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目标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4.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5.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自主学习1.这篇课文选自《》第()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红楼梦》的作者是(),名霑,字梦阮,号(),又号芹圃、芹溪。

2.课文以()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

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重点介绍的有()、()、( );仅作外貌描写,连名字也没有点出的是()、()和();只是介绍而并没有出场的是()、()。

3.给字正音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宫绦.()嗔.()视4.搜集作家作品相关信息5.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目标检测】一.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二.合作探究1.课文第1段交代,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3.有人说“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5文中《西江月》二词有什么深层含义?6课文中几次写到哭?分别是谁哭?每次“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呢?请具体谈谈自己的感悟。

7课文中写出场人物的表情相同的是“笑”,请找出课文中有多少处直接写笑,并分析这些不同身分辈分的人。

出场时为什么都笑呢?【目标提升1.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宏伟的外观,豪宅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展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课文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蜀道难》优教导学案1(教师版)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蜀道难》优教导学案1(教师版)

《蜀道难》优教导学案(教师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15分钟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蜀道难》,熟练背诵并默写名句。

2、把握本文的基本内容,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艺术手法,点评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句。

3、在15分钟内完成课内探究案,规范作答,保证质量。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积极探究,掌握诗词借助形象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方法。

2、掌握本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所用的典故。

3、激情投入,感受词的情感美,培养自己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趣。

【自主学习指导】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初步掌握解读这类诗歌的突破口。

充分利用课下注释,读懂诗词,准确把握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你还学过李白的哪些文章?还记得哪些李白的名言名句?【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作者和课文有关知识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大约写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为西去之蜀的友人而作。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等,几乎没有定论。

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2、《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艰难。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二、自主梳理语言基础知识【字音、重点字词、文言虚词以及诵读节奏)(参照语文必修③《高中同步作业》P13)】三、朗读全诗(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1)及答案师说《教师理论》学习指导计划(一)高一语文编写人:赵成审稿人:高一语文组【学习目标】1.正确发音,正确读句子,停顿,熟练阅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哲、虎、虞、智”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第一段中论点的介绍过程。

2.对中国古典特殊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指导]背诵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出生于河南省合阳市(现蒙县),字为推至。

由于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汉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后人也叫他韩昌黎。

他25岁时是一名学者。

他直到29岁才开始正式工作。

他厌倦了官吏对大臣的称呼。

他在中间被降级好几次,整个中年都失败了。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著有40卷昌黎的作品,包括许多被人们朗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简练,风格雄浑,气势恢宏。

因此,苏轼称他为“文学崛起的八代衰落”,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大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迅、苏轼、苏哲、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时:3课时学法:小组自学与教师点拨,个别指导与集体讲授第一课时预习积累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说”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李清照《醉花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清照《醉花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醉花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与代表作品。

(2)理解诗词佳句内涵,能够背诵。

2.能力目标(1)赏析佳句,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李清照诗词语言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寻李清照本词中表达的闺中“寂寞”背后的情感世界。

(2)培养对中国优秀古典诗词的兴趣。

重难点1.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品味比喻、烘托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李清照(1084-1155),宋代________派女词人。

号________。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________体。

2.李清照的词以________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________,词风 ________。

后期内容多写,词风。

3. 给加点的字注音雨疏风骤 ( )()愁永昼( ) 瑞脑()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永昼(2).瑞脑销金兽(3).暗香(4).销魂二、阅读引导问题1.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问题2.词人为何而愁?问题3. 请仔细阅读全词,概括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一:请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内容及手法。

探究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探究三:指出“人比黄花瘦”的“瘦”字的含义。

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15课《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总结

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15课《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总结

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15课《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总结第一篇: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15课《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总结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导学案(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使用日期月)蜀道难【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2 【学习时数】两课时一、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

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写作背景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二、学习过程•检查预习效果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历井(ménshēn)巉岩(chán)抚膺(yīng)飞湍(tuān)喧豗(huī)砯崖(pīng)转石(zhuàn)崔嵬(wéi)豺狼(chái)吮血(shǔn)咨嗟(zījiē)2、词语解释(1)危(高)乎高哉!.(2)蜀道之难,难于(比)上青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劝学教师版

劝学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设计:潘虹时间:2014年4月20日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其人及其思想。

2、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荀子及其思想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熟读课文、正音、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四、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熟记掌握以下文言虚词之、而、以(复习上课)焉(461页)于(463页)者(464页)五、通读课文,写出以下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者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教师版)
相互勉励
《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贾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3、贾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6、贾迎春
画: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子系”合起来是孙的繁体字)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7、贾惜春
画: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

在内独坐看经。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粧。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8、王熙凤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诗歌鉴赏
诗中的春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

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

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

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

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

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

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

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

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
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

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

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

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

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

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

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

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

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

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

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

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

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

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
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