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_中药炮制学幻灯片课件

10
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有干热法和湿热 法,在干热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 (一)干热法
对药物进行加热,不使用液体,如炒法、煅法等。 炒法的作用 1.增效 (1)焦香气,增强健脾消食作用,如谷芽、麦芽、山楂等 ( 2)成分易溶出 果实、种子类药物
桑螵蛸、天麻等——蒸时间太长——上水,难以干燥 川、草乌——煮时间短——难去毒 杏仁——时间短,水量少——不能杀酶保苷等
13
四、辅料制
主要指液体辅料,常用的有酒、醋、盐、 姜、蜜等,以增效为主。
14
第三节 传统的制药原则
传统制药的原则
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 相反为制:药性对立 抑制偏性或改变药性 相资为制:药性相似 增效 相畏为制:或相杀 制约毒副作用 相恶为制:减弱药物烈性。
15
制药的具体方法:
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状和分开 药用部位。 2.制其性:改变药物的性能。 3.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 4.制其质: 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 质,包括改变药性和功用
16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 途。
8
有的原药材中还可能混有外行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
如八角茴香——莽草,黄芪——狼毒,贝母——光 菇子(丽江慈菇),天花粉——王瓜根等,这些异 物若不拣出,轻则中毒,重则造成死亡。
9
二、
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因药材来源不同、形状和质地各异,通 过切制,可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利于进一 步炮制和调配。 软化——切制——干燥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应用于临床大多以中药饮片的形式出现,而中药饮片在未加工以前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志、泥沙,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中的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和储藏保管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使之成为一定规格的饮片,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的制药技术。
科学的炮制能减毒增效,而不科学的炮制往往使药材有效成分丧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
所以,中药炮制质量的好坏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炮制都很重视,且有许多的重要论述。
如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走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隔,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指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由此可见,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加以重视。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净制、切制、炮制等,其中各种炮制方法都有一定的炮制目的,均以适应临床需求,提高临床疗效为前提。
1 中药净制与临床疗效中药材都要通过净选加工,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泥沙、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方可应用于临床。
汉代医药学家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玉函经》中指出:“……或需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提出了用药部位、净度需求,可见应根据方药的具体目的分别进行选择,以提高药物质量保持和稳定药效。
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大,如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乳香、没药粘附树皮,石膏中夹有一些杂质,还有一些动物、昆虫类药物的头、足、翅也须除净,以保证配方剂量的准确和药物的洁净;还有一些药物用药部位不同临床疗效也不同,如麻黄的根与茎,麻黄根有止汗作用而麻黄茎有发汗作用;莲子的心与肉,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课件

l (三)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l (四)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在三拗汤中,麻黄主要起宣肺平喘的作用。 若表证不明显者,临床常用蜜炙麻黄,不仅增强止咳平喘 之功,而且可以减弱发汗之力,以免徒伤其表;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宜生用,取其生品气味俱 薄,轻清升散,和解退热之力胜;
在柴胡疏肝散中,柴胡以醋炙为宜,取其升散 之力减弱,而疏肝止痛之力增强。
l 二、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
l (一)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在四逆汤中用干姜生品,取其能守能走,力猛
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以迅速挽 救衰微的肾阳。
l 中成药的饮片过于粗大会明显影响煎提效果,或给粉碎带 来困难;过小过细,往往容易成糊状,煎提效果不佳。
l饮片的外观质量一般仍是从形态、色泽、气味、质地来控 制。对形态的要求,汤剂比中成药严,对色泽、气味、质 地的要求,则基本相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内在质量 都应严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药,丸、散剂的要求一般高 于汤剂饮片。
利于粉碎和煎熬,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如白矾煅后燥湿、收
敛作用增强。自然铜煅后可提高煎出效果。血余通常不入药,但
煅炭后则为有效的止血药。
此外,如生地加热蒸制成熟地,其性味、功效都发生
明显的变化;如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效成分的保存和前提;
木香煨后实肠止泻作用增强等等。
在小青龙汤中,用干姜生品,是取其温肺化饮, 且能温中燥湿,使脾能散精,以杜饮邪之源。
在生化汤中则需用炮姜,这是因为生化汤主要 用于产后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等。
l (二)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 影响
中药的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张学兰, 李慧芬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中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
所谓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
中药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
中医治病主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个体差异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以“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变化以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以及生活起居等对人体的影响。
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正确决定。
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力求符合疾病治疗的实际要求。
通过炮制可改善中药的偏性和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作为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中医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以及临床应用是由我国劳动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经炮制后方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原药材中常常含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非药用部位,因此,多数不能直接入药,经加工炮制后,可去除杂质,选出规定的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及临床疗效

菌
绿
泻火、安 胎
色
黄芩的炮制方法:A、冷水浸便于软化切片,破酶保甙。B酒炒、借酒升腾之力 专治上焦及四肢肌肤湿热并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阳。C、炒炭、借其吸吸作用而
二.炮制的目的及意义:
我们知道中药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中的 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存在于自然界中 的植物、动物、矿物绝大多数附有灰尘、 杂质、泥沙及非药用部位必须经过加工炮 制后才能应用于临床。中药炮制的目的是 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 种药物可以同时达到几个目的,虽有主次 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联系。总的来 讲、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中药更好 的应用于临床,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归 纳如下:
功 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炮制研究,乌头中所含的乌头碱,其毒性极 强,如口服1.2毫克就会令人中毒,3—4毫克 就会将人毒死。炮制机理是乌头在较长时间的 浸泡和煮制过程中剧毒性的乌头碱被水解变成 了毒性很小的苯甲酰和乌头胺,此时口尝就没 有了乌头特有的苦味和麻辣感,毒性降为原生 药的1/200。
3.提高疗效:中药除了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 制方法是其重要的关键,如炙冬花、炙紫苑、由 于借助蜂蜜的作用增强了其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中医对 疾病的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 趋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炮制可引药归经, 改变作用趋向。如大黄泻下攻积为下焦药,取其 苦寒之性,酒制后苦寒之性大减借酒之力能在上 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才胡、香附子经醋制引 药入肝,更有效的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桔核 盐制后引药入肾,能更好的发挥治疗肾经的疾病。
•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些
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 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就要通过炮制降低其 毒性或副作用,使服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 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份均为 R=R’= H、R=R’ = ocH3 ,等多种生物碱及 部分脂肪油,其毒性大小与R=R’= H的含量 有关,在炮制过程中,既是为砂炒或油炸, 因其温度和炒制或炸制的时间不同,R=R’= H的含量差异很大,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砂温 230-250℃,时为3分钟;油沸后炸至5分钟 呈棕褐色为度,其毒性大为降低,临床使用 较为安全。再如具宁心安神、滑肠通便作用 的柏子仁,用于治疗失眠而又需避免患者产 生滑肠致泻,则可将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
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 相畏(杀)为制 用辅料制约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姜半夏。
● 相恶为制 利用辅料或其他方法制约药物的烈性。 如麸炒枳壳。
制药方法
● 制其形 改变外观;分开药用部位。
如麻黄炒莱菔子,酒黄连。
小结
炮制与 临床疗效
净制
除杂、分部位
切制
影响成分溶出
炮炙(加热)
增加溶出、缓和或改变药性等
辅料
引经、增效、降毒等
§3 传统的制药原则
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杀)为制、 相恶为制。 制药方法 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传统的制药原则
● 相反为制 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炮制药物(反制)。 如酒黄连。
● 制其味 调整五味或矫正气味。
如麸炒僵蚕、醋炙乳香、没药。
● 制其质
改变药物质地。
矿物药如自然铜、炉甘石等。
小结:
制药原则 制药方法
相反为制 相资为制 相畏为制 相恶为制 制其形 制其性 制其味
制其质
反制 从制
§4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四气五味(寒、凉、温、热)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改变原有性味 产生新功效,扩大药物用途。 举例:甘草、地黄。
小结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除强、扶弱、创新。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生升熟降 莱菔子 辅料影响
涌吐风痰 降气化痰
酒炙大黄、黄柏。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辅料的作用更加明显:醋制入肝经、 盐制入肾经、蜜制入 脾经。
举例: 知母,入肺、胃、肾经。
§1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中药的特点:一药多效。
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P10)讲解

综合疗效。
所以中医运用中药基本都是以炮制后的饮片配方。
第二章 第一节
二、通过炮制调整中药性能以符合治疗要求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但中医治 病往往又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 有所选择,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物原有的性能,
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力求符合疾病治疗
要求。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肝肾精血不足。 生首乌——润肠解毒:疮疡、肠燥便秘。
第二章 第二节
生黄柏——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 酒黄柏——清上焦热(上清丸)
炒黄柏——清热燥湿(二妙散)
盐黄柏——泻肾火退虚热(知柏地黄丸)
黄柏炭——止血(固经丸)
共同功效 党 参 补中益气 不同炮制品的的功效 生党参:益气生津 米炒党参:和胃健脾止泻 应第二章 第二节
常山质地坚硬,往往屡经长时间的浸泡才能切片, 据报道,浸泡7天生物碱损失近 1/3 。
槟榔,夏季要浸泡 7 天,冬季要浸泡 40 天,据 报道槟榔经水浸泡后切片,槟榔碱要损失 24.7% , 若采用减压冷浸新工艺 (润) 可提高槟榔的软化率, 缩短浸泡时间,保证饮片质量。 丹皮浸润时间越长丹皮酚损失量越大。浸润后当天 切制,丹皮酚只损失3.1。
第二章 第二节
(三)饮片干燥与临床疗效
药物经过软化处理、切制成饮片后含水量较
高,如不及时干燥,就会霉烂变质,影响疗效。
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恰当,也会造成有效
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很敏感
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
降低而影响治疗效果。
第二章 第二节
丹皮饮片
干燥方法 80℃烘干 115 ℃烘干 日光(48℃) 远红外干燥
炙麻黄绒 作用更缓和
中药炮制学习题及的答案

中药炮制学习题及答案(2-3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习题一、填空题1.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是__ .2.传统制药的原则是____ _______ 、____ 、____ 、;具体方法为______ 、_____ .3.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__ ________ 、_____ 、 __ 、的影响等。
4.所谓“毒”主要指的是.5.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药。
二、选择题(一) A 型题1.“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的论述载于()A. 《汤液本草》B.《炮炙大法》C. 《修事指南》D.《雷公炮炙论》E.《医学源流论》2.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称为()A. 相反为制B.相资为制C. 相畏为制D.相恶为制E.相杀为制3.张仲景在《伤寒论》白虎汤中的甘草是()A. 炙甘草B.生甘草C. 粉甘草D.甘草梢E.甘草皮4.“升者引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以酒,则浮”的论述源自而上至巅顶A. 缪希雍B.李时珍C. 张仲岩D.雷小E.陶弘景5.叙述栀子“用仁去心胸热,用皮去肌表热,寻常生用”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A. 《医学入门》B.《本草便读》C. 《雷公炮炙论》D.《炮炙大法》E.《神农本草经》6.叙述香附“人血分补虚童便浸炒;调气盐水浸炒;行经络酒浸炒;消积聚醋浸炒⋯⋯走表药中,则生用之”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A. 《本经逢原》B.《修事指南》C. 《本草纲目》D.《新修本草》E.《太平圣惠方》7.“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A. 《新修本草》B.《黄帝内经》C. 《太平圣惠方》D.《炮炙大法》E.《修事指南》8.“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A. 《新修本草》B.《伤寒论》C. 《汤液本草》D.《本草蒙筌》E.《医学流源》9.“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不准,而病症不验也”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A. 《本草述》B.《修事指南》C. 《本草述钩元》D.《本经逢原》E.《神农本草经》10.百合蜜炙后适用于()A. 肺虚咳嗽B.肺热咳喘C. 阴虚燥咳D.咳嗽痰多E.肺寒咳嗽11.三子养亲汤中莱菔子应首选()A. 生莱菔子B.炒莱菔子C. 捣烂的莱菔子D.焦莱菔子E.莱菔子炭12.“痛泻要方”中的白术应选择()A. 生白术B.麸炒白术C. 土炒白术D.焦白术E.炒白术13.“二妙散”中的苍术应首选()A. 生苍术B.焦苍术C. 麸炒苍术D.苍术炭E.米泔水制苍术14. “缩泉丸”中益智应用()A. 盐炙益智仁B.炒益智仁C. 连壳益智仁D.醋炙益智仁E.酒炙益智仁15.“麻黄汤”中麻黄应首选()A. 生麻黄B.炙麻黄C. 麻黄绒D.蜜炙麻黄绒E.去节麻黄16.“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应首选()A. 生黄芪B.蜜炙黄芪C. 米炒黄芪D.炒黄芪E.酒炒黄芪17.“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应首选()A. 生柴胡B.醋炙柴胡C. 鳖血柴胡D.炒柴胡E.酒柴胡18.“柴胡疏肝散”中的香附应选用()A. 生香附B.醋炙香附C. 四制香附D.盐香附选用()E.酒香附A. 生甘草B.蜜炙甘草C. 炒甘草D.甘草梢E.蜜拌后烘干的甘草20.“桃红四物汤”中的当归应首选()A. 生当归B.酒当归C. 当归炭D.土炒当归E.当归头21.“知柏地黄丸”中的知母应首选()A. 生知母B.盐炙知母C. 光知母D.毛知母E.酒炙知母22.“白虎汤”中的知母应选择()A. 生知母B.盐炙知母C. 光知母D.毛知母E.酒炙知母23.“大黄廑虫丸”中的大黄应首选()A. 生大黄B.熟大黄C. 酒大黄D.大黄炭选用()E.清宁片24.“香苏饮”中的香附应首选()A. 生香附B.醋香附C.酒香附D.四制香附E.盐制香附25.长于化痰止咳,泻火解毒的甘草是()A.生甘草B.炙甘草C.炒甘草D.甘草梢E. 麸炒甘草26.治脾胃虚弱,神疲食少的“四君子汤”应选用()A. 生甘草B.蜜炙甘草C. 炒甘草D.甘草梢E.麸炒甘草(二) B 型题A. 从制B.反制C. 相畏制D.相资制E. 相恶制27.胆汁制黄连()28.白矾制半夏()29.盐制益智仁()30.麸炒枳实()31.酒制阳起石()(三) C 型题A. 制其质B.制其性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于()33.煅醋淬龟甲是属于()34.漂海螵蛸是属于()35.滑石粉烫象皮是属于()(四)X 型题36.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主要包括()A. 净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B.水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C. 切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D.加热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E.辅料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37.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主要有()A.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B.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C.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D.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E.炮制对制剂的影响38.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A. 净制B.制霜C. 水飞D.加热E.加辅料制三、改错题1.用某种辅料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相恶为制(2.味辛甘的药物属阳,作用升浮()3.生地经制成熟地后,性由温转寒,功能由补转清(4.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还与气味厚薄有关()于( ) 5. “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逆方者殃 6. “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是《神农本草经》记载 ( )7.“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所谓“毒” 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如首乌、厚朴。
第五节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一、提高方剂疗效
1.增强药物各自的作用(三子养亲汤) 2.保证各药比例准确(二妙散) 3.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缩泉丸) 4.突出所需药效(柴胡、麻黄)
第三节 传统制药的原则
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 相恶为制。 具体方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 质。 相反为制:酒制大黄
相资为制:资,资助。盐制知母
相畏(或相杀)为制:生姜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米泔水制苍术 制其形:外形、药用部位 制其性:性能 制其味:五味或劣味 制其质:性质或质地。
3.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干热炮制 湿热炮制 4.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 固体辅料:中间传热体 液体辅料:渗入药材内部,主导作用。 酒制升提-酒黄连,清上焦湿热 醋制入肝-元胡,疏肝解郁止痛 盐制入肾-盐黄柏,滋阴降火,退虚热 姜制发散-姜半夏,增强化痰止咳作用 蜜制甘缓-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如紫 菀、款冬花等
第七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如首乌丸(制首乌)、全鹿丸(盐杜仲) 银黄片(传统方法提取黄芩素)。 清宁丸中的大黄 平胃散中的厚朴 炉甘石洗剂中的炉甘石。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辛、甘(淡)性温热,属阳――趋向升浮, 作用向上、向外――发汗、解表、透疹、祛 风、催吐等。 苦、酸、咸性寒凉,属阴――趋向沉降,作 用向下、向内――潜阳、收敛、清热、降逆、 渗利、泻下等。 如生升熟降理论,黄连酒炒、莱菔子清炒等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醋制-归肝经、蜜制-归脾经、盐制-归 肾经、酒制-归心经 增强药物对某一经络的作用,作用更专一。 元胡(醋制入肝经) 知母(盐制入肾经)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寒凉温热(平性)五味:辛、甘、酸、 苦、咸(淡、涩) 黄连: 胆汁(苦寒)制:增强苦寒之性(寒者益寒) -泻肝胆实火 顺着药物性味炮制的方法(即辅料是起协同 作用),称为“从制” 姜汁(辛温)制:减苦寒之性(以热制寒) -清热止呕 逆着药物性味炮制的方法(即辅料抑制偏 性),称为“反制”
第二章 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1.饮片是物质基础 2.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3.改变药性,满足临床治疗要求 如某些药物,特别是毒剧药,比如乌头属植物 的应用。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净制与临床疗效 ①杂质或混入的非药用部位 ②混药 2.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①饮片厚薄大小影响汤剂疗效 ②适时适宜干燥。
二、消减方中药物的不良反应
1. 减少本身不利因素(干姜) 2 .调整辅药药性(调胃承气汤) 三、调整方剂适应 当归 生品:补血和润肠作用力强 酒当归:活血作用力胜 土炒当归:无滑肠作用。故可用于血虚而又 脾虚便溏者 二、考虑组方意图 如凉血止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