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审美与宗教的关系

合集下载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摘要: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混合体。

从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有着历史和内在的深刻渊源,从宗教的外在形态看,宗教中都充斥着艺术与美,宗教音乐﹑宗教建筑﹑宗教器物和宗教舞蹈等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宗教有着携手前行、欲言又止的微妙关系。

研究艺术必须了解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宗教宗教艺术关系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宗教色彩伴随着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

在原始社会,宗教与艺术浑然一体。

从远古时代的壁画开始,人对自然的崇拜,在一笔一划里构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那对图腾的顶礼膜拜自然而然的生成宗教,而基于宗教传统色彩上发源出的艺术,具有神秘的感染力。

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或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初级形式的宗教活动,是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艺术反映了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宗教和艺术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

宗教与艺术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强调说:二者“是人们到达痴迷的境界同时摆脱现实环境需要的两个途径,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宗教和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两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精神方面的愉悦。

宗教和艺术都诉诸人的精神生活,以各自的方式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宗教和艺术都是对人类精神的升华,但两者又各具特色,宗教情感是对信仰的崇拜,这种情感超越了人对当时生活的感受,这种彼岸的寄托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慰和对人类绝望心理的麻醉,艺术情感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使人们对人生、生活再次思考,唤起人类最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的欲望。

浅谈宗教文化与审美 以道教为例

浅谈宗教文化与审美 以道教为例

“道”崇拜集中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和社会观
“道” --是宇宙的本原、宇宙的主宰 --是产生和支配天地万物的造物主 --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
道教的标记
• 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 • “太极图”--两条黑白的“阴阳鱼”。
• 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白鱼中间一黑眼睛,黑鱼之中一白眼 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说明了阴阳交感生万物的道理。 • 阴阳分化则为两仪生四象,再由四象生八卦,八卦代表自然界的 事物,说明阴阳运动衍生万物(大干世界,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 无不是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的,并且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成为道教的标记。
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脱离神权统治的民族。古人发现,在观察天气当中记录 下来的符号形成了太极、八卦、河流等图象,它不需依靠神的帮助,只要按照这 些规律,就可以认识宇宙间的事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道家的四大审美智慧原则
1. 天道自然与自然而然的原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 李约瑟认为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为(1963)。
道教美术
造像
创作思想深受道家哲学和道教教义的影响, 其技法又是中国古铜器、汉画像砖以及古代 人物画技法的直接继承,具有明显的道教美 术自身的风格。 以道教故事、神仙思想为题材的道画, 历久不衰,画家辈出。唐代画家吴道子 深信黄老道学,一生主要从事宗教壁画 的创造。他是道教神仙人物境界绘画的 始祖。
道教文化的神韵魅力
道教文化植根中国,传播四方,它不但为历 代帝王将相所推崇,也是古今平民百姓精神之寄 托。不仅汉族信仰,还有22个少数民族信仰。不 只华夏流传,古已及韩、日、越、新,近又播欧 美各国,仅《道德经》英文译本就有百余种。

正确认识美术课中的宗教艺术

正确认识美术课中的宗教艺术

正确认识美术课中的宗教艺术作者:张文军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第03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内容与宗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学美术课中的一些欣赏内容(绘画、雕塑、建筑等)即是如此。

这需要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对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

一、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分析了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以及二者与科学的区别和对立。

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理智的领域。

因此,他强调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

审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热是联合在一起的两个派别,艺术与宗教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

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联系,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在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影响上。

1.宗教影响艺术。

首先是宗教利用各种艺术来进行宣传,为艺术提供了大量题材和内容。

其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在于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2.艺术影响宗教。

首先,表现为艺术家参与宗教活动。

其次,表现在艺术作品宣扬宗教思想上。

二、正确认识宗教艺术宗教艺术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对绘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多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与宗教有关。

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为西斯庭教堂而作的祭坛画《西斯庭圣母》,就是应教会的委托而创作的。

这幅作品是典型的宗教绘画,但作品中的圣母却是世俗化的妇女形象:她光着脚,头裹粗布头巾。

这不能不说是艺术家个人艺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被誉为“画圣”的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

他的创作成就首先就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一生创作的壁画大多是为寺庙而绘制的。

雕塑在宗教艺术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宗教和艺术看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意识形态,否定它们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

如果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

宗教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即是它们联姻的产物。

探讨宗教和艺术的关系,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探讨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文认为,宗教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起源上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艺术与宗教,在起源中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

原始人对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洞穴壁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艺术,其内容大多为动物形象。

这些壁画,或者画在悬崖峭壁的凹处,或者画在岩石的缝隙中。

在人的足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目的,而是原始人巫术观念所致。

其创作的心理动机,如鲁迅先生所说:原始人“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也就是说,原始人作画,带有一定的实用或功利目的,他们描绘动物,是用某种巫术“禁咒”野兽,以求狩猎成功的实践活动。

原始舞蹈的产生,也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联系,它是原始人的宗教信仰和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揭示了原始歌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宗教活动,特别是敬神、娱神的图腾崇拜活动,因伴有歌唱和舞蹈,对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考古学家从甲骨卜辞里巫与舞同字同形的分析中,也得出歌舞起源于巫术的结论。

宗教文化审美探析

宗教文化审美探析

第3 8卷第 2期 21 0 2年 4月
J R L oF Q矾 G OU NA HA T oNA T S U Ⅶ RS T I NA I U Ⅲ 】 IY
(o i c n e sca si c ) l e
Vo L. N o . 38 2
Apr 2 1 . 02
还是审美 , 都是一种关于人 的学 问, 或者说是 以人为 中心 的学 问。通 常我们 认 为美 是 人 的本 质力 量 的 显
现 , 人类 进化 的角度来 看 , 的智 慧 时 时处 处 在 闪 从 人
现 , 也 就是 人 的本 质 力 量 不 断得 以 显示 和 确 证 的 这 过 程 。审美 作 为人 类掌 握世 界 的一 种 特 殊形 式 , 是 “
向审美 , 入 了 审 美 活 动 领 域 。 审美 主要 包 括 审 美 进
对神灵的敬畏、 义务和崇拜 , 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
好 。在 汉语 中 ,宗 教 ” 词直 至 公 元 l “ 一 0世 纪 , 最 才
先见 于 佛经 , 意是 指佛 教 中的 “ 理 ” 后 来 才泛 指 本 教 ,
可以说宗教是从有神论的基本立场出从宗教艺术的发展看这种功能是十分明显的宗教发考察分析了人的现实特征和人类的现实生活状利用艺术的形式常常使深奥的抽象的宗教教义宗况设定了人生的理想指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途教思维用大众都能领会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径提出了一种完美的人生模式
青 海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宗 教 文 化 审 美 探 析
李景 隆
( 青海 民族 大 学 , 海 西宁 800 ) 青 107

要: 宗教 与审美有着天然 的联 系, 宗教作 为一种独 特的文化现 象蕴含 着丰富的审 美意蕴 。本文从 宗教 文化 与审美之 间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彭肜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基本的两种文化形态。

前苏联著名学者乌格里诺维奇曾明确地指出:“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头绪纷纭,错综复杂,至今研究还很不够。

在苏联文献中,对艺术和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作理论总结的专著寥寥无几。

”(注:乌格里诺维奇著:《艺术与宗教》第2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新时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艺术与宗教的交叉研究方兴未艾,产生了一批相关的论著。

有些论著论述了某一宗教(或教派)与某一门艺术(或体裁)的相互关系,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但总的看来,对艺术和宗教的相互关系深入进行理论总结的专著仍显单薄,只在一些宗教学概论的著作中御涉及。

怎样从元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呢?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一个论述角度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先后移译了几本有关艺术与宗教关系方面的著作,它们虽各有千秋,但仍未从元理论角度来全面思考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

这些著作中,有的侧重于从宗教与艺术的起源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对艺术与宗教在历史上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大抵取决于对二者起源的阐释”(注:乌格里诺维奇著:《艺术与宗教》第14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有的着重论述基督教徒对艺术的看法(注:参阅N·沃尔斯托夫著:《艺术与宗教》,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有的侧重于论述宗教与诗和悲剧两种文学体裁的相互关系(注:参阅海伦·加德纳著:《宗教与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有的明确指出:“本书专论人类精神文明中艺术与宗教的相互作用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艺术在这些宗教里的功能问题”(注:雅科伏列夫著:《艺术与世界宗教》第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有的则将宗教理解为艺术,“我主张宗教做艺术同样的事情”,见同而不见异(注:T·R·马特兰著:《宗教艺术论》第1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

笔者认为,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

以美育代宗教

以美育代宗教

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宗教之外的精神追求。

在此趋势的驱动下,美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追求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本文旨在探讨美育在代替宗教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美育教育方法。

关键词:美育;宗教;精神追求;教育方法一、引言宗教作为一种集合信仰、道德、文化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精神现象,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下,宗教的地位逐渐被其他精神追求替代。

在这种背景下,美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追求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实践的焦点。

二、美育代替宗教的现象分析1.宗教信仰的动摇。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失去对传统宗教的信仰,导致宗教在人们心中地位的下降。

2.人类精神追求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外,随着文化多元化和互联网交流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变得多元化。

3.美育的普及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育的教学和实践日益普及和发展,成为重要的精神追求方式。

三、美育如何代替宗教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和技巧,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美。

2.强化文化素养。

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文化认识,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3.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美育教育应当注重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更优秀的道德和品质。

四、结论美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追求方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能够代替宗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并通过这些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美育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出来。

与传统的宗教相比,美育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古代中国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研究

古代中国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研究

古代中国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研究在古代中国,艺术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宗教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而艺术则是宗教的重要表达形式。

艺术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媒介,也是人们思考宗教哲学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并分析其深层次含义。

首先,宗教对古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时期,宗教信仰主要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主,这些宗教思想渗透到了当时的艺术作品中。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在绘画作品中被大量表现出来,景泰蓝花瓶上的人物画描绘了人们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情景。

而道家的自然观念则在山水画中得以体现,山水画家追求自然山川的真实和表现自然风光的情感。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体现在古代瓷器的装饰中,瓷器上的图案代表了人们互相关爱的精神。

古代中国的宗教符号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是独特的。

宗教符号在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例如佛教的佛像和道教的金饰。

这些符号不仅代表了宗教的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宗教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佛教艺术作品中的佛像表情平和,姿态端庄,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这种表现方式代表了佛教中追求心灵宁静的理念。

而道教金饰中的龙纹和凤纹,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这些宗教符号的运用,不仅使艺术作品更具特色,也增添了宗教信仰的神圣气息。

除了艺术作品中的符号表达,宗教对于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中的“禅宗艺术”代表了一种纯粹、超脱的精神境界。

禅宗艺术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对生命的把握,主张将艺术当作修行的一种方式。

这种审美观念在诗歌和书法中也能找到,通过感悟自然、抒发心境的方式,艺术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意义。

而道家则注重自然的表达和生命的美学。

他们认为真正的美是融入自然的美,通过观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来感悟人生的真谛。

古代中国的宗教艺术还与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宗教艺术作品通常涉及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传达。

例如,佛教艺术弘扬了施与爱的精神,它鼓励人们关爱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宗教表达的是个人对宇宙 的感情意味的感受。如果我发现艺术也是这同 一种感受的表达,也决不会因此感到诧异。然 而这两者所表达的感情似乎都与生活感情不同 或者高于生活感情。它们也肯定都有力量把人 带入超人的迷狂境界,两者都是达到脱俗的心 理状态的手段。艺术与宗教均属于同一世界, 只不过它们是两个体系。人们试图从中捕捉住 它们最审慎的与最脱俗的观念。这两个王国都 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俗世界。因此,我们 把艺术和宗教看作一对双胞胎的说法是恰如其 分的。
• 直觉是“对宇宙的直觉”(intuition of the universe),情感则指“对无限的情感”(the feeling of the Infinite)。所以,宗教的本质就 在于,通过直觉宇宙所唤起的那种无限情怀, 或用传统宗教语言来说,就是“虔诚”。 • 当世界精神威严地昭示于我们时,当我们听到 它的活动声响,感到它的活动法则是那么博大 精深,以致我们面对永恒的、不可见的东西而 满怀崇敬,还有什么比这种心情更自然吗?一 旦我们直觉到宇宙,再回过头来用那种眼光打 量自身,我们比起宇宙来简直渺小到了极点, 以致因有限的人生而深感谦卑,还有什么比这 种感受更恰当呢? • 虔诚虽有不同形式,但在所有的宗教感情那里 都表达了一种依存性,这就是有限的万事万物 依存于最高的、无限的存在。
对信仰的情感认同
•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主张,宗教的本质不是最高的知识, 不是完善的道德,而是情感和直觉。 • 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宗教提出的全部诉 求如下:放弃那些属于其他领域的东西,并将 以往强加于本领域的东西如数奉还。宗教不想 模仿形而上学,按照本质来规定和解释宇宙; 它也不愿如同道德,依靠自由的力量,或通过 某群人的神圣自由选择,来推动宇宙发展乃至 完善。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 是直觉和情感。
罗素依据理性对宗教信仰的批判
• 代表理性的科学与代表非理性的宗教的区别: 1)方法论上的区别,从具体到一般与从一般 到具体,2)真理观上的区别,相对真理与绝 对真理。 • 我认为宗教基本上或主要是以恐惧为基础的。 这一部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怖,一部分是像 我已说过的,希望在一切困难和纷争中有个老 大哥以助一臂之力的愿望。恐惧是整个问题的 基础——对神秘的事物,对失败,对死亡的恐 惧。恐惧是残忍的根源,因此,残忍和宗教携 手并进也便不足为奇了。
• ……禁忌体系尽管有其一切明显的缺点,但确是人迄 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体系。是整个社会 秩序的基础。……取缔它就意味着完全的无政府状态。 然而,人类伟大的宗教导师们发现了另一种冲动,靠 着这种冲动,从此以后人的全部生活被引到了一个新 的方向。他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一种肯定的力量,一 种不是禁忌而是激励和追求的力量。他们把被动的服 从转化为积极的宗教情感。禁忌体系有着使人的生活 成为最终不堪承受的重负的危险;人的全部生存,不 管是物理的还是道德的,在这种体系的持续压制下闷 得透不过气来。正是在这里宗教插足了。……它们解 除了禁忌体系的不堪承受的重负,但另一方面,它们 发现了宗教义务的一个更深刻的含义:这些义务不是 作为约束或强制,而是新的人类自由理想的表现。
对信仰的意志抉择
•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的“打 赌说”: “无限”(比如数学上的)是肯定存 在的,但却是不可知的(如,不知道是奇数还 是偶数)。“无限”的上帝不仅是不可知的, 甚至不能从理智上确定它是否存在(我们可以 凭借无限地增加数目而知道数学上的“无限” 存在,但不能以此知道上帝的存在)。上帝存 在完全是信仰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论。由此, 在是否相信上帝存在的问题上,对每个信徒来 说便成了一场严峻的人生选择,因为该问题犹 如“从无限之尽头向我们抛来的一枚硬币”, 究竟赌注“正面”还是看好“反面”,凭借理 智既无法作出决断也不能证实对错。
• 是的,你非赌注不可。你早已委身,就别无选 择。然而,你将赌定哪一面呢?让我们来看一 下:既然非得作出一种抉择,只有看看哪一种 抉择与你的利害关系最小。你有两样东西可输: 真与善;你又有两样东西可赌:你的理智和意 志,你的知识与福祉;同时你的本性又在躲避 两样东西:谬误与邪恶。既然你非做抉择不可, 你的理智所面对的已不再是选择这一面而不是 那一面。这一点是我们早已明确了的。那么, 就你的福祉而言又将如何呢?让我们估量一下 赌注正面,即相信上帝存在所包含的得与失吧。 我们可对两种情况加以估量:若赌赢了,你将 获得一切;若赌输了,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 人生本身就充满荒谬和悲惨)。还有什么可犹豫 的,就赌定上帝存在吧!
对于信仰的理性认识
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都属于对信仰的理性认识。宇 宙论证明(第一原因没有原因、第一推动不被推动。上 帝即宇宙机器的第一推动、第一原因);目的论证明 (宇宙万物都令人惊奇地符合目的,仿佛有一种智力专 门设计似的。上帝就是宇宙万物的设计者);本体论证 明(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上帝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 实中。上帝的观念本身就包含了上帝的存在);道德论 证明(行善是一种绝对命令。但行善并不必然幸福,相 反,为了遵循绝对的道德命令,需要牺牲幸福。没有幸 福的善不是至善。行善之所以成为绝对命令,就在于至 善是可能实现的,或者说,理性把至善视为宇宙的目的。 只有假定宇宙被一个道德上完美的人即上帝所主宰,再 假定灵魂不灭,至善才有可能实现,行善才有最终的根 据。上帝的存在仅仅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设定的。)
从仪式、对象和思维方式三个 方面来看审美与宗教的关系
• 一、仪式:1)宗教仪式孕育了各种艺术形式; 2)宗教仪式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形式; 3)人们通过宗教仪式不仅获得宗教经验而且 获得美感。 • 二、对象:审美对象与宗教信仰对象一样,都 是超越性的,即都是对日常经验世界的超越。 区别在于审美对象是一个自然的、亲近的对象, 宗教信仰对象是一个神秘的、崇高的对象。 • 三、思维方式:都是理性之下的情感感知。
卡西尔:宗教与禁忌的区别
• 禁忌体系强加给人无数的责任和义务,但所有 的这些责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完全是 消极的,它们不包含任何积极的理想。某些事 情必须回避,某些行为必须避免——我们在这 里发现的是各种禁令,而不是道德或宗教的要 求。因为支配着禁忌体系的正是恐惧,而恐惧 唯一知道的是如何去禁止,而不是如何去指导。 它警告要提防危险,但它不可能在人身上激起 新的积极的即道德的能量。
宗教的定义
•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 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 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 所谓天国或来世。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 据1996年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宗教信徒约占 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 信徒人数为:基督教徒19.55亿,占世界人口的 33.7%;伊斯兰教徒11.27亿,占世界人口的 19.4%;佛教徒3.11亿,占世界人口的6%。其 他传统宗教的信徒人数占前几位的是:印度教 徒7.93亿;犹太教徒1385.8万;锡克教徒约 1700万。另外,各类新兴宗教信徒1.23亿。 • 另据一份最新统计资料,估算至2001年,世界 人口61.28亿,其中基督教徒20.24亿,伊斯兰 教徒12.13亿,佛教徒3.63亿,印度教徒8.23亿, 犹太教徒1455.2万,锡克教徒约2368万,各类 新兴宗教信徒1.03亿。
康德:宗教与迷信的区分
• 只不过以这样一种方式,宗教就内在地 与迷信区别开来了,后者在内心中建立 的不是对崇高的敬畏,而是在超强力的 存在者面前的恐惧和害怕,受惊吓的人 感到自己屈服于这存在者的意志,但却 并不对它抱有高度的尊重:这样一来, 当然也就不能产生出良好生活方式的宗 教,而只不过是邀宠和媚罢了。
• 宗教精神是一种生来就有的信念,这种 信念认为一些事物比另一些事物更要 紧。……使人民信奉宗教的是他们的无 条件的、普遍的宗教感。……正是这种 宗教感使他们置正义于法律之上,置情 感于原则之上,置感觉于文化之上,置 智力于知识之上,置直觉于经验之上, 置理想于现实之上。正是这种宗教感使 得他们成为传统的敌人,妥协的敌人, 常识的敌人。事实上,宗教的实质就是 这样一种信念,即:有些东西具有极大 的价值,而绝大多数东西是毫无价值的。
宗教信仰是对“终极存在”的关 切
• 蒂利希:宗教不是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的存在对 人的命令,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层面,即 人的精神生活的底层,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的存 在是人的精神的本原,即终极存在。宗教,就 该词最宽泛、最基本的意义而论,就是终极关 切。它表现为对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 的、无条件的方面探寻,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 有它的终极关切,比如在道德领域表现为道德 要求的无条件性,在认识领域表现为对终极存 在的不懈追求,在审美领域表现为对终极意义 的无限渴望。虽然宗教在精神生活中没有自己 的独特的领地,但所有的精神生活都有宗教维 度,当精神生活涉及到其最底的层面时就进入 了宗教领域。
贝尔: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 贝尔(Clive Bell):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基于这种 假说,贝尔反对艺术再现,反对制造幻象,反对卖 弄技术。主张创造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首要目的。 •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 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 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 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 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情感的亲身 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 • 优秀视觉艺术品能把有能力欣赏它的人带到生活之 外的迷狂中去。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式
• 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3-1945):人是符 号的动物,因为人创造了文化符号世界,人生 活在文化符号世界之中。语言、神话、宗教、 艺术、科学、政治等等,是文化符号世界的不 同方面。 • 神话-宗教表现了一种特有的感知方式,即一 种原初的感知方式,一种低于理性的情感感知 方式,是知觉与概念的“母体”或“发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