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知识与临床疗效
中药的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张学兰, 李慧芬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中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
所谓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
中药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
中医治病主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个体差异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以“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变化以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以及生活起居等对人体的影响。
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正确决定。
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力求符合疾病治疗的实际要求。
通过炮制可改善中药的偏性和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作为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中医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以及临床应用是由我国劳动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经炮制后方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原药材中常常含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非药用部位,因此,多数不能直接入药,经加工炮制后,可去除杂质,选出规定的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或修治。
对中药临床疗效影响十分密切。
如宋代《太平圣惠方》就有“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
”说的就是中药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如果炮制不合法度,就会失去固有的性能,对临床治疗而言是有名无实,达不到治病的作用。
这就说明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粗略简述几大类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影响。
1净制与临床疗效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疗效就会适得其反。
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2切制对疗效影响部分中药材体积比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照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薸”、“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割,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
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质量,在炮制前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以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其中软润方法、处理的时间及吸水量控制至关重要。
有些药材不宜在水中浸泡,需要采取其他方法软润;有些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以控制药材有效成分的流失。
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要厚度均匀,以免煎煮过程中出现易溶和难溶、先溶和后溶的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者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例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采用蒸汽软化或者煮沸十分钟,而不宜采用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泡后切片,西醚类生物碱损失较大,可以采用蒸汽焖润法或者蒸汽软化后切片,可以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中药炮制方法(也称为药物制备或熟化)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它不仅影响着中药的药效,还关系着中药的使用安全和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方法可分为炮炙、制曲、浸泡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和药效,进而对临床应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轻中药的毒性,并增加其药效。
比如,炮制后的附子可以提高其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作用,提高疗效;炮制后的枸杞子则可以提高其养肝益肾、明目润燥的功效。
这是因为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其中的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使其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其次,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物性质。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性质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炮炙后的麻黄可以减轻其容易上火的性质,增加其对肾脏和心脏的作用;炮制后的生姜可以减弱其辣味和刺激性,增加其调理脾胃、帮助消化的功效。
这种改变中药性质的作用使得中药适应范围更广,更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
另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增加中药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对湿气、阳光和氧气的敏感性,延长其保存期限。
比如,炮炙后的何首乌可以减少其含水量,减轻其变质的风险,延长其保存时间;炮制后的干姜也可以减少其水分含量,防止霉变和虫食。
这有助于保持中药的药效和疗效,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改善中药的口感和易用性。
一些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弱其苦味、涩味和不良气味,增加其口感和易入口的性质。
比如,炮制后的黄连可以减轻其苦味和涩味,增加其抗菌、抗炎的功效,同时使其更易于服用;炮制后的茯苓可以减轻其泽味和甜味,增加其利尿、消肿的作用,同时使其更易于口服。
这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也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十余中药生品、炮制品与临床疗效

四十余种中药生品、炮制品与临床疗效覃勇关键词:中药饮片;生品;炮制品;临床疗效中药功效是中药药性在具体药物上的体现,又是药理作用的很好体现,也是临床处方用药的直接依据。
中药的化学成份组成相当复杂,往往由于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对中药临床效果有很大影响,同一种中药生品、炮制品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
一、生品、炮制品对脾、胃、肾功能影响1、补肾生精与补脾健胃临床上中药有生用与熟用之分,这就是中医用药特点之一。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卷一:“症治总例”中明确指出“凡草木有根茎枝叶,皮毛花实,诸石有软硬消走,诸虫有毛羽甲角,头尾骨足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
中药生品和经炮制后制品,药性有变,功效两异,混淆不得,更替代不得。
顺者,福也。
1、1薯蓣科植物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
具有生津益肺、补脾养胃、补肾涩精之功。
其中的磷脂成份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健脑,益精等活性。
山药生用以补肾生精,益脾肺之阴为主,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喘咳临床上常配人参,茯芩,白术等同用。
制山药中的磷脂成份部分被破坏,而其主要有效成份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比生品增高约近三倍,故制怀山临床补脾止泻力胜,多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久痢不止等症。
治疗脾虚久泻常与炒白术,龙眼肉同用。
对久泄泻不止,气血俱虚,身体赢瘦,将成劳瘵之疾疗效俱佳,如扶中汤(《参西录》)。
1、2睡莲科植物莲子肉,具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之功,生用亦能补脾止泻,益肾生精,养心安神。
莲子肉通过炒制后气味甘香,性平偏湿,长于补脾胃止泻。
临床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等,常与人参、白术(炒)、山楂(炒)、神曲、茯芩等同用,健脾和胃之功效显著,如启脾丸(《药典》)。
1、3益智仁为姜科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桉油精、姜烯等。
其性味辛、温、具有温脾止泻,暖肾固精,缩尿的功能。
生品性辛温而燥,以温脾止泻收摄涎唾力胜,盐制益智仁以后,挥发油含量与生品相比均有明显降低,其生品含量为0.79%而制品只含0.485%,故缓和生品益智仁辛燥之性,这与炮制缓和性味的理论相符,而制品专行下焦,长于固精缩尿。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讲解学习

医
临
净选加工
饮片切制
床
的
炮炙
关
临床和中成药原料
系
3
中 减毒
药
炮
制
与
雄黄
中
牵牛子
医 芫花
临
床
的
关
系
增效
4
延胡索 黄芩 血余炭
不同来源中药依法炮制,更好发挥临床疗效
中 植物药 药 炮 制 与 中 医 临 床 的 关 系
“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 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麻黄 莲子
与
种苷元,黄芩苷元不稳定,容易氧化成醌类物质而变
中
绿,使疗效降低,这就是黄芩在切片软化时不能用冷
医 水浸润软化的道理,故黄芩炮制时置沸水中煮或蒸即
临 可破坏酶保存苷
床
的
酶解
关
苷
苷元
系
16
通过产生新成分提高临床疗效
中
中医运用植物、矿物类、化石类药物时经常采用加热或高温煅制后转变
药
或产生新的成分
炮
自然铜
制
二硫化铁
与
中
复方接骨片
医
醋酸铁 散瘀止痛
临
炉甘石
床
的
碳酸锌
关
炉甘石洗剂
系
17
氧化锌
消炎生肌
大蓟
大蓟炭
柳穿鱼叶苷 中
柳穿鱼黄素
止血
药
炮
制
与
中
医
临
床
的
关
系
18
通过除去毒性部位或减少毒性成分的含量降低毒性
中
蕲蛇
朱砂
药
炮
浅谈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高康健等.中药信息1987;(6):28.
浅谈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药物的净选、不同性能(如四气五味)、加入不同辅料、采用不同的加工炮制等方面论述。结药炮制是保证药物质量的重要环节,中药炮制品质量的好坏与中医临床效果有直接关系。[1]根据病情的需要,把药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炮制[2]。中药炮制后,性味各别,升降各异,引药归经,减低毒性和不良反应。《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些论述,说明了中药炮制在中医用药中的重要作用。同一种药材,生品与炮制品,其作用有时完全相反的。在临床工作中,不重视这点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如黄连本为大寒大苦之品,生用长于燥湿泻火、清解热毒,酒炙则可引药上行,而善清头目之火;吴茱萸制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经姜汁制后可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善治胃热呕吐。现代研究表明:黄连含大量的黄连素(小檗碱),少量黄连碱等,具有抗菌、利胆、降压和解热的作用。用不同的辅料炮制黄连,其小檗碱的浸出率不同。以醋制含量最高,姜制其浸出率最低,而且在同一辅料中,浓度不同,小檗碱的浸出率也不同。再如麻黄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作用甚强,多用于表寒证和风水浮肿,但过汗则有伤阴亡阳之虑,对体虚者不宜,蜜炙后味甘微苦,性温偏润,辛散作用缓和,并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多用于表证较轻的肺气壅阻而咳嗽气喘者,麻黄绒较麻黄作用缓和,适用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炙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用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体虚患者。现代药理证明:麻黄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等。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伪麻黄碱还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挥发油有发汗的作用,并能抑制流感病毒。炮制后,麻黄与炙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基本不变,但挥发油损失较大,炙麻黄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较慢,故作用缓和。[4]苦寒类药物大黄,生用泻下力猛,炮制后使之缓泻或不泻,临床上对大黄采用了多种的方法炮制,以突出某方面的作用,如阳明证用承气汤中的大黄须以酒洗,因酒能行血脉而扶其通血的作用,邪热在上用大黄以酒炒,酒炒后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妇科用大黄,则须炒炭,炒炭后其泻下作用较弱,并有止血作用。活血化瘀用大黄多以醋炒,因醋能散瘀止血、理气。因此,大黄在不同的配伍中,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才能在辨证用药上扬长避短发挥药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 •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药物
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 作用,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不明显或无作 用。它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 种性能。
• 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而且其皮壳膨胀 破裂,易于捣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如炒牛蒡子、炒王不留 行等。
• 作用较峻猛的药物炒后可缓和峻烈之性,如炒牵牛子。 • 有些药材具有毒性,炒后可减毒,如砂炒马钱子、米炒斑
蝥。苦寒药物易损脾阳,炒后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阳, 如炒栀子、炒槐花。 • 温燥药物易耗气伤阴动火,炒后可缓和其辛燥之性,以免 助热伤阴,如炒芥子。 • 有异味的药物炒后可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如麸炒僵蚕、 米炒斑蝥。另外有些药物炒炭可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 大蓟炭、小蓟炭。
•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 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 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 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主散 肝胆郁火。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 和其温燥之性。
•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 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的意思。如用辛热的 酒炮制红花、川芎可加强活血祛瘀之功用;用苦 温的醋酸制延胡索可增强行气止痛之功效;用甘 平的蜂蜜分别炮制麻黄、甘草后能加强润肺止咳 或补中益气之功用;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 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学习目标:
• 1. 掌握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及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应用于临床大多以中药饮片的形式出现,而中药饮片在未加工以前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志、泥沙,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中的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和储藏保管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使之成为一定规格的饮片,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的制药技术。
科学的炮制能减毒增效,而不科学的炮制往往使药材有效成分丧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
所以,中药炮制质量的好坏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炮制都很重视,且有许多的重要论述。
如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走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隔,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指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由此可见,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加以重视。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净制、切制、炮制等,其中各种炮制方法都有一定的炮制目的,均以适应临床需求,提高临床疗效为前提。
1 中药净制与临床疗效中药材都要通过净选加工,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泥沙、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方可应用于临床。
汉代医药学家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玉函经》中指出:“……或需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提出了用药部位、净度需求,可见应根据方药的具体目的分别进行选择,以提高药物质量保持和稳定药效。
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大,如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乳香、没药粘附树皮,石膏中夹有一些杂质,还有一些动物、昆虫类药物的头、足、翅也须除净,以保证配方剂量的准确和药物的洁净;还有一些药物用药部位不同临床疗效也不同,如麻黄的根与茎,麻黄根有止汗作用而麻黄茎有发汗作用;莲子的心与肉,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 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 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使其毒性降低。
相恶为制: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 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 苍术的燥性(苍术过量的挥发油对生物体是有害的,麸炒后 挥发油含量降低,可抑制其“燥性”。)
炒麦芽 产生焦香味 麸炒僵蚕 纠正不良气味
可 使 饮 改变质地,利于煎出制剂 片
矿物药 贝壳类 种子类
自然铜、赭石 龙骨、牡蛎 王不留行
减缓药物毒性 —川乌、马钱子、斑蝥
改变药性 缓和苦寒之性
如炒栀子,免伤脾阳
产生新的治疗作用 如荆芥炭 止血
4. 辅料制与临床疗效
辅料——炮制中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食物(蜜、姜、豆腐) 药汁(黑豆汁) 加热介质(砂、土、蛤粉) 辅料制可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疗效,符合治疗要求。
甘草 浸泡48h切片,水溶物下降49.89%;甘草酸损失48.40%。 浸润48h切片,水溶物下降7.22%;甘草酸损失4.49%
2.2 切制过程
片型/厚度
甘草 片厚2~3mm 甘草酸煎出99.91% 片厚5~6mm 甘草酸煎出85.22%
2.3 干燥过程
防止霉烂 干燥方法、温度影响饮片质量。
丹皮
因为药物的辛香温燥之性有时可能是治疗的需要,有时 可能带来不了反应或副作用,故而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后抑 制其副作用。
中药是原生药,其性味多不能令人满意,采用不同 辅料、不同制法、达到不同炮制程度,可使原药在性味 上达到“扶其不足,制其有余”。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药物的功效,以适应临床辨证施 治,灵活用药的要求。
远红外干燥 丹皮酚下降30.0%
日光哂
丹皮酚下降34.69%
80℃干燥 丹皮酚下降30.88%
110~115℃ 丹皮酚下降54.69%
3 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炮制是使药物由生变熟,产生性能 改变的重要手段;
加热依临床需要与药物性质不同,有多 种方法,对药物的影响各异。
加 改变气味,利于服用 热
中药炮制知识和临床疗效
学习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直接影响; 熟悉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熟悉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 了解传统的制药原则、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 对方剂疗效的关系、炮制与制剂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2.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3.传统制药的原则 4.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5.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6.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7.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
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治阳明腑实热
甘草用炙品,不用其清热泻火的功效,而用其防寒药伤中,温中护胃, 调和诸药的功效 。
酒制
苦寒药(黄连、黄芩、黄柏)
气薄味厚伤脾胃
缓和苦寒、免伤脾胃、 增强清热泻火作用。
生: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何首乌
制:补益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麻黄茎发汗,根敛汗。 所含生物碱的生理活性各异,所以要分开入药。
去除混入的外形相似的其他药物。
八角茴香——莽草
贝母——光菇子(丽江慈菇)
2. 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切制目的:提高煎药效果,便于进一步炮制、制剂。 切制过程:
净药材
软化
切片
干燥
2.1 软化过程
切制前的润泡,便于切制。 软化时间和用水量影响饮片质量。
中药材 中药饮片 中药炮制
中成药 汤药
临床应用
中药炮制
净制
加工切制
加热炮制
1. 净制与临床疗效
去除杂质 原药材
分选药用部位
保证药物的净度、纯度, 保证疗效
去除杂质:包括去除泥沙、灰屑、霉变品及虫蛀品等。
分选药用部位:包括去除非药用部位(巴戟天去木心-铅含
量高)
分选药用部位(麻黄茎发汗、根止汗 )
盐制益智仁:益智仁温燥,久服易伤阴,用咸寒之盐以制之后可纠 此偏。
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 来增强药效。
以寒制寒: 盐制知母: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
在清热泻火同时有一定清虚热之效,盐水炮制后可 引药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以热制热:
酒制仙茅、阳起石:用辛热之酒炮制辛热壮阳 之品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第三节 传统制药的原则
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
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独立的辅料(包括药物) 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吴茱萸制黄连:吴茱萸辛热,黄连苦寒,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无 偏胜之害。
酒制大黄:大黄生品苦寒,易伤脾阳,导致腹痛,用辛甘大热酒制 之后可避免,同时改沉降为上升之性,以清上焦实热。
❖ 4.制其质: 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质, 包括改变药性和功用
❖ 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板、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 药煅或淬;川乌、草乌加水煮均有利于有效成分煎 出或易于粉碎或降低毒性。
2020/11/26
29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它是
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色
一、方剂配伍与依法炮制是中医用药的两大特色
依法炮制—药物本身的调整 中医临床治疗原则-辨证施治
方剂配伍—药物间的调整
二、炮制是调整药性,提高药效的重要手段
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 炙甘草:味甘偏温,长于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治肺胃实热 张仲景
制药的具体方法:
❖ 1.制其形(形状、部位):改变药物的外观 形状和分开药用部位。
❖ 中药因形态各异,体积较大,不利于配方和煎熬,所以 在配方之前都要加工成饮片,煎熬时才能达到“药力共出”的 要求。
❖
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
白芍切厚片,煎煮时间就不好控制。煎煮时间短,能全桂枝
之气,却失白芍之味;煎煮时间长,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
枝之气,不能达气味并存之目的。
❖ 2.制其性:改变药物的性能。 通过炮制,抑制过偏之性,免伤正气;
或改变药物寒、热、温、凉或升、降、浮、 沉的性质,满足临床灵活用药的要求。
2020/11/26
26
❖ 3.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
❖ 乌梅、山楂过酸损齿伤筋(炒焦) ❖ 黄连味苦恐伤胃(酒或姜制) ❖ 麻黄辛味发散太过(密炙)
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把在临床实践中所得到 的经验进行系统归纳,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 能。通过炮制可改变其固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