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秋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导学案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一语文学科课程纲要第一模块(主题)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学习主要有以下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3.学会尊师重教,培育谦虚勤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学习难点】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知识链接】1.关于题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观点。
像《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讲解,作为文体,“说”可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是讲解关于“从师”的道理。
2.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世称“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多种职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前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门生,足见韩愈是唐朝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仍是唐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极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影响极为深远。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身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虚泛文风,强调“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把散文从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朝实用散文的基础。
4.时期背景:“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习其句读.(dòu)官盛近谀.(yú)巫.医乐工(wū)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贻.之(yí)(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标注意义:1.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三)区分一词多义,写出以下加点实词的词性和意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高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惑,碰到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就)②择师而.教之(连词,表目的,用来)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而且)④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却)⑤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无义)2.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或不译)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⑤郯子之.徒(代词,这些,这一类)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能)④其.可怪也欤(代词,这)4.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五)指出以下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为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必然成绩的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今之世人..(古义为一般人;今指很多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教育)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义为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今指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六)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语,明确活用类别,指出词义: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意动,以……为师,把……拜为老师)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作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七)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具体说出其特殊情况: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联合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惑”为前置宾语,“之”字是提宾标志)4.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5.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于师”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耻”“学”6.师没必要贤于门生(状语后置,“于门生”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没必要”与“贤”之间)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他们)8.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庸知……乎”表反问,哪里管……呢?)(八)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三、讨论文中有关风雪的描写的作用
、[讨论]:对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渲染独特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四、细节描写
《水浒传》有很多独具匠心的精细之笔,前面我们专门分析了文中关于风雪的描写,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文中的一些细节,体会作者的匠心。
、(第段第行):“忽一日······又一人闪进来”
、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一部分,也就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看看这个部分哪些情节或者细节刻画了林冲的性格?刻画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
①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提问]:鲁迅先生说的“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中“神韵”是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紧”不仅是写雪花更密,雪势更大;更暗示了形势越来越紧迫,林冲离陆谦等人设置的圈套更近了。我们经常说“雪落无声”,在这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邪恶的势力向林冲步步紧逼,情势一触即发,危如累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导学案(word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高老头》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高老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学习分析高老头等主要人物。
3.了解造成高老头悲剧的社会根源。
4、了解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高老头形象——畸形的父爱。
2.难点: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一、导入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有了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走得更加的稳健和踏实。
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之爱都如此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应该是最真挚也最纯粹的了,然而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却连这样的骨肉至亲间的情感都靠不住。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去看看那种奇怪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预习检查:(一)文学常识1、课文《高老头》选自第六章《父亲的死》,作者是,国著名作家。
他的主要小说总称为,其中包括著名的长篇小说和。
2、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是“”“”。
(二)知识积累:给下面的词注音。
服侍()舔舐()怠()慢溺()爱忤()逆迷惘()千刀万剐()刽()子手威吓()吓()唬埋()怨埋()头坚强()勉强()倔(jué)强()伺()候窥伺()三、小说理解1、知人论世了解小说的作者2、介绍故事梗概3、介绍小说的社会背景4、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5、讨论《高老头》的形象——畸形父爱。
6、问题讨论——如何理解高老头的咒骂女儿。
7、学生讨论,明确小说的社会意义。
8、造成高老头悲剧的根源。
能力应用:选择与自己有关的一个人物,进行一段人物描写。
要求有对话描写,字数不超过400字。
四.布置作业:阅读《欧也妮·葛朗台》,对比《欧也妮·葛朗台》与《高老头》中葛朗台与高老头的形象,谈谈你对这两种父爱的看法。
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小说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习目标:1.能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脉络。
2.能深刻认识环境描写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学习重点:能深刻认识环境描写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学习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习课时:2学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人物描写: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人物形象: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只有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和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4)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传、师”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之、于、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习文章一二段
学习过程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
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学习过程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 潘( ) 长幼( ) 须臾( ) 怡( )
2、学习第一段
3、分析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4、学习第二段
5、分析第二段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三四段
2、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3、总结知识点
学习过程:
1、学习第三段
2、分析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3、学习第四段
4、分析第四段
本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5、本文各类语言现象总结
(1)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小学而大遗
今之众人
(2)一词多义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师说以贻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则群聚而笑之
如是而已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
(3)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4)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