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新人教版1 精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4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掌握实词军、鄙、说、知等,虚词之、以、而、焉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读对断句。

(二)查阅关于《左传》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阙.秦( )杞.子( )逢.孙( ) 不知.( )2.《左传》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盲史官。

3.解释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3)秦伯说,与X人盟(说,通)(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越国以鄙.远③夜.缒而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5.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意思。

①行李之往来②若舍X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亦去之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6.解释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X以陪邻⑤若舍X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X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亡X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若舍X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夫晋,何厌之有?8.名篇名句默写。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知;,不武。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秦师为何而来?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烛之武心有牢骚却又为什么能临危受命?4.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5.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贰.臣/腻.友推辞./辞.藻狐.狸/孤.儿鄙./裨.益薄.暮/薄.荷行.李/道行.C.共.其乏困/供.需瑕.疵/蒹葭版..图/草坂.肆./肄.业城阙./上阕与..会/赠予.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临危受命....,终于说退秦师,让X国化险为夷。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了解《左传》;积累文言知识;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作预习,初步了解内容;播放录音,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断句;在教师指导下,理解内容,掌握文言词句。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设计:1、重点:⑴朗读并翻译课文。

⑵烛之武的思想性格。

⑶文言实词的含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关于《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3、朗读课文⑴播放录音⑵重点字音fán yì zhuì gōng quē qǐ páng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杞子逢孙⑶自由朗读⑷齐读全文4、赏析第一段⑴指名朗读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以,因。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

名——动⑶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秦晋围郑⑷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大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三备考的时候,恐怕对文言文已经有厌烦和畏难情绪。

本文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又是先秦历史散文,字词句疏通的难度很大。

如果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容易助长坏习惯,也会打消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积极性。

所以师生面对这样的文言文,只能迎难而上。

当然,篇章学习也重要。

本文篇幅不长,学生面对的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就那么一点,如果教师穿靴戴帽讲出几千字的微言大义,似乎有强加教师成见之嫌。

积学储宝,才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力量之所在。

所以我更看重的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监督学生识记;拓展阅读,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出于以上考虑,我对本课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第二大点. 三维教学目标1.提出问题,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消除文字障碍,积累词类活用实例,揣摩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逐步培养学生准确复述课文信息,把文言知识迁移到别的文言文阅读中的能力4.正确认识烛之武说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的辩才,而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

5.学习主人公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大智大勇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识记和复述原文信息。

难点:词类活用、课文熟读与重点词语积累。

教学方法:1、布置预习:印发全文译文和重点词语用法意义解析。

学求学生熟悉。

2、设置问题,课堂上开展研讨与对话。

3、诵读,积累语感。

4、以训练题加强检测和督促,让学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纷争不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场战争, 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毫无正义可言的。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要讲解的就是春秋时期的X国,大战在即后来大战又消弭于无形的历史故事。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word3 / 5二、目标定向1.研习第4段,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的写作特色之伏笔与照应。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那人;到,到达)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代替〕 吾其.还也〔还是〕 亦去.之(离开) 问题2: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问题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用原文回答。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概括: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假设使烛之武见确定目标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质疑学生自学探究word4 / 5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X 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X 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X 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X 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word5 / 5补充材料一、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3)培养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2)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 探究学习:(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2)学生通过互相评改和讨论,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学生对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学习情境】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

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知识导学】一、字词扫雷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何厌之有2、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越国以鄙远..(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邻之厚.,君之薄.也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夫晋,何厌之有(6)以其无礼于晋二、文本研读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的?这部分内容与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点”探究】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3、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知识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课题烛之武退秦师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时间学习目标能概括课文内容,品味语言,评价人物重点难点从不同侧面评价人物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中展示一、探究部分:(一)梳理课文知识1. 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①共其乏困(共,通“” ) ②何厌之有?(厌,通“” )③秦伯说(说,通“” )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2. 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3. 指出说明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越国以鄙远()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夜缒而出()⑻烛之武退秦师()学生笔记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指明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特点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

()7.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2)许①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3)微①国势衰微。

()③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微言大义(成语) ()⑤见微知著(成语)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4)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③因人之力以敝之()8.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⑴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⑵.烛之武推辞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答:⑶.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文中句子回答)答:2、概括课文内容:用简练语言概括每段意思,不超过10个字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二、研究部分:探究课文内容1、古人读《烛之武退秦师》,对“夜缒而出”中的“缒”字大加赞赏,认为有此一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字有这么大用处吗?说说你的理由2、“凡兴兵十万,转战千里……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标准描述这是一篇叙事的文言文,要修业生读懂文意,而且能直译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常有的实词,常用的虚词,学习祖先爱国思想和情怀。

这课时要点学习祖先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考试大纲描述1、理解常有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有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句式和用法。

4、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材内容解析1、本文是叙事的文体,讲叙烛之武为了救郑国,冒着生命危险去见秦公,机智地经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说服了秦公,终于排除了危机。

2、学习烛之武顾全全局的爱国情怀,学习文中的表现出来的口才。

3、直译文言文时,注意把单音词译成双音词。

学生解析学生是刚进校的高一学生,都是三百多分,一2和一5都是普班,因此学生的基础都不扎实,因此,必定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学习目标1、研究性学习:烛之武说秦的技巧。

2、基础知识训练:直译第四段,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特别句式归纳。

要点1、说秦的技巧与方法,2、认识烛之武的形象与才干。

难点1、小组合作法是本次教课的难点,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2、差别并记着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教课环节教课活动教师复备导从爱国的不一样方式方法说PPT5分钟思方法— - 先默看,后对议、组议1、研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晋秦为何要攻郑?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的?2、晋文公为何不肯向秦军攻击?烛爱国思想表此刻哪些方面?3、谈论烛之武的形象。

4、归纳课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词。

10分钟议针对以上问题,选择性地谈论。

展每个小代表登台展现自研成就,一个小,用抽的方式决定15分、,老采纳PPT 方式5分。

[ 答案 ] 1.C( A “汜” “ f àn”,B “共” “ gōng”, D “逢” “ páng”。

)2.D( :足;微:假如没有,如果不是 ) 3.B 4.D 5.A ( B 的“ ”,通“悦”;C的“知”,通“智”; D 的“共”,通“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人读《烛之武退秦师》,对“夜缒而出”中的“缒”字大加赞赏,认为有此一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字有这么大用处吗?说说你的理由
2、“凡兴兵十万,转战千里……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大军出征,劳师糜饷,是国之大事。烛之武凭口舌之利劝退秦军,你觉得有没有夸张的成分?谈谈你的理由
三、应用部分: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⑵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⑶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
⑷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公从之()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④行李之往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 趋避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 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 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 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⑤夫晋,河厌之有()⑥君之所知也()
1、理解内容
⑴.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⑵.烛之武推辞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⑶.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2、概括课文内容:用简练语言概括每段意思,不超过10个字
第一段:
第 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二、研究部分:探究课文内容
学生
笔记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3)微
①国势衰微。() ③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微言大义(成语)()⑤见微知著(成语)()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4)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
8.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⑴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秦伯说(说,通“”)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
3.指出说明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越国以鄙远( )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夜缒而出()⑻烛之武退秦师()
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指明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特点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
7.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我皆 有礼,夫犹鄙我()
(2)许
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 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大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 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有人说烛之武是志士,有人说他是勇士,有人说他是辩士。你认为那种身份最能代表他的形象?(不少于300பைடு நூலகம்)
四、巩固练习:完成小本练习册习题
助读材料: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烛之武退秦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目标
能概括课文内容,品味语言,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从不同侧面评价人物
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中展示
一、探究部分:
(一)梳理课文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共,通“”)②何厌之有?(厌,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