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下语文第5课《丑石》教案

合集下载

丑石优秀教案

丑石优秀教案

丑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所学的生字、词语和句子。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丑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运用描绘手法表现自然景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所学的生字、词语和句子。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丑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运用描绘手法表现自然景观。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丑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丑石的印象。

(2)教师简要介绍丑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学习课文(1)自主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字词。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及描绘手法。

(3)展示交流:各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或补充。

(4)教师点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

3. 深入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丑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丑石的形成过程。

(3)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丑石的感受。

4. 拓展延伸(1)教师推荐关于自然景观的相关书籍、电影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

(2)组织学生进行自然景观主题的征文比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丑石

丑石

《丑石》说课稿郝银清一、教材分析《丑石》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学习的重点是把握对具体事物的摹写,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贾平凹的《丑石》体现了这样的审美观。

本文通过描写一块长年累月埋没于污泥荒草中,不但不被村民们重视,反遭咒骂和唾弃,某一日被一位天文学家发现,终于成了无价之宝的石头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操守的探索思考。

抒发作者对那种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生存的高尚情怀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二、学情分析本文讲述的故事结构简单,语言简洁朴实,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比较容易,但是对作品中所蕴涵的哲理体会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尽量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借物寓理,托物言志的的写作手法2、培养朗诵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生存的高尚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感悟作者的高尚情怀。

五、教学理念1、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推敲语句的含义”“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阅读这个环节,指导学生运用诵读、默读、速读等多种方式,在不停的“读”中感受文章的内涵。

2、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阅读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甘于寂寞的情怀。

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会。

3、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丑石》教案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丑石》教案

《丑石》教案

生学会托物言志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

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丑石》是托物言志散文中
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散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
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并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领会文章的意蕴,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分析帮学生逐步感知,部分问题可在课后解决。

丑石之丑
.丑在“没人爱”
孩子讨厌它,合伙要搬走它;咒骂它、嫌弃
(二)丑石之“美”
.往日辉煌:
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给人类以光明向
引出托物言志。

物”上。

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
四、作业列于殿堂
——顽强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形丑陨石

无用价值高

没人爱精神伟大
丑极美极
托物言志。

第5课《丑石》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5课《丑石》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5课《丑石》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
语文
附补写结尾:
”丑石'‘告诉我: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不要只看到外在的东西、表面的现象,而是应该深入下去,发觉其内在的美。

•有时我们不必太在意一时一地他人的误解与嘲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告诉我们如此一个生活哲理:大美不言,悠闲自为。

•人们啊,什么缘故总是在没有发觉一件微小的事物的伟大前,总是那么的鄙视他,甚至厌恶他呢?可见认识美的路程有多么漫长,又有多么曲折?
•丑石的命运何尝不是人的命运?一个真正有大智大才的人,也许仅仅由于外在的所谓丑便遭埋没,遭排挤。

伯乐何在?难道没有伯乐发觉,那个人便要永久默默无闻吗?悲哉!
•丑石啊,你的伟大就在于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今天已不是昨天------
•人们啊,那些仍为辉煌的过去津津乐道的人们,你该脸红。

•丑石啊,曾经补过天的神石,你枉入红尘假设许年,虽遭人弃厌,却依旧心静如水。

人们
啊,难道不该如此吗?。

《丑石教案》word版

《丑石教案》word版

《丑石教案》word版第一章:丑石的来历1.1 教学目标了解丑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丑石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教学内容介绍丑石的定义和起源。

讲述丑石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传统。

分析丑石的特殊意义和象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丑石的来历。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丑石的特点。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丑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学生能够解释丑石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第二章:丑石的形态特征2.1 教学目标了解丑石的形态特征和多样性。

掌握描述丑石形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丑石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质地等。

展示不同丑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分析丑石形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丑石的形态特征。

通过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丑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描述丑石的形态特征。

学生能够使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丑石。

第三章:丑石的审美价值3.1 教学目标理解丑石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掌握欣赏丑石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丑石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如奇特、怪异、幽默等。

展示不同丑石艺术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

引导学生探讨丑石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和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丑石的审美价值。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丑石的审美价值。

学生能够运用欣赏方法,分析和评价丑石艺术品。

第四章:丑石的传说与故事4.1 教学目标了解丑石传说和故事的文化背景。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想象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丑石传说和故事的基本情节。

讲述丑石传说和故事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分析丑石传说和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丑石传说和故事。

《丑石》》教学设计

《丑石》》教学设计

《丑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教育目标:通过《丑石》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意识的形成。

2. 知识与技能目标:
a. 学习理解《丑石》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b. 能够描述和解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c.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d. 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
大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教学课件(包括故事图片和绘画题材照片)、学生绘画用纸、铅笔、彩色笔等。

2. 学生准备
学生需要每人准备一支铅笔和一些彩色笔。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a. 教师口头介绍《丑石》这个标题,引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

b.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起他们在生活中曾看到的或听说过的石头的样子和形态特点。

2. 阅读理解(10分钟)
a. 教师讲解故事情节的背景和主题。

b. 教师朗读《丑石》的故事,学生跟读。

c.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在心中构建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15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和心理活动。

b. 学生利用课堂画板或纸张,尝试以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呈现出来。

4. 创作绘画(25分钟)
a. 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和灵感,利用彩色笔和纸张进行绘画创作。

b.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创作,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5. 展示分享(20分钟)。

丑石优秀教案

丑石优秀教案

丑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丑石”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4. 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丑石”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关于石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头的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见过哪些特别的石头?你们对石头有什么印象?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石头的文章——《丑石》。

2. 作者及作品介绍(5 分钟)简要介绍作者贾平凹的生平、代表作品和文学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选择“丑石”作为文章的主题?3.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0 分钟)学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文章中的“丑石”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深入分析,理解象征意义(15 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章,引导学生理解“丑石”的象征意义。

学生思考问题:作者通过“丑石”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丑石”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类似的象征?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

5. 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思考(10 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除了“丑石”,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似平凡却可能有特殊价值的事物?学生展开头脑风暴,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6. 总结(5 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丑石”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考。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丑石”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贾平凹的其他作品,如《秦腔》《废都》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丑石》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丑石”的象征意义,培养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丑石》课讲知课件1(共16张PPT)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丑石》课讲知课件1(共16张PPT)

庇覆
tái 绿苔
qiáo 翘望
x膝ī盖 陨石yŭn
憧憬 chōng
返回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7/292021/7/29Thur sday, July 29,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7/292021/7/292021/7/297/29/2021 6:19:29 AM

②丑在“无用”


垒山墙:苦于它不规则、没棱角、没平面

錾开吧:懒得花大气力,随便掮一块都比它强

压铺台阶:没有看上 洗石磨: 石质太细
刻字雕花: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
浣纱捶布: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
③丑在“没人爱”
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奶奶总是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呦, 多时把它搬走吧。
返回
课文小结
《丑石》这篇文章文风质朴,语言平实,全然不带雕琢的痕迹,带有一种乡 村的自然风味,且文笔流畅,思路清晰,涵意深刻,给 人一种关于人生态度的 启迪,确实是一篇可令人回味的散文。
返回
布置作业
每人写三组所托事物及所要寄托的志趣、意愿或理想。 示例:
列举事例:先易而后难 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蜜蜂——奉献精神 蚂蚁——团结就是力量
返回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贾平凹wā ,原名贾平娃,我国当代著名作 家,长篇小说《废都》,1988年以长篇小说《浮 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 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陕西丹凤人,1952年出生,著有小说集、散 文集、诗集近30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石》教案
学校课题《丑石》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班级课时 1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托物言志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丑石》是托物言志散文中比较典型的文章,但本课除了托物言志的大背景外,还可以从借物喻人、借物寄意的角度来理解。

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经验和身边来理解感悟本课文章。

作者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并理解事物,再加以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学习,继而为后文学习象征手法的引入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散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托物言志的方法与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他们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现代托物言志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抓住所托之物和要言之志,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并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丑石的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精神。

四、重难点重点: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领会文章的意蕴,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将共学生提问:
同学习一篇新课文《丑石》,第一时间仍是“自由质疑,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答问题,鼓励学生追问意识。

预计问题:
1.为何要小心翼翼的?
2.拉直了是什么意思?写出什么?
3.为何脸红?
4.丑石丑吗?……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问题的解决形式:问题可当时解决,可随课文分析帮学生逐步感知,部分问题可在课后解决。

教学内容一、指定四名学生朗
读课文,(1-2,3-5,
6-7,8-14,)齐读第
15段,边读边思考:
(一)丑石
“丑”在何处?
(二)丑石又
“美”在何处?
总结:
(一)丑石之丑
1.丑在“外形”
2.丑在“无用”
3.丑在“没人
爱”
——丑极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交流、研讨
(一)丑石之丑
1.丑在“外形”
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2.丑在“无用”:
垒山墙:苦于它不规则、没棱角、没平面
錾开吧:懒得花大气力,随便掮一块都比它强
压铺台阶:没有看上
洗石磨:石质太细
刻字雕花: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

浣纱捶布: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

3.丑在“没人爱”
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奶奶总是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呦,多时把它搬走吧。


孩子讨厌它,合伙要搬走它;咒骂它、
(二)丑石之“美”
1.珍贵稀少:
2.往日辉煌:
3.精神伟大:
——美极
板书
陨石
价值高
精神伟大
美极
本文讲了丑石的“丑”与“美”,那这“丑”与“美”之间有周和内在联系呢?
引出托物言志。

二、理解重点词句。

1.怎样理解“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2.品读第15段,找出丑石的伟大在文指什么?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托物言志三、小结:
托物言志,即将嫌弃它、无可奈何。

孩子爬上去望月,摔下来磕破了膝盖。

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不它身边生长,荒草繁衍、锈上绿苔、黑斑
(二)丑石之“美”
1.珍贵稀少:
是块陨石……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2.往日辉煌:
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给人类以光明向往、憧憬。

3.精神伟大:
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丑到极点便是美到极点。

思考回答:
1.事物丑到极处,没什么可相比的,这便成了它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也是一种美。

2.这个哲学理念只适用于自然界、文学艺术领域,不能广泛应用到生活领域。

二、齐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

2.开放思维,例:认同。

理由
不认同。

石头本无任何思想,生于沼泽或是陈列于殿堂,其实皆与石头无关,那时人为的,附加意义与价值。

或许隐于民间才是丑石的追求,不求名利,也未可知。

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四、作业
示例每人写三组所托事物及所要寄托的志趣、意愿或理想。

示例:
列举事例:先易而后难
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蜜蜂——奉献精神
蚂蚁——团结就是力量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
“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
“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草、白杨树、雪、蜜蜂、橡皮等等。

注意:所托事物与所寄托志趣、理想的关联性。

板书设计
形丑陨石

无用价值高

没人爱精神伟大
丑极美极
托物言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