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ppt
合集下载
《书愤》课件(共22张PPT)

201பைடு நூலகம்/11/23
列锦 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 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
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 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拓 展 延 伸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
2018/11/23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机的时代, 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 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 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此外,他还创作大量词和散文, 内容丰富。陆游诗作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 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18/11/23
概 括 内 容
列锦 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 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
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 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拓 展 延 伸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
2018/11/23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机的时代, 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 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 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此外,他还创作大量词和散文, 内容丰富。陆游诗作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 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18/11/23
概 括 内 容
《书愤》ppt全优课件

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两句诗? •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 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 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 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 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 藉着豪壮的感情。
•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 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 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 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 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3、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 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 特点,试加以分析。 •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 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 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 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 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 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书 愤
• 名句赏读
• 赏读: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 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 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 可能成为君子。 •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 赏读: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 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赏析: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 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 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 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 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 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 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 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 为郁愤。
•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 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 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 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 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3、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 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 特点,试加以分析。 •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 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 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 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 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 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书 愤
• 名句赏读
• 赏读: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 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 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 可能成为君子。 •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 赏读: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 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赏析: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 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 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 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 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 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 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 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 为郁愤。
《书愤》优秀课件(共22张PPT)

书愤
陆游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 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 游改任。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Biblioteka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 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 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 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 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试着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抒情方式: (艺术 手法)
《蜀相》: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书愤》:直接抒情,抒写悲愤。
总一结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
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 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 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 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 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 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 陆游诗歌的灵魂。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 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 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 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总结:
• 首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 颔联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 颈联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 尾联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陆游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 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 游改任。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Biblioteka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 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 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 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 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试着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抒情方式: (艺术 手法)
《蜀相》: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书愤》:直接抒情,抒写悲愤。
总一结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
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 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 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 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 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 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 陆游诗歌的灵魂。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 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 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 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总结:
• 首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 颔联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 颈联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 尾联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书愤》PPT课件

课前导入
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
课前导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 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 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 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 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书”年事已高之叹。
诗句注释
课外拓展
檀道济早年曾随刘裕平定孙恩、桓玄之乱。
一路西进,所向披靡。刘裕代晋建宋后,檀 道济升任将军。他对刘宋江山赤胆忠心,屡 立战功。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 奉命领军北伐,屡获胜利,一直攻到山东历 城(今济南)。没想到此时北魏军队大举反 攻,檀道济军粮不继,陷入重围之中。但他 没有惊慌失措,而巧妙地稳定了军心。这次 北伐,檀道济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以至于北魏惧惮他的威名,竟然画下他的像 用来驱鬼,再也不敢轻易南犯。
深入探究
按诗文来看,诗人的“愤”在于四个方面: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衰鬓已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深入探究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
书愤课件陆游(共29张PPT)

秋风大散关。
(3) 《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载谁堪伯仲间。
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情气概 塞上长城空自许 空:徒劳、枉然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长幼次序,
在这里是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书”了哪些事?
• 北望中原的气概;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
已高、壮志未酬;诸葛亮的建功立业。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所要发扬的精神;
❖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
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志能揽辔录》
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愤恨。
延伸阅读·拓展视野
1.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 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 之苦。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 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 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 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 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 难安,去也难安。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பைடு நூலகம்
点拨提升二
❖ 志向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 、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岳飞是“为功名”。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 计。
❖ 遭遇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
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 情感相同:都抒发的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
书愤
陆游
课前检测:【每日积累】
字形: 洲 鬓 堪 仲
(3) 《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载谁堪伯仲间。
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情气概 塞上长城空自许 空:徒劳、枉然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长幼次序,
在这里是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书”了哪些事?
• 北望中原的气概;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
已高、壮志未酬;诸葛亮的建功立业。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所要发扬的精神;
❖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
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志能揽辔录》
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愤恨。
延伸阅读·拓展视野
1.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 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 之苦。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 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 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 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 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 难安,去也难安。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பைடு நூலகம்
点拨提升二
❖ 志向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 、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岳飞是“为功名”。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 计。
❖ 遭遇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
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 情感相同:都抒发的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
书愤
陆游
课前检测:【每日积累】
字形: 洲 鬓 堪 仲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他
陆游
少年时,意气风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难酬壮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仍念恢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 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满溢纸端,他写的最多的是中原; 思绪翻飞,他愁的最多的是家国; 时光流转,他留给我们最重的两个字是 — — 爱国 .
8情细录
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
忧情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北宋一南宋
背 景
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怎样写的?
任务四:
诗人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 己的“悲愤”之情的?
温故知新 鉴赏情感的表现手法:
考点链接
抒情为主的诗歌。
可 能 出 现 的 考 点 :(1)鉴赏诗人多重情感题
(2)考查诗歌情感类表现手法
应 对 策 略: (1)知人论世,看注释,析情感 (2)手法再现:修辞手法,抒情类表现手法,
用典,虚实,对比……
写了什么?
任务二:
细读,思考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作用 2、 (个人层面的对比) 岁月空老、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3 、(国家层面的对比) 为南宋没有将领领兵而痛心, 批判主和派的苟且偷安。
陆游
少年时,意气风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难酬壮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仍念恢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 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满溢纸端,他写的最多的是中原; 思绪翻飞,他愁的最多的是家国; 时光流转,他留给我们最重的两个字是 — — 爱国 .
8情细录
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
忧情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北宋一南宋
背 景
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怎样写的?
任务四:
诗人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 己的“悲愤”之情的?
温故知新 鉴赏情感的表现手法:
考点链接
抒情为主的诗歌。
可 能 出 现 的 考 点 :(1)鉴赏诗人多重情感题
(2)考查诗歌情感类表现手法
应 对 策 略: (1)知人论世,看注释,析情感 (2)手法再现:修辞手法,抒情类表现手法,
用典,虚实,对比……
写了什么?
任务二:
细读,思考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作用 2、 (个人层面的对比) 岁月空老、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3 、(国家层面的对比) 为南宋没有将领领兵而痛心, 批判主和派的苟且偷安。
陆游《书愤》ppt精品课件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07
CHAPTER
课堂互动环节
朗诵《书愤》,并分享自己对于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感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谈谈自己对于陆游在《书愤》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理解。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陆游在南宋朝廷任职期间,曾多次上书言事,力主抗金,却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压。
创作背景
陆游在官场失意之际,愤而写下《书愤》一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投降派的愤慨。
创作原因
《书愤》创作背景及原因
主题
《书愤》一诗以抒发诗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为主题。
02
词作内容解析
全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离愁别恨、世事无常等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陆游深沉、细腻的词风。
《钗头凤·世情薄》等词作欣赏
诗作内容解析
诗中通过描绘山西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学价值及影响
《游山西村》以其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诗风,成为陆游诗作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人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描写,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诗中所表现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07
CHAPTER
课堂互动环节
朗诵《书愤》,并分享自己对于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感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谈谈自己对于陆游在《书愤》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理解。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陆游在南宋朝廷任职期间,曾多次上书言事,力主抗金,却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压。
创作背景
陆游在官场失意之际,愤而写下《书愤》一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投降派的愤慨。
创作原因
《书愤》创作背景及原因
主题
《书愤》一诗以抒发诗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为主题。
02
词作内容解析
全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离愁别恨、世事无常等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陆游深沉、细腻的词风。
《钗头凤·世情薄》等词作欣赏
诗作内容解析
诗中通过描绘山西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学价值及影响
《游山西村》以其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诗风,成为陆游诗作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人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描写,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诗中所表现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书愤》优秀课件.ppt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
却是衰鬓先斑,白发苍苍!
•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
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内容详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 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 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 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 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 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 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 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 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 “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 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 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 毫写下了这首诗。
陆 游 诗 作
同类赏析: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
以此自勉。
•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
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
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
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 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 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 鲜明的例子。
朗 读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这两 次战斗 都发生 在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 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 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 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中原 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 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再读
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 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 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 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 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 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主
旨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 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 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 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 烈愤慨。
问题引导下 再学习
诗题意思
解
题
• 书:写 • 愤:愤懑,悲愤
抒发心中郁愤之情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 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 回答) • 所愤之一:世事艰; • 所愤之二:空自许; • 所愤之三:鬓先斑; •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所愤之一:世事艰 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 具体指什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 八句,四联名称依次 为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 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 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 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 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 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 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 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 • • • •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 •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 表现手法: •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 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 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 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 力雄健。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 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 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 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 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 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 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 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 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 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 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 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 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 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 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 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
朗读
注意:1、节奏 2、重读 3、情感 注意: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 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背景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 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 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 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 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 游
检查预习:
1、陆游,字 务观
放翁
,号
,山阴(浙江绍
兴)人。 南宋
(朝代)
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
有《 剑南诗稿 》。
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 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 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 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 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 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 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 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 完全达标教学: • 比较陆游的《书愤》和杜 甫的《蜀相》,他们在歌颂诸 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 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篇名
功绩
个人情感
表现手法
《蜀相》
《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 对诸葛亮的追 计,两朝开济 慕惋惜,以及 情景交融 老臣心。 自己壮志未酬 的苦痛。 出师一表真名 以诸葛亮自况, 对比 世,千载谁堪 渴望北伐复国, 用典 伯仲间。 建功立业。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Βιβλιοθήκη 当堂练习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流露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诗人以诸葛 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 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 弃恢复中原之志。 •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 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 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所愤之二:“空自许” 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 “万里长城”的典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 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 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三:鬓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 士排挤打压。 “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 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 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 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
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
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军
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
小 结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