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2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特色民居的形态、结构、装饰等特点,培养学生对于民居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认知。

2.引导学生发现传统建筑的精巧设计和环保理念,理解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意义。

3.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分析与评价民居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调动学生对各地民居的认知和感受,学生对于民居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认知。

2.能够理解传统建筑的环保理念,理解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意义。

3.能从多方面分析与评价民居。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发现传统建筑的精巧设计和环保理念,并理解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意义。

2.多方面分析与评价民居,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看一些例子,体验不同地区民居的风格特点,并开始对比不同的民居。

2. 阅读课文(3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该篇课文,并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结构和特色。

3. 分享发现(20分钟)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发现的东西,并指导学生找出更多的特点和细节。

2.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和联系。

4. 分析和评价(30分钟)1.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各民居的外型、结构和装饰特点。

2.学生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和评价(如文化历史、文化符号等)民居。

5. 总结(10分钟)1.老师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中重点学到的内容和技能,并点评学生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不同民居的结构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知,并且通过讨论和分析的方式,学生发现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区别和联系,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人教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设计2

语文人教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设计2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①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②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各具特色的民居》word版教案【可编辑】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居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民居的定义:民居是指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建筑,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居的重要性:民居不仅是人们的居住空间,也是文化、传统和历史的载体。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引发学生对民居的兴趣。

2. 讨论民居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分享对民居的理解,并解释民居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章节二:北京四合院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北京四合院的定义:北京四合院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由四个建筑围合而成。

2.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结构和装饰等特点。

3.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背景:四合院在明清时期的兴盛和衰落。

教学活动:1. 展示北京四合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和特点。

2. 分析北京四合院的特点:让学生描述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并解释其历史背景。

章节三:云南丽江古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南丽江古城的特色和保护情况。

2.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云南丽江古城的定义: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纳西族民居风格。

2. 云南丽江古城的特色:古城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和历史文化遗产等。

3. 云南丽江古城的保护情况:古城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教学活动:1. 展示云南丽江古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古城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2. 综合分析云南丽江古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城的特色和保护情况。

章节四:福建土楼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福建土楼的定义: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特有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客家文化特色。

2. 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土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习题及答案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习题及答案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习题及答案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建筑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中国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及意义。

2.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教学难点】1. 理解各地民居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收集各地民居建筑的图片和资料。

2. 准备相关视频或PPT。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国各地民居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2. 提问:“你们对这些民居建筑有什么看法?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和风格?”Step 2: 讲解(15分钟)1. 根据收集的资料,向学生讲解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强调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Step 4: 小组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居建筑进行研究,包括其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

2. 要求每组制作PPT或小报,进行展示和分享。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民居建筑。

二、习题1. 中国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 请举例说明北京四合院和云南丽江古城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3. 为什么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4. 请列举几种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措施。

三、答案1. 中国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2.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是院落宽敞、布局规整,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云南丽江古城民居建筑的特点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纳西族文化特色。

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丰富自己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民居的特点。

(3)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民居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民居特点的归纳与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民居特点。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各地民居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居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民居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2)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民居的特点。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民居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居的特点及保护意识。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内学习,观察自己家乡的民居,了解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一、背景介绍《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特色。

在本篇课文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到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家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掌握课文A、B、C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能够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并比较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特点;3.能够体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课文A、B、C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和比较;2.教学难点: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理解和体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引发学生对于民居建筑的关注和兴趣。

2.预习呈现通过课前预习资料,让学生了解民居建筑的概念和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3.课文讲解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课文A、B、C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析和解读;3.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课文。

4.课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并比较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特点;2.分享组内学习成果,并进行整个班级的展示与分享;3.学生进行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思考和理解。

5.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如何进行复习和强化;2.让学生进行课堂心得的分享,并进行总体回顾。

五、作业布置1.学生写下本节课的学习心得与感受;2.回家观察周围的建筑环境,选择一种房屋作为研究对象,写下文章介绍该房屋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语文教案,它既涵盖了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也注重了文化体验的融入和发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教学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配。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

学会观察、分析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结构,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民居的兴趣。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民居的特点。

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居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增强学生保护古建筑、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民居建筑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结构。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居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如福建土楼、安徽宏村、山西平遥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民居有什么特点吗?它们为什么各具特色?2.课文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既能防风沙,又能节省土地。

”3.民居欣赏展示各地民居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建筑风格、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欣赏。

4.民居探究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居进行深入研究。

各组展示研究成果,如:窑洞的建造过程、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等。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收集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民居的文章,介绍其特点和历史文化。

以“我心中的民居”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四、板书设计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一、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福建土楼、安徽宏村、山西平遥等民居。

2.提问:民居特点。

二、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

2.分析关键句。

3.分组讨论:民居特点。

三、民居欣赏1.展示图片。

2.发表看法。

四、民居探究1.分组研究。

2.展示研究成果。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2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2人教新课标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介绍民居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详细讲解吊脚楼、四合院、竹筒楼等典型民居建筑的风格及文化内涵;
-分析民居建筑与地理、气候、历史等因素的关系。
2.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呈现民居建筑的特色;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民居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描述民居建筑的写作、分析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关系的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民居建筑的认识,提高其写作、思考能力;
-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课后复习提供依据。(五)总归纳1.教学活动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民居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所研究民居建筑的特点、地域文化背景等。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其交流、表达能力;
-深化学生对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关系的认识,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民居建筑的特点、地域文化背景等;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其继续探究民居建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各具特色的民居2”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民居建筑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组织课堂展示,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案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三、了解民居特点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客家民居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

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

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

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

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世界民居奇葩B案课前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①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②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

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

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

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具体可感)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形象直观)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

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

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

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

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

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

平屋顶,有的设外廊。

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

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

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

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

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

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

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

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

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