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1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执笔人:侍东升

一、本节聚焦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四、例题讨论

例1、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2000年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⑴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⑵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解析:沙尘暴在近几年的媒体中都有大量报道,已影响到了北京、天津、河南、上海等地。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88年的洪水、气候的冷暖无常等现象频频出现,专家撰文指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破坏了森林和草原带来的恶果。因为森林和草原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

答案:⑴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⑵①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加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退耕还林还草。

五、反馈评价

A组

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

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

3、下列哪一项不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人为因素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B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以 C 火山喷发D环境污染、

4、下列能导致草原沙化的原因中,与滥捕有益动物有关的是

A牧草繁殖速度减慢B鼠类猖獗C森林过量砍伐D不按季节放牧

5、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是

A禁渔3年B捕捞要彻底C适量捕捞成鱼D饲养单一品种

6、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还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地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

岭,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地震引起地壳运动

C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D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7、为了减少稻田害虫的危害,防止农药污染环境,有如下措施:①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生物

防治);②利用黑光灯诱杀;③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④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抗虫植物,其中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A 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易俗

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状况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

10.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生育率的影响很大

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11.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得到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到2032年前后,我国将出现人口高峰,将达到亿人左右

12.据报道,我国西南某地区是一个仅有5万多人的地方,患呆小症者竟高达1223人,占全区人口的2.3%。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到:1958年前,该地区并未出现过呆小症。当时该地区森林茂密,覆盖率在40%以上,自然条件十分良好。后来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4%,也就伴随着呆小症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毁林开荒与呆小症流行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没有患呆小症的小孩成年后,还可能患的病是____________。

(3)要预防呆小症的继续出现,当务之急是________________。

(4)这一现象说明,人对自然界的任何行动,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

(5)对该地区呆小症流行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6)这一事实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中的碘也随之流失,饮水和食物中缺碘,孕妇生下的小孩易患呆小症。

(2)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3)食用碘盐和多吃含碘食品。

(4)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5)土壤的理化性质。

(6)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3.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是人口自动调控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由图解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解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解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鼠药、鼠夹等杀死老鼠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结合图解原理解释原因,并提出更为有效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增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计划生育

(2)减小环境容量是降低种群数目最根本的途径。简单地杀死老鼠并不能降低环境容量,杀死一批老鼠后,种群发展的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下降,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所以更为有效的办法是结合杀灭老鼠,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

14.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如右图曲线所示,请回答:

(1)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曲线。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线是该岛环境

的。

(2)当人口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

点,原因是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各种人为因素使遭到破坏,加上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如人口被迫离岛)等。

(3)若干年后岛上人口数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以上说明该岛上生态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根据生态学原理,在该岛上合适的人口数量是。

(1)“J”型、允许的最大值(k值)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内斗争

(3)自动调节、自身发展规律

(4)n/2

B组

15.右图是1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情况,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在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进入到生物

体内的碳,主要是以哪一种形式存在的?

(3)在该生态系统中,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是用作沼气发酵和培养食用菌,而不采用

燃烧方法。这样做有哪两方面的意义:①;②。

(4)在密闭的沼气池中放入秸杆等原料后,各种代谢类型的微生物进行着非常复杂的代谢活

动。请你简要描述池中需氧型微生物和厌氧型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

(1)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有机碳

(3)①减少C02等气体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②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4)需氧型微生物减少,厌氧型微生物增加

16.材料1:2002年6月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测明了我国北方沙尘暴源区19类地表物质类型的含尘量。结果表明,中国沙漠和零星沙地的平均含尘量为%;沙漠边缘地区平均含尘量为%;旱作耕地含尘量为%;沙质草地平均含尘量为%;干旱湖盆及干旱河床平均含尘量为%。

材料2:下表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50年

60年

70

80

90

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

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材料3:除天气变化之外,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是引发沙尘暴侵袭河西走廊的主要和根本原因。原来的滩地、沼泽、湖盆、固定沙丘等,因人类破坏使其成为流沙地,风洞实验证明,这种新出现的沙地量是沙漠的10倍。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主要沙源是()

A 干旱湖盆及干旱河床

B 沙质草地

C 沙漠和沙地

D 旱作耕地

(2)直径小于0.063毫米的粉尘是沙尘暴、浮尘的主要组成部分。粉尘随风高空输移速度快,覆盖面广,污染城市环境的同时危害人体健康。要减少城市沙尘暴、浮尘天气,所带来的危害下列可行的措施是()

A 在沙漠地区大量植树造林

B 在牧区引地下水灌溉

C 退牧还草,减少地下水的抽取

D 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载畜量

(3)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你认为在西北地区进行封沙育林

育草时应该种植乔木还是灌木?

3

(1).A (2).C

(3)因为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不多,不利于乔木生长。而灌木根系发达,固沙能力强,树干不高,抗风能力强;在干旱地区易于存活。所以,在该地区应种植灌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自1925年起,从印度和马来西亚引入当地没有的牛、羊等家畜,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后,千万头牛的粪便覆盖了草场,牧草大量枯死,同时蝇子蔓延,成为澳洲牧区的一大公害。整个澳洲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从亚洲引进蜣螂,它们把牛粪滚成团推运到地下,既消除牛粪又肥沃土壤,还控制了蝇子,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危机问题,使澳洲草原又呈现生机蓬勃的景象。

(1)上述事实表明,在引进牛、羊前,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________状态。

(2)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们引进牛、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进牛羊后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蜣螂是这个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类群的重要成分。

(5)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

(6)引进牛、羊发生生态危机这一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要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最后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态系统的稳定。

(2)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分解者。

(5)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6)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在遵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建立新的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4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 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 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 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2新人教版

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形和河流 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 五、教学思想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从自然旱井的角度去认识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北京,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舌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字叫的分析,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从而开拓思路。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师:请大家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图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观? 教师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日本景观等等。 总结:这些景观都在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自豪。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亚洲。(板书:世界第一大洲) (展示“东西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请同学们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一、环境保护事业积极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我国的环保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972年6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议事日程。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法规类别】环境监测 【发文字号】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 【修改依据】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5年第61号――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 【发布部门】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 【发布日期】2008.07.18 【实施日期】2008.07.18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年第35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二○○八年七月十八日附件: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二〇〇八年七月) 目录 前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2. 基本原则 3. 目标 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 分区方法

2. 区划方案 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2.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3.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5. 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6. 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7. 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8. 大都市群 9. 重点城镇群 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六、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附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附二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前言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1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执笔人:侍东升 一、本节聚焦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四、例题讨论 例1、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2000年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⑴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⑵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解析:沙尘暴在近几年的媒体中都有大量报道,已影响到了北京、天津、河南、上海等地。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88年的洪水、气候的冷暖无常等现象频频出现,专家撰文指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破坏了森林和草原带来的恶果。因为森林和草原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 答案:⑴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⑵①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加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退耕还林还草。 五、反馈评价 A组 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 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

一、转变观念和方法,重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国家战略(精)

附件: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10年年会政策建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第四届第四次年会于2010年11月10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国合会委员欣喜地看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中国“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绿色转型”、“以民为本”的路线图。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等战略性措施,强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委员们赞赏最近强调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新理念,并特别注意到,中国政府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以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为特征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种认识和方法上的创新,令人欣慰和期待。 委员们高度肯定过去一年来中国政府在应对后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绿色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重大进展。“十一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完成,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

区规划?,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构筑绿色发展新格局;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正在被全社会广泛接受,一批低碳经济试点正在探索中实践,上海世博会的圆满成功成为探索低碳城市和绿色发展的新亮点;提出了培育和加快发展以清洁、低碳、绿色为核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等概念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在探索实践中逐渐深化。然而,委员们注意到,在国际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众多角度和措施中,有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就是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问题。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国内消费升级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已非常紧迫,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各种功能,在健康的生态系统及其健全的生态服务支撑下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体现着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对某些生态服务的经营和管理,本身就是绿色经济产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国合会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在绿色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发展方式进入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高度关注这一主题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的巨大努力,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确保生态安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委员们也注意到,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生态系统面临着持续退化的压力,严重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阻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三、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摸索讨论回答,师提示。 〖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专门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专门大的阻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全然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淌过于集中。 3.实际情形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差不多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关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什么缘故? 〖提示〗假如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育,数量呈“J”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确实是如此的情形。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摸索。 〖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 〖资料分析〗学生摸索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要紧缘故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步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庞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缘故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因此,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形的一面。然而,人不同于一样的生物:人具有专门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爱护自然的本领,等等。因此,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形。 〖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 〖想像空间〗学生摸索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初一地理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____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报告

XX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第1章总论 1.1任务由来 2000年11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开展环境优美城镇活动提出了要求。《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中也明确提出了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的要求。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了创建“环境优美城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生态示范村镇”、“环境保护先进乡镇”等活动。为规范和推动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年7月2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自此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在全国逐步展开。2003年3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14个乡镇为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活动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推动了乡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存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未来”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2003年7月,经省政府同意,原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鲁环函〔2003〕147号),制定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在全省开展了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为加速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设农村生态文明,2010年6月,环境保护部组织修订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并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按照环境保护部的有关要求,依据《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结合xx省实际,省环保厅组织修订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并更名为《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在创建活动中,各地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镇建成区和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工作,努力为广大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全国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促进城镇环境建设,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xx县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的顺利开展,xx镇委托xx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xx县xx镇环境保护规划》。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xx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根据国家和xx省有关“省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参考国内和省内有关文件、资料和生态乡镇建设特点,结合xx市xx县xx镇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xx县xx镇环境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测试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受益包括( ) ①燃料②基因③药品④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基本生存支持服务 A.①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哪两大类( ) A.大气和水体污染 B.环境污染和人口问题 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人口问题和气候反常 3.工业“三废”不会造成哪种污染( ) A.噪声 B.大气 C.水 D.土壤 4.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 B.水土流失 C.气候原因 D.不合理灌溉 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人口压力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D.环保意识未深入人心 6.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所以无法解决 B.环境问题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突出,尚未形成全球性问题 C.环境的自净能力很强,不必把环境问题看得过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7.为什么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极易造成土壤盐渍化( ) A.植被覆盖面积小 B.土壤含盐类矿物多 C.蒸发旺盛 D.地下水位较高 8.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 A.自然资源有限,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B.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D.解决酸雨蔓延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 9.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持续发展的目的是( ) A.生态 B.社会 C.经济 D.科技 10.我们应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事有( ) ①乘公交车②自备菜篮子买菜③把旧衣服捐往灾区④过节俭的生活⑤使用含磷洗衣粉 A.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1.关于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1978年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每年新增人口仍较多 B.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多,总量大,所以资源充足为社会发展的优势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7〕5号2007-01-17 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为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开发利用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制定本纲要。 一、秦岭的地位和作用 1.秦岭主体位于陕西,东连豫鄂,西接甘陇,南望巴蜀,北瞰关中,国土总面积5.79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国土总面积的28%,区域涵盖6个设区市、38个县(市、区)(见附件一)、452个乡镇,人口约497万人。 2.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我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属长江水系,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东洋界动物;秦岭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属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古北界动物。 3.秦岭水资源量222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50%,是我省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南坡水资源量182亿立方米,约占陕南水资源量的58%,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坡水资源量约40亿立方

米,约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水量和关中地区生产生活用水至关重要。 4.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秦岭主峰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中东部最高峰,海拔3767米,保存有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垂直自然生态谱系典型、完整。秦岭素有“动植物王国”、“天然中草药库”的美誉,区内分布着种子植物2931种,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12%;兽类144种,占全国兽类总种数的29%;鸟类399种,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34%。秦岭又是许多古老和孑遗生物的避难所,稀有、特有物种类型较多,已有128种动物和56种植物被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对象。秦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在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保护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保护成效。 5.天然林保护。近年来,在秦岭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秦岭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1999年,自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秦岭天然林得以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森林面积有了较大增长。目前,秦岭天然林覆盖率达42%,森林覆盖率达5 6.3%,林灌覆盖率达5 7.7%。 6.退耕还林成效显著。秦岭地区人民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绿化荒山、荒地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目前已退耕还林还草近100万亩。 7.水土保持取得新的进展。秦岭地区人民积极治理千沟万壑,并坚持按照农田基本建设与退耕还林种草相结合,防治性治理与开发性治理相结合,大封禁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施,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习卷

班级姓名高二生物导学案作业编号: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编者审阅:高二生物组日期:2010-12-9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一认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 2.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讨论交流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达成共识。 3.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说明生物多样性含义。通过讨论实例1、2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4.课前预习及课前查阅收集资料,经交流讨论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5.通过对古人思想的领悟和当今环境现状分析,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学习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学习难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知识铺垫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区分生物是否为同一个物种的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 微生物:是指除动物、植物外其他所有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病毒。 自我评价1.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C.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基因是染色体的一段 . 自我评价2.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并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B.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C.物种具有遗传稳定性,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 自我评价3.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 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课堂学习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探讨: 为什么说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其中的“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涵义? 资料分析: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风送到2000Km外的北欧。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邯郸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地域上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海河流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必经之地,生态区位优势明显。然而,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而且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全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同时,本项工作也是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条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地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针对邯郸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通过科学论证、分析,提出邯郸市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和各功能分区的控制性规划,为邯郸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条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邯郸市市域所辖的19个县(市、区),规划区域面积120.71万公顷。 规划期限为50年,其中近期:2002年—2005年;中期:2006

年—2010年;中远期:2011年—2030年;远期:2031—2050年。 第四条规划目标 到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区和部分县级城市环境质量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60%以上的宜林荒山完成生态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20%以上;积极筹建武安青崖寨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被河北省列入2001年拟建名单)和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景区,使邯郸市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保护;力争5个县(市、区)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建成1-2个生态示范区,2-3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6-8个省级生态农业县,基本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重建和恢复,生态农业得到普遍推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到2050年,全市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整治,基本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社会和经济达到协调发展。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农业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对初步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 特征。 2.通过学习了解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业发展的条件。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教材中的资料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农业一部分的学习,形成一定人地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 2.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水资源环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 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引入北方地区。 2.认识北方地区的范围 看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大兴安岭、阴山、六盘山、秦岭、淮河、黄海、渤海,通过认图明确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3.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完成练习p9,练习1-3. 通过练习1概括出北方地区气候的特征:冬季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通过练习2和3,让学生理解北方地区内部的环境差异,练习2最明显的差异是齐齐哈尔的冬季气温更低,因为齐齐哈尔维度更靠高纬;练习3明确延安的降水少一些,因为距海更远。 4.认识北方的农业 这里可以让学多看一些照片,了解北方的旱地作物。 5.补充有关北方农业用水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北方缺水的现状,更 好理解北方的节水农业。 6.完成练习P121-3题 习题一,引导让学生得出结论,春季气温回升,农作物开始生长,但是水量不足。

习题二,华北平原农业面临的问题—春旱。 7.课堂练习: 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课堂总结: 本节课在学习和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知道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环境和农业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北方地区的气候 3.北方地区的农业 课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2)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 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 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高中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 〖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 〖提示〗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J”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 〖想像空间〗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1

第二节:自然环境 【课标解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内容分析】本节课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讲述亚洲的气候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与地形、河流相互关系,在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得出亚洲气候的三个特征及其表现和简单成因,其中有意识地通过成因的分析使学生领会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由亚洲的气候学习到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落实设计思想中体现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学情分析】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本课时(亚洲自然环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区域的气候内容,学生在上学期对于气候的概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直方图的判读方法、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学习,因此,有了学习亚洲气候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但由于这些内容是上学期所学,学生会有一定的遗忘;加上气候特征和成因比较抽象,所以学习中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控制教学难度和深度,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点和结论由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后分析得出。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亚洲的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亚洲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既检查了知识,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景观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