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 囚绿记 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 囚绿记21-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  囚绿记21-人教版

《囚绿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4、开拓创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教学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一株嫩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当一抹绿色闪现在沙漠中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可是有一个人却把如此昂扬的生命囚禁起来了。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蠡的《囚绿记》。

二、解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文中的“绿”指什么?“记”,表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写什么景?叙什么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囚绿”部分,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理清写作思路。

_绿→囚绿→_绿→_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四、合作探究,课文赏析1、悟“情”——小组讨论,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设疑:仔细阅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的?运用圈点标注的方法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读一读。

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间接抒情?明确:直接抒情侧面烘托细节描写2、赏“绿”——小组讨论,感受绿的形象。

教师设疑:找出文中描写绿的形象的语句,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谈谈自己对“绿”的认识。

明确:“绿”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等特点。

3、析“旨”——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教师设疑: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有无言外之意?(学生自行搜集整理材料后教师展示幻灯片)明确:绿(常春藤) :向往光明、自由和坚贞不屈。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课时).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课时).doc

《囚绿记》教案【课前预习】细读文本,对最感兴趣的文句或文段做圈点批注,并完成《新学案》自主预习内容。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由“遇绿”到“囚绿”再到“放绿”的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活力和希望。

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

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使人愉悦,给人带来希望。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研读课文(一)检测学生预习(二)与陆蠡相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位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_____陆蠡。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三)初步感知(带着问题诵读课文)1、标题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常春藤2、“囚绿”是怎么回事?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高中语文二第1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

高中语文二第1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

如何种植高赖氨酸玉米高赖氨酸玉米是普通玉米通过遗传改良,使子粒中赖氨酸含量提高70%以上的玉米,又称优质蛋白玉米或高营养玉米。

高赖氨酸玉米营养价值高,食用品质好,并且具有特殊的医用效果,其饲用品质和价值也远比普通玉米为高。

目前国内高赖氨酸玉米品种较多,在山东省已经试种过的有鲁玉1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中单3850(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等。

高赖氨酸玉米性状的表达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如果授上普通玉米或其他玉米的花粉,当代子粒就会变成普通玉米类型而失去胚乳高赖氨酸含量的特性。

因此,生产上种植高赖氨酸玉米与其他类型玉米同季种植时,隔离要达到200米以上,以避免串粉。

目前应用的高赖氨酸玉米品种多为平展型,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为3.5―4.5,适宜密度范围为每公顷52500―67500株。

高赖氨酸玉米具有穗型大、子粒灌浆期短、粒重偏轻、抗倒伏能力差等特点,高产栽培的施肥应根据这些特点培育壮苗,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粒重。

高赖氨酸玉米生长前期施肥要施足磷钾肥,增施有机肥,适量施用氮肥。

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小于10毫克/千克时,每公顷施五氧化二磷75―150千克;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0―25毫克/千克时,每公顷施五氧化二磷30―75千克。

当土壤有效钾含量小于70毫克/千克时,每公顷施氧化钾120―150千克;当土壤有效钾含量在70―100毫克/千克时,每公顷施氧化钾75―120千克。

增施有机肥可以保证玉米早发稳长,防止早衰,并提高化肥利用率。

基肥每公顷施纯氮90―120千克。

缺锌地块可以每公顷施用硫酸锌15千克。

定苗后及时追偏肥,小苗弱苗多施,大苗壮苗少施或不施,以促进平衡生长,每公顷追施氮素45―75千克;在大喇叭口期每公顷追施氮素135―165千克,主攻大穗,促进穗大粒多;吐丝期适当补施粒肥,每公顷追施氮素45―75千克,防止早衰,提高粒重。

高赖氨酸玉米一般在苞叶变黄就已经成熟,不像普通玉米必须苞叶枯松发白才达到完全成熟。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学生用)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学生用)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2、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课前学习】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两个字短语概括。

( )——囚绿——()——( )3、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囚绿)[绿色]喜悦、可怜、不快。

()[] .()[ ] .2.阅读13段,“囚绿”最终变成了“囚人”,“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 )-———() 中国人() ————( )(运用手法,绿其实象征了的中国人.【目标检测】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象征手法的一句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中语文二第1单元第3课《囚绿记》学案2

高中语文二第1单元第3课《囚绿记》学案2

《囚绿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2、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陆蠡(li)(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2、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囚绿由》序我羡慕两种人。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 囚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 囚

《囚绿记》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从关键词句入手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题。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2.关键词句: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

如:中心段,中心词,过渡语段或含义深刻的词句,有时文章不只一个重点词语,还需要几个重点词语的同时运用才能突出中心。

3.方法指导:①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②勾画文章关键词句;③理解关键字、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④综合注释、背景信息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感受和理解;4.象征手法概念: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前置作业】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陆蠡(lǐ) 涸(hé)辙揠( yàn )苗助长淅(xī)沥B.猗( yī)郁抑(yì)郁蕈(xùn )菌婆娑(suō)C.瞥(piē)见茎(jǐng)叶纤(xiān)细脉络(luò)D.移徙(xǐ) 葱茏(lóng) 囚系(jì) 嵌(qiàn)着2.(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3)“囚绿”是怎么一回事?(请用原文回答)3.课文囚绿前后作者还写了什么?请用两个字的形式简要概括。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3囚绿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3囚绿记
1.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5)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
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凶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结束语: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补充
修改
课后反思:
难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
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2、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课前学习】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两个字短语概括。

()——囚绿——()——()
3、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 [ ] .
(囚绿) [绿色] 喜悦、可怜、不快 .
( ) [ ] .
( ) [ ] .
2. 阅读13段,“囚绿”最终变成了“囚人”,“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 —— ——( )
绿 ( ) —— ——

( ) —— ——( )
(运用 手
法,绿其实象征了 的中国人。

【目标检测】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象征手法的一句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小结归纳】
【巩固提升】
完成创新设计中分层训练的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