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课外部分答案
2019广东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答案,翻译

答案
9.C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1.①志向坚定 ②赈施钱财
译文:马援年轻时,就因家中用度不足就辞别兄长马况, 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马况说:“你有大才,当晚些时才 能成。高明的木匠不把非成品拿给人看,暂且听从你所 喜爱的。”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 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因从事耕作放牧致有牛 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又叹道“凡是从农牧商业中 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 罢了!”于是将财产尽分散给了哥哥和故旧。听说隗嚣很 喜欢有才学的人,就前往投靠他。隗嚣很敬重他,与他共 同筹划决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读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1.结合文本,谈谈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4分)
课外文言文(10分)(2019广东中考)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 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 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 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 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 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显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答案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原文: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 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翻译: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 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 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 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 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 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6、画家赵广不屈
• 原文: •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 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 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 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 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 •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 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 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
•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 翻译: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 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 “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 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 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 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 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 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 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 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 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 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激动昂扬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 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181.★★饶州神童【原文】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
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
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注释】①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俚俗:民间。
③粗:大概。
④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
⑤杪(miǎo):树梢。
⑥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译文】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
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
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
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
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
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慕(2)绝(3)终(4)中2.翻译(1)昼夜苦之。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3.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参考答案】1.(1)爱慕、羡慕(2)断、切断、断绝(3)终了、完毕、结束(4)指考中做官3.文中培养儿童的做法是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在是危害极大。
182.★★烛邹亡鸟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杀之。
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郑人买履有欲买履足,至之市,而忘之;已得,乃曰“吾;”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不得;人曰:“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2.欲:将要,想要;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4.先:首先,事先;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7.置:放,搁在;动词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10.坐:“座”,座位;11.至:等到;12.之:到……去,前往;动词13.操:拿、携带;动词14.已:已经;时间副词15.得:得到;拿到;16.履:鞋子,革履;名词17.乃:于是就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22.及:等到;23.反:通“返”,返回;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25.遂:于是;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29.自信:相信自己;30.以:用;31.吾:我;32.市罢:集市散了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代,帝自捉刀立床头;事既毕,令间谍问曰:“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驰遣杀使于途;将要接见来自匈奴的使者,但自认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不足以慑服远方的国度,于是派崔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坐椅边;等到接见完毕,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你觉得魏王如何”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然而坐在榻旁持刀的那个人,才是啊;”曹操听后,就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者;1将见匈奴使——选自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即曹操,称帝后曹操为;匈奴,古代之一;使,外交使臣;2以:认为;3形:外貌;4雄:称雄,这里意为慑服;5崔季珪:,字季珪;传说他相貌清朗而威重;代:代替,这里指崔季珪代替曹操;捉刀:握着刀;6床:古代一种坐具,即“榻”,不是卧具;7毕:结束;8雅望:儒雅的风采;9非常:不同一般;10足:足够、充足;11雄远国:威震远国;12闻:听到;13既:已经;14乃:是;15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亦称胡16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即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18使:使者捉刀zhuō dāo古:刀护卫,今: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见:接见;蜀鄙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人之立志,顾③不如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持⑤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译文的边境有两个,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为学:为,做,求学,做学问乎:吗〈语气词〉人之为学:结构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之:代词,代事亦:也;则:那么者:……的东西资:天资,天分逮:及,赶得上屏:通“”卒:终于鲁:反应迟钝,不聪明常:常规,永远不变的蜀:四川其:其中之:助词,的鄙:边远的地方,边境语yù:告诉,对…说于:对,对于欲:想要,要之:到…去,往,到何如:怎么样子:你何:怎么样商量语气何:什么恃:凭借,倚仗往:去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足:足够数年:几年,多年买舟:雇船下:顺江而下自:从还:返回,回来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惭色:惭愧的神色惭:羞惭,惭愧;色:神色,神情;去:距离南海:此指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至:到达焉:语气助词与,有之代词,带南海和矣语气词,了两种意思;立志:树立志向顾:还,反而;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语气助词〉犹:还;矣:语气助词;往见王曰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1,方2北面而持其驾3,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季梁前往见大王说:“今天,臣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上,正在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我想到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财物多’;我说:‘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好;’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1、大行háng:大路;2、方:正在;3、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车子;4、奚为:何为,做什么;5、御者:车夫;6、此数者: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7、良:好;北人食菱北人①生而不识②菱③者,仕④于南方,席⑤上啖dàn⑥菱,并壳⑦入口;或⑧曰⑨:“食⑩菱须去11壳;”其人自护12所短13,曰:“我非不知,并14壳者,欲15以16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17曰:“前山后山,何18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20强21不知以为知也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1.北人:北方人;2.识:知道;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5.席:酒席;6.啖:吃;7.并壳:连同皮壳;8.或:有人;9曰:说;10.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11.去:去除,去掉;12.护:掩饰;13.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14.并:一起;15.欲:想要;16.以:用来;17.答:回答;18.何:哪里;1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20.坐:因为,由于;2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屠户吹狼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徘徊不前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亦可笑已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过了一会儿;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焦虑的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那个样子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于是取下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沿着找鱼,狼的遭遇太可笑了吕蒙入吴入吴,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文王、,与我论世祚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劝他学习,吕蒙于是以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有一次他在家里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1王:指孙权;2 宗:主要的;3世祚zuo:指;4玄:深奥;5政:只,仅仅;6向:古意,刚才;今意,朝着;7政:只,仅仅;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①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B假如C 接近D.向着②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提高训练1.1①A②B解析此题考查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及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难度中等;第①题根据上文的表述,从时间关系上推断可知选A;第②题考查的是“道”的一般意义,即“道理”,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做此类题,根据上下文及句意推断是关键;2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难度较大;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A项“乃”的意思分别是“就”和“才”;B项第一个“以”意为“把”,第二个“以”是“按照”的意思;C项两个“于”的意思分别是“在”和“向”;做此类题,在平时要做好积累,掌握词语的多个意义;并结合句意进行正确选择;3C解析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难度较小;句中的“众坐”意为“在座的人”,不能译为“众人坐着”,所以A、B项不正确;句中“呓”的意思是“说梦话”,所以D项错误;做此类题,要把握重点词语的意义,这样才能正确翻译;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吕蒙入吴阅读答案郑板桥开仓济民,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只好吃人;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担开仓济民的后果;”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送他;1. 长:擅长;2. 室:家;3. 贿赂: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4. 无留牍dú: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公文;5. 之:的;6. 辄:就;7. 至:至于;8. 迁:工作调动.迁到;9. 值:遇,遇到;10. 或:有的人;11. 谴:谴责、责备;12. 任:承担责任;13. 活:救活;14. 岂:怎能;15. 其:他,指代郑板桥;16. 去:离开;17. 余:空闲;18. 为:作为,当;19. 食:吃;20. 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21. 或:有的人;22. 尝:副词,曾经;23. 值:遇到;24. 生:使……存活;文中所反映的郑板桥是一个爱民如子、受民爱戴、敢于负责、清正廉明、才识渊博、谦虚、处理公务果断的良官;2.翻译下面的句子;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012年山东省聊城市初中学业考试试题参考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张齐贤明察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⑵视而不问;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⑶,唯此奴不沾禄;奴乘间⑷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⑸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⑹吾也”因泣下不至;齐贤⑺曰:“予⑻欲不言,尔则怨我;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吾为宰相,进退⑼百官,志在⑽安⑾怎么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⑿吾门下,自择所安;”奴震骇,泣拜而去宋朝的张齐贤,曾经担任江南的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多次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您其他的门客奴仆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唯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很多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你也应该知道这件事;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1:为此奴不沾禄只有这个仆人没做官拿到俸禄2:不以告人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别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尝为江南转运使为:担任2念汝事我久念:考虑,想到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奴震骇,泣拜而去;译文:仆人十分震惊,哭着叩拜离去;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尝为江南转运使为:2念汝事我久念: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奴震骇,泣拜而去;译文:19.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张齐贤这样处置奴仆的看法2分17.1为:担任1分2念:考虑,想到1分18.仆人十分震惊,哭着叩拜离去;2分1句1分19.示例一:“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表现张齐贤坚持以德为主的用人原则,知人善任; 示例二:“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 表现张齐贤的大度与宽容; 示例三:“吾待相公久矣”表明该奴仆只是偶尔犯错,但是张齐贤最后还是让他“去吾门下,自择所安”,表现张齐贤铁石心肠,缺乏同情心;示例四:“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表现张齐贤没有及时指出仆人的错误,不与人为善;结合原文1分,看法能言之成理1分;鲁恭治中牟鲁恭为中牢令,重德化,不任;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据后汉书改写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私下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为:担任中牟令:中牟县的雉:俗称野鸡德化:用道德感化任:用阴:暗中使:派:田间小路止:停止方:才得:能够讶:惊讶今:现今犯:侵犯境:边境及:关联徒:只,只会耳:罢了将:将要反:通“返”,返回状:情况白:告诉异:过人之处徒;可解释为“白白地”,还可解为“只”、“人”等;上文“久留徒扰贤者耳”中的“徒”,解释为“、“只”、“只会”;又,“”、“”,这“徒”是指坏人;一个政治上上了轨道的地方或国家,既重视法治,又重视;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阴使人往视之②欲察君之政也2.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祖视事东阁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其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真是以身作则,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说的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浣濯:洗涤;参军:官名;文章出自典故纪闻,主要是讲太祖节俭,参军宋思颜敢于说出忠言,他担心太祖只是流于现在,而不会坚持做到节俭;或者只是在人前做到,人后不会如此;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1此言甚善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3分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1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参考答案:12.好,做13. B未经洗涤的14.喜,赐15. C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可知“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
完整版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题答案全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阅读(宋明清)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②①濠州定远县)·浙江省义乌市.(20111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③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④前决生死乎?”偷曰:“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善(善于、擅长)用矛B.一举而毙(杀死)..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D.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22.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2分)2.(2011·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
(8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①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1 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③②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资料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1、引婴投江【原文】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
人问其故④。
曰:“此其父善⑤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过:经过。
②见:看见。
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
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⑥虽:即使。
岂:难道。
遽:就,遂。
⑦以,用。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悖:荒谬。
【知识链接】《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A.拉开弓B.牵;拉 C.引用;征引D.导引;诱导⑵此其父善游()A.交际;交往B.旅行;游历 C.游水;游泳D.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2、凿壁借光【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注释】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
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配套练习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翻译

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配套练习册》第四单元课外文言文76页 1、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翻译: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
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
"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77页 2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
”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
”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
”晏子蹴然。
行人又曰:“天子请见。
”晏子蹴然。
又曰:“天子请见。
”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
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
”见之以诸侯之礼。
翻译:晏子出使吴国时,吴王对手下说:“寡人听说晏婴善于言辞,熟悉礼制,等晏婴晋见寡人时,命接待人员以天子尊称寡人。
”第二天晏子进宫见吴王,命人通报,通报人说:“天子有令,命晏婴晋见。
”晏子长叹三声,说:“我受齐王之命出使吴国,不知怎么搞的怎会来到周天子的宫廷,请问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吴王呢?”吴王立刻说:“夫差有请。
文言文语段翻译(详解答案)

(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用“文言翻译歌诀”帮助做题: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对照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第三-----五课时
设题角度Ⅳ: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9.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
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 好关系,怎么样?(不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自称, “是”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前两个分句都是宾语前置 句,需要调整语序。)
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虞”,译为“料
想”。)
4.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
的尸骨吧!(注:省略介词“于”,“焉”作兼词,
相当于“于此”,译为“到那里”。) 5.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杞子从郑国派(人)告知秦伯。(注: “使”的宾语省略了,须补充;“于”表对象,可不 译。)
设题角度Ⅱ:用“增删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您处在北方,我处在南方,(即使)走 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料到您进入了我们 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注:唯,句首语气词,表 示语气确定,不译,应删去;“之”,助词,取消句
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 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二 ) 蹇叔哭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 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 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 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 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 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 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 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 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
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 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 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 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
“还是”,表婉商的语气;“诸”,兼词,译为“之
于”。)
1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
无所用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 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即使众
多,也没有用处!(注:“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是
10.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
复,君其问诸水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
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
水边去问一问吧!(注:第一个句子是判断句,“也”表 判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应删;“其”,
(二 ) (鲁僖公三十二年)杞子从郑国派人告知秦伯说:“郑 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 来,郑国可以得到。”秦穆公就此事问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使军队受到很大的消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 没有听说过啊。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已有 防备,这恐怕不可以呀?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知道; 秦军辛辛苦苦却没有收获,士兵必定会有叛逆作乱的 心理。况且行军千里,那还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 不听,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出兵。 蹇叔对他们哭道:“孟将军啊!我看着军队出发,却 看不见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懂什 么!如果你只活六七十岁的话,你的墓地的树都有一 抱粗了啊!”
“使„„劳累”;“远”,形容词作名词用,译为 “远方的国家”。)
15.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
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可以得到。(注:潜,偷偷地,形 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译为“秘密地出动”。)
设题角度Ⅰ:用“保留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1.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
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去
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侯让诸侯的军队 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专有名词——
文 言 文 翻 译 课外部分
第二课时操练
(一 )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
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
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 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
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
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 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7.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 不顺服?(注:“绥”,译为“安抚”。) 8.穆公访诸蹇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 (注:诸,兼词, 相当于“之于”;访, 古今异义词, “询问”。)
附:参考译文
(一 )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 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 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便) 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 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 命令我们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 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 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 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 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 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 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 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时间名词、人名、地名、官名,都可保留。)
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 北至于无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 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地名保 留,但是要注意,“河”是专指“黄河”,“履”,本 义是鞋子,这里引申为“征讨的范围”。)
(4)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 词的词性及词义。 (5)固定结构。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
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
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子。如 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 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
介词宾语前置,要调整语序,“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 池”。)
12.晋人御师必于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晋人一定会在崤山抵抗你们的军队。
(注:“于崤”是介宾结构后置,应调整为“晋人必
于崤御师”。)
设题角度Ⅴ:关注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
模块一: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一 )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 “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 士廉曰:“(1)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 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2)臣不解陛下责 ,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 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 臣所不解。(3)陛下所 为若是, 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 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 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大唐新语·极谏》
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注:“无乃„„乎”是一
个常见的文言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表示 揣测。)
设题角度Ⅵ:关注词类活用现象
14.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让军队劳累来袭击远方的国家, (
我)没有听说过啊。(注:“劳”,使动用法,译为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蹇叔哭着送他道:“晋国人 防御的军队必定在君王皋的墓;它的北峰,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你必定死在它们之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于是 秦国的军队便向东方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