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公共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读课文,疏通文意;3.掌握文中重要言文字词、文言句式。
二、知识链接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至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以春秋为记事纲目,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也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故事(1)晋围郑: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仍然记恨郑国。
(2)秦围郑: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联姻,在后世有“秦晋之好”的佳话,秦国也数次帮过晋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1.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之)烦执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A君知其难也B失其所与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年级班级学生姓名科目语文制作人高一语文组学术委员会审批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2.品析烛之武的形象;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导学指导与检测四、巩固诊断1..翻译下列句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培养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2过程与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并学习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智慧。
二、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及重点词语句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四、课时安排:2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蒋介石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二)整体感知方法:让学生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注意并归纳重点字的读音。
示例: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i)而出亡郑以陪(p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e)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三)理清思路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小结: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某某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小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2、研读课文四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部分。
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第四段,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失其所与不知.()3、翻译句子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经过本文的学习,相信烛之武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你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回忆一下你学过的课文和了解的知识,还能想到哪些与他有共性的人和故事?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X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4、解释下列多义词若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B、若舍X以为东道主()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夫晋,何厌之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微斯人。
吾谁与归()焉A、子亦有不利焉()B、焉用亡X以陪邻()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且焉置土石()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课后反思课后训练一、课内训练:翻译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导学案】必修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四)内容:《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难点: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烽火硝烟的战场,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再现了谋臣辩士的机智与胆识。
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仅用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就不击自退,城下之围就不攻自破。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退兵。
2、识作者1.鲁之君子。
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3、知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江苏省棠张高级中学tzzxzw2007一、学习目标l、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重难点l、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的性格。
2、理解“贰、军、辞、鄙、济、阙”等词语的含义,归纳“军、师、舍、辞、微、鄙”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模块一、情景引读以成语“秦晋之好’:导入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用“秦晋之好”指和美的婚姻。
而事实上的秦晋之好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美满的爱情.那是一种政治婚姻,与两国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故而可以说春秋时代各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有一句话说“春秋无义战”。
礼义、信用、道德都被权欲、利益扭曲的不像样子。
国与国之间,今朝还交会订盟,‘握手言欢.明朝就事兵戎相见。
春秋时代又像一盘大棋,今天你杀过来,明天我杀去.而且军事的攻击又总是和外交的纵横捭阖密切结台的。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样一个充满春秋色彩的小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走近作者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节,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
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比较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编制人:杨淑玲马和芳安玲审核: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组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全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对自己有独到见解的内容做好批注,以备交流展示。
2. 在研读的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3. 两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重点>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重点.难点>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学习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利用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培养自读文言文的习惯。
3.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烛之武的形象,探讨他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学习他的顾全大局、沉着机智的品质。
4.鉴赏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习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烛之武在外交斗争中的机智。
3.鉴赏本文叙事语言的简洁之美。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设想:这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如查阅工具书、梳理基础知识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通过他们的自学、研讨和教师的引导达成教学目标。
注意发掘课文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人物智慧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乐意学习文言文,避免进行枯燥的字词句教学。
注重“读”的落实,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感受文言的魅力。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2.通过自学、讨论,读懂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梳理、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张飞在长坂坡一声怒吼,不费一兵一卒吓退十万曹军,这是曹军忌惮张飞的威猛。
比这还早八百多年的时候,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敌的军营,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去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
此人谓谁?他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烛之武。
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退”“师”各作何解释?明确: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退却;师——军队(二)关于《左传》和事件背景(出示ppt课件):1.关于《左传》:学生简介——教师补充要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word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时2)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课前预习·预习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赏析人物语言,评价人物形象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预习小测】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敢以烦执事。
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焉用亡郑以陪邻?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夫晋,何厌之有?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失其所与,不知。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提示: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提出疑惑。
(时间:20分钟)
2、在研读课文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
(时间:20分钟)
二、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链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三)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与字典独立完成)。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 烛之武退.秦师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远
..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
...古义:今义:..东道主
古义:今义:
② 行李
..古义:今义:..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今义:
③ 亦去.之古义:今义:
④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
4、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 ( )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
③ 夫晋,何厌之有?( ) ④是寡人之过也。
( ) ⑤辞曰( ) ⑥失其所与所+动词所结交的同盟者
⑦君之所知也所+动词所知道的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1)之
①辍耕之垄上。
②子犯请击之。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⑤何厌之有?
(2)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4)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停数日,辞去。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6)微
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7)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蜀之鄙有二僧。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合作探究】(要求:先独立思考五分钟,然后小组内再进行讨论。
)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
3.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
【我的疑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