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对传统饮食影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洋快餐对传统饮食影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洋快餐对传统饮食影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长治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从洋快餐看传统饮食

学校:长治九中

班级:126班

指导老师:崔慧冯华萍

小组成员:何澎平艺佳张来宝申奇赵瑜杰李莹王寒菲刘子榕李峥贺江珊

1

从洋快餐看传统饮食

摘要

众所周知,近几年洋快餐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据《食品科学》杂志调查显示,肯德基等快餐连锁店的数目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2011年,其营业额是中式餐饮的2.45倍。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日常饮食,但是也给中国传统饮食造成强烈的冲击。洋快餐以其方便快捷,美味可口而倍受欢迎,但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视。目前餐饮行业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洋快餐独占鳌头,导致中国传统饮食备受冷落处于低迷状态。中国的传统饮食是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沉淀,不应该忽视它,对于洋快餐,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丰富我们的传统饮食让国内的饮食也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洋快餐中式快餐冲击

1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行,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洋快餐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消费者由最初的青少年儿童和走在时尚前端的白领扩展到今天的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士,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洋快餐在中国的成功无疑是与它们其独有的美食和品质有关。洋快餐的流行是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我们日常饮食,但是也给中国传统饮食造成强烈的冲击。中国已成为麦当劳、肯德基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长治城区的饮食店进行调查发现这一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现象,并试图的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 长治城区洋快餐店的调查情况

长治城区云集了很多洋快餐店例如德克士,肯德基等等,因此

我组以此为焦点针对本次目的展开调查。我们发放问卷调查,并收回了100份问卷,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

2.1人们对洋快餐的态度的调查统计

出生年代

比例 60—70

17% 70—80

26% 80—90

45% 90—00 12%

图一 调查者的出生年代统计表

0%

10%

20%

30%

40%

50%

60%

喜欢洋快餐偶尔吃洋快餐不喜欢吃吃洋快餐

态度

比例

图二 调查者对洋快餐的态度调查表

从统计图上可以形象的看出,人们对洋快餐普遍比较喜爱,占

到了52%的比例,不喜欢吃洋快餐的人只占到了极少数,可见洋快餐对传统饮食冲击很大,而且在走访中可以发现人们对传统饮食的热衷度在不断降低,洋快餐正成为对传统饮食冲击的一大力量。2.2调查数据分析

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支持洋快餐的人不在少数,有30%的人经常吃,43%的人偶尔吃,21%的人很少吃,6%的人几乎不吃。其中,80%的80、90后的人都更偏向吃洋快餐。

调查中,有不少人对传统饮食印象不佳,有55%的人表示,难以找到正宗的传统小吃。有45%的人觉得传统小吃环境脏、乱、差,还有23%的人觉得服务不好。

在谈到中国传统小吃的发展之路在何处时,53%的人期待传统小吃“注意卫生和健康”41%的人希望传统小吃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品牌”。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希望增加传统小吃的内涵,应加大对传统小吃的扶持力度,也有一部分希望传统小吃走店所经营之路,不赞同一些老字号小吃“快餐化”。

2.2.1数据来源

以上数据以桥北小吃街和城隍庙广场为例,对洋快餐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冲击的关联关系进行实地分析,相关数据均来自实地调查。长治城区聚集了不同的社会人群,以及各种上党地区的特色小吃店,我们选择长治地区比较活跃的地段,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了

调查。

2.3 洋快餐发展状况

在调查过程中除了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外,还对肯德基等洋快餐店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我们从桥北肯德基店的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平时每天有大约600人来这里就餐,如果是节假日就餐人员会更多。平均每天还会接到大约100份的订餐,订餐的顾客大多是一些80后的上班族,而且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销售额还在快速增长,尤其在一些节日期间增长更为迅速。

2.4传统饮食业主的态度思考

在桥北小吃街,城隍庙广场等地附近找到了一些上党的传统饮食比如:擦圪蚪、武乡枣、驴肉甩饼、刀削面、壶关羊汤等等,组员也对这些中国传统饮食店的店主以及在其中的顾客进行了调查。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觉得传统饮食之所以不能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能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快餐企业是因为传统饮食在加工等方面要求森严,很难做到统一化、流程化,无法做到“快”餐。但是这也是中国饮食的贵重所在,常言道慢工出细活同样慢工精工出珍品。这些店主说其实比起口味中国饮食并

不比洋快餐差,造成现在中国传统饮食被动的最主要原因是现在人们生活速度在加快快餐成为他们的首选,开辟出一条新路子。

3 从肯德基经营看传统饮食问题

在人民日常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健康饮食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日益增强,人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的好,吃得健康。即便如此,为什么被称为"Junk Food"的洋快餐依然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呢?其中缘由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别具一格的就餐形式

1987年,肯德基进驻中国快餐市场,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快餐店。他们的到来,对于吃腻了油腻中餐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巨大的诱惑。一位桥北附近市民在接受调查时说:"与中式快餐比较,肯德基确实贵了点,但我们全家人都愿意到这里来吃快餐,因为肯德基的食品和服务是质价相符的,简单说就是一个字:值"。无论是肯德基还是德克士。他们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就餐形式。让人在就餐的同时感受生活的乐趣。这也就是他们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3.1.1方便快捷

西式快餐为那些厌倦排队等待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在快餐店,

你只需稍等几分钟就可以品尝到美味。有时你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周到,快捷,安全卫生的服务。

3.1.2舒适优雅的环境

无论是肯德基还是德克士,走进他们的餐厅,你就会被他们那优雅的就餐环境所吸引,典雅舒适的设施,轻松柔和的音乐,谦恭有礼的服务生,专为儿童设计的桌椅,干净整洁的卫生间,让人在就餐的同时,享受生活的惬意与美好,他们的周到服务,让顾客感到物有所值。

3.1.3色香味的美丽诱惑

从西式快餐店前走过,一缕美妙的香气会让你忍不住停下前进的脚步。无论是肯德基还是德克士,踏进他们的店门,看见那炸的焦黄油亮的炸鸡,诱人的汉堡,你总会禁不住的犯馋。对于吃腻了传统料理的人们来说,那香甜爽口的蛋塔,甜而不腻的冰淇淋,香脆酥松的鸡块,冰爽可口的可乐,美味的比萨,鲜嫩得鸡翅,馋人的汉堡。确实有着无比巨大的诱惑力。

4 影响传统饮食店发展的因素

4.1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工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多数的中式餐饮业还只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机械化、标准化、工业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制定自己公司的标准化手册。

由于许多产品没有制订出统一的生产标准,质量检测也就无标准可循,质量检测体系也就无法健全,这也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式快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中式快餐总体上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标准化支撑体系,因此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发展速度滞后。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

洋快餐店从早期的注重数量逐步转变为更加科学合理的先进经营。大部分传统饮食连锁企业在运行中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连锁经营的统一性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做不到集中进货,各店铺之间没有建立内在的经济联系;其次,连锁店缺乏标准化,经营特色难以形成;再者,没有认真研究传统饮食连锁企业在采购、物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和内在规律,在管理上照搬单体商店的方法,难以适应多店铺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连锁经营规模优势的充分发挥。

4.2品牌塑造与建设不到位

品牌上的实力差距可以说是中西快餐中最大的差距,虽然中式快餐年营业额高达1800亿元,占整个快餐市场近85%的份额,但

一说起快餐品牌,消费者想到的还是西式快餐。究其原因,许多中式快餐企业呈现出诸侯割据,暂且赖以维持生计的局面,根本没有精力和资金对其品牌进行宣传、包装。特别是对于稍有一点名气的本土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广告宣传,不如节省时间和费用,用于扩大再生产。广告宣传乏力,企业形象策划滞后,品牌意识淡薄,阻碍了快餐的快速发展。再者对于消费者的一个宣传力度的缺乏也会导致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不理解,这对于一个品牌的塑造不利。

4.3经营品种繁杂,无特色产品

许多中式快餐菜品浩繁,风味繁杂,几十甚至上百个品种,却又没有什么特色,自然难以运用机械生产,更难以超越全部依赖厨师手工操作的老模式。由于生产运行起来不确定因素太多,不仅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而且很难形成统一的独特风格。即便是单个餐厅都很难稳定经营,要搞连锁经营就难上加难了。加上中国厨师做菜讲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即使是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厨师做出来口味各不相同。过去有些个老食客,下馆子是跟着厨师走的。厨师一旦跳槽,他也跟着换馆子。国外的则喜欢标准化,所以全世界的巨无霸吃起来味道一模一样,就像麦当劳做一个炸鸡块,他们会标准化到调味品的分量,下油锅的温度,炸的火候、时间等等,并且保证这次你吃的时候是这种味道,无论你到哪里,北京、上海,

还是出国,你吃到的味道均是如此。更有甚者,在品牌扩张的情况下,麦当劳会根据所在的城市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这一城市消费群体的菜式或口味,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其实是在用工业批量生产的方式做餐饮,所以我们的本土快餐很难和他们竞争。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之外,市场定位不准确,缺乏有效的运行与扩张机制,不走连锁经营道路等因素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式快餐的发展。

5 传统饮食店的缺陷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饮食店的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店的管理方法是家族式管理---媳妇收钱,老公做饭,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另外,还有一些老字号小吃的传统,观念陈旧,固守自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饮食店的发展出路在哪儿?

传统小吃店还要注重卫生和健康,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卫生状况,先把卫生情况搞好才能招来顾客,引来回头客。所以,传统饮食店一定要在健康饮食上做文章。

此外,传统的小吃店里还应该制定标准,流程化制作和管理,以人为本。大多数“洋快餐”店有统一的标志,店面形象和促销手段,特殊假日搞活动吸引客人,一些连锁店还专为儿童设置桌椅和娱乐

设施,并根据国人的口味对食品进行改良。

我们还应该鼓励单项小吃,比如潞城驴肉甩饼、武乡枣糕等等,实现“快餐化”走连锁经营道路。

6 对策及建议

6.1 使大众了解洋快餐对身体的危害

洋快餐有四害(1)肉量多、蔬菜太少。“炸薯条”大大增加了热量.不仅破坏了维生素,还含有毒性物质丙烯酰胺。(2)养成瘾性.有关研究表明,汉堡包、炸薯条、炸土豆片等“洋快餐”可引起进食者内分泌系统变化,使人难以控制进食量。(3)有致癌物,研究发现:汉堡包、炸薯条.炸薯片,以及油煎等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可以导致基因突变,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全民应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可以做到以下两点:6.2开设家长健康知识讲堂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现在居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难免溺爱孩子,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不顾饮食的健康,只重视味觉上得好感,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家长对健康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控制孩子的健康饮食,我们可以在小区或是父母的工作单位免费开放一些知识讲堂,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健康的认识,从而更好意

识到洋快餐对身体的危害。

6.3 在学校开设健康知识课堂

同学们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现在的学生了解洋快餐对身体的危害是必要的,在学校我们应该灌输健康知识,对以后的起居饮食都有一定的帮助,从而真正的认识洋快餐。

6.4中国餐饮打造新的营销理念

随着洋快餐进入中国,中式快餐与洋快餐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在竞争中,中式快餐向洋快餐学到了与其抗衡的法宝,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国的饮食市场是巨大的,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市场上的洋快餐品牌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才有了现今的规模。“麦当劳”是1955年诞生的.已经有47年的发展历史.它从几十年的经营中积累了很多的经营管理经验,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完备的管理方法。全世界每一个麦当劳,让顾客都能得到同样的食品和同样的服务。然而世界各地风俗、习惯各异的当地连锁店工作人员,都能按照统一要求做好每一个细节这绝非易事。为此,麦当劳设立了汉堡包大学,专门训练世界各地的特许人、餐厅经理和其他员工。西式快餐的经营理念、战略规划、科学化管理、连锁化经营、工业化生产、标准化操作、这些是他们得以纵横天下的护身符。马兰拉面,江苏大娘水饺等中式快餐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马兰拉面源于中国北方传统面食手工拉面,自上世纪80

年代起就开始从事手工拉面的快餐化研究,引进专业人才,从原料选定、工艺配方等方面进行科研开发.1993年开始试验营养配方、工艺改造、设备设计、店面管理、连锁推广、物流配送。

中式快餐的价格应被大众水平所接受,当一个人走进麦当劳餐厅.想填饱肚子没有几十元根本下不来,如果吃得讲究一些,就得花上上百元。而我们要是把中式餐价格调整到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自然而然,传统饮食的餐馆客流量会加大,薄利多销也是一种和洋快餐竞争的一种理念。

7 总结

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数据可以反映,洋快餐快速发展会对中国传统饮食造成冲击。当前人民饮食逐步多元化,传统饮食也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洋快餐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却把太多的注意放在洋快餐身上,不得不承认洋快餐有很多优点如方便可口,可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是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沉淀,不应该忽视它,对于洋快餐,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丰富我们传统饮食让我们的饮食也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齐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红苕,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欧洲、东南亚。1953年,居住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冒着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摘要: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本文先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再次浅析探讨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民族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文化,孙中山先生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后于人,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以汉族为代表的、经历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进步的饮食文化究竟有哪些民族传统呢? 1“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 西方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奶没有主、副之分,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及其制品为其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以蔬菜、肉、鱼为辅助食品。“以粮为主”一是指“粮”的地位重要,必不可少;二是指“粮”的食用数量众多。依据原料的不同,中国人的饮食分为米类、麦类和杂粮类,这些主食是中国人体力活动必需热量的主要来源。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没有副食佐餐,主食的食用将受到影响。中国的副食品非常吩咐,除了最常见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外,形形色色的蔬菜、豆制品、咸菜、泡菜、腌腊制品等也是饭桌上常见的菜肴。搭配方式多种多样,因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总的来说有“三多三少”的传

统:主副食配合中,谷食多,菜食少;菜食用料上,蔬菜多,肉品少;肉品选用上,猪肉多,其它少。这种饮食配置与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中医“得谷者得昌”的理论有关。 2“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 中国人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会用火烧烤食物了。正如恩格斯所说:火的使用“为口提供了可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它大大减轻了肠胃的负担和损耗,有益于营养的吸收。中国古代先民无疑最先体验到了这一点。《吕氏春秋?本味》篇就将熟食、熟食的意义和作用表述的清清楚楚:“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其意思是说,在烹饪中,水和火的作用很大。锅内的多次变化是靠火来控制的。掌握火的规律,通过时而文火时而武火、区别情况调节火候的手段,可以去除水君、食肉、食草三种动物中的腥味,使食物的味道佳美。可见那时人们就已将熟食、热食作为调制食品的指导思想了。虽然中国人很早就习惯饮用熟食、热食,但他们并不排斥生、冷食品。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有些食物原料,本身就具有极其鲜美的味道,如果加以烹饪、放了调料反而会破坏其本身的滋味,于是便有了吃其“本味”的讲究,做本味菜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在中国人的饭桌上生、冷食品也并不罕见,如生鱼片、葱、姜、蒜、香菜等等。 3、“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 常言道:“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的确,中国菜肴各地不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中国传统_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绪论 第一节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容 一、“饮食”的定义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 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 (一)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以食为天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来说,不只是绘画、音乐、陶瓷等艺术作品拥有悠久历史,普通的衣食住行也充满着华夏民族的独特内涵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食文化。“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谣被传诵千年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神农氏尝百草到炎黄二帝驱魔定中原;从禹帝建立夏朝到清朝灭亡,各朝各代都有它自己的饮食文化,而这些文化不但传承至今,而且会一直传乘到未来。 关键字:文化、传承、食物、朝代、工具发展 正文: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以衣食住行为最基本的框架所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想研究中国文化,必须要先研究衣食住行文化。而这其中,饮食文化又最为重要。提起食文化,我们不得不提这其中的工具——碗筷。 碗的出现不分地域,各地都有。而筷子却仅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出现。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对于“吃”,那起源就可就早了。自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那时的人们才能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开创了“石烹”时代。并发明了炮、煲、炙、烙、熬等烹制方法。到了新石器时期,神农氏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国食物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百草》。神农还是中国制陶业的开创者。生弄得制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专业的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 到了黄帝时代,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为兴灶作炊的食祖,《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盐的出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又一个飞跃。 到了夏商周时期,食物的原料大大增加,三代的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并习惯于以“五”为系列,如五谷(稷、黍、麦、菽、稻)、五菜(葵、藿香、蒜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非常多,如在过去的基础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类则更多,仅从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动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动物二十九种;蔬菜除了韭、葱、白菜和萝卜,还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种;水果除了桃、李之类,也新增栗、桑、杏、枣、柚等近三十种。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烹饪方法也非常少。周代石硙(wèi 石磨:“造治碾硙。”)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更为考究的是,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到商代时,已出现了”圃”,即菜园子,到后来水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到周代时,又有了果园。到商、周二朝,上层社会在夏季吃冰快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碎食工具已经出现,但是无论捣或砸,都还不能将粮食变成粉状,所以还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Keywords:Diet Food Production 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Aesthetic diet Summary:Chinese food culture,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It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diet, food preparation, food utensils, food nutrition health and aesthetic aspect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dietary customs, and created a unique style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简答题 1.什么是饮食文化? 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 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5.什么是饮食文化圈?历史上有哪些饮食文化圈? 答: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3、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6、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8、长江下游地区饮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及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及现实价值 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是民族优秀品质的内在表现。 2.关键词:传统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 正文: 3.传统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其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3.1茶文化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作者:张运珠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芝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关键字: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食具研制;食物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影响;弊端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只到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拨打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待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体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举例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吓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结构。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芥、土豆红薯和各种藻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以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位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等等。各色菜系的制作方法更有特色:京菜的涮、烤;湖北菜得煨、滑;四川菜则以味多、味广、味重、味辣及多变为特色······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口味饿精美。而美味的产生,又在于五味的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中国的饮食强调味道,口感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形成道路: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贡献:A造巢 B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如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代表唐代的是烧尾宴。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 一、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 饮酒诗(之十四)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

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卢亮 2015土木工程二班 摘要: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饮食大国。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文明的一 大问题,我国人民从古至今对饮食都是很注重的。我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 沉淀,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 着自己的饮食文化,更是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饮食结 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餐具等方面,我国饮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传统饮食文 化。 关键字:我国传统饮食、我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餐具。 一、我国传统饮食结构 我国的饮食结构决定于我国人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后,劳动人民逐渐累积了饮食的经验,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蔬菜外加少量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 中餐主副分明,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这种结构最早形成于秦汉前后。最早在《论语·乡党》中就提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其中的气指的就是谷物,此句意即肉多时也应该多吃谷物,这是最早反映了古代人民饮食结构的论述。我国传统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麦,兼有玉米、小米、荞麦红薯等,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食面多,水稻是大约两晋之后才随着南方经济活动的活跃才慢慢进入中国人的日常食谱中的。 中国传统菜谱在主食之外的,主要是各种蔬菜,有句老话叫“三日不吃青,两眼冒金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蔬菜的重视。汉朝开始,中国与外域的交流逐渐繁密起来,中国人出使和西域人的来访,给中国带来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这些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风采。在品种丰富的蔬菜中,中国人尤其看重豆类,古语有云:“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汉朝时中国人发明了豆腐、醋(时称“酢”)、豆豉、酱油,这些食品两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饮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副食除了蔬菜之外还有肉类。在封建社会肉类是比较难得的,寻常百姓吃到的肉不多,但就是因为肉的难得,人们才研究出了多种做法,与各种蔬菜一起搭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菜系。但无论是什么菜系,饮食结构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菜色,最根本的,还是以植物类的食物为主角。 二、食物制作方法 我国古来讲究“食不厌精”,古人对食物的研究非常精到,相比于西方,中国菜的制作几乎可以称作艺术。一道佳肴,要历经选料,刀切,烹饪,调味,装盛的一系列过程,都各有讲究。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自古以来就有“八珍”之说,涵盖了各种类别食材的代表,分为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说法。 刀切是十分考验厨师基本功的一个过程。厨师刀功的好坏决定了食材是否能被处理得整齐美观,进而决定食物能否整体受热,入味均匀,色泽鲜亮,也就是说刀功是菜肴色香味的基础。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划上刀纹而不切断)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雕花等多样形式,甚至有巧厨能把食材镂雕出字画,这已经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英语中的“Cook”指的是把食物弄熟,而中国的各种烹饪手法不止追求于把食物弄熟,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超脱食物之外的情趣享受,这是很多外国文化不能理解的。在烹饪的过程中首先讲究火候,《吕氏春秋》中就提到:“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火候配以不同的技法,能激发出食材不同的味道,比如同样是腩肉,可以大火炸成扣肉,也可以小火焖煮成红烧肉,可以密封微火,做成叉烧。火候是食材变成菜肴的路径,也是最难把握和说明的东西,对它的研究也是传统饮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在对它的感悟中体会到了饮食之外的意义,赋予了饮食文化除了解决饥饿之外的灵性和哲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