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苏教版必修三、四课内20翻译(教师版)

必修三、四课内文言文翻译20题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翻译:不幸的是吕师孟先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在后面向敌人讨好,我被软禁不能回来,国家的局势于是不可收拾了。
2、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翻译:我濒临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3、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翻译:死生是早晚间的事。
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的发生,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后,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多么的悲痛啊!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晋国,什么时候能满足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展他西边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7、虽董之.....,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翻译: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并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翻译: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翻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1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我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仅仅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第12页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蹊田,父怒,挞之。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第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父母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
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第26页原文: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译文: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
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
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
课外文言文教师版

课外文言文练习(一)狸食鸽叶侯之家,获二鸽,缚之翅而畜之野。
狸(野猫)知其不能飞也,攫(抓住)而食其雌。
雄者怒,奋起喙(鸟嘴)啄狸,狸嗥(野兽吼叫)而去。
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
雄因自恃(依仗)其强,不为备。
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狸嗥而去.②若惮.雄不敢近2、下面“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3分)A 缚其翅而畜其野B 攫而食其雌C 狸嗥而去D 狸至而又食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4、你从本文中得到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1(1)逃跑(2)害怕2C3未过多久,雄鸽竟然被猫吃掉。
4从雄鸽被吃得出:骄傲自大,放松警戒,必将失败。
或从猫得出:不怕失败,抓准时机,一举成功。
翻译:叶侯的家人捕获了两只鸽子,绑住它们的翅膀,放到野外去喂养。
有一只野猫看见了,知道它们不能飞,抓了其中母的吃了。
公的很愤怒,奋起用它的尖嘴啄野猫,野猫嗥叫着逃开。
没有几天,叶侯家又得到一只母的(鸽子)。
野猫过来又吃了它。
但是因前面被啄的原因,好象害怕不敢靠近(公鸽子)。
公(鸽子)因此凭借着自己强大对野猫不加防备。
不久后,雄鸽竟也被野猫给吃了。
(二)“四知”先生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①,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②为昌邑令,谒见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注释]①大将军邓骘(zhì)闻杨震贤而辟之: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征召他(为官)。
②王密:人名。
③谒见:拜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举茂才举()(2)故人知君知()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3、杨震被称为“四知”先生的原因是什么? (3分)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分)答案:1.(1)推举,选拔(2)了解 2.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关注点:怀,遗)(2分) 3.杨震为官清廉,曾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话拒绝了王密的钱财(3分。
《兼爱》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

《兼爱》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教师版)班级:姓名:一、课文挖空翻译圣人以治(治理)天下为事(职业)者(的人)也,必(必须)知乱(混乱)之所自起(从哪里产生),焉(于是)能治(治理)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譬如)如医(医生)之攻(治疗)人之疾(疾病)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不)能攻。
治乱者(治理混乱的人)何独(何尝)不然(不这样)?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乱之所自起。
当(尝试)察乱何自起(从哪里产生)?起(起于)不相爱(人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孝敬)君父(君和父),所谓乱也(这就是所谓的乱)。
子(儿子)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不爱父,故亏(使……亏损)父而自利(使……受益);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为什么)?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也是这样)。
盗爱其(自己的)室(家),不爱异(别人的)室,故窃(盗窃)异室以(来)利其室;贼爱其身(自身),不爱人(别人),故贼人(伤害他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至大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相乱家(相互侵扰家族)、诸侯之相攻国者(互相攻打其国),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侵扰)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攻打)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的)乱物(乱事),具此(全部都具备在这里)而已矣(罢了)。
察(细察)此(代指混乱)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如果)使天下兼相爱(互相关爱),爱人若(就像)爱其身,犹(还、仍然)有不孝者乎?视(看待)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怎么会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弟弟、儿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没有)。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陆)(教师版)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教师版)年级:高三修订:陆浩冲审定:高三语文备课组日期:2015年8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文言翻译的考点和基本要求。
②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③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语句。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讨论借鉴——教师点拨——训练提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技巧,学会判断句式,能够在古人身上借鉴,吸收,提升自我。
【知识链接】一、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就是把古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参看《核按钮P36》全国新课标卷翻译试题题型稳定。
得分点的词,一般是通假字、多义词、多音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了的词、易误解其意义和用法的虚词。
在句子的“大意”方面,考虑整体翻译得对不对(语意)、通不通(语法)、好不好(用语)。
这就涉及特殊句式、句间关系与前后文的联系等等。
二、文言翻译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参看《核按钮P37》二、直译和意译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这两者虽有分别,却又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以直译时,辅以意译。
例:《张衡传》末段的译文:永和初年,张衡被调离京城,做河间王(刘政)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同国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一到任(“衡下车”),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同时抓了起来。
于是官民上下都很敬畏,称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张衡到职工作三年(“视事三年”),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乞骸骨”),朝廷却调他回京,任命为尚书。
张衡活到六十二岁,在永和四年逝世。
这段话,绝大部分是直译,但有些词语,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则是意译。
这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为“下了车子”“看事情”“乞求骨骼”之类,因为表达不出原意,甚至无法理解。
高中文言文助读(教师版)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课外文言文翻译

士人善画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把它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每天早晨从挂画的壁下走过时,那幅画一定是掉在地上的。
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观察,发现画落在地上,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蹦跳起着追赶那幅鼠画。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在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献鸠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译文: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给简子贡献斑鸠。
简子很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
门客问简子他原因。
简子说:“在正月初一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有恩德。
”门客说:“民众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他们死了很多。
如果您想使它们活,不如禁止人们捕猎。
捕猎之后再将它们放生,您的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
”简子说:“你说得对。
”杀驼破瓮昔有一人,瓮中盛谷。
骆驼食瓮中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杀驼破瓮》译文:从前有一个人,瓮中存放着粮食。
一头骆驼吃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不能出来了。
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对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应当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
高级汉语教师翻译文言文

高级汉语教师翻译文言文自己整理的高级汉语教师翻译文言文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1条]古代读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可以(可以)依靠他们来教道理,教学习,解决难题。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真相的,谁能不怀疑呢?疑惑,如果不跟着老师走,那些成为难题的人最后都不会被理解。
生在我之前,他比我先知道真相,我应该跟着他当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比我先知道真相,我就该跟着他当老师。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道理,不管他生的比我早还是晚。
所以,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真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学(学)的(古)风已经很久没传了,想让人不疑也不难!古代圣人,远超一般人,仍从师求教;现在普通人远不如圣贤,却羞于向老师学习。
所以圣人更开明,愚者更无知。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傻子之所以能成为傻子,大概就是源于此。
(人)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
(但是)对他自己来说,跟着老师走是可耻的。
真是个傻瓜!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帮他们)学断句,不是我说的能教那些道理,能解决那些难题。
一方面,他们不熟悉句子阅读;另一方面,他们不能解决疑问;一些(句子阅读)向老师学习,而另一些(疑惑)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大的方面要放弃(不学)。
我看不出那种人是聪明的。
巫医,音乐家,工匠,互相学习也不丢人。
士大夫们,自称“老师”和“*”,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嘲笑别人。
问他们(为什么笑),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知识差不多。
他地位低的老师觉得丢人,官位高的老师几乎谄媚。
”唉!(从这些话中)可以理解,向老师学习的风气是无法恢复的。
巫医,音乐家,工匠,君子不屑,现在他们的知识却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用潭子、长虹、石祥、老聃为师。
这些有痱子的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子曰:“几个人一起去,必有(可为)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好。
他们早听晚听的道理,学习技巧各有特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外文言文是初中各类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翻译句子,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翻译的更加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的意思。
1.通假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如果有别,一般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来读。
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字,要读为pān(攀)。
2.一词多义
无论古代、现代,一词多义均是正常的、普遍的。
例如:“于”的意思有
(1)到。
例如: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在。
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3)比。
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4)从。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3.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的情况外,还表现在词义不断演变。
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所以学习文
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例如:“或”字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4.通假字
本有其字,古人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未出现)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具体的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
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二、方法归纳
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
古属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
如无法译出的文言虚词。
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文语句。
(1)便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句子
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如把”岁”换成“年”,“布衣”换成“平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即变通,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考点/易错点
文言文中重点的句子一定会考翻译。
常见的字词一定会考释义。
另外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一定会考的。
四、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翻译:赵人乞猫
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扰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答案】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
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
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
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
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例题2】
【题干】翻译: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答案】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
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例题3】
【题干】鸲鹆效言
鸲鹆(qú yù)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已,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答案】八哥出生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把它捕捉到并调整它的舌头,(加以训练),久而久之,便能模仿人说话,但只能模仿几句罢了,一天到晚说的就是那么几句。
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了讥笑它。
蝉对八哥说:“你能说人话,很好,可是你自己要说的话却未曾说出来,哪能像我这样自己表示自己的意图啊!”八哥听了低下了头,非常惭愧,终生再也不模仿人说话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运用
【基础】雁奴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也。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以中雁奴。
爇火照之。
雁奴戛然鸣,乡人遽沉其火。
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
如是者四三。
群雁以奴绐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
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
雁群方寐,一网无遗者。
【答案】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
雁群在夜晚总会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睡觉,主要是怕人去逮它或用箭射它。
每到雁群睡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它好像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有一点响动,它第一个先叫,
雁群就互相叫唤逃走。
后来乡里的人了解了原因,设计了巧妙的诡计。
点燃火把照明,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
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
如此反复三四次,雁群就认为雁奴欺骗他们,轮番啄击,又栖息睡觉。
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在雁群刚刚睡的迷迷糊糊的时候,一网撒下去,没一个跑掉的。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巩固】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答案】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
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
(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一天,主人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
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
(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
是只有野心罢了。
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拔高】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答案】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