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ppt
合集下载
《书愤》课件(共22张PPT)

201பைடு நூலகம்/11/23
列锦 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 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
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 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拓 展 延 伸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
2018/11/23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机的时代, 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 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 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此外,他还创作大量词和散文, 内容丰富。陆游诗作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 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18/11/23
概 括 内 容
列锦 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 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
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 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拓 展 延 伸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
2018/11/23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机的时代, 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 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 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此外,他还创作大量词和散文, 内容丰富。陆游诗作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 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18/11/23
概 括 内 容
陆游《书愤》ppt精品课件

23
2024/1/25
24
2024/1/25
陆游散文特点
陆游的散文以其豪放、自然、真挚的风格著称,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作品介绍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内容涵盖政治、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此外,《剑南诗稿》等作品也充分展现了陆游散文的独特魅力。
03
文学价值及影响
《钗头凤·世情薄》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钗头凤·世情薄》背景介绍
该词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爱情的深深怀念。
02
词作内容解析
全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离愁别恨、世事无常等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陆游深沉、细腻的词风。
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写作特点
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篇章结构
以叙事开篇,逐渐转入抒情。
善用典故,表达深沉的历史感。
01
02
03
04
05
06
9
2024/1/25
10
2024/1/25
关键语句解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表达了诗人早年对世事的无知和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了战争场面的壮烈和诗人的豪情。
2024/1/25
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中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读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21
2024/1/25
05
CHAPTER
2024/1/25
24
2024/1/25
陆游散文特点
陆游的散文以其豪放、自然、真挚的风格著称,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作品介绍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内容涵盖政治、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此外,《剑南诗稿》等作品也充分展现了陆游散文的独特魅力。
03
文学价值及影响
《钗头凤·世情薄》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钗头凤·世情薄》背景介绍
该词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爱情的深深怀念。
02
词作内容解析
全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离愁别恨、世事无常等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陆游深沉、细腻的词风。
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写作特点
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篇章结构
以叙事开篇,逐渐转入抒情。
善用典故,表达深沉的历史感。
01
02
03
04
05
06
9
2024/1/25
10
2024/1/25
关键语句解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表达了诗人早年对世事的无知和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了战争场面的壮烈和诗人的豪情。
2024/1/25
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中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读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21
2024/1/25
05
CHAPTER
《书愤》ppt课件(25页)

近来世态人情淡泊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学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 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 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 首诗〞,陆诗的特别特点是“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亮 的例子。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
书愤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 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 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 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 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 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 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 种心情支配下写的。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 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 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 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 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1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 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 时代,一贯保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的英 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 “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 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 保持自己的理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学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 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 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 首诗〞,陆诗的特别特点是“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亮 的例子。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
书愤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 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 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 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 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 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 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 种心情支配下写的。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 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 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 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 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1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 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 时代,一贯保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的英 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 “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 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 保持自己的理想。
陆游《书愤》古诗词PPT

三 诗词赏析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 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 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 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 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 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 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 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 边地,舍我其谁。
一 作者生平
初入仕途
与唐琬离异之后,陆游开始埋首读书,借以减少内心的苦闷,并再次尝试 考取功名以实现人生理想。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赶赴京城临安 (今浙江杭州)参加锁厅试,被推为第一。 秦桧之孙秦埙恰好排在陆游后面,秦桧因此而发怒,将主考官全部治罪。 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主司又将他排在前列。秦桧愤而将其贬黜, 而陆游也因此遭到秦桧的嫉恨。 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 陆游才开始赴福州任宁德簿。
四 诗人故事
婚变之谜
陆游与唐琬婚变的根源在于父母。陈鹄的《西塘集耆旧续闻》中有记载, 陆游与唐琬二人成婚后生活美满,但由于陆母不喜欢儿媳,陆游后来只能 忍痛与唐琬离婚。陈鹄曾与陆游长兄陆淞关系甚厚,又多有来往,其说法 相对可信。至于陆母为何不喜欢儿媳,陈鹄的《西塘集耆旧续闻》未曾言 明。不过刘克庄在《诗话(续集)》中指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陆游与唐 琬在结婚之初,夫妻恩爱,形影不离,但是陆游从小却接受严厉的家庭教 育。父母显然不能看着他沉溺于闺房之乐而耽误学业。刘克庄的说法来自 曾几的孙子曾温伯,曾几又是陆游的恩师,这一说法可信度较高。
四 诗人故事
无钱买房
陆游始终没有在杭州买房,包括他在杭州 做官的时候,也是在砖街巷南头一个大杂 院里跟七个儿子租房住。 陆游不是不想在杭州买房,只是买不起。 杭州的地价和房价要比绍兴城郊贵出几百 倍,他虽然断断续续做了二十多年官,凭 收入在杭州买房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书愤》ppt课件

01
表达了诗人早年对世事的艰难并不了解,北望中原时仍然怀有
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02
描绘了诗人在军旅生涯中的艰苦经历,以及收复失地的决心。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03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以及对年华老去
的无奈。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早年与晚年的不同境遇 和心情,突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06
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
忠君报国思想体现
01
02
03
强烈的忠君情感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 深厚感情,体现了忠君报 国的思想。
报国无门的悲愤
诗人空怀壮志,却报国无 门,通过诗歌表达出深深 的悲愤之情。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 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儒家文化精神传承
诗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如理想与 现实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等。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的情 感和思想得到了更加充分和准确的表 达。
这些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和挣扎,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04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诗人自身形象塑造
壮志未酬,悲愤填膺
诗人通过描绘自身形象,表达了对未能实现报国之志的深深遗憾和 悲愤之情。
儒家道德观念
诗歌中体现了儒家所倡导 的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
积极入世的态度
诗人积极入世,关心国家 大事,体现了儒家积极入 世的态度。
对礼制的尊崇
诗中对礼制的尊崇和倡导 ,体现了儒家对礼的重视 。
现实意义及当代启示
爱国主义精神
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 代人仍有启示意义,应继续弘扬
《书愤》优秀课件(共22张PPT)

书愤
陆游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 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 游改任。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Biblioteka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 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 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 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 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试着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抒情方式: (艺术 手法)
《蜀相》: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书愤》:直接抒情,抒写悲愤。
总一结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
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 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 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 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 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 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 陆游诗歌的灵魂。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 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 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 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总结:
• 首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 颔联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 颈联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 尾联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陆游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 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 游改任。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Biblioteka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 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 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 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 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试着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抒情方式: (艺术 手法)
《蜀相》: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书愤》:直接抒情,抒写悲愤。
总一结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
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 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 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 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 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 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 陆游诗歌的灵魂。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 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 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 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总结:
• 首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 颔联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 颈联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 尾联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书愤》ppt课件

《书愤》的创作契机
《书愤》是陆游在62岁时创作的诗歌,此时他已经隐居多 年。通过对自己的经历和时代的回顾,他表达了对国家分 裂、民族危机的忧虑和愤慨。
陆游在创作《书愤》时,已经经历了多次贬谪和流放,对 政治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奈。同时,他看到南宋朝廷的腐败 和无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抗金复国主张。这些经历和感 受成为《书愤》的创作契机。
节奏感强
诗歌节奏感强烈,韵律和 谐,读来朗朗上口。
表现力强
语言表现力强,能够生动 地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 迹,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 感共鸣。
01
《书愤》的意象与 意境
意象的选取与运用
选取典型意象
作者在《书愤》中选取了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等典型意象,如“楼船”、“夜雪 ”、“戎马”等,这些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强化情感表达
学习《书愤》等诗歌中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深度,有助于提高现代文 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力和感染力。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书愤》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 录CONTENTS
• 《书愤》的创作背景 • 《书愤》的文学特色 • 《书愤》的意象与意境 • 《书愤》的影响与评价 • 《书愤》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01
《书愤》的创作背 景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01
《书愤》的现代意 义与启示
古诗词诵读《 书愤》课件 (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陆游履历:军旅生活
•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 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 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 巡逻。 • 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大散关一 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 军事实践。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列锦的手法,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诗句,注释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颈
徒然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对着镜子照看,只见衰老鬓
联 发早已花白了。
南朝时宋国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
他,他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陆游履历:出生
•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 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出生于两宋之交1125年。靖康之难的 前一年。
• 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 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贵卿、朝臣等共 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 空。 •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的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 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 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
战史奇迹:刘宋名将檀道济“唱筹量 沙”吓退北魏大军
诗句,注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尾
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可
联
是千百年来有谁能跟坚持北伐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 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 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 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中原 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 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具体指什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 士排挤打压。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 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
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 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 传名
•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
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 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 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 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所愤之二:“空自许”
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 “万里长城”的典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 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 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三:鬓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诗人以诸葛 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 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 弃恢复中原之志。
•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 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 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 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 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 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 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 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 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 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 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伯仲间。
建功立业。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
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
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 功绩方面:
•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个人情感:
•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 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 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 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 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 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 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 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 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 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 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 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 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 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 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
小结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
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
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军
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 么?
• 完全达标教学:
• 比较陆游的《书愤》和杜 甫的《蜀相》,他们在歌颂诸 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 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篇名
功绩
个人情感
表现手法
《蜀相》 《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 对诸葛亮的追
计,两朝开济 慕惋惜,以及 情景交融
老臣心。
自己壮志未酬
的苦痛。
出师一表真名 以诸葛亮自况,对比
世,千载谁堪 渴望北伐复国,用典
当堂练习
临安春雨初霁 流露出作者对官
陆游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朗读
注意:1、节奏
2、重读 3、情感
注意: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 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背景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 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 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 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 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
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 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 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 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
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 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 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 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 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 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 烈愤慨。
•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 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 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 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 鲜明的例子。
朗 读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引导下 再学习
诗题意思
解题
• 书:写 • 愤:愤懑,悲愤
抒发心中郁愤之情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 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 回答)
• 所愤之一:世事艰; • 所愤之二:空自许; • 所愤之三:鬓先斑; •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 表现手法:
•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
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
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
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
力雄健。
艺术特色
• 除了用典,这首诗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对比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 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 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诸葛亮积极进取——投降派苟且偷安。
陆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