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常识_历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高清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高清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高清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知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刻画古代人民观测宇宙的视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既包括天文学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观测结果的应用。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随着历代帝王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天文历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农业生产、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教育的基础。

孔子曰:“非有君臣父子之亲,不足以利天下;非有时序节法,不足以利父子。

”这表明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天文历法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天体现象的观测为基础,结合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

例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日、月、星等天体轨迹的观测和记录,建立了丰富的天文数据,进而发展出了独特的历法体系,如夏历、商历、周历等。

此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

例如,《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与宇宙的阴阳、四时、五行等概念相对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体运行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现代天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的精细观测和系统整理,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军事、航海等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中,包含了多项精确而独特的观测方法和仪器,如浑仪、水运仪等,为后世的天文观测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为古代人民观测宇宙、把握时间、实现社会管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古代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

公考历法知识点总结

公考历法知识点总结

公考历法知识点总结中国历史是公务员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之一,它涉及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历史进程。

历史知识点在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考察了考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还考察了考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就来总结一下公务员考试中的历史知识点。

一、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沿线的一系列古老文明,而中国的历史知识点中也涉及到了这些古老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在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中,考生需要对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

例如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国家,它的政治方式是封建制度,社会结构是世袭享有土地的贵族统治方式,而经济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此外,商代的王朝建立了铸币制度,强化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周代则进一步巩固了封建政权,制定了封建礼制,其中的封建义务在其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古代的历史经历了一系列的统一与分裂的阶段,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点内容主要包括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统治、三国时期的分裂、北朝南朝的对峙等。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它统一了中国的各个诸侯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实行了县制,修建了万里长城,统一了文字,开辟了以都城为中心的朝廷制度。

汉朝的统治则对中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巩固和发展,相对于秦朝统一方式的暴力和简单,汉代在经济上采取了更多的措施,例如开展了土地的改革,采取了盐铁专营,改进田间的制度等。

而三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它的引起很多原因,例如东吴、东汉、蜀汉的抢夺,以及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都对中国的封建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它不仅考察了考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了解,还考察了考生对中国封建制度巩固的了解。

在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点中,考生需要对中国古代对边疆政策和其所取得的成果有所了解。

例如汉武帝时期开始对北方匈奴的庞大手段,对南方越南等地的统治,以及隋唐时期的国家对西域各国的统治等,都在证明了中国古代对边疆的控制力,而这种力量的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巩固。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类把时间分割成均等的单位所用的规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从黄帝起就建立了阴阳历。

古人的历法不仅为政治家、天文学家所掌握,民间百姓也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

一、阴阳历中国古代历法最早的形式是阴阳历。

在古代,人们用战争、社会、农业等需要来规定年份。

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来确定月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农历。

农历的月份以岁首为一年的起点,称为“岁首历”,并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底数固定,而根据月球的运动而分为大小月。

阴阳历是一种以月相和日贡为基础的历法,它区分了“平岁”和“闰岁”,决定一个月到底是大月还是小月。

阴阳历最早用于商周时期,而后传承到秦汉时期,逐渐完善。

汉武帝时期,为了更准确测算算术,设立了太初历,太初历也是中国历法的第一个纪元。

二、太阳历虽然阴阳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形式,但它并不够准确。

在唐朝,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历法——太阳历。

太阳历以太阳一年的运动周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岁首,并规定了一年两个至四个节气。

太阳历采用年、月、日三元系统计算,更符合近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由于太阳历十分准确,唐朝宫廷日渐繁荣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唐朝时期,太阳历成为重磅历法,并传承至现代。

现代西方国家采用的公历就是基于太阳历发展而来。

三、历法改革历法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历来有很多的学者、科学家致力于历法的改革,旨在使历法更加准确、系统化。

在清朝时期,康有为等一众学者在各方面寻求反思,呼吁变革,提出了“奉行公历、修改旧绪”的口号。

他认为,公历正负闰日都不平均,压缩了闰月和平月的差距,提前节气的时间也不精确。

因此,他们提议改革历法,以太阳历为基础,引进阳历,并借鉴西方历法的特点,邮票、贴纸就以公历作为日历。

明清时期先后没次历法改革论争皆失效,直到民国时期,中国历法才实现了彻底的改革,公历正式取代阴阳历成为唯一合法的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进与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进与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进与历史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历法文化,包括夏历、殷历、周历、秦历、汉历等多种历法。

这些历法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进,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礼节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夏历与殷历在中国古代历法的演进过程中,夏历和殷历是最早的两个历法。

夏历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历法,是由夏朝人发明的。

夏历采用了天干地支纪年法和节气定朔法,可以算出一年的长度,并以此为基础规定了阴阳历。

在夏历中,一年分为24节气,定时定节。

其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的时间点非常重要,被视为中国传统的“四时”之一。

殷历则在夏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完善。

殷历采用了甲子纪年、十干十二支、干支月等法则,更加精确地计算了时间。

同时,在殷历中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节日和节令,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二、周历周历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法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时间体系之一。

周历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适应周朝社会的需要,强调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周历采用了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将一年分为12个月,用28、29、30三个数字交替组成,形成了29.5天的平均月数。

这种计算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沿用,直到清朝才被新的历法所代替。

三、秦汉历秦朝和西汉时期是历法演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法发展达到巅峰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个国家的历法统一为秦历,并对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秦历采用了甲子纪年、建寅定朔、月建纪月等法则,计算了更加精准的时间长度。

汉武帝时期,经过一系列的修订和完善,正式确定了汉历。

汉历采用了“闰年设置”、“五行纪日”、“太阳历”等新的法则,使用了更多的数学和天文知识,使得历法更加科学、精确。

四、唐宋历唐宋时期,历法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推崇“计时有序,天道有常”,将计时理论和政治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唐历。

唐历采用了甲子纪年、月建纪月、二十四节气等新的法则,被人们广泛使用。

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智慧与时间的交响曲一、历法的起源与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就有着极高的热情。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开始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以指导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察逐渐系统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历法。

1. 夏商时期的历法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历法知识,称之为“夏小正”。

到了商朝,历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历书——《殷历》。

这一时期的历法主要以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初步确立了年、月、日的概念。

2. 周朝历法的完善周朝时期,历法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周公制定了《周历》,采用了“岁星纪年法”,即以木星(岁星)的运行周期来纪年。

周历还规定了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指导。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变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在这一背景下,历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著名的天文学家甘德、石申分别编写了《甘石星经》,对天文现象进行了详细记录。

鲁国制定的《鲁历》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

4. 秦汉时期的历法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历法进行了统一。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等人奉命修订《太初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法。

它以天文观测为基础,规定了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为后世历法奠定了基础。

二、历法的成熟与传承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历法逐渐走向成熟,并在各个朝代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法创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法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刘洪创制了《乾象历》,首次提出了日月交食的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

同时,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提出了更为精确的岁差值,推动了历法的发展。

2. 隋唐时期的历法巅峰隋唐时期,我国历法达到了巅峰。

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和傅仁均分别编制了《戊寅元历》和《大衍历》。

《大衍历》在历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详细规定了日月行星的运动规律,成为后世历法的典范。

农历历法的推算原理

农历历法的推算原理

农历历法的推算原理中国农历历法的推算原理是一门极有趣的学科,它广泛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

它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成果。

中国农历历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生成原则1.规则:农历基于朔望相交年以及月平均长度规律,通过平均月理论和朔望法计算月历,使得每月的朔望(新月)与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气对应。

2.天文原理:根据地球与太阳的移动路径,每年二月二历内都会出现一次新月,这称之为“节气”,如此一来,每年就有六十四个节气,由此推算出农历年的月数。

3.平均月历:通过衔接分析,可以求出每年朔日开始的太阳黄经和每月的朔日的时刻,这样才能精确推算出每月的长短。

4.朔望月历:朔望月历关系到月相的变化,月相的变化推算出下一个月的开始时刻,从而生成农历历法,它也是农历历法的核心要素。

二、动态推算1.九星推算:在农历推算中,九星是一种重要的概念,是指宇宙中九分类的星座总括,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纪年理论中使用的关键要素。

2.地支推算:在中国明古传统农历推算中,还有一个概念,即地支推算,它以"子"作为起算点,依次排列出十二干支,不仅可以推算月份,而且可以推算一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农历历法的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复杂的计算1.数算法:中国古代数学家以国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算法,用以解算农历历法的问题,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数算法”,它是古代人以及现今农历历法的推算所用的基础。

2.三元素法:三元素法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数学原理,也是用于推算农历历法的基础,根据地球对月球的影响,分析出月球自转时钟、地球(太阳)时钟和天文观测,由此综合指出天体的位置及它们的运动轨迹,再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六十四卦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情况,进而推算出农历历法。

四、常见纠错1.不受八字影响:按照中国传统农历推算原理,八字与月份无直接关系,一个星期内,八字不会变化,所以不会影响推算出的农历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与应用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与应用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与应用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时间的计算和记录方式。

中国古代历法起源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特有的历法体系。

本文就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与应用进行了探究分析。

一、古代历法的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的商代。

商代时期已经形成了甲骨文和玉器上的记时刻度,但官方的历法并未完全形成。

到了西周,官方历法开始形成,使用以十二为基数的建制,采用太阳历为主,同时加入了月相变化对时令的影响。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历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使用“闰月”制度调节太阳历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二、秦汉时期的改革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命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包括历法的改革。

秦始皇下令禁止私人的历法使用,只能使用由官方统一制定的历法。

这也成为后来中国历法中统一的重要标志。

而汉朝时期,历法制定更加细致,形成了“法历、节气、元曆”三个体系。

其中法历和节气应用于民用,元曆则是官方记事和取历的依据。

三、唐宋元明时期的发展唐宋时期的历法发展是中国历法演化的一个巅峰。

唐代时期,历法达到了顶峰,计算精确度高。

宋代时期,大气科学和数学发展为历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元代时期,采用了西方天文学的计算方法,丰富了历法体系。

明朝时期,则吸收了朝鲜历法的大量内容,发展出了新的历法体系。

四、清代的改革和传承清朝时期,中国历法发展进入了一个稳步传承的阶段。

清代皇帝康熙曾下令进行了历法大改革,采用“甲子辰年”的记录方法,建立了完全由官方控制、统一的历法制度。

此后中国历法继续采用太阳历、阴历和二十四节气等核心内容,实现了长期传承和发展。

五、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应用中国历法的应用主要涉及农业生产、天文预测、时间计算和国家治理等众多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历法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被广泛运用,管理农业生产,并调节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天文预测中,历法被用来计算星象、预测天气和黄河泛滥等自然现象。

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

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

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主题,它涵盖了中华文化、历史、传统、习俗、天文、地理、医学、科技等众多领域。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 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的起源和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2. 天文历法:中华历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为基础制定的。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研究,制定出了精确的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3. 地理名胜: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势多样,拥有众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

从壮丽的自然风光到历史文化遗产,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4.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针灸、中药等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医学在预防、保健、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5. 科技发明: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不仅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民俗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都有独特的民俗活动和节庆。

例如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7. 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都有独特的特色美食和小吃。

从北方的饺子、南方的粽子到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技艺和美食文化。

以上是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深入的学习或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学术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六十甲子顺序
1 ~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公历
•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 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 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 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或“西元”。我 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 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 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 定使用公元纪年。
公历的由来

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2008年是农 历戊子年,我国喜迎奥运。2010年世博会 在我国上海召开。2010年是农历 A.丁亥年 B.己丑年 C.庚寅年 D.辛卯年

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同申义愤,愿做前 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就在日军 占领威海卫那年,一姚姓夫妇生下一子,取 名“姚破虏”,寄托了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 气。这位“姚破虏”的生肖应该是属 A.蛇 B.马 C.羊 D.猴
生辰八字
• 天干地支纪年法同时可纪年、月、日、时, 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 此八个字就是俗称的“八字”。 • 一个人的八字就是他出生时间的四柱记录。
十二时辰制
汉 23 1 3 代 命 1 3 5 名 夜 鸡 平 半 鸣 旦 5
7
7
9 11 13 15 17 19 21
9 11 13 15 17 19 21 23
十 二 生 肖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地 支 纪 月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太平天国纪年方法
• 太平天国纪年+干支纪年 • 如《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1853年,当时 是这样讲的:“天平天国癸好三年”(太 平天国元年是指1851年,太平天国改“丑” 为“好”)。
民国纪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采公元为纪年, 不再采用中国传统纪年。现在台湾使用公 元纪年或民国纪年。 • 在中国大陆,民国时期通常被指称为 1912年至1949年。
法国共和历
• 法国共和历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革命历法,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所采用。 • 共和历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之日(1792年9 月22日)为历元,每年分四季、12个月,每月 30天,每10天为一旬,每旬第10日为休息日。12个 月之外余下的5天(闰年为 6天,包括1796、 1800、1804)作为“无套裤汉日”。共和历借 用当时一本小册子作者想象的富有诗意的名称, 将12个月依次定为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 月、风月、芽月、花月、牧月、获月(或收月)、 热月、果月。法国大革命中发生的热月政变、雾 月政变等事件,就是按共和历的月份命名的。 • 1806年元旦开始,拿破仑一世政权恢复格里历法, 正式废止了共和历。
二、历法
计时器 • 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来计时的称为圭表; 利用太阳的影射方向来计时的称为日晷。 二者统称为太阳钟。太阳钟在阴天或夜 间无效,因此人们发明了漏壶和沙漏、 油灯钟和蜡烛钟等。除了用天文原理计 时外,古代计时器还有两大类:一类利 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沙漏;一类 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 运仪象台等。

【2008年宁夏文综卷,24】中国古代用12 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 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 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2008年海南卷,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 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 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 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根据儒略历的 规定,每4年有1个闰年,闰年为366日,其余3年(称为 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数能被4除得尽的是闰年。儒 略历1年平均长365.25日,比实际公转周期长11分14秒, 即每400年约长3日。这样到公元16世纪时已经积累了 有10天误差。可以明显感觉到两至两分提前了。在此情 况下,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于1582年宣布改历。先是一 步到位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 10月15日,中间跳过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臵闰法 则。除了保留儒略历年数被4除尽的是闰年外。增加了 被100除得尽而被400除不尽的则不是闰年的规定。这 样的做法可在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在格列高里历历法 里,400年中有97个闰年(每年366日)及303个平年(每 年365日),所以每年平均长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 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可基本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 误差不超过1天。
日 食 隅 日 日 晡 日 黄 人 出 时 中 中 昳 时 入 昏 定
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支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纪 时
二、历法--二十四节气
•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 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历法不是纯阴 历,而是“阴阳合历”。中国农历是一种 “阴阳合历”,月份记时按阴历,根据月亮 圆缺,农事指导按阳历,根据太阳运转规律。 节气实际上是阳历,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具体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 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与公元前纪年的换算
•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7甲、6乙、5丙、4丁、3戊、2已、1庚、0辛、 9壬、8癸 地支:9子、8丑、7寅、6卯、5辰、4巳、3午、2未、 1申、0酉、11戌、10亥 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 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 为丙戌年。 •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1. 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 今天。以下传统节日中从二十四节气中演 变而来的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解析: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11.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 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其中的“中外臣僚”和“庚申之变”分别是 指 A.中央和地方官员,英法联军进京 B.中国官员和外国顾问,八国联军进京 C.国内官员和驻外公使,义和团运动 D.中国官员和藩属国,日俄战争
二、历法--二十四节气
• 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公元前104年(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 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 它和公历时间相对固定: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 孟仲季: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 仲、季来称呼,例如孟春、仲春、季春。 • 朔:农历每月初一; • 望:农历每月十五;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上弦:每月初七八日。 • 下弦:每月二十二三日。
民国纪年
• 又称民国纪元,是从中华民国建立开始纪 年的方式,称作中华民国XX年,简称民 国XX年。 • 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壬子年中华 民国成立为第1年,即中华民国元年,与 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月与日则同公历 月与公历日。
民国纪年
• 清宣统三年辛亥年(1911年)武昌起义 后,新建立的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 应的宣言不使用年号,使用黄帝纪年。革 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 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 •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通 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并且不再 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11 月13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 年元旦,并改用阳历。
雾月政变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派军队控制了 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这 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 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 变”。第二天,拿破仑把法国议会----元老 院和500人院全部解散,夺取了议会大权, 并宣布成立执政府。在执政府中,他自认 第一执政,大权独揽,开始了为期15年的 独裁统治。雾月政变使拿破仑掌握了法国 军政大权。
法国共和历
• 葡萄月(9/22-10-21) 雾月(10/22-11/20) 霜月(11/21-12/20) 雪月(12/21-1/19) 雨月(1/20-2/18) 风月(2/19-3/20) 芽月(3/21-4/19) 花月(4/20-5/19) 牧月(5/20-6/18) 收月或获月(6/19-7/18) 热月(7/19-8/17) 果月(8/18-9/16) 剩下五天叫无套裤汉日(9/17-9/21) • 所谓「套裤」就是在法国古装剧中常看见贵 族穿著的,膨膨的,上面还有彩带和花边的 丝绸质料的裤子。无套裤汉就是指平民。
2011二轮复习历史课件 第四编 选修拓展
专题5 中国文化常识(二)
课件制作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二、历法
• •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 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 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 (chén)、巳(sì)、午、未(wèi)、申、 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 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 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