼为例
碉楼建筑研究

碉楼建筑研究提纲:一、碉楼建筑的历史背景及发展二、碉楼建筑的结构特征和造型风格三、碉楼建筑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四、碉楼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问题五、碉楼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一、碉楼建筑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碉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民居住宅建筑,多出现于明清时期,随后在近代民国时期扩大了规模,出现了很多大型公共性建筑如城墙、关口、楼台等。
从历史文化角度上来说,碉楼建筑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状况、民间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对于中国南方的社会经济而言,碉楼建筑因其功能性、耐用性、防御安全性等特点,在长期的社会演变中成为了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式的、多样化的、有生命力的建筑模式。
二、碉楼建筑的结构特征和造型风格结构特征:碉楼建筑的分层结构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一般分为三四个不等的层。
楼底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楼墙由“明阳式”砖块砌起,呈十字形相互交错。
每层之间均有相应的跳板、拱洞和通道,以方便行人往来,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防御性。
造型风格:碉楼建筑素以其简洁、厚重、坚固为特征,既尊重了地方习俗传统,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楼顶一般为攸属式拱顶,檐口用青瓦盖顶,底层部分则用浅灰色的花岗石点缀。
三、碉楼建筑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应用价值1.保护文化遗产:碉楼建筑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该精心保护并加以传承。
2.实用价值:碉楼建筑结构坚固,安全性高,可以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如城市园林、旅游景点、文化展览等领域的建筑设计。
3.审美价值:碉楼建筑外观独特,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碉楼建筑可以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得新旧建筑之间的交汇更加和谐美观。
四、碉楼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碉楼建筑已经面临着一些保护和修复的问题。
如何找到保护和修复碉楼建筑的最佳途径,是现代社会需要面临的挑战。
1.建立小区公共维修基金,加强小区居民的防火安全意识。
2.在碉楼建筑修缮过程中,要选择正规合法施工单位,绝不能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采用不合格材料;3.在碉楼建筑保护过程中,必须遵循文物鉴定和保护原则,不得更改、污损、拆除有历史价值的元素。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自东汉时就有存在。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状,屋顶多为平顶。
内部居室以柱为单位,一根中心柱为一间,较大的居室或客厅为四梁八柱。
这种民居建筑注重蓄热、保温、防风性能,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一般分两层。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在建筑形式上,又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尽管各地的碉房形态和规模各异,但仍有很多辨识度极高的共性,比如石木、土木的材质,敦实方正的外形,黄白底色点缀黑、红、蓝、黄、绿等色彩……
藏族的碉房庄重内敛,但绝不乏味。
房檐上五色的彩绘,屋顶飘扬的经幡和风马旗,不失明艳又恰到好处。
火、云、天、土、水,红、白、蓝、黄、绿,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天地万物,用彩绘点缀在碉楼的窗檐和门楣上。
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对建筑装饰产生的影响。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嘉绒藏族碉楼的外观形状和碉楼图案的解读-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嘉绒藏族碉楼的外观形状和碉楼图案的解读-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碉楼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青藏高原的碉楼以川西高原的藏羌地区最为密集,川西高原地区的碉楼又以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一带的嘉绒藏族地区为核心区,嘉绒地区不仅碉楼的数量、类型最多,分布也最为密集。
2006 年至2008 年间,笔者与多尔吉先生、阿根女士在川西高原嘉绒地区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金川、小金、理县、汶川、黑水、壤塘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丹巴县的碉楼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研,并于2011 年出版调研成果《东方金字塔高原碉楼》。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对现存碉楼的GPS 位置、高度、图案、有关碉楼的传说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
本文拟结合笔者对碉楼进行的实地考察成果,收集的藏文和汉文文献分析碉楼的来源; 通过对碉楼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历史,分析碉楼的功能和作用; 对现存碉楼的外观形状和碉楼上的图案作一介绍和解读,分析碉楼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碉楼的来源1.邛笼与嘉绒藏族的琼鸟崇拜邛笼是汉文对高大的石砌建筑的最早称谓,汉文文献有关邛笼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
石硕先生认为,邛笼的含义是指一种大型飞鸟即琼鸟,因此,邛笼或许是指琼鸟之巢,并认为琼鸟之巢的称谓产生的年代甚早,至少可上溯至距今两千年的东汉时代。
琼鸟之巢,顾名思义,是指琼鸟之家。
嘉绒藏族传说自己来自象雄琼部之地,由琼鸟孵化而来,因此将琼鸟视为祖源而普遍崇拜。
历史上嘉绒藏区的琼鸟崇拜现象不仅存在于嘉绒藏族土司中,而且在民间也大量存在。
主要反映在以下这些方面。
嘉绒藏族土司大都有关于其祖先来自象雄琼部的传说,这些传说在其家谱中都有用藏文书写下来的记录。
根据传说,琼部是嘉绒藏族的祖居地。
这个祖居之地位于古象雄中心。
嘉绒藏族土司通常通过土司官寨内的琼鸟壁画和在官寨入口悬挂琼鸟木雕来反映琼鸟传说,并以此维持对祖源的记忆。
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引言:安多藏区是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居民们建造了独特的碉房民居,这种建筑形态在空间布局和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运用拓扑学思维,通过对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的空间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内在联系。
一、碉房民居的起源与概况碉房民居是安多藏区特有的建筑形态,起源于数百年前的藏族部落社会。
这种建筑形式由石头、土坯等原材料构建而成,以其坚固耐用和充分利用环境条件的特点而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
碉房民居的形态呈现出多个互相连接的小房间组成整体的特点,其空间布局遵循一定的原则。
二、碉房民居的空间布局1. 综合布局碉房民居的主体结构通常由小房间组成,每个小房间都有自己的功能,如厨房、卧室、起居室等。
这些小房间通过门窗或通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布局。
整个民居按照功能区域进行分隔,以满足不同生活需求。
2. 环境布局碉房民居的环境布局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一般而言,民居会选址在高处以防水涝,并朝向太阳,以获得充足的阳光。
此外,考虑到安多藏区的多风、寒冷的气候,民居通常会朝向风口架设,以减小风的影响,同时也能增加通风效果。
3. 空间布局在碉房民居的空间布局中,主要考虑了家庭成员的居住需求和人际关系。
比如,儿女的房间通常位于父母的房间旁边,以方便照顾和沟通;厨房和客厅则是家庭成员聚会和交流的主要场所。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考虑到了实用性,而且体现了庭院文化的传统特点。
三、碉房民居的结构特点1. 结构坚固由于安多藏区的多地震和地质条件,碉房民居特别注重结构的坚固性。
每个小房间的墙壁通常由厚重的石头或土坯砌成,以增加抗震能力。
在墙壁之间,还会有厚实的石灰浆填充,以提供更强的连接力。
2. 符号与装饰碉房民居的外墙常常会有精美的装饰,如浮雕图案、彩绘等,以展示居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青藏高原“碉房”释义——史籍记载中的“碉房”及与“碉”的区分

思 想 战 线
2 1 第3 第3啦№3 01 。3 0 年 期 7 .21v17 1 , .
青藏高原 “ 碉房 ” 释义
史 籍 记 载 中 的 “ 房 ” 与 “ ” 区分 碉 及 碉 的
文 章 中 , 常 有 一 个 与 碉 楼 相 关 的 词 , 即 “碉 房 ” 对 于 “ 房 ” 一 词 , 目前 尚 无 统 一 认 识 , 。 碉
对
“ 房 ” 一 词 的 使 用 相 当 随 意 ,对 其 含 义 的 碉 “ ” 还 碉
理 解 也 相 当 混 乱 。 那 么 ,应 当 如 何 认 识 和 理 解 “ 房 ” ~ 词 的 内涵 ? “ 房 ” 究 竟 是 碉 碉 是 “ ” 它与 房 ? “ ” 之 间 有 怎 样 的 区别 与 联 碉
石 硕
摘 要 : “ 房 ” 是 古 人 在 记 述 川 西 高 原 地 区 建 筑 时 创 制 和 使 用 的 一 个 词 ,是 相 对 于 碉
“ ” 而 产 生 的 一 个 概 念 。在 今 天 有 关 青 藏 高 原 碉 楼 的 研 究论 著 中 也 常 涉及 此 词 , 然 人 们 对 此 碉
系 ?这 些 均 是 目前 青 藏 高 原 碉 楼 研 究 中 亟 待 正 视
和 澄 清 的 问 题 。 “ 房 ” 一 词 并 非 出 自近 代 或 今 碉 人 ,而 是 源 自古 人 ,是 古 人 在 记 述 川 西 高 原 地 区
建筑 时 创 制 和使 用 的 一 个 词 ,所 以 ,要 搞 清 楚
丈 ,为 工 笼 。 ⑥ 这 是 目前 汉 文 史 籍 中 所 见 有 关 口 ” 青藏 高 原碉楼 的最 早记 载 。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键入文字]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
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
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藏族碉楼的研究_保护和开发利用

藏族碉楼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东洋机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李源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文物局强巴次仁摘要:碉楼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
我国的碉楼建筑主要分布在历史上的藏羌地区,其中藏式碉楼保存数量最多。
藏式碉楼多以四边形为主,高度为十几到二十几米,由块石、黄泥砌筑而成,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部分碉楼内有水井或修有取水暗道,生活设施齐全。
碉楼属于比较特殊的古建筑形式,应当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之下,开发旅游资源。
关键词:藏族碉楼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碉楼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它的主要作用是古代地方政权为保护本地区安全,防御或预警外来入侵的军事建筑。
碉楼建筑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分布在历史上的藏羌地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
其中藏式碉楼保存数量最多。
藏式碉楼的用途较多,在和平时期用于宗教活动场所、民间居室、宗(西藏早期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和庄园,其生活、生产功能也很完备。
战争时期作为防御工事和烽火台,其坚固的墙体,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形,在冷兵器时代成为进攻方不易攻破的堡垒,其防御性能很强。
藏式古碉楼的修建年代开始于吐蕃时期,在西藏分治时期的公元十世纪盛行,沿续至十四到十六世纪。
藏式碉楼分布广泛,国内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不丹、锡金、克什米尔等地,其范围大致在古代吐蕃王朝和古象雄势力范围内及周边地区。
碉楼的建筑材料分为夯土和石砌两种,夯土碉楼现存很少,在日喀则地区和藏北还有少量存在;现存碉楼大部分为石砌碉楼。
古碉楼的分布方式一般为两种,一种是沿地方政府(或割据势力)控制线(或警戒线)分布,呈线状分布,相邻碉楼间隔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一般在一座碉楼顶上至少能看到相邻附近的三座以上的碉楼,战时不仅能起到烽火台的作用,自身也又很强的防御生存能力;另一种为相邻极近的碉楼群组成的城堡,它外围有围墙环绕,墙内不仅有碉楼,还有其他建筑,其作用为军事基地或当地政府所在地。
藏式石砌碉楼的构造形式一般是以四边形为主,平面呈“凹”字形,但也有个别的位于建筑群边缘的·201·碉楼平面是半圆形的,高度为十几到二十几米,由块石、黄泥砌筑成墙,材料就地取材,石材既有块石也有片石,一般下部一、二层的用块石砌筑,其上各层为片石;碉楼墙体从下向上收分,且收分明显,首层墙厚一般为1米以上,在山南洛扎一带的碉楼首层墙体厚度一般都是1.3米;碉楼内部分层,分层多在六层以上,最多的可达十层,但前四至六层一般都是错层式,之上各层才是整体的,每层架设木梁,木梁穿入墙内,上搭椽木,椽木上直接铺置石板,石板上铺设黄土楼面,形成楼层;碉楼错层隔墙上的门很小,一般高1.2米,宽0.9米左右,碉楼本身的门也很矮小,一般仅容一成年男子低头进入,门口上有千斤闸凹槽,便于战时防御;碉楼四周墙上布有箭孔,便于防守;楼顶外侧周圈建有悬挑式小房,小房楼面由粗大原木挑出,外砌筑石墙,内贮球状卵石,楼面下开有方洞,便于投掷卵石攻击侵入到楼下的进攻者;在调查时发现多数碉楼近处都建有取水暗道,有的取水道深达数十米,直达河边或水井,取水暗道完全由片石在地下砌筑,剖面呈攒顶形式,地面为石砌台阶,每隔四米左右在墙壁处开有灯架,碉楼内部生活设施齐全,便于和平时期生活、生产及战时士兵守卫。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

三层或 四层多为经堂 、 面东或南与晒廊 、晒 台相 连。平屋面又是 藏民凉晒谷物的 地方。
四川藏族碉房的厕所安排非常特别,除了少数设在底层牲畜圈内,大部 分厕所都悬挑在楼层室外,上下层重叠,但蹲位错开,粪便直接落入屋 外粪坑,方便卫生。
•装饰
在建筑色彩上 ,藏民们习惯在大片石墙上粉白 或涂浆 ,嵌L梯形黑框小窗形成 鲜明的对比 ,使 其具有鲜明的线条。
•举例:西藏囊色林主楼
囊色林是西藏地区一家古老的贵族,囊色林庄园位于西藏山南地区。 主体建筑为碉楼形式。建于吐蕃王朝末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
主楼主要平面呈长方形, 东端前部又向前部东凸 出一块。主体6层,局部 7层。 建筑面积共约1440平方 米。底层的层高约5米。 开窗很窄,成通风口, 位置较高,距地约4米。
•材料来源
材料是极突出表现藏地民居特色的形式之一。藏族地区盛产石料, 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石料除了片石、毛石、碎石等,还有一种西藏特有的土,被称为 “阿噶土”,它由岩石风化而成。以这些石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 的柳木、杨木、松柏木、杉木等木材建造。
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砌筑材料,多 为自然形态略施打磨,砌筑后的墙 体风格粗犷、自然。这样的石与木 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 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结构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
剖透视
楼层为木梁密肋,上铺树枝, 并铺一层20厘米厚的土层。 富裕人家在土层上还要铺一 层木楼板。剖透视 Nhomakorabea木梁
剖面图
•布局
碉楼的布局 : 一般底层为牲畜圈和 贮藏草料的地方 。 二层卧室、灶房之用 , 小间作贮藏室 或楼梯 间大间是藏民生活中 心 ,当中设坑灶 ( 火 塘 )。
藏族民居建筑——碉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罄嘲 霹
Hale Waihona Puke 青藏高原 民居建筑原 因探析
— —
以碉 楼 为例
文/ 郭佩
摘
要 : 民居 ,体 现 的 不 仅 是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地 区的 生 活 空 间 ,更 重要 的 是 本 民 族 本 地 区 的 生 活 方 式 以及 与 其 相 关 的
政 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碉楼 ,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民居的一种大众化建筑 ,是藏族地 区广泛存在 的一种 民居 形式 ,是青藏 高原 地 域 文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其 历 史久 远 、类 型 的 作 样 、风 格 的 独 特 ,正 是 藏 族 民 众 在 本 民族 丰 富 灿 烂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发展建 立起 来的建筑风俗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从建立背景对青藏 高原的碉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 词 :青 藏 高原 ; 民居 ;碉 楼 藏语 中称碉为 “ 卡尔” 或者 “ 宗卡尔 ” ,原意是 堡寨 、堡垒 或者碉 堡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昌都卡若遗址 的原始居 民就创造 了早期 的石制 的 楼房 ,主要包括 圆底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 类型。这应该 是 青藏 高原地 区碉楼 的最初雏形 。公元前 2世纪 ,藏族地 区建 造 了第一 座 藏族 的宫堡式建筑雍 布拉康 ,这座城堡依 山而建 ,代表 了当时碉楼建 筑 的最高水平 。赤松德赞赞普统治时期 ,民居发生 了较大 的改变 ,从 山 上 的石头城堡迁移 到 了平 原地 区,开始 了建屋 而居 的时代 。发 展到 1 1 世 纪时 ,西藏 的民居建造的极其高大奢华 ,在达官贵族 的碉楼 中更是体 现 的淋 漓 尽 致 ,如 米 拉 日巴 的碉 楼 已经 发 展 到 九 层 之 高 。
“ 碉楼的种类和类型十分丰 富,根据建筑 材料 的不 同 ,分别 为石碉 和土碉 ( 青藏高原碉楼绝大部分为石碉 。土碉仅见于汶川和金沙江上游 流域乡城 、得荣 、巴塘 、白玉 、德格 、新 龙等 地 ) ;从外 观造 型来看 , 有三角 、四角 、五角 、六角 、八角 、十二角 、十三角等七类 碉 ;按照 功 能 的差别 ,分 为家碉 、寨碉 、战碉 、经堂碉等 ;此外按 当地 民间说法还 有公碉 、母碉 、阴阳碉 ( 风水碉 ) 、姊妹碉 、房中碉等。 ” 青藏高原地 区最早的碉楼是作为居住房来使用的 ,当时的碉楼 体系 并不成熟 ,但 已经是现代碉楼的雏形。随着社会 的进步 与发 展 ,藏族 先 民不断强大起来 ,建立 了显赫一时 的吐蕃王朝 。这一时期 吐蕃王朝不 断 对外扩张 ,同时也遭遇其他 民族的攻击 ,这时碉楼的军事作 用就体现 出 来 了。然而 ,碉楼发挥军事作用较为重要 的一次应当是清乾 隆两次发 动 的大 小 金 川 战役 。 清乾隆两次发动大小金川战役时 ,这里 由于碉楼密集 ,给清朝对 大 小金川 的军事进攻带来 了极大地 困难 。清朝两次对大小金川 用兵主要 就 是 围绕 “ 攻碉” 和 “ 守碉 ” 进行 的 ,不 仅采取 “ 以碉 逼 碉 ” 的战 术 , 甚至还 以修建碉楼 的模拟方式来探讨攻破碉楼的战术 。由此可见 ,碉 楼 对 于藏族居 民来说 :其军事 防御 的作用 已经远远超 出了居住 的作用 ,同 时还可 以很好 的将两者的作用结合起来 。
一
二 、军 事 防御
、
地域 环 境
1 .高原寒冷 ,多大风 天气 。青藏高 原地处我 国 的内陆地 区 ,是典 型的高原 高山气候 。其 特点主要 是低压 缺氧、寒冷 干燥、太 阳辐 射强 、 气 温 日变化显 著 、大风 天气多 等。面对这样 的高原气 候 ,在远 古时期 , 藏族先 民就不 断的发挥其聪 明才智 ,建立 了碉楼这一民居形式。 同时 ,房屋 的选址 也有 很大 的讲 究 ,一 般会选 在 向 阳避 风 的山坡 山。这样 的做法是既可 以躲避这里 的大风天气 ,而且还可 以充 分利用 丰 富的太 阳能资源 。“ 这充分反映 出传统 民居在应 对 自然气 候方 面的同一 性。 ” 0 2 .多石材的 自然条件 。青 藏高原作 为 中国最大 的高原 ,从 古海到 世界屋脊经历 了几次较大 的版块运动 ,直到今天抬升也没 有终止 。使得 青藏高原周 围大山环绕 ,主要有喜 马拉雅 山、阿尔金 山、昆仑 山、祁连 山、 唐古拉 山、冈底斯 山等 山脉 。正是这样的地表条件 ,再加 上这里多 大风天气 ,使得小块 的石材极容易获得 。 《 后汉书 ・ 南蛮西南夷列传》 “ 皆依 山居 止 ,累石 为室 ,高 者至 十 余 丈,为邛笼 。 ” 《 隋书 ・ 附国传》 “ ( 附国)无 城栅 ,近川 谷 ,傍 山 险 ,俗好 复仇 ,故垒石 而居 ,以避 其患 ,其高 至十余 丈,下至 五六 丈, 每级丈余 ,以木隔之 ,基方三 四步 ,上方二三步 ,状似浮图。 ” 0 从 以 上两 则 史料 中 可 以 看 到 ,碉 楼 所 在 地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地 域 环 境 : “ 近川谷 ,傍 山险 ” 。这也正是因为这里的 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 的。 具体说来 ,青藏 高原上碉楼 的分布 ,主要集 中在两大 区域 :一是地 处青藏 高原东 南部的横 断山脉地 区;二是藏南谷地 ,也就是 西藏雅鲁藏 布江 以南的西藏林芝 、山南和 日喀则等地 区。就碉楼 的分布 区域来看 , 主要集 中在高 山峡谷之 间,因为不仅可 以抵制一些恶劣 的天气 ,而且还 可 以从 这 些 地 区 获得 广 泛 的原 材 料 。 青藏高原地 区不仅提供 了丰富的石材 ,而且该地区石砌房 屋建筑技 术产生 的年代也 比较早 。“ 从 目前 的考古材 料看 ,至少 在新石器 时代 晚 期 已经普遍产生 。在距今 5 2 0 0年 至 4 2 0 0年 的昌都卡若遗址 中 ,已经 出 现 了石砌房屋建筑技 术。在卡若 遗址 中,共 发现房屋 基址 2 8座 。其 中 属 于早期 的圜底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均为草拌 泥墙 ,而属 于 晚 期 的半 地 穴 式 房 屋 的墙 壁 则 均 是 用 卵石 砌 筑 。 ” 由此看来 ,卡若遗址 的房屋建筑面貌有 一个 明显的变化 : “ 早期 的 房屋无论是 圜底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均采用草拌 泥墙 ,而晚 期 的半地穴式房屋却普遍用卵石砌筑石墙 。根据其石砌墙壁 高度所做 的 复原示意 图来看 ,其房屋的基本面貌 已于后来藏区 的石砌房屋 的结构 十 分接近 。卡若遗址的房屋从早期的草拌泥墙到晚期普遍 出现 卵石砌筑石 墙 ,也得到晚期遗址 中普遍 出现石砌道路 、石圆 台、石 围圈等 石砌遗址 的佐证 。这意味着 ,到卡若遗址 的晚期 ,已经普遍采用 以砾石 为主的天 然石块作为建筑材料 ,并出现 了较成熟 的石砌技术 。 ” 也就是 说 ,早在 新石器时代晚期 ,青藏高原就 出现 了石砌房屋和石砌建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