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举世闻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汉语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交融。

本文将探讨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汉语中与饮食相关的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

在中国,饮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经常通过聚餐来加深感情,表达友好。

因此,在汉语中,不少词语和成语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有的放矢”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射箭时准确地瞄准目标,引申为做事情有的有准备、有目的。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古代射箭比赛,为了保证射箭的准确性,射手需要在箭身上刻上箭的去处,这个箭的去处就叫“矢”。

而在古代的饮食文化中,有的放矢也是一种饭后的精致吃法,意味着将食物摆放得规整有序,既注重口感,也注重色香味。

这样的用法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摆盘”、“擺盤”。

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的承载者,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和词语都透露出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

同时,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也有不少与饮食相关的词汇。

比如,“吃土”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过穷过苦,生活水平很低。

而“吃土”其实也和古代的一种美食有很深的联系。

在古代,穷困山区的百姓没有肉食,他们只能靠吃土来填饱肚子。

尽管这些食物看似简单普通,但却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通过对土壤的研究和处理,制成鲜美可口的小吃。

因此,“吃土”这个词在汉语中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中国的餐桌文化中,食物的名称也经常成为交谈的话题。

比如,“龙虾”这个食材,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

在北方人看来,龙虾是一种珍贵的食材,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宴席上才会享用。

而在南方,龙虾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普通的海鲜,经常出现在家常菜里。

这种地域性的称呼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不同认知和喜好。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通过食物的名称来交流感受,分享饮食文化带来的乐趣。

总的来说,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映衬。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论文关键词:汉字饮食对象食物制作力一式饮食文化论文摘要:汉字里蕴涵有饮食文化信息它包括饮食的内容与对象、食物的制作力一式和品类。

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又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

汉字是研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沃野是丰富的矿藏这就是研究汉字形体的意义所在。

古人说食色性也。

也就是说人之于饮食与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须。

而在这先天生就的两种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人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的主要来源。

囚而古人从果腹之初就一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力一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力一式力一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从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信息在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语言里就有留存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除其读音与意义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体之中还有着语言音义里所寻觅小到的珍贵信息。

饮食文化应当包括两类一是“饮”即茶、酒之类二是“食”即食物的摄取其对象应为饭食肉菜之属。

《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郑玄笺“渴则与之饮饥则与之食。

”应当说这是一种大类的划分。

小过在古代越古越如此“食”‘饮”是可以与相包含与代替的。

古有膳夫之职据文献记载其小但管吃也管喝。

但是我们此处所论之“饮”‘食”则于此小采而仅就摄取食物这狭窄区域内淡“饮”论“食”。

“饮”就是汤类、粥类的食物“食”就是饭类主食、菜肉类副食的食物。

而对于其上一层次的所谓“饮”的内容我们仅取“酒”文化之一种专题论述之。

“饮”“食”的构形贮存着熟食与造酒的信息“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的产生则表明人类饮食进入熟食阶段。

“食”字的甲骨文形体下而是“篡”的象形字上而像一个盖子。

“篡”是古人盛黍.程.稻、粱等主食的器具圆形上而有盖子来保温。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民人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的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最高的权力,然而“食”却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人类与食俱在,我国古代的先民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

《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进入文化的范畴,要从熟食开始。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已经在考古资料中得到了印证。

自从学会用火之后,人类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从而真正步入文明时代。

因此,火促进了人类饮食习惯的重大变革,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

《礼记》在追溯人类与火的历史时说:“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

”郑玄注:“炮,裹烧之也;燔,加火上;烹,煮之镬也;炙,贯之火上。

”这里所说的炮、燔、烹、炙,是当时用火加工食物的四种方式,它们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从其字形结构中得到反映。

像”《说文》昼食也。

从食象声”是午饭。

土场《句读》说“音乡谓广几饭口像饭。

”段玉裁注也说“今俗谓日西为晌午顷刻为半晌狄像之遗语也。

”“飨”《说文》铺也。

从夕从食”《二苍》说"铺夕食也”均说其为晚饭。

“铺”《说文》“日加中时食也。

从食甫声。

”是说日头在中时吃晚饭。

这几个字从另一力一而反映了古人有食两餐的习俗。

饮食的形态也在汉字中有所反映如“即”《说文》“即食也”甲骨文和金文极像其情态其字形体山日和一个如食器的符号所组成以像人就食之形“餐”《说文尸吞》是一种吞吃的形态“嫌”是小吃的形态其既为饮食之状也反映了古人饮食的习俗明代赵,光在《说文长笺》里说“正饭之后有小饭如茶点之类。

’川饮”是一种女逸无事地宴饮的形态“既”《说文》释其为“小食”据其字形后人以为小妥。

其甲骨文和金文形体均为一个踞跪的人前放着一食器与“即”相反的是该人的日与食器的方向相反而小是相向是“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的形状。

也还有贪食的形态如“暨y+龄m等。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

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

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

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燔即是烤。

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

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

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

《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

从火,吹省聲。

昌垂切。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

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

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

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

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

《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

”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

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

“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

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

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臼、杵、舂、碓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

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罐。

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

”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

木杵、地臼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

~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

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上的几个字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加工工具类。

这些工具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智慧。

(二)釜、鼎、甑釜:(形声。

从金省,父声。

本义:古炊器。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汉字中的饮食文化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汉字中有许多的字都与饮食相关,这些汉字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体现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用具考察,探讨汉字中所提体现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当其他生活资料还没有形成之时,饮食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然而,人类的饮食并不是一开始就与火有关系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

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饮食文化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汉字中体现的与火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我们的饮食多种多样,于此相适应,我们现代的饮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人们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

(一)直接烧烤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

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

《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

炙于火上也。

”《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毛亨传:“炕火曰炙。

”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着烧了它。

“这种直接烧烤的方法与当今社会烧烤羊肉串有着类似的地方。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

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

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

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燔即是烤。

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

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

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

《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

从火,吹省聲。

昌垂切。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

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

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xx完成时间:2015年1月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

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

《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饔”和“飱”。

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

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

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

《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

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

《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

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

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

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

《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

“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

在早期
的原始社会中,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一样,是以植物或植物的果实,即野果类
为主。

“果”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

下部是“木”,“木”上的小圆圈代表果实。

《说文》中解释“果,木实也。

象果形在木之上”,此外还有“有核曰果,无核曰蓏”或者“在树曰果,在树曰蓏”的说法。

而在《素问.藏器法时论》中的“五果为助”指的则是“桃李杏栗枣”。

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肉类,称为“豕”,在最开始食用的猪并
不是家养的,而是野猪,叫做“彘”。

“彘”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支箭正在射向一只猪,表现的应该是原始人在捕猎野猪的过程。

后来有吃不完的野猪时,人们就把它们圈养起来,逐渐驯化,最后演变成现在的家猪。

早在汉字的造字时代,应该是家家养猪,猪甚至成为了家庭的象征,这才有了“家”字1。

在古代,猪除了用来吃外,还会用来祭祀,并以此产生一个汉字叫“豚”。

《说文》中的释义是“豚,小豕也,从又持肉,以给祠祀”,这说明“豚”是专门用来祭祀的小猪,也用来馈赠宾客。

在《论语.阳货》中就有“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的记载。

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非常丰富,有所谓“五谷杂粮”之称,与粮食有关的汉字基本都是象形的,这其中就有小麦的“麦”字。

《说文》中解释“芒
毂也,秋种厚薶,故谓之麦”。

而麦的甲骨文字形是,“麦”与“黍”、“禾”等作物的区别是,它的顶部是笔直的,所谓“针尖对麦芒”,所以这也是它在甲骨文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

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说“来,麦当一字,夕本象倒止形,于此但像麦根”,照这个说法便是,来本是小麦之名,后假借为来去的来,为了区别两个字,故给来字下加倒止,专门表示小麦之意,来专门表示来去之意。

2
古人不同于我们现在有大量的新鲜蔬菜可供食用,所以他们会经常采集野菜充饥,这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应该就是“薇”了。

《诗经》中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史记.伯夷传》记载了伯夷“采薇而食之”。

《说文》中说“薇,菜也,似藿”,考察得知薇又名“大巢菜”,一种一年生或
1《汉字文化学》王玉鼎/著西安出版社2010年8月版
两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结寸许多扁荚,中有种子五六粒,可吃。

又名野豌豆。

火的发现和获取是食物史上一个伟大的突破,人们不必再吃生冷的食物,易于消化,也不会那么容易被细菌病毒的感染从而染上疾病。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说道:火的使用“为口提供了可以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

发现了火以后,人们的食物加工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汉字中就有许多是反映食物烹煮方式的。

“焦”在金文中写为,此外它还有四个异体字,其中两个异体字是将上部的一个“隹”改成两个或者三个“隹”。

这应该是一种在火上烧烤鸟类的加工方法。

如《玉篇.火部》云“焦,火烧黑也,又炙也”。

可能是古人在烧烤时把捉到的各种鸟放在一起在火上烤,捉到的鸟多就多放,捉到的鸟少就少放,放得多时可能照顾不到,因而发生了烤糊了的情况,所以这个字的写法就可以从一隹,从两隹或者从三隹。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不用这种做法,所以焦字意义变为“物体经火烧后变黄变脆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焦头烂额”似乎也有事情太多而忙不过来,自顾不暇的意思。

“焦”应该算是直接烧烤,还有间接烧烤的烹饪方式,比如“庶”。

“庶”的金文字形是。

像在屋中用火烧石头,从而烹饪食物。

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释庶》中说“其实用火烧热石头用来烙烤食物,或以烧热的石头投入盛水之器而煮熟食物,则是原始人类普遍采用的一种熟食方法......总之甲骨文中的庶字是从火石,石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也即煮的本字......”3其实这种烹饪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在今天的陕西关中等地的人们在烙饼的时候,还会先把石头烧热再在石头上烙饼的,当地称之为“石子馍”。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最为讲究的就是盛装食物的容器,汉字中有许多文字都与器皿有关。

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便是“鼎”字。

“鼎”是古代礼器的神圣之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的也是最神秘的礼器,但它原本却是烹饪容器。

鼎在甲骨文中写作,有三足也有四足,本
是烹煮食物的容器。

《说文》中云“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

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自从有了大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于是鼎就成了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不过鼎作为一种烹饪器具到现在还是有所体现,比如福建民歌《天黑黑》中就有“天黑黑,要落雨,阿爸抓到一只大泥鳅,阿妈要煮咸,阿爸要煮淡,两人相争打破鼎”的句子。

在饮酒这方面还有一个容器叫做“爵”,爵的甲骨文字形是,就是一个饮酒器的样子,形体摹仿雀形,故称为“爵”(爵与雀音相通)。

“爵”的一般形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手把,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间有柱。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中写道“虢公请器,王与之爵”,可见爵本是喝酒的器具。

但是“爵”这种制作精美的酒器又是当时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所以后来就成了爵位的代称。

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餐具,那就是“筷子”。

快最开始并不是发音“kuai”,因取材于竹子,便读作“著”,李白有诗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然而南方船家行船出航,忌讳“著”音同“住”,带有停住搁浅不详的隐讳,因而反其道而名为“快”,意为“快捷”之餐具,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筷子”。

中国文字数千年的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古人的智慧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这其中的奥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参考文献
《跟学生谈汉字文化》王林喜/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版《汉字文化学》王玉鼎/著西安出版社 2010年8月版
《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朱英贵/著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